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1982年的一天,上海南京路的一家店鋪進來了一個30歲左右的客人,一身并不高檔的西裝暴露了他外地人的身份。兩個女售貨員竊竊私語,但是聲音又大到這個客人能夠聽到:
“還是鄧小平的政策好,讓農民都發了財”
客人覺得很怪,問:“你們怎么知道我是農民?”
兩個售貨員對視一眼,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可沒有說你,我們只是說鄧小平的政策好。”
客人無語,只得悻悻而去。
這個客人就是我。
這是20多年前,我成年以后第一次到上海。我的家鄉在常州,是許多外地人看作富庶之地而又有許多上海人看作是鄉下的地方。因為離上海只有300里路,所以,小時侯父母曾經抱著或領著我來到這個十里洋場。那時侯,敬畏上海的繁華,贊嘆上海的奢靡。然而,成年后的遭遇,使我不知道用什么詞匯來形容。直到寫這篇文章時,當我在鍵盤上敲下上海的拼音,而屏幕上顯示的第一個詞是“傷害”,我才找到了這個比較貼切的詞匯。
當然,從理智上說,上海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數的著的大城市,是東方的一顆明珠,這我都明白,但是,從情感上說,我對這個城市的親切感,要遠小于北京。
這是一種矛盾的心理。但是仔細想想,上海又何嘗不是一座矛盾的城市呢?
要說她的矛盾,還是從她的歷史說起。
一、
上海是一個中國工業最先發展起來的城市。幾千年農耕文化養成的散漫、無序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最先在這座城市得到了破壞。因此,這座城市給人們留下的主題詞,常常是先進、守序、自律。
許多生意人說:上海人雖然在談判階段斤斤計較,但是一旦簽約,就會認真執行合同,而不是開始說大話,后來拉抽屜。
許多從政者者說,上海的官員水平高,規矩,很少為所欲為和貪贓枉法;
許多上海本地的官員說:上海人聽話,好指揮,很少有人公開和政府作對。
這些都是事實。其實,這是100多年來產業工人的工作性質和生活方式積淀下來的一種傳統。
然而,當我們翻開上海的歷史,就會發現,這座城市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冒險、貪婪和投機。這是一個魔方的兩個立面,雖然不是出現在同一批人身上,但是確實同時出現在同一座城市。
這樣的城市肯定不止一座。事實上,許多城市都有著兩個立面存在。但是,有些城市是某一面突出,另一面相對較弱,有的城市是兩面都差不多,都不是很突出。而上海,是兩頭都冒尖的一個城市。
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如今被叫做上海的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戰國時期,楚國春申君的封邑在現上海一帶,故上海別稱申。4~5世紀時,松江(現代蘇州河)下游一帶稱扈瀆,此為上海簡稱滬的由來。唐時屬華亭縣。宋始設上海鎮,南宋咸淳年間,上海已是貿易港口。1553年,為了抗倭,上海筑起城墻,成了方圓4.5千米的城區,城市發展步伐加快,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手工業中心。清代辟為商埠,成為貿易大港。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上海真正成為一座城市,是自19世紀中葉開始的。相對于北京來說,這是一座十分年輕的城市。而從近代工業的角度看,上海又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我沒有作過細致的統計,數不出來近現代工業上有多少個第一是誕生在上海,但是,說這座城市在全國排行老大,大概沒有人會投反對票。
二、
盡管很多人認為上海是一座循規蹈矩的城市,但是,上海歷史上卻有過不少轟轟烈烈的事件,這些事件,有些可以用可歌可泣來形容,有些卻只能算是一場鬧劇;盡管很多人認為上海人大都本分、自律,甚至男人們會缺點陽剛氣,但是,上海灘也出了不少的英雄人物,當然也有不少的野心家冒險家混跡其中。
上海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斗爭是小刀會起義。
小刀會是天地會的支派之一。為了反抗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后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對自己的壓榨,1852年,天地會成員周立春在青浦領導發動抗糧斗爭,南匯﹑華亭(今松江)﹑上海等縣繼之而起。羅漢黨人徐耀還發動了嘉定起義。這些斗爭使各個秘密組織逐漸聯合起來。1853年,在太平天國起義和福建小刀會起義的影響下,各支力量以小刀會名義結成統一組織,推舉天地會廣東幫首領劉麗川為首領,舉行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就是這樣新建不久的城市,居然爆發了一場驚動朝廷的起義。
在這之后,為了配合北伐軍進軍上海,1926年初至1927年春,中共中央和上海區委領導上海工人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
四十年后,在文化大革命中,上海工人又在全國帶了頭,幾個不甘寂寞的工人,潘國平、王洪文、陳阿大,在某種勢力的支持下自己也成為了一種勢力,他們動員起上海數以百萬計的產業工人,游行示威,揪斗所謂的“走資派”,甚至臥軌于進京的鐵道上,造成全國轟動。最后,他們奪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權。
幾個不起眼的人,成了呼風喚雨的風云人物,王洪文最后還做到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并以其年齡優勢儼然成為了國家最高領導者的候任者。
王洪文屬于一步登天者,在他的前面,還有祖師爺輩,盡管也是沖殺出來的,走過的路要長許多,也沒有那個福分登上如此高位。
這就是黃金榮、杜月笙和張嘯林等,他們從流氓起家,從青洪幫找到感覺,加上自己的聰明和狠毒,成為了上海灘的名人,一諾百應,風光無限。
那么在王洪文后面,也有后來者,他們作的都是驚天大事,周正毅如此,張榮坤也如此,他們在上海灘翻云覆雨,從一文不名到幾個億的資金在他們手中揮灑自如,靠的是什么?
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東西,要對后臺有孝心,要有野心,要有狠心。如果沒有陳良宇的支持,上海灘能突然冒出這樣的大亨!
三
有一個問題是費解的。上海這樣一個夙以守序著稱的城市,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轟動事件和轟動人物呢?
我直到寫這篇文章時,才隱約感覺到了一些東西。
如果我們打一個不完全準確但是有一定道理的比方,把上海的市民,其中包括了自律性很強的工人階級,包括了很有文化的知識階層,也包括了安逸于上海舒適生活的市民階層,他們都在規規矩矩生活,依照一定的軌跡活動,像是一塊平軟的布,而那些不規矩的、有流氓無產者素質的人就像是一把錐子,錐子刺過這塊布而鏨露頭角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反過來想,如果一個地方,本來就是流氓出沒,我們把它看作是一塊鐵板,什么樣的錐子能夠穿透這鐵板而露出來?
在某種角度看,越是規矩人多的地方,不規矩的人越容易出頭,不是出好頭,就是出壞頭。而如果大家都不規矩,那所謂的不規矩者也就淹沒其中了。
矛盾就在這里。一方面,我們需要紀律,需要秩序,而另一方面,又要防止野心家利用這種秩序輕易地巧取豪奪,這不是容易事。
光是野心恐怕也不能完全實現野心家的夢想。還必須靠其他的東西。
思考的結果嚇我一跳,原來,我們認為是善的,在某種機緣下,會推動邪惡的發展。
上海這個地方,由于相對來說的紀律性強,所以,容易有一呼百應的效果,做好事影響大,萬一不幸有人帶頭做不那么好的事情呢?比如當年王洪文們帶領工人造反,人民廣場成了造反者的海洋,在整體的不守序中,表現出了單體和團體的守序,這種守序使得那種宏觀上的不守序行為威力更大,帶來的破壞力也更大。
還有這樣一個因素:上海的許多人因為自身素質較高,看到其他人的素質也很高。就想當然地認為不會有人在清水里也能摸魚,放松了警惕,使得那些摸魚高手們真的在清水里摸出了大魚。而這條大魚,原本是屬于規規矩矩的上海人的。
上海灘,一個矛盾的地方。美麗和丑陋,繁華與蕭條,發達與落后,有序與胡鬧,融于一灘。
歷史是這樣,現實也是這樣,將來呢?
共識網周志興 2013-09-01 13:46:4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