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現代西方心理學的文化轉向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分類號 B84-09
  近年來,美國心理學權威刊物《美國心理學家》和其他一些書刊上出現了連篇累牘的文章,反思傳統中立化心理科學模式的缺陷和弊端,分析文化與心理現象的關系,討論社會文化對心理科學的影響,展現出對于文化影響日漸增加的關注。這種趨向如此明顯,以至有些心理學家稱之為“一場范式的轉變……在心理學中獲得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和廣泛的聽眾”[1],是心理學中“平行于認知革命的一場‘文化革命’”(注:引自楊國樞先生的文章Mono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indigenous approach.,打印稿。)。那么,作為西方心理學主流的美國心理學為什么出現這種轉向?這種文化轉向表現在哪些方面?對于心理科學的發展有哪些意義和影響?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1 文化轉向的基礎
  受實證主義科學觀和方法論的影響,西方心理學一直崇尚觀察、實驗等經驗方法,排斥歷史溯源、文化分析等人文科學的方法,追求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化。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科學家被看成中立的觀察者,這個中立的觀察者不帶偏見、不偏不倚地觀察和記錄外在的事件、狀態和過程,以客觀的語言描述事實,從中發現客觀規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工作者完全是中立的,價值觀、意識形態、文化的影響既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允許的。以這種觀點來看待心理學,則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是一項“價值中立”的研究。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大部分西方心理學家極少關注或完全忽視了社會文化因素對心理研究的影響。
  實證主義的“客觀”、“中立”的科學觀早就受到波普證偽主義哲學的挑戰。針對實證主義“觀察先于理論”、“觀察者中立”的觀點,波普指出,任何觀察者都不可能是中立的,因為科學的觀察總是帶有目的性和選擇性。經驗世界龐大復雜,任何觀察只能選擇其中有限的部分,而選擇什么和不選擇什么,完全取決于觀察者的價值觀、思想意識、社會需要等等;其次,對于觀察到的事實必然有所理解和解釋,而理解和解釋必然涉及觀察者的價值觀和主觀意識。因此,理論先于觀察,而不是觀察先于理論。波普的觀點第一次動搖了心理學家對實證主義客觀模式的信念。
  科學哲學家庫恩的范式論進一步對實證主義的“客觀”、“中立”的科學觀提出挑戰。依據庫恩的理論,范式是科學共同體所共同分享的立場和信念,也是科學群體所有成員都接受的理論框架或模型,一切事實和資料只有在范式的理論框架內才能得到解釋。但是庫恩認為范式并不是對客觀規律的反映,而是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科學群體的共同的信念。范式的變更不是認識的深化,而是信念或世界觀的變化,或“格式塔的轉換”,在前一個范式里被看成是“鴨”的東西,在新的范式里可能就變成了“兔子”,不同的范式使科學家對同一事實作出截然相反的解釋。因此,科學研究具有相對性,其研究成果并非客觀的絕對真理。這樣一來,科學客觀性的神話破滅了,圍繞在科學活動周圍的客觀性光環消失了,科學不再是不偏不倚和價值中立的活動,而是在一定的范式,特定的意識形態、社會文化和歷史條件下具有相對意義的活動。科學哲學的這種轉向為西方心理學的文化轉向奠定了理論基礎。
  從心理學的發展史上看,心理學的發展從未超出文化歷史的范疇,不同心理學流派產生和發展除了受心理學內部矛盾運動的影響外,也反映了不同的心理學流派所處的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同社會歷史條件息息相關。以行為主義的產生為例:19世紀后半期以后,美國進入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工業生產的飛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必然對勞動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一切學科都必須在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充分利用人的全部潛力來增進生產效率上下工夫。就政治氣氛和意識形態方面來說,美國政府需要以新的思想觀念統一美國人的思想,并從行為上控制人們,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當時的美國社會最大的需要就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保持社會穩定,這種需要導致美國社會的實用性、控制性、規范性,行為主義恰恰適合了這種需要。美國社會的這種條件決定了脫離生產、生活實踐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死亡和實用性、控制性和規范性的行為主義的興起。除此之外,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莫不受到社會文化歷史條件的影響。心理學流派的興衰與社會文化的緊密聯系是現代西方心理學轉而重視文化影響的歷史基礎。
  非西方國家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的興起也是促使西方心理學文化轉向的重要原因。傳統上,非西方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心理學受到西方心理學的強烈影響。往往是這些國家的學者在西方國家接受了心理學的訓練,然后把西方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和立場觀點“移植”到自己的國家,建立了一種與自己的文化傳統格格不入的、非本土的心理學。這種研究模式在促進了心理學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心理學的社會適用性,使得心理學的研究脫離本國生活的現實,無法滿足本民族、本社會的特殊需要,有時甚至得到了一些錯誤的結論,有損民族的尊嚴和形象。因此,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第三世界國家的心理學家就意識到西方心理學是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的產物,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美國的“本土化”心理學。這種心理學在美國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是適用的,但是當這種心理學脫離了它的文化根基,應用于另一種文化時,就會顯示出它的局限性。因此,必須考慮本國文化和歷史的特殊性,針對自己國家特殊的文化歷史條件,建立適合各自文化的本土心理學。自那時起,心理學的本土化運動就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這一世界范圍內的心理學的本土化運動給了西方心理學家以有益的警示,促使西方心理學家改變那種傳統的“超文化”的心理科學觀,考慮文化因素在心理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2 文化轉向的主要表現
  西方心理學的文化轉向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2.1 對心理學自然科學模式的反思與詰難
  從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心理學家就開始反思心理學的自然科學觀。美國心理學家格根(Gergen,K.J.)在一篇引起熱烈討論的文章《作為歷史的社會心理學》[2]中指出,人的心理不同于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物質,人的心理是歷史的產物,隨時間、地點,文化、歷史的不同而不同,缺乏一般物質所具有的那種相對穩定性,因此,自然科學的因果關系模式究竟適合不適合心理學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另外一位美國心理學家薩姆森(Sampson,E.E.)則直接提出要實現從自然科學模式向社會文化模式的轉變。在《科學范式與社會價值:實現一場科學革命》[3]一文中,薩姆森分析了心理科學的兩種模式,指出心理學不可能擺脫社會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影響而進行抽象的研究。人的意識和心理總是具體的,產生于一定的歷史文化環境,反映了特定社會文化的內容。社會文化對心理學研究的影響不應當被看成是錯誤的根源,而應看成是心理學知識的固有特點,是心理學知識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
  許多西方心理學家認識到,心理學的自然科學模式以中立的面目出現,掩蓋了心理學研究成果中隱含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偏見。由于心理學的自然科學觀試圖把心理學的研究說成是超越了特定的歷史和文化,擺脫了價值觀的影響,因而具有了更大的蒙蔽性。美國心理學家普里勒坦斯基因此指出:“它可以把心理學描繪成非政治化的,因而把這種非政治化的心理學用于傳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心理學在支持特權階層和維護社會現狀上顯示出明顯的偏見,而在許多情況下這種偏見又被披上了科學客觀性的外衣”。[4]另一位心理學家文德婭(Vindhya,U)也尖銳地指出:這種客觀中立的面目“使公眾以先入為主的方式毫不猶豫地接受心理學的主張,并把這些主張看成是非政治性的真理,而實際上心理學的這些主張不過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思想觀念。”[5]除此之外,其他一些西方心理學家也對心理學的自然科學觀進行反思,這一點清楚表現了現代西方心理學家對文化影響的關注。
  2.2 多元文化心理學的興起
  多元文化論(multiculturalism)是近年來西方社會中興起和流行的一種社會思想傾向。它強調多樣性的價值觀,反對把西方白人的主流文化看成是惟一合理和正確的,強調所有的文化群體和各種類型的文化價值觀的平等性。心理學中的多元文化論者試圖擺脫心理學對西方主流文化的單一依賴性,建立一種多元文化的心理學。
  傳統上,西方心理學在歐美中心主義偏見的影響下,僅僅以白人中產階級的被試為研究對象。更有甚者,美國的許多研究者為了方便,習慣于以大學二年級的學生為被試,以至于一些心理學家戲稱美國的心理學是“大學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學”。但是這樣一種心理學卻被當作一般的真理。其結果是:西方白人的心理特征被當成全人類的心理特征,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心理學”被當成超文化的全球性的心理學。
  多元文化的心理學反對心理學研究中的“文化色盲”。它認為,既然心理學的概念通常意指人的行為的科學研究,那就意味著全世界各個地方的人的行為都應包含其中,而不是僅僅研究高度工業化國家里易于找到的那些人的行為,更不應該把得之于特殊文化條件下的研究結論和成果不加選擇地推廣到其他文化條件下,因為“這種通用主義(universalism)的主張實際上是一種虛偽的、壓制性的文化帝國主義,腐蝕了其他生活方式的效度和合法性”。[6]
  在1999年第12期《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幾位美國心理學家聯合撰寫了《心理學的多樣化:一場多元文化的革命》[7]一文。文章的作者分析了西方主流心理學的種族中心主義的一元文化論傾向,指出歐美心理學家習慣于把白人的文化和風俗看成是“標準的”,而把其他一切有色人種的文化看成是有缺陷的和落后的,因而自覺和不自覺地以優越的眼光看待其他文化條件下的各種行為方式。作者呼吁美國心理學家注意他們研究中所隱含的種族主義傾向,在心理學的課程中增加多元文化的主題,建立多元文化的心理學體系。多元文化論的影響由此略見一斑。
  2.3 跨文化心理學面臨的批評及其轉變
  近年來跨文化心理學受到強調文化因素的心理學家的批評,因為這些心理學家認為跨文化心理學并非真正重視文化的研究,而只是把西方心理學的概念和理論放到其他的文化背景中加以檢驗,目的還是在于尋找一個適合于所有文化的、“通用的”的心理科學。因此,重視文化因素的心理學家要改造傳統的跨文化心理學(cross-cultural psychology)而建立新的跨文化心理學(transcultural psychology),或簡稱文化心理學(cultural psychology)。文化心理學同傳統的跨文化心理學的不同在于:傳統的跨文化心理學以自然科學作為它的理論和方法論模型,其基本目標是通過實證主義的研究范式發現適合于各種社會、各種文化、通用的心理學理論和定律,而文化心理學的方法論反映了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綜合,其性質更多的是人文科學;傳統的跨文化心理學或者把起源于西方心理學的理論和假設放到其他文化中加以測試,或者用西方心理學的方法、技術和標準來實驗和測量其他文化條件下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其基礎建立在西方白人的種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和心理學的通用主義的假設之上,而文化心理學強調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強調心理學的理論、概念、方法的特殊性和對本土文化的依賴性,它把所有文化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而不事先假定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優越性;傳統跨文化心理學雖然承認文化差異與行為特征之間的聯系,但是卻假定了在千差萬別的行為背后存在著一個全人類共同的心理機制,通過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從而發現這個共同的機制是跨文化心理學的主要任務,其基本目標是尋找共同性,而文化心理學認為不存在這樣一種跨文化、跨個體的一般的心理機制,即使某些以生物機制為基礎的心理特征,如氣質、情緒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響。因此,其基本目標是尋求差異性。
  2.4 心理學其他分支領域對文化因素的關注
  認知心理學是當代西方心理學的主流。傳統上,認知心理學占統治地位的研究模式是信息加工模式和聯結主義模式。這兩種模式盡管存在著沖突和矛盾,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把認知看成是某種內部機制的作用,而這種內部機制是一般性的、不受情境和文化條件的影響和制約,認知心理學家的任務就是要發現這個深層次的內部機制,以便于確立人類認知的一般規律。
  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模式和聯結主義模式受到生態學模式的挑戰。認知心理學的生態學模式認為認知活動發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文化因素不可避免地影響和制約著認知活動。認知心理學所要探討的認知不應該是脫離情境和文化的“純認知”,而是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實際意義的認知活動。認知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美國心理學家奈瑟(Neisser,U)早在1976年就呼吁認知心理學家研究那些更“現實性的”認知活動。奈瑟的呼吁推進了認知心理學的生態模式的產生。
  在發展心理學領域,關注文化因素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傳統的發展心理學受皮亞杰理論的影響,把兒童的心理發展看成更多地受生物因素的制約,認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內源性”的過程,文化作為外源性的因素僅僅起到一種延緩或推進作用。皮亞杰的觀點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在《關注文化在認知發展中的作用》一文中,美國耶魯大學學者米勒對發展心理學忽視文化的影響提出批評。他指出:“在心理學領域,發展心理學應該是更為重視文化的解釋力量……但發展心理學中占支配地位的傾向卻在解釋發展變化時給了文化因素以極少的關注……文化方面的考慮不僅受到忽視,而且在解釋兒童發展時明確被拒絕。”[8]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對社會文化的適應過程,任何發展都處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不可能離開文化的特點而發現一個普遍性的發展規律。所以他倡導把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同文化人類學結合起來,從文化的角度認識兒童的發展規律。
  新興的健康心理學也意識到忽視文化影響的危害。《美國心理學家》1999年第6期刊載了一篇題為《心理健康研究中文化遲鈍的方法論根源》[9]的文章。文章作者羅格勒分析了心理健康研究領域存在的忽視文化差異的現象,指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心理健康的研究者過于重視自然科學的程序規范。因此他呼吁建立一種對文化敏感的健康心理學。這些都展示了心理學家對文化影響日漸增加的關注。
  3 文化轉向的意義
  目前在西方心理學中所出現的這種對文化因素的關注不是偶然的,它的產生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理由。從歷史方面來說,傳統的西方主流心理學在行為主義方法論的影響下,關注的是直接的環境刺激,對于政治經濟和文化歷史等因素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至造成了某些西方心理學家所稱的“文化遲鈍”、“文化色盲”,目前所出現的這種文化轉向是對這種傾向的矯正和反抗;從現實方面來說,近些年來,西方的社會科學領域出現了一股“文化熱”,不同學科的學者對實證主義的科學觀進行反思,關注文化因素對科學研究的影響,心理學家對文化因素的重視也是對這種思潮的反響和回應,這種反響和回應必將對西方心理學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文化的轉向促成了心理學中的“第四力量”的形成,提供了一種不同于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觀點,構成了心理學的第四個解釋的維度。美國心理學家皮特森(Pedersen,P)指出:“文化是心理學理論中最重要的,也是誤解最深的一個概念……如果不考慮文化背景,任何精確評價、有意義地理解和適當地改變行為的嘗試都是誤導的、天真的和危險的。以文化為中心的觀點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和行為主義對人的行為解釋之外的第四個解釋的維度,它的意義就像三維空間之后發現的作為時間的第四個維度”[10]。人的心理是在文化的影響下發展和成熟起來的,人的行為也受到文化的控制和調節,因此,為了理解行為,我們不僅要從內部尋找行為的機制,更要從外部去發現決定行為的文化因素。在這個意義上,重視文化因素的影響是有著積極意義的,當然,以文化為中心的觀點并不準備取代其他心理學的理論觀點,它的目的在于把多種心理學的解釋放在文化的歷史背景中,彌補或補充其他理論的不足之處,使心理學成為一種與文化親和的理論觀點。
  文化的轉向有利于拓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改善傳統西方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傳統心理學在實證主義科學觀的指導下,對客觀、數量化的方法過于青睞,以至于在某些心理學流派中形成了一種方法中心論的傾向,限制了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范圍。而“以文化為中心的觀點為心理學引入了一個新的范式……這種新的范式同傳統的范式相比更強調這樣幾個方面:理解和描繪重于測量、計算或者預測;追求意義而不是因果關系或頻率;解釋而不是統計分析;重視語言、話語和符號而不是把資料還原為數據;整體論而不是元素論的觀點;重視特殊超過重視一般;強調文化背景而不是情境中立;既重視客觀性也重視主觀性”[10]。這種新的文化范式更有利于心理學同文化人類學的結合,促使心理學的方法論的改進。
  文化的轉向對于克服西方心理學家中存在的“白人中心主義”傾向也具有積極的作用。白人中心主義是西方心理學,特別是美國心理學的一個明顯特點。近些年來,美國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1)美國心理學的教科書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其他文化條件下的研究成果;(2)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建立在白人中產階級被試的基礎上;(3)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忽視種族、文化和膚色的差異,被試主要取自美國大學心理學系的二年級學生;(4)研究結論似乎可以在忽略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應用到世界范圍內的任何一個文化群體。雖然跨文化心理學重視了文化差異與心理特征的關系,但是跨文化心理學僅僅把得自西方白人研究的方法和原理放到其他文化背景中進行檢驗,從本質上講仍然沒有擺脫白人中心主義的偏見。只有公平地看待不同的文化,尊重各種本土研究的意義與價值,白人中心主義的偏見才能得到克服。在這種意義上,目前西方心理學所出現的這種文化轉向有助于西方心理學家關注多元文化同行為的關系,放棄白人中心主義的偏見,因而具有進步的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文化的轉向對于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的健康發展有著實際的意義。對于一種行為來說,究竟是變態的還是正常的,其判斷取決于文化。在一種文化中被認為是正常的行為,在另外一種文化中可能被看成是變態的,因此,行為的診斷和治療不能脫離文化背景,也只有了解了特定行為產生的文化根源,才有可能對癥下藥,使心理治療產生效果。考慮到這些因素,1996年的全美心理健康咨詢大會[11]為會員規定了幾個未來的研究方向:(1)種族的不同怎樣影響社會認知和成就動機,文化的差異怎樣影響情緒的表現;(2)精神病癥狀表現中文化的作用;(3)種族歧視對不同群體的心理影響;(4)移民的文化適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5)社會經濟地位對心理健康的影響;(6)社區的文化環境在哪些方面威脅或促進了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從這些受到鼓勵的研究方向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化轉向的沖擊和影響。
《心理學報》京270~275B4心理學葉浩生20012001西方心理學正在展現出對文化影響日漸增加的關注。這種文化轉向既有科學哲學和歷史的原因,也受到世界范圍內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的影響。文化轉向的主要表現是:(1)對心理學自然科學模式的反思與詰難;(2)多元文化心理學的興起;(3)跨文化心理學面臨的批評及其轉變;(4)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等分支領域對文化影響的關注。作者認為,文化的轉向對于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西方心理學/文化/多元文化論/轉向western psychology/culture/turn/multiculturalism文化在此意指特定社會的價值和意義系統,包括了信念和價值觀、社會風俗和社會規范等等。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TURN OF WESTERN PSYCHOLOGYYe Haosheng(Institute of Psych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This thesis deals with the trend that more and morepsychologists in western countries pay attention to social-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heir psychologicalresearches.It seems that western psychologyincreasingly turnsto cultural considerations.In the past,western psychology wasinfluenced by positivism,which asserts that science is value-neutral,therefore psychology should be free from anycultural influence.But positivism has already declined now,and new philosophy of science regards science as value-loaded and puts science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The new philosophy of science provides theoreticalbackground for the cultural turn.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forthe turn is the indigenousmovement in the third worldpsychology.The psychologists in the third world are tryng toreduce the dependence on western psychology and to establishan indigenous psychology in terms of their own culturaltradition.Western psychologists were influenced by themovement and began to takeculture into account.The culturalturn shows in the following respects:(a).The natural sciencemodel of psychology has been criticized and somepsychologists hold that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s differentfrom natural phenomenon,therefore it isinappropriate to takenatural science as psychology's ideal model.(b)Multiculturalpsychology comes into being.Thepsychologists that acceptmulticulturalism think that traditional psychology is aproduct of mainstream culture and gives little regard tominority groupculture.These psychologists insist that all thecultures be included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order tocure culture-blindness.(c)Mainstream cross-culturalpsychology was criticized for its ethnocentrism anduniversalism,and transcultural psychology,a branch of humanscience instead of natural science like cross-culturalpsychology has emerged.(d)Psychologists from cognitivepsycholog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health psychologybegin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factors.The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cultural turn provides a "fourthdimens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humanbehavior which gives additional meaning to psychodynamic,humanistic,and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s.The cultural turnis,in the author's opinion,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western psychology.葉浩生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南京 210097 作者:《心理學報》京270~275B4心理學葉浩生20012001西方心理學正在展現出對文化影響日漸增加的關注。這種文化轉向既有科學哲學和歷史的原因,也受到世界范圍內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的影響。文化轉向的主要表現是:(1)對心理學自然科學模式的反思與詰難;(2)多元文化心理學的興起;(3)跨文化心理學面臨的批評及其轉變;(4)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等分支領域對文化影響的關注。作者認為,文化的轉向對于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西方心理學/文化/多元文化論/轉向western psychology/culture/turn/multiculturalism文化在此意指特定社會的價值和意義系統,包括了信念和價值觀、社會風俗和社會規范等等。

網載 2013-09-10 20:44:07

[新一篇] 論西渡與中國當代詩歌的聲音問題

[舊一篇] 試論中國現代都市電影的特質與流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