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歷史學科的高考命題改革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突出表現在:一是大大加強了歷史學科能力的考查,特別是歷史思維能力考查的比重和力度,試卷中旨在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的試題居于主體地位;二是強調知識更新,打破了中學課本的“絕對權威”,試題設計和答案擬定不再拘泥于教材,無論史實的表述還是觀點的分析,都力求更科學;三是反映學科的基本規律、基本特征和內部聯系,即側重于對知識結構、學科理論和學科體系的考查,尤其注重體現學科的主體內容,即中學教學和大學教學相關性比較強的重點內容的考查,等等。
高考命題的這些變化,都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學歷史教學必須與之相適應,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一、更新教學觀念
傳統的教學觀念是知識主義,強調基礎,忽視能力。這種觀念顯然與高考命題的要求不相一致,高考命題最突出的特點是注重對能力的考查,因為高考選拔與高中素質教育是一致的,其主要聯結點就在于學科能力。因此,更新教學觀念,首先要把培養學科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并落實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所謂學科能力,是站在高校位置上來要求的“學習潛能”,是用已知知識解決未知知識的能力。這種培養能力的教學觀念要求我們,在進行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決不能在知識層面上卻步,要繼續前進,要在全面準確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適時地引導學生對知識形成質的認識和客觀看法,即讓學生掌握史學,而不僅僅是史實。其次,要把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形成科學辯證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并學會學習。這種觀念要求我們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一方面要傳授知識,另一方面要把知識作為材料,教會學生學會,矯正學生思維方式。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教會學生學習,最有效的辦法是用教師自己正確處理教材的方式和方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啟發學生,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得到學法指導。并不在于一般的理論說教或經驗之談。事物都是系統的,這是普遍真理。要學習知識,認識事物,必須使自己的認知結構與知識結構相吻合,就必須具備系統的思維。所謂系統思維,就是從整體出發,把知識放在大環境中去考察,既要認識系統內部的各種聯系,又要從開放性出發研究它的對外關系。即眼光盯著整體,一一考慮局部,要見樹木先見林。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非常重要,不具備這種思維方式,就無法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就難以控制事物的簡約形式。具備了這種思維方式,從某種意義說,就教會了學生學習。當然,具有了系統思維后,還必須使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思維品質,這種品質的特點就是深邃、深刻,善于追根求源,挖掘本質,而不局限于表面現象,不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
二、優化教學過程
高中歷史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從時間上劃分是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年級,從教學形式上劃分是新授和復習兩個階段。每一個年級、每一個階段都有特定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要求,都不允許為其他階段所代替。當前在高一、高二起始年級的必修課教學中,存在做表面文章的弊端。這種教學以面向會考為要求,講課浮淺,知識分析、能力培養都不到位,留下了很多問題。高考對學生的質量要求是多方面的。優化教學過程,就是要把各個階段的教學按照高考的要求賦于特定的教學內容和任務,加強對各個階段的質量管理,使整個教學過程變成一種良性循環。以新授課的教學要求是實行雙綱制,即老師要把《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作為教學依據,從高一開始按照高考要求,實行一步到位;對復習課的要求是實行三輪復習制。多年來的經驗證明,安排三輪復習,最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把握,最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立體塑造。三輪復習各有內容側重,各有任務分工,各有方法要求,互相聯系,彼此影響,共同對學生發生作用,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化身和能力的載體。一輪復習要打好基礎。挖掘有效信息,掌握基本知識,在小范圍內實現知識的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小系統。對每一個知識的復習,深要到底,寬要到邊,不遺死角。二輪復習要培養能力。分析知識結構,把握階段特征,進行能力訓練,提高歷史認識,方法上要搞單元切塊和專題分類復習。三輪復習要回扣課本,進行知識反芻。進一步采納有效信息,把握知識體系,掌握歷史規律,形成歷史看法。同時要進行模擬訓練,提高技術水平,鍛煉心理素質。整個三輪復習是一個由小到大,由分散到綜合,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也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塑造學生的有機過程。
三、改革教學內容
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教學內容的改革。劉péng@①先生曾說過,高考在于考查對過去歷史的認識,不在于考查對過去歷史的了解,高考是從對知識認識的高低來區分學生,不從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衡量學生,重在質的衡量,不在量的區分。認識是個理性的東西,正確的認識必須建立在對知識全面把握的基礎上。長期以來,老師們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對具體歷史的講授,而忽視對抽象歷史的分析,或者說是教了知識的一個方面,忽視了另一方面,沒有教授出完全意義的歷史知識。這樣就很難使學生對歷史形成全面的質的認識。從系統論的角度看,歷史知識都以系統的形式存在的。所謂系統是由互相聯系、互相作用著的知識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組成的有機整體。這個有機整體,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知識要素,二是知識結構。要素是說明這個系統由哪些東西構成,結構是這些要素相互存在的方式。二者相比較,結構在系統內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掌握了結構,就意味著控制了事物的簡約形式。過去的歷史教學,只是把知識要素(具體歷史知識)作為重要內容來教授,只抓了一個次要方面,所以很難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能力。當前改革教學內容,就是要把教學重心轉移到結構上來,把知識結構,即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學的著重點就是分析知識結構,并引導學生捕捉知識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實現要素和結構的有機統一,達到系統化的教學要求。歷史是一種改造關系,不是繼承關系,在掌握歷史本體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從認識論角度,從歷史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出發,對歷史知識進行一些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深加工,以形成學生對歷史質的認識,并獲得分析、綜合、評價、概括、比較等各種能力。
四、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和教學內容的改革相一致的。新高考對內容的要求起碼包括四個層次,即知識要素、知識結構、認識水平和各種能力。要完成四個層次的教學任務,就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
1.運用系統方法進行歷史教學。事物都有其客觀存在的方式,要認識事物,必須使自己的認知結構和事物的存在方式相一致,即事物是個什么樣子,就要有相應的思維方式來認識,就要用相一致的方法來處理。歷史知識作為系統的形式而存在,就應該用系統方法來教授。運用系統方法來教授中學歷史,就是從歷史的整體出發,站在綜合的基礎上,對歷史系統進行分解剖析,一方面要分清局部與局部之間的橫向聯系,另一方面要搞清局部與整體之間的縱向層次關系。在這個分解剖析的過程中,一定要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手段。定性是從質的方面側重于理性知識,定量是從數的角度側重于具體知識,既要從宏觀上把握歷史,又要從微觀上理清知識要素,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統一,具體和抽象相結合。老師的工作是分析,學生的任務是在老師指導下捕捉有效信息,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運用系統方法進行歷史教學只是解決知識本體,尚處初級階段,還應適時地引導學生升華,進到高一個層次。
2.堅持“兩點論”。一是知識本體論,即掌握知識本身。從本體論出發,首先要強調對史實掌握的精確性,往往是對史實掌握得越精確,越容易把知識聯系起來。其次要注意掌握基本史實之間本質性和實質性聯系。二是認識論。歷史是一門認識領域的課程,在全面掌握歷史知識的前提下,要指導學生善于跳出教材,從宏觀角度,形成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性認識。這種整體性認識,既包括對歷史事件的始末認識,又包括對歷史階段性特征的把握,還包括對歷史史實的初步評析,它是形成各種能力的基礎。如果沒有這種認識,只能說是有學無識,有學無問。
3.處理好講練關系。講和練是教學中最常用的兩種基本教學方法。新高考對思維能力的特殊要求,賦予了講和練新的內容。我們提倡講、練結合,并非講和練的機械相加。其中,“講”包含練的要求,在講知識過程中,啟迪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路,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受到思維的訓練,受到理性的刺激,獲得認識上的提高;“練”不僅僅是鞏固知識的手段,也是思維開發、思維訓練的過程,通過練達到鞏固知識,完善認識,提高能力的目的。講中有練,練中含思,應該是講、練、思三位體的有機結合。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艸下加凡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24~25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張傳若19981998 作者: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24~25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張傳若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