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點題方法淺析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也是如此,一個好的開端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思想、激發學生的思維、啟發學生的情意,因此,掌握課堂教學點題方法就顯得別有意義而異常重要了。盡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但依然有它的規律性,課堂教學的點題方法也有規可尋。
  一、開門見山,直接入題
  顧名思義,這種點題方法就是在課堂開始就切入學習的主題,直奔中心。
  課例:《分數的初步認識》
  課堂開始,教師就說:“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位新朋友。”然后緩慢地在黑板上寫下1/ 2,而后教師問:“你認識這個數嗎?”“它表示什么意思?”“它是一個什么數?”直接扣住學習的重點,誘發學生對生活和經驗的反思,并激發他們積極的思維。由此開始,學習就圍繞著這一中心展開,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方法特點:
  1.投石問路。教師直接拋出一個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在分析辨別的基礎上做到心中有數,有助于展開后續的教與學。
  2.生疑引思。直奔主題的問題,排除了過多的其他因素的干擾,能馬上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與原有認知結構的急劇沖突下,學生產生重重的疑問,并在試圖解決中引發積極的思維。
  3.反思聯想。問題出來后每個人總想試圖利用自己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通過所掌握的方法和思想去解決它,當這些努力得不到滿意的結果時,就會引發學生的種種聯想,而這些聯想就逐步形成了對這一問題的猜測和假設,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適用建議:
  1.適用于那類在生活中已經有過初步接觸,但數學學習中還是首次遇到的內容。盡管學生生活中的接觸可能是無意識的,是對外界信息的被動接收,對其理解可能也是似懂非懂的,比如對1/2的認識,但教師可以借助這種生活的經驗和體會引導學生展開認知和學習。
  2.適用于那類已對其上位知識進行過學習的內容。比如《商不變性質》的學習,學生對除法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由此突破原有認知框框,產生沖突,能有效開拓學生的思維,展開富有意義的學習。
  二、新舊對比,探索求解
  這種方法在課堂開始著重突出新舊知識間的差異,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并由此激勵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和主動探索,從而實現“問題得解時就是知識方法掌握時”。
  課例:《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課堂開始教師先讓學生算一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觀察后請學生說說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突出同一算式中兩個分數分母相同。而后,直接改變其中某個算式中一個分數的分母,使其變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形成兩種算式鮮明的反差,從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并引發學生探求的欲望和行動。使學生經歷“同分母分數是如何加減的?為什么同分母分數可以直接相加減而異分母分數不行?異分母分數能化成同分母分數嗎?我們該怎樣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計算?”的認知遞進過程,當問題獲得解決時,學生也就順利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
  方法特點:
  1.突出差異,引發沖突。故意放大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的不同和差異,引發學生知識結構和思想方法上的沖突,在極度困惑和強烈碰撞下產生探索求解的積極欲望。
  2.轉變思路,探索方法。當原來的方法不能求解時,學生就試圖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差異,通過對差異的分析來發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樣一來,就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豐富了數學的思想和方法。
  3.建立聯系,完善結構。當從舊知識出發尋找新問題的答案時,兩者之間的聯系就已然建立,隨著問題的解決,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
  適用建議:
  1.適用于那類有一定知識基礎的下位內容的學習。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等。
  2.適用于那類與原有認知有鮮明反差的,需要突破原有認知結構的內容的學習。如《3的倍數的特征》等。
  三、方法引路,突破思想
  這類點題方法,是針對有些內容的學習關鍵在于某種思想方法,而這種思想方法又由于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的局限,不易很快掌握,于是,教師就從方法的交流出發,通過強化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突破方法上的障礙,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學習新內容。
  課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基于長、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掌握其面積計算公式的關鍵就在于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通過比較兩者的聯系,建立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公式模型。課堂開始,教師可以設計一組圖形轉化的練習,通過割補、拼湊、移動等將平行四邊形轉變為長方形。而后拋出問題,學生在“圖形轉化”的方法遷移下,就能較為順利將其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掌握公式。
  方法特點:
  1.強化方法,掃除障礙。這類內容的學習往往“方法”是其學習和掌握的障礙,教師對癥下藥,通過對方法的感知、學習和強化,掃除學生學習新知識道路上的最大障礙,為其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夯實基礎,開渠引流。如果說作為新知識學習基礎的舊知識是“水”的話,溝通兩者聯系的數學思想方法就是“渠”,引導學生“建渠引水”之后,學生對后續新知識的學習可以說已是水到渠成。
  3.開拓視野,提升能力。應該說數學學習最根本的不在于數學知識的掌握,而在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和運用。因此,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思想方法進行針對性的學習,能起到開拓學生思維空間,提升數學能力的作用。
  適用建議:
  1.適用于那類蘊涵鮮明數學思想方法的新知識的學習。如《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用集合方法解決問題》等,
  2.適用于那類能將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解決的學習內容,也即“新知識”運用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轉變為“舊知識”來解決。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等。
  四、抓住題眼,掃清障礙
  這種開題方法,就是抓住新學習內容中的關鍵詞匯,通過對關鍵詞匯的直觀形象理解,從而掃除學生對新內容理解的障礙。
  課例:《相遇問題》
  相遇問題的學習,學生將遇到幾個非常關鍵詞匯的理解,這幾個詞匯的理解和掌握將直接影響學生對相遇問題及其后續內容的學習。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在課堂開始就引導同桌同學之間用體態動作表示“同時、相對、相遇、相距”等詞匯,而后請幾位同學演示,在學生借助直觀動作理解了上述詞匯后,老師才拋出問題,而此時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就顯得駕輕就熟了。
  方法特點:
  1.利用動作和直觀,掃除理解上的障礙。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直觀形象的事物和參與體驗的活動學生容易感知與理解,教師可以充分抓住這一特點,將教學中一些影響學生認知的關鍵詞匯通過游戲讓學生在參與中認知,通過具體事物讓學生形象感知,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2。抓住關鍵和要害,破除問題解決上的困難。畫龍需要點睛,打蛇要打七寸,教學也是如此,理解“同時、相對、相遇”就從認知上解決了相遇問題的學習,同樣理解了“平均分”就不難認識分數,理解了整除就不難理解倍數、約數等等,都是同樣的道理。
  適用建議:
  1.適用于那類對題意理解上有困難的學習內容。有些內容的學習,理解題意是個難點,如果題意理解清楚了,解決它的困難反而不是很大。比如,上面提到的“相遇問題”。
  2.適用于那類有明顯特征和要點的內容的學習。比如,上面提到平均分、整除等,都是相應內容學習的關鍵詞匯,具有明顯的特征。
  五、創設情境,激趣引思
  這種方法,教師首先根據數學學習內容,創設現實生活情境,將學生對現實生活情境的理解和認識轉變為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并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運用回生活”的理念。
  課例:《統計》
  有的教師創設了小猴吃餅干的情境,先看小猴吃不同餅干的動畫演示,學生自發選擇方法記錄;而后讓學生交流記錄方法,選擇合適的方法再次演示并記錄,以這樣方式引入學習。也有的教師創設小熊開車路過馬路,看到不同品種的樹木,登記不同樹木的棵數進行統計。還有的教師先讓學生養大蒜苗,而后通過記錄蒜苗高度來教學,等等。
  方法特點:
  1.激發學習的興趣。上面提到的情境具有“準生活化”的特點,學生感知親切,在他的腦海里仿佛身臨其境,情境中的小猴、小熊等富有情趣,學生容易接受,學習能在不知不覺中展開。
  2.溝通生活和數學的聯系。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許多內容的教學可以利用這點,既使學生容易感知和理解,也使學生能認識到學習數學富有價值。比如,認識長方形源于測量比較的需要,學習圖形面積計算則源于生活應用的需要等等。
  3.能借助生活情境來理解和解決數學問題。有些數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比較遠,加上小學生抽象思維程度不高,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合理借助生活情境,可以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容易理解和掌握,并能從中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和快樂,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適用建議:
  1.適用于那類生活中有類似情境的學習內容。如創設“購物”的情境來學習加減法,創設“租車”的情境來學習方法的優化,創設“養雞兔”的情境來學習雞兔同籠的數學問題,等等。
  2.適用于那類學生能借助于一定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的學習內容。
  3.適用于那類與生活有緊密聯系,能直接運用于生活的數學內容的學習。
  六、游戲活動,思維外顯
  如果說“創設現實生活情境”是針對學生的生活化思維,那么“組織游戲和活動”就是針對學生的動作化思維而組織設計的。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以直觀動作為特征的形象思維階段,游戲和活動充分滿足了這一要求,這樣的學習也因此深受孩子的歡迎。
  課例:《分數的認識》
  有老師在引導學生認識分數時,安排了兩次折紙的活動。首先是學習之前的折紙,將學生對分數的原有認知通過圖形涂色表現出來;而后在感知之后,再次折紙,將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折紙涂色進行檢測,并加深拓寬認知。
  方法特點:
  1.化抽象為形象。如《分數的認識》教學,通過一折一畫將學生對分數的理解充分展示了出來,并變抽象的思維辨析為直觀圖形的感知。
  2.化復雜為簡單。比如學生認識分數,如果讓他表達分數的意義,可能有相當的難度,但是要他折紙而后表述,可能難度就降了許多。數學的活動也能充分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3.化靜態為動態。數學學習許多時候是內部思維的活動,教師很難覺察其水平和狀態,而游戲和活動就將學生內部看不見的思維活動通過動作和具體事物體現出來,這既是學生擅長的,也是教師所需要的。
  適用建議:
  1.適用于那類思維難度大的學習內容。比如,《搭配中的學問》,教師就可以先通過“握手”的活動,將學習的方法和思路通過活動直觀展示出來,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
  2.適用于那類抽象程度高的學習內容。比如,低年級學生剛學習“和、差”時,分析題意與正確列式往往會成為兩難,一位老教師創造了一套“手語”,“和”就用將兩只拳頭合拢,“差”就從合拢的兩只拳頭中分開一只,然后抖抖剩下一只拳頭來表示。學生邊審題,邊表述,邊動作演示,學得有趣、學得直觀、學得扎實。
  3.適用于那類評價覺察難的學習內容。有些學習內容很難用題目和測試來鑒別學生學習的水平和程度,教師就通過游戲和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而后對其水平進行評價。如,學生正確測量的能力,學生作圖畫線的能力,學生估測的能力,學生立體圖形的感知能力,學生正確選擇合理方案的能力,等等。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教學點題也是如此,點題的方法各異,效果也就各不相同,有時也很難說哪種方法好,哪種方法不好,而有時同一內容用不同的方法也能取得不一樣的好效果。如果老師能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的特點,根據學生生活經驗和原有知識基礎,設計課堂教學的點題,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小學教學研究沈陽36~37G39小學各科教與學朱向陽20072007
朱向陽 浙江義烏市實驗小學,322000
作者:中小學教學研究沈陽36~37G39小學各科教與學朱向陽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1:11

[新一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心理調控策略

[舊一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管理的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