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心理調控策略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師應該注意利用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的心理因素,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把他們帶人和諧、自然、輕松、愉快的學習境界,使其既掌握知識又促進了能力和智力的發展。為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是非常必要的。
  1.調整學生的焦慮心理
  焦慮是學習者在自尊心受到潛在威脅的情況下產生的憂慮心理傾向。焦慮程度過強或過弱都會產生破壞作用,影響學習效果。渴望取得最佳學習效果的焦慮應該得到舒緩及引導。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地調整學生的焦慮度。
  2.抑制學生的依賴心理
  學生在聽課中,有依賴于教師的傾向是很自然的事,對此,教師應該盡量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當教材適合學生閱讀并有利于學生獲取知識的時候,教師應通過課堂引讀、導讀、自讀的方式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獨立自學能力。另外,還應該做到:
  (1)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要在課堂上不斷制造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責任感,如角色刺激、搶答賽等,讓學生聚精會神地投入到緊張的思考中去。
  (2)課堂教學中,正確、合理地使用評估刺激可以使學生認清差距,促使其努力學習。
  (3)教師要幫助學生揚長避短,發揮個性。不能因為學生的想法“幼稚”而嘲笑,也不要因為學生的做法有“破壞性”和“危險性”而壓制或粗暴斥責。要充分讓學生說話,鼓勵他們大膽質疑。
  (4)教師要幫助學生調整節奏,助其成功。面對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時,可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加以解決,使學生由感性認識深化為理性認識。
  3.要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
  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應持贊賞的立場,盡可能給予鼓勵、肯定和表揚,給他們更多的自信和自尊。課堂教學要以需要為前奏,以情境為主旋律,以成功為終曲。
  4.拓展學生的期待心理
  心理學認為:讀者往往具有一種期待心理,當閱讀作品與自己的期待心理一致時就會喪失興趣;反之,當作品超出和校正了他的期待心理時,便會激發興趣。教師的施教實際上也是一種創作,教師設計的每一堂課都是一件作品,學生就是這件作品的閱讀者。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課本中所蘊涵的超出和校正學生期待心理的結論、解法等,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例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創設這樣的情景:
  師:(先出示一個三角形的一個直角):讓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師:(出示另一個三角形的一個鈍角):這是什么三角形?
  生:鈍角三角形。
  師:(再出示一個三角形的一個銳角):這是什么三角形?
  生:(脫口而出):銳角三角形。(師揭去蓋著的紙)
  生:(奇怪地):不對,是一個鈍角三角形。
  這時教師提出:剛才看到一個直角或一個鈍角就可以判定是直角或鈍角三角形,為什么看到一個銳角這個辦法就不管用了呢?請大家仔細觀察比較三種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為什么一個三角形不能有兩個直角或兩個鈍角呢?緊接著做猜一個內角度數的游戲(讓學生任意畫一個三角形,并量出其中兩個角的度數后,讓教師猜第三個角的度數),再興趣盎然地進行新課的教學活動。這樣的情景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拓展了期待的心理,自主展開學習活動,有觀察、有思考、有操作、有表達、有困惑、有頓悟,達到融會貫通、促進新的知識結構形成的目的。
  5.滿足學生的探究心理
  知識落差就是教師要傳授的知識量與學生能接受的知識量的差。如果落差太大,學生就可能失去招架之力,產生畏懼心理;如果落差太小,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失去求知的欲望和熱情。對此,教師必須通過對學生基礎現狀及接受能力的客觀分析,確定恰當的知識落差。如果知識落差過大,教師應想辦法幫助學生鋪好“臺階”,使學生拾級而上。
  例如《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分數是小學數學概念中比較抽象、較難理解的內容,而對幾分之一的認識是理解分數的基礎。為此,教學中應注意:(1)認識G39R401.JPG。讓每個人動手把4張紙條平均分成2份,再把2張平均分成2份,并用手勢表示每份的2張、1張。當把1張平均分成2份,再用手勢表示半張時,學生已有的經驗與現實發生了碰撞,從而很自然地把學習當作實實在在的需要。再讓學生分組用不同的學具、不同的分法,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和極大的探索空間,最后得到相同的分數。通過觀察、操作、比較、抽象、概括,使學生懂得: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無論用哪種學具,只要平均分都可以用分數表示,平均分幾份,一份就是幾分之一。雖然黑板上出現了許多相同的分數,如:G39R401.JPG,但卻是不同物體的G39R401.JPG,所以還要看清是把“誰”平均分,初步感知單位“廣這一難點,使學生在獨立探索的過程中,認識了分數的本質。
  6.激發學生創造心理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固然與主體需要、審美觀念有關,但客體的特性也會影響到主體的接受心理。客體的不確定性和意義的潛伏性,會激發學生對其做出獨特的理解和解釋,從而對其加以填補和豐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精心設計教學空白,激發學生的創造心理,使學生參與知識信息的生成過程,并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使知識信息不斷增值。
  所謂教學空白,是指教師在施教中未曾實說或未曾說明而讓學生思考、想象的部分,也就是在教學中只給學生一個誘導框架,在框架中保留空白,讓學生填充空白,進而讓學生有所創造。如教學“圓的周長”時,開始在電腦上出示畫面(如右圖),小狗從A點繞正方形跑一圈,小貓從A點繞圓跑一圈。問:誰跑的路程長?猜一猜圓的周長大約是它直徑的幾倍?這樣,為學生創設一種“猜想”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憑借直覺大膽猜想,主動探索。這樣設計教學“空白”把課本中現成的結論轉變為學生探索的對象。
  G39R408.JPG
  再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可設問: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拼成的圖形與原梯形有哪些關系?你還有不同的推導方法嗎?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的思考,給學生一個較寬的思考空間。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得到了“發現”或“創造”的一些技能技巧,而且公式記得更準確、更牢固。

中小學數學:小學版京26~27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郭寶珠20072007
郭寶珠 福建福州市金山小學,350008
作者:中小學數學:小學版京26~27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郭寶珠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1:10

[新一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考

[舊一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點題方法淺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