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 崔巒)
一、素質教育——具有時代精神的教育思想
“素質”原本是一個心理學名詞。近10年來,“提高素質”、“進行素質教育”已成為使用頻率極高的教育學詞匯,成為我國基礎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標。在這里,“素質”已不僅是先天擁有的發生性概念,而且是可以在教育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的發展性概念。“素質教育”作為一種體現開發性、具有時代精神的教育思想,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認同。用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的話說,“素質教育的提法比較符合我們多年來對中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愿望和要求”。他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談到,6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在全國曾兩度批判片面追求升學率,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一是“片面追求升學率”既是教育問題,又是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最終解決,要靠綜合治理;二是就教育本身來說,只破不立,難以奏效。這一次邊破邊立,促進了教育、教學的深化改革。
最初提出“素質教育”,是在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當時沒有用“素質教育”的概念,而是講教育的任務是“提高民族素質”。此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重要文件中反復強調這一任務,“素質教育”這個概念逐漸形成并被廣泛應用。可見,素質教育的思想不是哪個人提出來的,它是在基礎教育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各級領導和廣大教育工作者逐漸形成的共識。
“素質教育”是在批判“應試教育”的過程中逐漸確立的。它同應試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
素質教育:
面向全體學生;
德、智、體、美、勞五育并重;
學生處于主動發展狀態;
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提高素質,主動發展。
應試教育:
面向少數升學有希望的學生;
偏重智育,著眼分數;
學生處于被動、應付考試的地位。
可見,素質教育絕不僅是一個口號,而且是一場有著豐富內涵的教育思想的變革,它將為我們指引和完善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路。要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使教育適應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培養跨世紀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必須落實素質教育,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二、在語文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
據一些人的研究,素質教育的內涵指思想道德、文化科學、體質體能、個性心理、審美、其他(勞動技術、特殊才能),還包括習慣。
語文學科是基礎教育的基礎。語文教學落實素質教育如何,不僅關系到語文教學質量,而且關系到整個基礎教育的質量。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語文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無論從學科性質還是從教學目的看,語文教育就應當是素質教育,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語文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甚至憑借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提高身體素質和其他素質。
撥開片面追求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云霧,我們看到的語文教學本來的面目就應當是為全體學生打好思想道德和聽說讀寫的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和語文教學應做的全部工作。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
(一)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
轉變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要充分認識應試教育這樣一種異化了的教育現象所造成的惡劣后果——把考試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數尖子生,丟掉了大多數學生;抓了智育(死知識、高分數),丟掉了其他(全面發展、個性特長),甚至以損害身心健康為代價。
提出素質教育,其目的是使教育的本質回歸。提高素質教育,是力求實現教育發展人的功能,通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以期為國家不斷地大量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
我們要以歷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去戰勝舊的教育觀念,堅決摒棄片面追求高分數的短視行為,不斷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
(二)采取一系列在語文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措施
素質教育的意識要加強,許多理論問題要研究,但當前最緊迫的是要實踐,“通過實踐來豐富素質教育的內涵”。素質教育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教育思想、教改思路,無疑是正確的。當前最需要的是通過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拿出切實有效的落實素質教育的辦法。從這次研討會可以看出,一些地方在一些方面已經作了探索,取得了初步的經驗。今后的工作,一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繼續深入,進一步完善做法,并上升到理論;二是開展系列化的研究,在語文教學落實素質教育上拿出一系列的成龍配套的做法。今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研究:
1.要建立體現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
要以素質教育的思想為指導,以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為依據,把小學階段教學目的要求和各年級教學要求具體化。目標要適度、具體、操作性強、網絡化(小學階段目標、年級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目標體系的建立可以減少教學的隨意性,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和基本條件。
2.要憑借教材,在教學內容上落實素質教育。
要挖掘教材(包括課文、練習、訓練體系)中的素質教育因素,通過教學充分體現。并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對教學內容揚長避短,使教學內容更好地為素質教育服務。
3.要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始終處于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狀態。
其中有認識問題,更有實踐的問題。要發現和總結這方面的成功經驗,逐步形成一些體現教學規律、在教學各個環節加強訓練、便于操作、易于推廣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
4.要研究語文教學的評估標準。
如果實施的是素質教育,但評估教學仍然把語文知識的分數作為首要的或唯一的標準,就難以形成一種相應的運行機制,難以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5.要大力開展語文課外活動。
新的課程計劃已將活動課納入課程。語文課外活動是同課堂教學同等重要、彼此相輔相成的語文課程。要將課外活動經常化,要面向全體,講求實效。語文課外活動展開得好,必將促進課堂教學,必將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和語文素質、培養和發展語文方面的才能起到促進作用。
(三)語文教學落實素質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語文教學加強素質教育,要通過教學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素質,切不可誤認為提高素質教育即提高語文素質,即加強語文訓練,把素質教育窄化了,淺化了。要避免出現以下偏向:
1.強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淡化思想性。
且不說語文學科有很強的思想性,單說工具性,掌握語言文字工具干什么?聽說讀寫。聽說讀寫為了什么?一為交際,滿足自身生活的需要;二為服務社會、服務國家。而服務國家、社會,促進社會進步是最終目的。語文工具掌握得再純熟,沒有好的思想,難以服務國家、社會,甚至走向反面,用語文工具反對國家,反對人民,對抗社會。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決議》強調“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今天中小學生的精神面貌對21世紀黨和國家的命運將產生重大影響。我們不愿看到一方面是物質的豐富,一方面是精神的匱乏;一方面是生活的富足,一方面是人生目標的迷失。語文是具有很強思想性的學科,不僅是文以載道,而且是在教學中“披文以入情”,產生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要認識語文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語文教學育人的作用。在強調語文工具性的時候,要防止出現淡化思想性、削弱語文教學進行思想教育的偏向。
2.加強語言文字的單項訓練,忽視課文教學。
在閱讀教學中只抓課文的情節、內容,搞繁瑣的串講、串問,既消磨了大量的時間,又未落實語言文字訓練,是不足取的。要大力改進閱讀教學,但是仍要十分重視課文的教學。課文是語文教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憑借,通過課文教學,要取得訓練思想和訓練語言的兩個效益。如果把語言訓練不落實歸咎于學習一篇篇課文,主張語文教材取消課文,嚴格按照語法系統編教材,專注語言文字的單項訓練,這恐怕是不妥當的。語文不讀課文,猶如數學不講例題、物理不學定理一樣不可思議。好的課文文質兼美,體現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高度統一,完全能夠担負起陶冶思想和訓練語言的任務。以往閱讀教學效果不理想,問題不是出在課文上,而是出在憑借課文訓練什么和怎樣訓練上。
3.有意無意地將學法和教法對立起來。
近10年來,不僅重視研究教法,而且重視研究學法,這是教學研究的一大進步。因為教學規律,可以從教與學兩個角度去認識,去探索。由于以往的語文教學忽視學生的學,因此在一個階段內加強學法研究,也是應當的,問題的關鍵是教與學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是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自主學習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才能充分體現。教與學、教法與學法,嚴格地說是分不開的,我們的實踐和研究應當把教法和學法統一起來。如果只注重研究學生的學,忽視教師的教,如果把學法看成一種知識,以為把“法”教給學生,學生就有自學的能力,這種認識和做法是不全面的。
4.重訓練形式的花樣翻新,輕能力、習慣的培養。
多種多樣的訓練形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訓練質量。但形式要為目的服務,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能有效地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發展思維,發展語言,有效地培養學習習慣的訓練形式,是我們追求和提倡的。再者,習慣的培養和能力的培養同等重要,良好的習慣對個性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對學習有積極的影響;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對培養語文能力、全面提高素質有重要作用。要重視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持久地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是涉及到教學思想、課程教材、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綜合性的改革。我們的態度既要積極,又要穩妥,特別是在思想上不要急于求成,恨不能在一個早上解決多年來積淀下來的所有問題。改革來不得半點浮躁,要扎扎實實,老老實實。特別是教學改革,牽涉的面廣,周期長,影響深遠,更應慎之又慎。
(責編 田志耘)*
小學語文教學太原3-5G39小學各科教學崔巒19971997 作者:小學語文教學太原3-5G39小學各科教學崔巒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