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信息化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34(2006)05—0793—08
  據文獻反映,早在1982年,北京幾所大學的附屬中學已經開始了教育信息化的試點工作[1]。那時雖然已經有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實踐,但并沒有出現“教育信息化”這個概念,使用更多的是“電化教育”、“計算機輔助教育”等。“教育信息化”作為一個新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伴隨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而提出來的。據中國期刊網所錄文獻反映,我國最早以“教育信息化”為關鍵詞發表的文章是1996年發表的《從電化教學管窺未來高教的趨勢》一文[2]。所以本文以1996年為起點,研究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歷程。
  1 教育信息化研究狀況的統計與說明
  從1996年至今,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歷經十個年頭,按照篇名檢索方式,以主題詞“教育信息化”為檢索點,通過精確匹配進行檢索,我們發現1996年至2005年,中國期刊網共計收錄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論文805篇(2005年7月12日檢索),分布情況如表1。
  表1 教育信息化論文年度分布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篇數    1       3       7       22      38      96      142     216     197     83

  雖然以教育信息化為研究內容的文獻從類型上看并不僅僅只有學術論文,從載體形式看也并不僅僅只有期刊,但由于期刊論文相對集中,并且具有回溯檢索功能,再加上多種文獻載體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復,以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了國內公開出版的5300種核心期刊和專業特色期刊的全文,其數據完整覆蓋率達到98%。所以我們認為上述統計資料可以反映我國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面貌。以下的分析是基于上述資料進行的。
  1.1 總體情況
  1996年至今,以教育信息化為主題的研究論文的數量一直呈上升趨勢。1999年之前,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處于起步、探索的階段,1996至1998年相關論文一共才11篇。1999到2000年,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開始抬頭,僅1999年相關論文數就是過去兩年的兩倍多。2001年至今,教育信息化的論文數量較之前又出現明顯增加,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成為熱點。
  教育信息化研究論文數量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時代的到來,中國要在完成工業化的同時實現全社會的信息化,作為社會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信息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教育信息化的建設當中,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隨之開展和加深。另一方面,國家各項相關政策、項目、文件的出臺也給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方向、依據和動力,在相當大程度上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熱度。如1994年開始建設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打下了教育信息化的基礎;緊接著原國家教委制定了“中國教育信息化九五規劃和2000年發展綱要(草案)”,提出了我國教育系統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和發展戰略;之后國家又開展了211工程和現代遠程教育工程,1998年12月24日提出《面向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這些都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初步興起。到了2000年10月,教育部提出了從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2001年又發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發展綱要》;2004年2月10日,《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出臺。所以從2001年開始至今, 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文章數量開始大幅增加。
  1.2 內容細分
  為了更全面的了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現狀,我們將搜索到的805 篇論文按主題分成三大類:教育信息化結構、教育信息化進程、教育信息化理論,每一類下面又分設小類,具體的主題分布與論文數量如表2。
  表5 教育信息化論文主題分布與論文數量
教              主體                    55育              客體                    6信    框架      工程與產品              57息              技術                    49化    類型與    高等教育信息化          75結    內容      基礎教育信息化          42構              課程與專業教育信息化    43教                                      30育信    現狀        國外                全國    53息                國內                各地區  110化    面臨的問題及對策進程                                      57教育    綜述                              32信    模式和戰略                        46息    信息化與社會發展                  91化    意義、內涵、目的、概念            40理    評價、測度                        19論

  從總體上看,論文在各主題的分布比較平均,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深入其各個領域。關于教育信息化結構的研究是三個大主題中最多的,共有327篇, 占相關論文總數的40.6%。關于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文章共250篇,其中關于各地區、各國家的教育信息化現狀的文章共有193篇。 關于教育信息化理論的研究文章數是三個大類別里最少的,總共228篇。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目前我國學者的研究都側重于實踐,比較務實。我國教育信息化起步較晚,實踐基礎薄弱,關于理論的論述自然會少些,但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一步步推進,理論的研究肯定會越來越多。
  2 教育信息化研究取得的成就
  在這10年中,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學者們不僅從微觀的角度,在教育信息化結構內部劃分了許多專門的部分,如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主體和客體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測度與評價等;而且從宏觀的角度,將教育信息化與圖書館學、教育改革、社會文化等獨立于教育信息化之外的內容合起來加以研究,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教育信息化研究體系。分析這10年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成果和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對國外教育信息化的借鑒性研究
  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是從學習國外先進經驗開始的,這從最早的一批教育信息化的論文就可看出。根據表2,這方面的論文共有30篇,比較典型的如1998 年發表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教育信息化的新進展》[3] 及1999年發表的《世界各國的教育信息化進程》[4] 等。但分析文章的內容,我們發現關于國外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有一個遞進過程。早期主要是對國外經驗的介紹,認識還停留在介紹別國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上,如列舉他國頒布的各種教育政策、計算機的普及程度和Internet的接入率等,對于別國在建設實效、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方式的具體實施方案、教育資源的建設與共享以及對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啟示等深層次、具體化的問題缺乏比較系統、深刻的認識。后來開始研究別國教育信息化的實施步驟、體系規劃、建設理念、教學策略等更加深入的問題,如2004年發表的《俄羅斯教育信息化現狀及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5] 等,并針對教育信息化中的一些特定問題如教育技術、專門課程教學的信息化等進行了研究,如2003年發表的《國際教育技術新思想對我國教育技術的影響》[6] 和《國外語言教師教育信息化理論綜述及啟示》[7] 等。同時,也開始國家之間教育信息化的比較研究,并在分析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國外經驗與我國實際建設的結合,發表了像2004年的《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之比較》[1] 和《關于中國、美國和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比較研究:ACCS研究項目》[8] 等文章。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對國外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從問題的表面逐漸進入到實質,拓寬了研究視角,這對于明確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實現跨越性發展,彌補我國在建設方面起步較晚、任務緊等劣勢,趨利避弊,以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速度來推進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都有極大的幫助。
  2.2 關于國內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研究
  關于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研究,在此期間發表的論文共有163篇, 占教育信息化論文總數的20.2%,是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縱觀這批文章,大多描述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并注意到國內外或不同地區間的對比,以及實際水平與預期目標的比較,從不同的層次看到成績與不足,從整體上勾勒出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軌跡。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由余勝泉在《解讀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9] 中提出的,他認為中國教育信息化大致經歷了五個大的發展時期,即準備期、醞釀期、建設期、發展期、成熟期;并分析了每個階段持續的時間和特征,指出我國正處于一個重要轉型和空前高速發展時期。趙國棟等在《關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論與實踐思考》[10] 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可以利用理查德·諾蘭和埃德加·斯凱恩提出的“信息技術發展階段模型”理論,對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和發展階段作一概括預測,將教育信息化進程分為投資或啟動階段、技術學習和適應階段、控制階段、戰略融合階段。
  2.3 關于教育信息化內涵的研究
  在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提法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它是由“電化教育”、“教育技術”、“計算機輔助教育”、“遠程教育”等提法延伸出來的,這些提法與信息技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開始階段,大部分學者認為教育信息化就是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與普及。比如龔美霞認為,“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在教育領域和各個方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教育信息資源,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其適應社會信息化的要求”[11]。祝智庭認為,“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過程中,比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于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對于教育發展的新要求”[12]。
  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深入,學者們逐漸認識到,教育信息化不光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之類的簡單問題,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有著豐富的內涵,其中,教育觀念的更新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例如傅德榮認為,“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教育系統的一種基本構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對教育系統以信息的觀點進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有效應用”[13]。“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轉變的過程,是以信息的觀點對教育系統進行分析的認識的過程”[13]。
  另外,也有學者將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擴展到系統和機構的層面,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由黎加厚提出的,“教育信息化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教育體系,包括教育觀念、教育組織、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環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14]。我們認為,學者們關于教育信息化概念的認識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狹義的教育信息化,即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它實際上指的是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另一類是廣義的教育信息化,即除了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外,還包括信息技術的應用所帶來的教育觀念、教育制度的變革,也就是說要將教育信息化看成一個系統的、整體的、相互聯系的過程。
  2.4 關于教育信息化框架結構的研究
  從整個教育信息化框架結構的研究來看,在2000年之前,國內學者對教育信息化的框架結構的認識是比較模糊的,尚無清晰的建設藍圖和實施細節。2000年前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總體方針是:根據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按照統一規劃,分三個層面逐步推進我國信息化教育。第一層面是以計算機多媒體為核心的教育技術在學校的普及與運用;第二層面是組織上網,利用網上資源;第三層面是開辦遠程教育,提供廣泛的學習資源,不斷滿足社會終身教育的需求。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重點是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的建設、中小學“校校通”、高校的“數字校園”、信息技術教育、教育資源的開發。由此可見,那時我們所理解的教育信息化的框架中大多只是教育信息化底層的基礎設施,人才培養部分,還沒有做完整、深入的論述。
  2000年之后,對于教育信息化的框架、內容的認識開始逐漸明晰,不同的學者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釋教育信息化的層次、結構。趙國棟等提出“正如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一樣,‘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其本身并無一個預置的固定框架和模式,需要教育者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研究和探索。但從另一個角度,根據對教育本質和特點的認識,仍然需要從理論上勾畫出教育信息化的一個大致結構,作為今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思想”[10]。進而認為,“教育信息化的基礎首先應該是學校信息化,即所謂的‘校園信息化’,而就一般學校來說,工作重點是教學,故校園信息化的中心應該是‘教學信息化’。與之相對應的還包括‘管理信息化’、‘圖書資源信息化’等方面。”[10] 蔡連玉從社會學的角度將教育信息化分為三個層面:信息技術在教育系統中的使用、教育系統變遷(其中又包括物質層面、行為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信息文明的培育和人類福祉的實現[15]。劉銘、劉延申從要素的角度提出教育信息化應包括教育實踐、硬件基礎設施、軟件信息資源、人力資源、規劃管理五個部分等[16]。這些關于框架結構的論述,對教育信息化進行了多方位的剖析,并闡述了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此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盲目性,也反映出教育信息化研究水平的提高。
  2.5 關于不同類型教育機構信息化的研究
  這方面的論文共有117篇,占全部論文的18.5%,其中包括高等院校、職業技術院校、成人教育、電大和中小學的教育信息化,前四者一般歸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范疇,后者歸為基礎教育信息化范疇。
  在教育信息化研究初期,我們沒有把這兩者做嚴格的區分。因為那時教育信息化的建設還處于信息化基礎的鋪設階段,無論是高等教育信息化還是基礎教育信息化,他們的主要工作都是計算機、網絡等硬件的投資,教育資源的開發、運用,以及信息技術的學習與利用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實質上并無不同。他們面臨的問題也是共通的,對比不同類型機構的信息化研究論文,對于其存在的不足,大多描述為領導重視程度不夠、重硬件輕軟件、重形式輕內容、人才短缺等。所以,對他們的研究一開始的區分度并不明顯。
  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研究的發展,他們之間的差異開始凸現。高等教育信息化具有高層次人才集中、教學設備優良、學科門類齊全、資金雄厚等優勢,所以研究進展相對較快,從論文數量上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論文數有75篇,而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論文數是42篇。而且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較早體現出了與基礎教育信息化的不同。這種不同是基于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這兩種教育類別的差異上的。高等教育要求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有選擇的,能自主的學習課程,對于所學內容也不再要求學習者是否能機械的記憶,而是要求學習者能把學習的內容轉化成個體的能力和學識,高等教育的學習范圍也比基礎教育廣,不僅要學會書本上的知識,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也在教學中占據很大比例,另外高等院校里的學術風氣更加自由、民主,所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任務更加艱巨,要求更高,如趙國棟所說,“從本質上說,現代教學技術之所以能使大學產生革命性的變革,不在于它能提高傳統教學的效率和范圍,而在于它能創造出一種新的知識探求方法和學習方法”[17]。另外,在2004年發表的《試論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問題與對策》[18] 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內涵和應用》[19] 等文章從資金投入、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統一規劃、人才培養、管理體制等層面,系統地論述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前景和改革模式。
  在基礎教育信息化方面,學者們也在更理性地反思基礎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不足,如2004年發表的《基礎教育區域信息化現狀及問題調查、分析和反思》[20] 和2005年發表的《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及思考》[21] 等文章就以問卷和實地調查、座談等方式,以宏觀管理決策、教師培訓效果、資源建設、教學設計與研究等角度分析存在的問題,深層次地探討如何從投資、建設到應用一步步擺脫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困境,提高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同時學者們也就基礎教育信息化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展開專門的研究,如2004年發表的《中小學學校教育信息化指標構建及價值分析》[22] 和2003年發表的《構建區域性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保障機制》[23] 等文章。
  2.6 關于信息技術地位與作用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從一開始就與信息技術的運用密不可分,如何全面、正確的把握住信息技術對于教育信息化的功用,是許多教育信息化文章不可避免要涉及的問題,也是教育信息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和判斷教育信息化研究是否深入的指針。
  關于信息技術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先后出現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這些觀點黎加厚在《談教育信息化》[14] 中進行了歸納:在教育信息化研究初期, 人們認為信息技術是教師傳遞教育信息的媒體,它在教師和學生中間起橋梁的作用,可以稱之為“媒體觀”。第二種觀點是“認知工具觀”,認為信息技術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認知工具,信息技術可以作為提高學生和教師工作效率的工具,教學中認知情景創設的工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作為學生高級思維訓練工具,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將從目前大家更多關注電腦和網絡轉向關注人腦和高級思維訓練。第三種觀點是“資源觀”,認為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提供了無盡的資源,教育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關鍵,要充分利用全球信息資源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上述三種看法基本上是把信息技術和教育信息化的關系看成是一種單向的聯系,即只是把信息技術純粹作為一種工具作用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被動接受方,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經過了信息技術的應用,但這只是在傳統教學模式里改進了知識傳播的途徑,擴充了知識的來源,豐富了知識的展示形式,教育的理念、環境、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課堂內的情形和變革前比沒有本質的不同,還是在用舊的教育理念支配信息技術的使用。
  隨著認識的逐漸深入,學者們開始意識到這兩者的關系應該是相互的,信息技術的應用可能被用于促進教育改革,也有可能被用于強化傳統教育,這都取決于它的使用者。據此,黎加厚提出了“生命環境觀”[14],認為信息技術要嘗試將教育信息化環境與學生的生命活動歷程觀相結合,為學生和教師創造一個現代化的生存環境,改變過去傳統課堂教學中缺乏生氣、學生學習喪失主動性,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力在課堂教學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的局面,也要避免各種數字化的教學資源的設計和利用僅僅著眼于知識傳遞而忽視了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存在,用信息技術去帶動教育方式的全面變革。楊改學也認為,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應該給教育信息化及教育改革帶來全面的影響,包括教育思想觀念、教材概念和形式、教學環境、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育規模及學習型社會的建立等內容都應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而產生變化[24]。
  2.7 關于教育信息化標準的研究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全國各高校、中小學開始建立校園網,有的地方還建立了教育城域網。但各種教育資源之間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造成了信息交換難、資源共享程度低、投資回報少等現象。為此,教育部于2000年10月指令科技司組織力量研制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標準,并且于2001年初成立了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標準化委員會,2002年初更名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2002年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成為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教育技術分技術委員會,授權承担教育技術相關標準的研制、認證和應用推廣工作。在充分調查國際相關領域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根據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實際需求,該委員會于2003年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網絡教育技術標準體系,簡稱CELTS,包含以下5類標準項目:指導性標準、學習環境相關標準、學習資源相關標準、學習者相關標準、教育管理相關標準。其下又包括28個子標準,根據各項子標準的作用范圍又分為通用規范與專用規范兩大類:通用類規范具有廣泛的適用面,給標準用戶留有較多的發展余地,允許他們在遵從統一的基本框架下選擇及改制一些數據項目;專用規范是針對某一特定領域的,具有更強的約束力,具體的條目如表3。
  表3 CELTS體系表
      通用規范                  專用規范      系統架構與參考模型指    術語導    基于規則的XML綁定技術類    標準本地化與例化應用      標準上層本體                    學習對象元數據            教育資源建設規范學                              基礎教育資源元數據應用規范習    課程編列資    內容包裝源    測試互操作類    內容分級學    學習者模型習    學生身份標識者    學力定義類    終身學習質量保障學    平臺與媒體標準組譜習    企業接口環    學習管理境    協作學習類    工具/代理通信教    虛擬實驗育    自適應學習管    網絡課程評價理    教學環境評價類    教學服務質量管理      教育管理信息化數據標準  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互操作規范

  CELTS標準的提出填補了國內在教育信息化標準中的空白, 對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 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走過了10年的歷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3.1 研究深度不夠
  在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的文章數量方面,增長的相當快,尤其是2001年之后,這大大豐富了研究的成果,但給人的感覺是一擁而上、頭腦發熱,并且文章的質量整體來說不高,重復的內容較多。另外,大部分的文章都側重于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的不多,這也說明我們的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強。
  3.2 存在研究盲點
  從整個教育信息化研究主題分布來看,研究基本上深入了教育信息化所包括的各個部分,但在某些領域仍顯薄弱,例如,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并且我國也正在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而專門針對教育信息化客體,也就是學生的研究卻很少,如表2所示一共就4篇,說明學者們對于這個問題還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再比如對相關技術的標準化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測度、教育信息安全、知識產權等內容,研究涉及的也很少。
  3.3 忽視了學校以外的教育信息化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學校是其主要承担者之一,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和主題也應該是學校,所以我們目前所研究的教育信息化的默認前提實際上是以學校為載體的教育信息化。但學校并不是教育的唯一載體,而且國家也早就提出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概念,而我們從社會教育角度出發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文章太少,這也是目前我國教育信息化研究所存在的問題之一。
  3.4 研究成果的指導性不強
  目前的研究大多對實踐的指導性不強,部分研究成果沒有得到轉化。教育部的領導曾多次強調教育信息化的落腳點是應用,但許多文章提出的對策、建議等大多泛泛而談,沒有涉及到具體的行動步驟,且千篇一律。這一方面是由于研究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也是建設者們沒有真正將成果應用于實際工作。比如國家頒布CELTS標準已經兩年了,但對其的應用、推廣工作做得并不理想。
  3.5 一些理論問題有待形成共識
  對于教育信息化的認識還沒有形成一致,例如對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問題現在仍然眾說紛紜。關于教育信息產業問題,曾有人提出過要發展教育信息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學術界對于是否要建立教育信息產業、教育信息產業究竟有何影響等都存在著極大爭議。這些觀念的不統一有可能會形成誤導和造成研究中的困境。
  4 教育信息化未來研究展望
  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對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還有很多內容需要探索和深化。我們認為,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將會是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
  4.1 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技術
  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基礎鋪建已取得很大成就,但要進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水平,跟上國際發展的步伐,縮小與國外教育信息化的差距,必須就其中的一些關鍵技術,如網格計算、信息交換引擎、數字版權維護、視頻組網等技術進行攻關。  另外,在2004年12月25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8部委聯合宣布, 中國第一個下一代互聯網主干網CERNET2正式開通,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應用將是新的熱點。在下一代互聯網上,遠程教育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其交互性、自主性、適應性更強,但這種影響什么時候到來、有多大還無法預測,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充分做好準備,迎接遠程教育的巨大變革。
  4.2 教育信息資源及其配置
  雖然國家一直在積極進行教育信息資源的建設,但過去在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教育信息資源存在著重復建設、數量龐雜、形式不規范、資源數據整合困難、配置不合理、信息孤島等現象。并且由于缺少良好的教育信息資源開發與配制的運行機制和政策支持,致使網絡教育資源建設速度緩慢,網上教育資源極為貧乏,已有信息資源配制不合理,共享困難。為此,教育信息資源的建設應從整體規劃開始,研究如何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落實組織實施,建立評價標準,研究實現資源配制與共享的途徑和方法,解決資源配置過程中出現的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知識產權與流通共享等諸多矛盾。  4.3 教育信息化的推廣
  從類型上看,高等教育信息化要繼續推進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以先進的信息技術對傳統校園的各項活動進行重新整合,實現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活動的全面數字化,實施步驟應該是,先在有條件的地方進行不同類型、不同模式數字化校園的試點,形成可以推廣的模式,然后推廣。基礎教育信息化則要繼續全面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和陳舊的教學資源,不要使“校校通”成為擺設。同時,對于基礎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與配置,不能全面開花,而應該積極與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合作,建立開放的教育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和豐富的資源庫,便于基礎教育的師生使用。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開發特色型教學資源庫。
  同時,從地區上看,在發達地區的教育信息化不斷前進的同時,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并研究運行機制。在教育部頒布的許多文件、計劃里也多次提到要重點推進農村教育、西部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這是實現我國教育均衡協調發展的重要步驟。
  從實施主體上看,政府應當把教育信息化作為一個全局性戰略性的工作,制訂相關的政策予以保證。這些政策主要包括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投融資政策、信息化知識普及和信息化中高級人才培養政策、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相關產業發展政策、教育服務業的有關政策、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管理政策。通過完善政策機制,逐步形成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運行機制。而在學校一方,人才培養的研究仍將繼續,因為我國目前教育信息化專門人才的缺口依然相當大。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也仍將是學校信息化的重點和難點。
  4.4 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教學改革關系
  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是信息技術在整個教育環節的廣泛利用,另一方面是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模式、觀念和教育體制的改變。在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已取得較大成就,但在教育改革及教學改革方面則相對滯后,這將逐漸成為教育信息化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學者們也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但教育、教學的改革牽涉到多方因素,其改革進展仍然緩慢,深層次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還是需要研究者們繼續探索。
  4.5 教育信息化水平測度及標準化
  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效率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系統。國家資金的投入是有限的,要使每一分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回報,就必須仔細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設投入產出關系,從實際出發,將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決策和具體實施提供依據,提高其建設的理性化和規范化。但至今還沒有一套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的體系,這也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同時,要逐步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不論是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教育資源建設、教學管理與教學過程的評估,都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規范。雖然國家已出臺了一些信息化標準,但目前的工作只涉及網絡教育相關的技術標準,因此標準化工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比如與教育環境與資源建設相關的技術標準、與教育人員相關的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與教育機構相關的教育技術應用水平標準和與教育技術產業及應用行業相關的專門規范等都有待開發,而且此標準的推廣、普及將是未來標準化工作的重點。
  收稿日期:2005—04—05
情報科學長春793~800G1教育學桂學文/周嗣20062006
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統計分析/展望/中國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research products/statistics and analyses/prospect/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 o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of Ten Years in China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the main part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necessary choice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too. The paper sums up and analyses education in formatization research products for nearten years 1996—2005 in China, and try to research development course o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summarize the products, prospec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教育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對近十年(1996~2005)來的教育信息化研究進行了統計分析,試圖從研究的角度理清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脈絡,總結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成果,展望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未來。
作者:情報科學長春793~800G1教育學桂學文/周嗣20062006
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統計分析/展望/中國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research products/statistics and analyses/prospect/China

網載 2013-09-10 20:51:36

[新一篇] 我國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反思與重構

[舊一篇] 我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發展歷程的回顧與前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