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課堂教學 入文技巧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廈門市鷺江中學 王珍珠)
  教學這門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就教學過程而言,“導入新課”是首要、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能否把握好這一環節,有一個良好的開頭,直接影響到學生進入知識殿堂的情緒和信心。倘若入文語言和方法千篇一律,采用同一的固定模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必然受到壓抑,課堂教學魅力必將喪失。因此,探討課堂教學入文技巧十分必要。
  多年來,在課堂入文藝術方面,我曾做過一些嘗試,而其中較有感觸的是:根據課文文體、內容、語言的不同特點,從學生的心理實際和學習愿望出發,選擇比較理想的入文方法,從感情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能興趣盎然地與教師一起徜徉于語言文學的園林之中,盡情地吸收文中的知識營養。
  具體做法是:
  一、以含義雋永、耐人尋味的標題入文。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窗戶。美的標題,其語言搖曳多姿,含蓄無垠。它不僅能如磁石一般地吸引讀者的雙目,激起讀者強烈的閱讀愿望,還能讓讀者沿著一級級閃光的階梯步入奧秘的知識殿堂,陶醉于佳文美景之中而久久不能忘懷。在語文課本中,此類有血有肉有靈性的高妙文題,舉不勝舉。無論是魯迅的《藥》、《祝福》,陳宏天的《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書目》、巴爾扎克的《守財奴》,還是羅貫中的《群英會蔣干中計》、司馬遷的《鴻門宴》等等,都屬此類,皆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從含義雋永、耐人尋味的標題入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的一把鑰匙。
  如教魯迅的《藥》時,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提出題目的寓意問題,啟發學生生疑:作者因何以“藥”為題?“藥”的真義(雙關義)是什么?這下學生的思維興奮了,在爭議的過程中,迅速地進入了學習的軌道,并在老師的點撥啟發下,慢慢地悟出了中國在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折的偉大時刻,作者以“藥”為題是為了“描寫群眾的愚味和革命者的悲哀”。質言之,魯迅寫“藥”是為了揭示病苦,意在“引起療救的注意”,激勵人民探尋拯救中國民族的良藥。就如“人血饅頭”不能醫治癆病一樣,資產階級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也不能醫治中國——這一概括了全文基本情況、濃縮了全文主要內容的一字標題,既含義豐贍、深邃,又一開頭就拎起全文的精神,增加文章的光彩,并能如磁石般地吸引住學生,讓學生非一口氣讀完,以探究到“藥”的真義不可。學生在細細咀嚼中,便能很快地品出那令人深思、催人警醒的綿綿之味和深遠之義。
  二、從文眼入文。
  有些作品有文眼,特別是散文,且文眼有時就在文章的開頭。教師在導入新課時,也可緊緊地抓住文眼創設符合學生心理及教材特點的意境,讓學生隨著語言內容之波瀾產生如泣如慕、如怨如訴之感情流動,從文眼入文,挖出文章的主旨來,即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課文的第一句就是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上這一課時,我讓學生朗讀課文后,便緊緊抓住文眼讓學生討論:在這如詩如畫的荷塘夜色中,作者為什么會“心里頗不寧靜”?結果是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古以來,文人多多愁善感,朱自清也不例外。1927年,朱自清別離家鄉已數載,由于“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思鄉之故,所以幾天來“心里頗不寧靜”。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1927年正是中國革命低潮時期,由于蔣介石的叛變,中國處在黑暗之中,正派的文人豈會熟視無睹,此絕非思鄉之故!故作者當然會“心里頗不寧靜”,孰是孰非,雙方互不相讓,于是幾十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全盯住站在講臺上的老師——就在這欲罷不能的濃厚興趣和紛爭意識中,我適時地介紹了寫作背景并分析道:雖然如詩如畫的荷塘月色會讓作者如癡如醉,但嚴酷的社會現實卻讓作者“哀愁”。因此在對富有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中,作者隱晦、含蓄的語言寄寓了在革命低潮時思想的苦悶,既表現對白色恐怖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流露出對自由、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隱晦、巧妙和含蓄,讓他躲過了敵人的刺刀,也瞞過了我們不少人的眼睛——這是當時環境限制所致。
  由于抓住了文眼,在學生渴求知識的心態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知識之清泉進行澆灌,所以這一堂課學生興趣很高,并產生了共鳴,學起來自然就輕松有致了。
  三、以詩入文。
  鑒于詩歌的語言十分優美,中國又是一個詩的國度,學生喜愛詩文甚于一般課文的心理實際,有些課文,教師可以把那些想象豐富、形象鮮明、比喻新鮮,表現勞動人民高度智慧且與課文內容有聯系的詩文做為導語,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進行新的探索活動。
  如教《瑣憶》一文時,暫不急于進入課文,而是先把魯迅的《自嘲》詩抄在黑板上:“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并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反復朗誦,使他們進入意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詩中,品出韻味,從中了解詩人當時的險惡處境及無產階級革命大無畏的硬骨頭精神和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然后提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一聯讓他們討論。在議論中使他們明確這首詩高度地概括了魯迅先生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和愛憎分明的階級感情,集中地體現了他的無產階級世界觀;對兇敵,報以“橫眉”、投以“冷眼”、答以戰斗,直到逝世前夕,仍然緊握筆桿,與敵人進行不息的斗爭;對人民大眾,則心甘情愿“俯首”為“牛”,完全、徹底為無產階級事業而獻身。至此,水到渠成,我輕輕松松地領學生順著這條紅線進入了課文的意境。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深入的談談議議中很快地明白了《瑣憶》開頭及中間反復引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之詩句的用意了:它既是共產主義戰士魯迅先生光輝形象的生動寫照,也是作者用以結構此文的總綱和線索。文章的材料,就是以這兩句詩為中心組織起來的。
  教“《指南錄》后序”時也采用同法,先讓學生朗讀文天祥的的《過零丁洋》一詩,指出這是作者表明心志之作,特別是后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作者直抒胸臆之絕唱,抒寫了他以身殉國的決心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歷來為后人所傳頌。既然文天祥早已立下以身許國的決心,為什么在“《指南錄》后序”里,他又記敘自己忍辱負重,歷經艱險,冒九死以求一生的經歷呢?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進入課文,尋求釋疑的答案。然后經師生的共同分析討論,找到了答案:原來作者能忍受“非世人所堪”的“危惡”境遇所帶來的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巨大痛苦,是為了“救國”、“有為”、“中興”,這是文天祥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的充分體現,全文的主旨就由這首詩帶出的這個問題解決了。
  四、以講故事入文。
  在我國悠久的語言歷史長河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故事。這些優美的故事,如夜空里亮晶晶的星星一樣,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她表現了時代的風貌和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反映了人民熱愛祖國、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內容豐富、深刻動人,深愛人民群眾的喜愛。我們的語文課文,常常話出有因,語中有典,故上新課時,以故事為突破口,開拓學生的想象力,把與課文有關的故事作為導語,既能增添課文的情趣,又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走上一條愉悅的學習道路。
  在教翦伯贊的《內蒙訪古》一文中的“一段最古的長城”時,教者先給學生講了鮮為人知的趙武靈王的故事,激發學生對這“一段最古的長城”的興趣,同時理解了為什么說趙武靈王是個了不起的大英雄。同文中,在分析“在大青山下”這節時,也讓學生上臺演講流傳人口、家喻戶曉、美麗動人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討論了當時“出塞”與“和親政策”的意義,因而很快地分清了“出塞”的是非界限,理解了和新政策所取得的民族和解、民族友愛的功績及其歷史進步意義。
  五、以課文插圖入文。
  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對部分課文配有插圖,教師如能充分利用,作為入文的教學手段,就可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一般做法是在導入新課之前,讓學生認真欣賞和仔細觀察插圖,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然后讓學生把圖面用口頭語言講述出來。這種看圖說話的方式,學生極為熟悉,都爭相發言,互相補充,之后因勢利導地把學生帶進課文,讓大家對照比較:自己是怎么講的,作者又是怎么寫的,作者筆下的內容之生動,語言之精彩,手法之高超,經教師稍微剖析,學生就心領神會,豁然開朗了,這種領悟是自悟自得,效果特佳。如教《核舟記》之前,可以讓學生先仔細觀察再看圖說話(或看圖寫話),要求按一定方位把人、事、物一一細述,這一來學生個個雀躍,興趣盎然,尤其是對圖中人物的外貌、神情、動作甚至心理活動都描述得十分生動形象,到了一定的火候,教師適時地帶領學生步入課文,學生正處在一定的興奮點上,跟著教師一起推敲字句,品味內容,末了大家都為這船上諸多的人和物,卻僅用一只桃核雕刻而成大吃一驚,嘆為觀止,表現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的主旨也就自然揭示出來了。
  六、以觀賞錄相入文。
  現代化的電教學為我們語文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觀賞課文錄相是最直觀的、全方位的入文法。它把語言文字表達的內容和形象通過錄相屏幕再現出來,這種入文法也是學生最歡迎最興趣的,往往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上話劇《雷雨》之前,就先把劇中人物關系簡單圖示一下,后讓學生看一遍錄相。學生情緒昂奮,自始至終,認真看,注意聽,細細品味,那全神貫注、心領神會的神情,絕無僅有。觀看后,再設計幾個問題,讓他們分角色朗讀、思考,最后分析劇中幾個主要人物,教師只須三言兩語地點撥,學生就能理解了。
  
  
  
語文世界京19-20G31中學語文教學王珍珠19961996 作者:語文世界京19-20G31中學語文教學王珍珠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2:27

[新一篇] 淺談語文課堂情境的創設

[舊一篇] 淺談語文閱讀教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