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學歷史教學的導語設計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學藝術在于激勵學生,引導學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教的東西感興趣。”而在長期以來、歷史教學中就存在著缺乏趣味性的弱點。然而,要做到學生樂意聽講,并非一件易事,這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和完善各個教學環節,總結經驗教訓。其中,歷史教學導語設計尤為重要,導語雖短,其意卻深,一篇簡短而成功的導語,可以馬上引起同學們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然而,歷史課傳統的導語設計多為新舊聯系式,采用復習法。當然,復習舊課而引入新課,有利于知識間的銜接,使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因果聯系,體現著溫故而知新的教學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時顯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因此,不拘一格,因課而導,創新導語設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那么定會大大有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
      第一、影視導語
  作為一種藝術手段,影視劇本源于現實生活和歷史并加以藝術升華。因此,眾多的影視節目從課外向學生們提供了大量的有關歷史的感性材料,如果在導語中給予畫龍點睛的講授,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充分調動這一巨大感性知識寶庫,使課內課外有效地結合起來,使生活和教學相聯系,如在講述《中英鴉片戰爭》一節時,引用近來推出的國產大片《鴉片戰爭》中的場景,教師可以如此開始講述:最近有一部影片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影響,其中有這么一個場景,1839年中國南部一個海灘上,在一個泡滿滾燙的生石灰水的水池邊,一下子聚集了成千上萬的民眾和士兵。一位面容整肅,威風凜凜的清朝大員一聲令下,整箱整箱的黑乎乎的鴉片被掀入池中。萬眾歡騰了,鐘鼓齊鳴。中國人民顯示了偉大的力量。那么,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經過這一番解說,而早已了解于胸的同學們脫口而出:“鴉片戰爭”。教師趁機引導:對。然而英國殖民者卻惱羞成怒,為了維護萬惡的鴉片貿易,一年后,滿載著大炮和士兵的侵略艦隊駛達廣州外海,鴉片戰爭因此拉開了序幕,這就是本節課的主題……這樣豐富而生動的歷史畫面首先使學生情感融入課堂,而早已存在于腦中的影片的感官體驗更使他們與歷史的距離縮短,又如在講述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時,可以描述電視《宋氏三姐妹》中的一個情節入手。教師說:“看過《宋氏三姐妹》的同學不知注意沒有,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孫中山先生拿了一幅圖給宋椎如等人看,諸人看了都感慨萬千,義憤填膺,這是一幅什么畫?為什么會引起他們的憤怒?接著打開近代愛國主義者繪制的那篇有名的“時局圖”,并告訴同學們孫中山先生手中拿的正是此圖,由此導入新課。
      第二、廣告導語
  廣告作為一種商品宣傳手段,充斥于大大小小的電視節目之間,而為學生們耳濡目染,口能成誦。借廣告語而導入新課,會給學生以新鮮自然感,迅速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在講授《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時,首先引述安徽電視臺常播的一則廣告:謂“古有陳勝王,今有大澤酒,驚天動地的震憾,蕩氣回腸的感覺”,趁同學們正在興致勃勃地玩味這則廣告時,馬上接著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則廣告的歷史淵源嗎?陳勝是個什么人,他是怎樣稱王的?所謂驚天動地的震憾又是指一件什么歷史大事呢?”這樣一來,由廣告語便引入了“陳勝”和“秦末農民起義”兩大關鍵概念,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對以后的課堂教學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而同時廣告的趣味性又融入了嚴肅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活躍了課堂氣氛。
      第三、情境導語
  青少年的思維往往與聲音、色彩、感覺等連在一起,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說過:“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得多。”創造情境導入新課最能激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例如,在講《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和國民黨統治的覆滅》一節時,上課之前用收錄機播放一段威武雄壯的歌曲,“誰能回擋/誰能阻擋那黃河的千里奔流/誰能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百萬大軍向前進軍/那萬惡的蔣幫、封建和獨裁一起滅亡。”剛才同學們聽到的是新中國成立前膾炙人口的一支戰歌,讓這雄壯威武的歌聲伴我們去目睹蔣家王朝的覆滅吧!通過音樂美的這種特殊功能,令學生精神振奮思想激昂。音樂情境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不僅使他們產生積極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促使他們在45分鐘內始終處于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態,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又如在講《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開始》一章時,用收錄機播放鋼琴協奏曲《黃河》中的“黃河憤”一曲,頓時如泣如訴,帶著滿腔悲憤的音符如潮水般涌出,傷感的心情立即充溢了每個人的胸腔,同時,用幻燈機放出一張張日本屠殺中國民眾,蹂躪我大好河山的歷史照片。此情此景,教師已不必再言語。學生的思維已被帶入了那恥辱的歲月,達到了課伊始,境亦生的效果。
      第四、謎語導語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用歷史謎語做導語可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如在講《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戰爭》一課時,教師先給同學們出了兩個謎語,“捷報”,“江蘇原野”,打兩個歷史人名,學生對此類融歷史知識于游戲的謎語十分感興趣,思維被完全吸引住,而無暇他顧,教師順勢引導學生由游戲心態轉向求知心態。“捷報”從字面上解釋便是“陳述勝利”,“江蘇”在古代簡稱“吳”,“原野”不正是“廣闊無邊”嗎?至此,同學們齊聲喊了出來:“陳勝,吳廣”。“對,這節課我們就去領略一下他們所發動的那些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起義,”由此導入新課。這樣的導語設計一開始就巧妙地將學生的思維抓住,并自然引入主題使這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獲得知識。
      第五、故事導語
  歷史是對過去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活動的記述,其中也蘊含著無數有趣的小故事。學生大多喜歡聽聲情并茂的故事講述,而厭煩枯燥無味的史實陳述和概念灌輸,用故事作導語,可立即激起學生的興趣,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將之順利導入全課正常講述之中,如在講《商鞅變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一課時,可引用商鞅“立木賞金”的著名故事,待學生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老師的講述之時,話鋒一轉,引入本課主題:“這位處心積慮要獲得民眾信任的官員便是商鞅,他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他要利用人民的無窮偉力在落后的秦國進行一起著名的變法,這場變法不僅會對秦國的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且使中國歷史完成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這場如此重要的變法便是我們本節課的主題。”這樣一來,一位著名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便活生生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幾千年的歷史時空距離消失了,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了他,這就為以他和他的歷史活動為中心的全課內容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第六、史論導語
  在許多著名的歷史評論中,往往蘊含著對歷史知識的深層次理性認識,因而用史論來作導語,就不僅僅局限于趣味性,而對教師的教材處理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擁有深刻的歷史思維水平并選用合適的史論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熟練運用并達到好的效果,如在講《唐朝的衰落》一課時,教師可用小黑板先將清代著名史家趙翼的《唐女媧》中一段史評摘錄于上:“開元之始,幾于家給人足,而楊貴妃足以敗之。”在簡要講述了這句評論的含義后,教師馬上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問題來:“顯赫的唐帝國,它的衰落是否真是楊貴妃一個弱女子便可造成?如果沒有楊貴妃的出現,唐朝就可以永保繁榮嗎?”這樣便引起了大家強烈的懸念和濃厚的求知欲,教師可順勢從容展開一幅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畫卷。又如在講述《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時,可引用法國文學大師雨果的一段評論:“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抱了東西,一個放了火,這個勝者把口袋裝滿,那個把箱cè@①裝滿,他們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這就是兩個強盜的歷史,在歷史的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一直以來,西方國家有許多歷史學家就認為近代的這些丑惡的侵略行徑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西方文明,并以此來掩蓋其侵略的本質。然而,一次次的燒殺搶掠所代表的絕對不是正義,在道德的審判庭上,英法侵略者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犯下的罪行將受到全世界正義人士的抨擊。那么,讓我們去看看這場侵略戰爭的來龍去脈,去揭開中國近代史上又一幅沉重的畫卷。”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一開始就站在了歷史的高度去審視這場戰爭,而且,使學生接受了愛國主義的教育,達到了教學和德育的雙重效果。
      第七、圖案導語
  現行的中國歷史教材中插圖很多,有歷史地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文化遺跡等多方面的照片。給中學歷史教學提供了日益豐富的感性素材,許多巧妙的導語便可借助這些圖案而設計出來。如在講述《北美獨立戰爭》一課時,教師可先拿出美國的星條旗圖案展示給同學們看,并介紹道:“國旗是一國的標志與象征,中間往往會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美國的國旗是星條旗,有13首紅白相間的條紋和50顆白色五角星,大家知道這50顆星代表什么嗎?”稍有常識的學生馬上回答出來,“它們代表今天組成美國的五十個州”。教師順勢再問:“對,但是大家知道嗎,在美國建國之初,星條旗上只有13顆星,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美國獨立之前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這13顆星就代表了當時英勇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13個殖民地。因此,星條旗的歷史與美國獨立戰爭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它記載著獨立戰爭的光輝歷史。”由此導入新課,把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起來,可謂妙趣橫生,其樂無窮,學生的思維不知不覺被引入了特定的歷史氛圍中。
      第八、詩歌導語
  詩歌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幾千年的文明史給后人留下了大量詩詞絕句,其中不乏詠史之作,它們所飽含的無窮藝術魅力和深遠的史學思維,可以給我們的歷史教學以很大幫助。它們短小凝煉,又正可用作導語設計中的點睛之筆。如在講到《南宋統治》這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背誦林升的《題臨安邸》中的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然后引導學生在詩歌的鑒賞中,逐步明了這首詩所內蘊的歷史觀念:西湖的秀麗山水,江南的舞榭歌臺,使游人們流連忘返,卻使詩人大為傷感,為什么呢?因為腐敗的南宋統治者只是在這笙歌艷舞之中醉生夢死,把這江南名城杭州當成了早已淪陷于胡騎鐵蹄之下的故都汴州,國恥家仇,民族大義早已拋在腦后,腐朽黑暗的南宋政局被此詩短短28個字寫得淋漓盡致,讓我們在這首詩的引導下,去看看這個王朝的統治吧。”由此,詩與歷史交融為一體,用藝術手法使學生產生的情感體驗,比平鋪直敘史實更勝一籌。又如在講《安史之亂》時,可引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漁陽鼙鼓動起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或《過華清宮》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由此引入對安史之亂原因的探討,究竟是楊貴妃一人之過,還是唐明皇的荒淫無道,抑或有著更深的原因。由此導入新課,這樣的導語設計,也是很自然流暢的。
      第九、名言導語
  在講《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時,教師便可引用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塞維茨的一句名言,“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一戰”便是各帝國主義通過戰爭手段來解決在談判桌邊用政治外交手段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本質。那么,這些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存在著一些什么樣的問題非要在戰爭上兵戎相見呢,它們又是怎樣進行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的呢?這樣的導語設計,既使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大增,又豐富了他們的知識結構。
      第十、文物導語
  文物是歷史的現實見證,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直觀性。從歷史文物的圖片和文字介紹來導入新課,也是一種新穎有趣的導語設計。如在講《北宋社會經濟》一課時,教師可從對古錢幣的常識介紹入手,引導學生回憶秦朝的半兩錢(圓形方孔錢),然后講錢的歷史沿革至宋代的鐵錢。北宋時鐵錢極為沉重,1000枚鐵錢為一貫,一貫就有6斤重,使用很不方便,極大地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了便利商業交往,北宋四川地區便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這說明我國北宋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情況,由此導入新課,學生很感興趣。
  以上的幾種導語設計,雖然形式各異,但殊途回歸。目的都是為了使中學歷史教學化抽象為具體,融趣味于嚴肅。對于學生來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H·A多勃洛波夫也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而這就要求歷史教學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這個領域的無窮奧妙,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竹字頭下加夾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沙125~128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張林發19981998要重視歷史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精心設計或講好每堂課的導言。根據教育心理學的原理,權威人士的言論更容易使學生信服;運用電影電視創設的歷史場景和優美的廣告語,提高趣味性;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故事和謎語喚起學生的思考;還可以運用直觀性極強的歷史圖案和歷史人物,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史論結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導語 情境張林發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系,講師,長沙,410081 作者: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沙125~128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張林發19981998要重視歷史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精心設計或講好每堂課的導言。根據教育心理學的原理,權威人士的言論更容易使學生信服;運用電影電視創設的歷史場景和優美的廣告語,提高趣味性;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故事和謎語喚起學生的思考;還可以運用直觀性極強的歷史圖案和歷史人物,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史論結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導語 情境

網載 2013-09-10 20:52:59

[新一篇] 論中學歷史教學模式

[舊一篇] 論中學語文教學的誤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