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問題行為的成因及對策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日常課堂教學活動中,難免會發生各種干擾,其中,課堂紀律問題是最常見的一種干擾,如果教師對此問題不予以重視,就會使課堂里的人際關系緊張,教學效率降低。本文擬對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原因及矯正方法作一初步探討。
   一、課堂問題行為的界定及其類型
   1.概念界定
  問題行為是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這樣的行為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課堂紀律問題。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主要表現為漫不經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級活動,與教師關系緊張、容易沖動、上課插嘴、坐立不安或活動過度等等。
  問題行為與后進生等問題學生的概念不同,前者是一個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針對學生的某一種行為而言的。除了后進生有問題行為之外,優秀生有時也可能發生問題行為。而問題學生則是對學生的一種總體評價,他們往往有較多的問題行為。
   2.類型劃分
  我國心理學家根據調查研究認為,從學生行為表現的主要傾向來看,可以把問題行為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外向性的攻擊型問題行為,包括活動過度、行為粗暴、上課不專心、與同學不能和睦相處,嚴重的還有逃學、欺騙和偷竊行為。另一類是內向性的退縮型問題行為,包括過度的沉默寡言、膽怯退縮、孤僻離群或者神經過敏、煩躁不安、過度焦慮。
  研究表明,有些問題行為會直接擾亂課堂秩序。例如,打罵、推撞、追逐和訕笑等侵犯他人的行為,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擅換坐位、遞紙條等過度親昵行為,高聲談笑、口出怪音、敲打作響、作滑稽表情、怪異動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故意不遵守規定、不服從指揮、反對班干部和老師等盲目反抗權威的行為,惡意指責、互相攻擊、彼此爭吵、打架斗毆的沖突紛爭行為。而有些課堂問題行為,例如,上課時凝神發呆、胡思亂想、心不在焉、白日做夢等注意渙散行為,胡寫亂涂、抄襲作業等草率行為,膽小害羞、不與同學交往的退縮行為,遲到、早退、逃學等抗拒行為,尋求贊許、期待幫助的依賴行為等。這些行為雖然不會直接干擾課堂秩序,但會直接影響教與學的效果。
   二、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
  課堂中發生的問題行為,看似學生的問題,但實際上與教師及家庭因素也有關,不加分析地將課堂里發生的問題行為一概歸咎于學生是不客觀的,也是不公平的。
   1.學生方面的因素
  (1)發泄、挫折與緊張。對于教師提出的學習、行為的各種要求,學生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學生順利地達到了教師的要求,頻頻成功;而有的學生則連遭挫折,面臨失敗威脅。挫折、失敗會使學生產生緊張情緒,而緊張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發泄。
  (2)尋求注意與地位。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發現自己無法在學習上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肯定,故常以問題行為尋求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爭得自己在班集體中的位置。
  (3)過度反應傾向。研究表明,課堂問題行為與學生的過度活動有關。產生問題行為的學生常有情緒沖突,他們容易對刺激產生一種過于敏感的過度反應傾向,對于與課業無關的刺激立即以過度活動的方式作出反應。也有一部分學生的過度活動是由于腦功能輕微失調造成的。他們的活動過度使自己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課業上,從而產生敵對性和破壞性的行為,擾亂課堂常規。
  (4)性別因素。性別因素對問題行為的影響是明顯的,一般而言,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問題行為。有研究者認為,造成男孩的問題行為是由于男孩獲得言語技能相對較慢,而言語技能的緩慢發展使男孩子的社交學習滯后,再加上低年級教師中,女性占大多數,這使男孩子適應更困難。
   2.教師方面的因素
  (1)紀律觀上的認識誤區。有教師認為,紀律是學生在課堂里產生不符合要求的行為時所給予的懲罚,紀律是通過強迫順從或服從命令來監督學生行為的,所以,對學生就該專斷地嚴懲,以維護紀律。殊不知,這樣的權威主義紀律觀會使學生產生對立怨恨情緒,有可能誘發出攻擊性或退縮性的問題行為。另一種紀律觀則認為紀律是允許學生自由地調節自己的課堂行為,教師不必過多干涉。顯然,這種放任的紀律觀會導致課堂紀律的渙散,教學效果的下降。
  (2)課堂教學設計欠妥。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缺乏新意,教學內容太難或太易,對學生期待過高或過低,有過多機械模仿,教學語言平淡,且進行無意義重復,易使學生感到厭煩,因而尋求刺激,以示不滿。
  (3)師生間缺乏溝通。有些教師,特別是新教師,由于缺乏課堂管理的成功經驗,對學生的紀律問題常常憂心忡忡,經常担心學生違反規律,干擾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這樣,教師就把學生看成了威脅教學的力量,對學生采取生硬的措施來控制學生,課堂常會傳出責備批評之聲。其實,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與全班學生的關系,如果教師尊重自己的學生,喜愛自己的學生,愿意花時間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就能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人際關系基礎,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
   3.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庭氛圍。1994年,以美國教育部為首開展的一系列研究已表明:家庭對正視學校教育的參與是造成兒童學業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積極參與能使孩子的學業成績、行為規范、對學校的熱愛呈現良好的態勢。特別是孩子父親對孩子教育的參與,有時其獨特的影響力甚至超過母親。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問題行為的產生的確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家庭民主氣氛較濃、父母平時較注重與子女進行溝通、對話、關心子女學業、重視孩子行為習慣養成、具有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在這樣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大多樂觀向上,具有較穩定的情緒特征。
  (2)父母性格。有關研究表明,孩子的問題行為有時與其父母性格有關,如:在母親過度焦慮、過度担心、盛氣凌人且以自我為中心,而父親則溫和、仁慈、受妻子支配的家庭里,子女就較易患“恐校癥”。“恐校癥”學生的智商超過同齡學生的平均水平,但學習成績卻明顯落后,因為這類學生有明顯的問題行為,“恐校癥”的早期表現是習慣性遲到,到后期,只要一到學校附近,就會哭叫、惡心、發脾氣、亂跑。這樣的問題行為是與父母性格有關的。
   三、對策和建議
   1.正確對待三種課堂行為
  一般來說,課堂里往往存在積極的、中性的和消極的三種行為。積極的課堂行為指與促進課堂教學目的實現相聯系的行為。中性的課堂行為是既不促進又不干擾課堂教學的行為。消極的課堂行為則是那些明顯干擾課堂教學的行為。對于中性的課堂行為,由于它未干擾他人學習,因此,教師不宜在課堂里停止教學對他們加以指責,教師宜采用向其發問、鄰近控制、排除誘因、暗示制止等方法,使中性行為轉變為積極行為。對于消極的課堂行為,教師需對癥下藥,巧妙處理,忌用諷刺、挖苦、威脅、隔離等懲罚手段。
   2.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既包括運用教學方法的藝術,更包括體現教師個性特色的藝術創造。要讓學生“動起來”,提倡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課堂“活起來”,把傳授知識的過程變為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一個組織教學機智活潑、運用教學方法新穎得當、表達情感自然真切、對待學生誠懇平等的教師自然更易創造出良好的課堂氣氛,因而也更易受學生歡迎,從而使學生減少課堂問題行為產生。
   3.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現代的教師觀把教師作為教學中的“管理者”、“指導者”、“咨詢者”以及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激勵者”,是“主導”角色而不是“主宰”角色,這樣,師生間就形成平等、和諧、合作、互動的關系。
  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注意師生間溝通、交流,師生彼此坦誠布公,真誠交流,易消除偏見、隔閡,而在此師生關系基礎上,教師無疑更易走近學生,對學生行為進行有意識矯正,即以條件反射原理來強化學生良好的行為,以此取代或消除問題行為。
   4.心理輔導
  馬斯洛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個人問題行為往往起因于外界因素對自我實現的阻撓以及個人缺乏正確的自我評價。因此,在心理輔導過程中,首先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其次,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環境,改變自己的不適應行為,確立合適可行的目標;第三,應幫助學生發揮個人潛能,排除阻礙個人實現自我潛能的障礙。
  心理輔導是以通過改變學生的認知、信念、價值觀念來改變學生外部行為的一種方法。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誠懇地與學生交流意見,對學生充滿信心。
   5.注重課堂教學環境的管理
  教學環境是由影響師生的教學因素組成的,而教學因素即指那些與教學有關,影響教學,并通過教學影響人的因素,教學環境是這些因素的總和。在此,它主要涉及的是班風、學風和教室環境。
  (1)良好班風、學風的培養。班風是通過班集體而形成的,是班級中各成員的精神風貌、學習態度及人際關系的總和。它的重要內容是學風。學風是指每個學生對學習意義的認識與主動參與學習的態度。良好的班風一旦形成,其作用表現為:它會對班級的每一成員具有教育作用,它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個學生,使個別行為偏差生在良好班風的感染下向著好的方面轉化,遵守由集體促成的紀律;班風還對學生具有約束作用,一旦有人想破壞,會受到集體其他成員的譴責;由于班風的重要內容是學風,良好的班風會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可見,培養良好的班風、學風,對消除課堂問題行為會產生積極作用。
  (2)教室環境的布置與管理
  教室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學校進行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學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證明,整齊、清潔、幽雅、寧靜的教室,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而骯臟、呆板、雜亂的教室使人倦怠、厭煩;富于變化和切合學生特點的教室布置和座位安排,有助于陶冶性情,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環境作用不可小視,教師應在教學管理中予以充分重視,它亦與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及消除有一定關聯。
   6.加強家校溝通
  家長是素質教育的寶貴資源,他們有豐富的生活閱歷,有不同的工作崗位,有望子成龍之心,取得了家長的理解支持,我們的工作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家長們所受到的教育、所處的環境和脾氣、個性各不相同,因此,他們所選擇的教育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使教育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們可利用個別家訪、公開主題班隊會、家長會、家長學校、家委會等形式,加強家校溝通。如:讓學生唱主角的“和爸爸媽媽說說心里話”。讓家長參與探討“我的教子一得”、“創建學習型家庭的體會”等活動。讓家長與孩子面對面,讓家長與家長溝通,而教師則應利用這些契機多談學生的進步,學生的優點,多談班集體建設,感謝家長對學校工作、班級工作的積極配合、支持,讓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自豪,對孩子所在的班集體充滿信心。有溝通就有理解,爭取家長力量,尋找問題對策,有利于問題行為的矯正。
  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作為教師,應客觀分析現狀,加強家校聯系,并由學生外在表現入手,走進學生內心世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排除心理障礙,創設良好課堂環境及氛圍,讓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殿堂,成為發揮潛能的良好場所!
現代中小學教育長春22~24G3中小學教育程核紅20022002程核紅 上海市塘沽學校 200085 作者:現代中小學教育長春22~24G3中小學教育程核紅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3:56

[新一篇] 課堂教學評價實施中若干問題的探討

[舊一篇] 課堂閱讀教學的心理特征及其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