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與日軍的火炮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萬歷年間明軍裝備的火炮,分為兩部分介紹,一是各式火炮性能,二是佛郎機炮詳述。
一各式火炮性能
[1]虎蹲炮:是明代中葉將軍炮之一(明代將一些較大的炮封為將軍),創制于嘉靖年間。這種炮身長2尺,重36斤,上加鐵箍,并配備鐵爪、鐵絆。發射前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好。每發裝5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個重30兩的大石子或大鉛子壓住,用于殺傷敵密集隊形。
[2]迅雷銃:近似近代多管式機關槍。能連發五彈,至萬歷三十年經過改進的迅雷銃‘戰酣連發‘,可以一氣發射十八彈。
[3]滅虜炮:車載中型火炮,凈鐵打造,管長2尺,重95斤,有5道箍,射1斤鉛彈。用滅虜車載行,每車3門。
[4]大將軍炮:大型火炮,身用生鐵鑄造,長三五尺,重五百斤,有多道加強箍,分大、中、小三種,發射7斤、3斤和1斤的鉛彈,用一輛車運載。車輪前高后低,可在車上直接發射,具有較大威力。
[5]大碗口銃:一種小型火炮,沒有瞄準具,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由于沒有瞄準具,命中率較低,北京軍事博物館現存一具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用銅鑄造的大碗口筒,口徑三寸四分七,長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銘文為:“******左衛,進字四十二號,大碗口筒可見這種火器已用于水上作戰。
二佛郎機炮詳述
[1]來歷及發展
來歷:佛郎機炮是明正德年間(16世紀初)由西方傳入的一種新式火炮,即短管加農炮。
佛郎機,本是明代對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統稱。正德末年,白沙巡檢何儒在來華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優于當時中國的火炮,于是便動員船上中國籍的槍炮匠上岸,為我國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飽,名之曰佛郎機。
發展:明叛王朱宸濠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開始私造佛郎機,這是中國最早仿制西洋炮的開端。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政府在南京進行仿制,稱“大將軍”。經過研制改造,制成大樣、中樣、小樣三種,有銅鑄,也有鐵鑄。大樣佛郎機身長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備志》將仿制的佛郎機分為5號。其中3號和4號是屬于輕型的。3號長四五尺,裝鉛子每個重5兩9錢,用藥6兩。4號長二三尺,裝鉛子每個重3兩,用藥3兩半。
1號和2號是屬于重型的。1號長八九尺,裝鉛子每個重1斤,用藥1斤。2號長六七尺,裝鉛子每個重10兩,用藥11兩。各式佛郎機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達五六里。1、2號佛郎機可用于水戰。要塞型佛郎機炮重達1000斤,威力遠超1、2號。
[2]數據性能:
明代佛郎機炮是歐洲早期后裝炮的發展型,但又不同于現代的后裝炮。它前有準星,后有照門,可從照門孔內進行瞄準,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轉動。腹部膨大,留有長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并加以防炸裂的鐵箍,另有子銃5個,在子銃內裝填彈藥,輪流安入腹部的長口內發射。
(注:子銃又稱提心炮,相當于火炮的藥室部分,它是一種比母銃身管稍細的又一炮管,與母銃身管一起構成雙重炮管。)因為采用子母銃分離方式,所以體重較輕,最輕者僅有150斤,重者達千斤。
《明史》記載佛郎機炮:“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干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商修孔,,以子銃五枚夕貯藥置腹中,發及百余丈。
這種火炮的優點是以子銃預貯彈藥,不必臨時裝填,可加快發射速度。缺點是身管較短,和紅夷炮相比,不能有較遠的射程。[歐洲資料,短加農炮射程在340至2000米之間,在六七百米時命中率最高。]
而中國因為罕遇歐洲那樣強大的海上對手,所以仿制的船用佛郎機炮彈重量比較輕,千斤巨炮在射程上可以與紅夷炮相比,達到兩三千米。[有史料記載紅夷炮射程可達十里,即五千米,估計是設置在高城上的緣故,野戰或海戰很難達到。]
[3]佛朗機與紅夷炮的區別
紅夷炮:17世紀上半葉,明朝天啟年間(17”世紀20年代)從澳門葡萄牙人手上買來并仿制,這是一種前裝滑膛炮,即歐洲的寇非林長炮,廣泛用于當時英國與荷蘭的戰艦。
《明史》記紅夷炮之輸入及其形制性能:“其后(指輸入佛郎機炮以后),大西洋船至,夏得百炮,曰紅夷。長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里,由此觀之,紅夷炮身管長度達二丈余,而佛郎機炮的身管卻只有“五六尺”(見上述引文),前者約為后者的四倍,、其射程之遠,威力之大,便是理所當然的。
同時,身管長大,其炮體重量亦必相應增大,否則難以保證炮身的結構強度,紅夷炮重至三千斤,佛郎機炮最重只有千余斤,反之,炮體笨重是紅夷炮又一特點,也是其缺點所在。但射程遠威力大的優點卻使它能夠壓倒佛郎機炮而后來居上,正如時人所謂:“今紅夷銃法盛傳中國,佛郎機又為常技矣。”顯而易見,紅夷大炮作為長身管、遠射圈的重型火炮,與上述西方同時期的長炮是屬于同一類型的。有效射程最大已達2000碼,約1830米
日本豐臣時代火炮
當時的日本,作戰時普遍應用了火槍,炮的數量即少,質量也不高,直到德川幕府時期,火炮才在作戰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大坂攻防戰,在這之前的關原合戰中,石田三成軍雖然也曾使用過炮,但只是單方面偶爾為之,談不上實質意義的炮戰。
在日本戰國史及侵朝戰爭中真正起到重型火器作用的,還應該算是大筒。廣義上來講,大筒是一種大口徑鐵炮[日式火繩槍],大筒和火炮的最大區別是扳機擊發,其口徑跨度很大,稍小者又稱為大鐵炮,其中超大口徑者,近于小型火炮。
大鐵炮:長九十公分左右,重量在二十斤以下,口徑在二十到三十厘米之間,射程三百步開外。
要塞大筒,行軍時需要兩個人抬著走了,長一百四十公分,重二十斤以上,八十斤以下,其口徑在四十厘米左右,射程可達四五百米。
現存的一尊大筒,口徑達80厘米,重一百余斤,使用的彈藥是號稱“千人殺”的大威力霰彈,射程可達800米之遠,而且其命中精度也頗高。當然,這種武器的使用年代已經是江戶時代。
日本戰國時代還出現過一種“火矢筒”,狀如蹲伏的大蛤蟆,口徑極大,差不多有水桶那么粗,不過筒身極短,這種武器據筆者猜測,應該是一種近距霰彈武器,而且并沒有在戰爭中得到普遍應用。
另:根據日本現代學者宇田川武久的學說,日本大型火器可以分為大鐵炮、大筒和大炮。大鐵炮就是大口徑火繩槍,大筒是采用鐵板卷制技術的大炮,也有鑄造的。大炮是和鐵炮一起傳來的“佛郎機”。
對這種說法筆者持保留態度,首先,宇田教授的分類是一種現代人的分類觀念,縱觀日本古籍資料,大筒的概念一般來說均指放大口徑的火繩槍,無論口徑怎么變,大筒與鐵炮的射擊原理都是一樣的。直到江戶時代,才出現把火炮稱為大筒的說法。
至于大筒與歐系火炮之間的大型火器,應該是一種屬于中國系的火門銃,比如上文提到的“火矢筒”,宇田教授將其一概冠名為大筒,雖然很形象,但難免和歷史意義上的“大筒”混淆,這是筆者一家之言,望同好不吝指正。
附一:明軍的炮彈――
明軍火炮發射的彈丸有三種:實心彈、霰彈、開花彈。
先說實心彈――這種炮彈內部沒有火藥,由鐵或者鉛鑄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塊磨成球體,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墻工事,射程遠,但是對人員殺傷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或靠擊中其他物體,使之碎裂飛濺,造成間接人員殺傷。
霰彈――在當時是野戰火炮的大威力彈種,由數斤鉛鐵小丸構成,也有裝填碎石的,射擊時一打一大片,以殺傷人員為主,但是霰彈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射程近,有效殺傷約在三百米內(一說五百米內)。
最后說說開花彈――這是爆炸性彈丸的別稱,內部裝有火藥,因其炸開時彈片四射,猶如花朵綻放而得名。中國自南宋未期就出現了鐵殼開花彈,其改進型曾被元軍用于征討日本之役。炮射開花彈在明代中后期得到廣泛應用,如寧錦大捷,就是使用這種炮彈的成功范例。
和佛郎機炮不同,明軍的開花炮彈是自己研制的,公元1488一1505年,明人在傳統爆炸性火器的基礎上發明了被稱為“毒火飛炮”、“擊賊神擊石榴炮”等早期爆炸彈,這一時間不晚于西方同期出現的開花彈,而且毒火飛炮還是化學彈頭,“內置砒霜、毒藥,落地后爆炸,藥物和鐵殼碎片同時殺傷敵軍。”其威力堪稱當世獨步,石榴炮是常規彈頭,“形如石榴,碗口大小,內置火藥,配以特制慢燃火種,拋至敵陣,受震而爆。”
東西方的開花彈有明顯區別:西方開花彈是在鑄鐵彈體上開一個口,以木制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內裝上緩燃火藥來引爆;而明代的開花彈則是球體表面有一突出臺體,臺面中間有一圓型小孔,在小孔里插上藥捻來引爆,設計比信管型尤為科學,其實無論“信管”還是“藥捻‘”,都屬于時間引信,是現代炮彈引信的始祖,這也證明了東西方是各自獨立研制出開花彈的。
附二:有關開花彈是否在清代失傳的問題,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失傳了,由于清代“重騎射,輕火器”,明代屢建奇功的開花彈,到了鴉片戰爭時在中國已經無人知曉了,以至于李鴻章專門向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訂購開花彈,曾國藩設立安慶軍械所引進西式開花彈。
后來左宗棠在新疆平叛時,從一處明代古炮臺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余枚,不禁仰天長嘆:“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凌。”
另一種說法是沒失傳,開花彈流的確傳到了清代,只不過性能差了點,依據是《清代文獻通考》記載,康熙年間“威遠大將軍”炮能發射重達三十斤的空心爆炸彈;這種炮重三百斤左右,身管極短,射程較近,估計是明代“飛云霹靂炮”的發展型。
《清文獻通考》原文如下:
“(威遠炮所用)生鐵彈,重二三十斤,大如瓜,中虛仰穴,兩耳鐵環,其法:先置火藥于鐵彈內,次用螺獅轉木纏火藥捻入于彈內,下留藥捻一二寸以達火藥,上留藥捻六七寸于彈外,臨時施放,先點彈口火藥捻,再速點火門烘藥。”
筆者認為,開花彈在清代就算沒失傳,和西方、乃至和明朝中后期相比也是落后了,不適應實戰了,其重要表現就是射程上的差距和引信類型上的不同,鴉片戰爭的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附三:火炮發射過程――
[1]根據射程的需要,把一定數量的火藥粉從木桶或麻包中取出,自炮口倒入膛底。
[2]用棍將裝入的火藥搗實,再把球形炮彈從炮口裝入,置于火藥上面。
[3]點火。點火方法如下:一、將少量引火藥置入位于后膛上方的火門內,二、把燃燒著的火繩桿插進火門,三、捂住耳朵跑開即可。

網載 2013-09-10 20:56:21

[新一篇] 明軍與日軍的火槍

[舊一篇] 明初酷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