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春節游客在日本豪擲60億,中國人怎么了?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一陣風式的抵制日貨行為,會讓外國人覺著中國人是一盤散沙,缺乏強有力的反制和持續性,并從中學到對付中國的‘實用經驗’,認為強硬后適當松一松,中國的態度馬上就軟下來了。但從骨子里,外國人會將中國人看作是一個沒有原則,只講求眼前利益的民族。”周永生觀察道。

這是一次啟發民智的契機

作者 | 鄭雷

她愛這些東洋貨 她又恨那些東洋人

“媽呀!全是東洋貨,明兒叫我穿什么衣服?”

在茅盾的小說《林家鋪子》里,林老板女兒因為愛穿“東洋貨”而受人恥笑,“抵制日貨”的人警告她不得穿日式衣服上學,否則就剝光燒掉。

“林小姐的一雙手在那堆衣服里抓撈了一會兒,就呆呆地站在床前出神。這許多衣服和雜用品越看越可愛,卻又越看越像是東洋貨呢!全都不能穿了嗎?她愛這些東洋貨,她又恨那些東洋人;好好兒的發兵打東三省干嗎呢?不然,穿了東洋貨有誰來笑罵。”當年,36歲的茅盾在《林家鋪子》里這樣寫著。

《林家鋪子》寫于1932年6月,正是上海“一·二八”事變后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

小說中“抵制日貨”的場景,發生在“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第二次集體抵制日貨的風潮中。小說中的林老板精于生意卻又膽小怕事,對抵制日貨的浪潮波及他的鋪子感到氣憤;對“一·二八”事變中的中日滬戰,他卻頗為冷漠,“滿街人人為上海的戰爭而沒有心思想到生意的時候,林先生始終在籌慮他的正事。”

抵制日貨風潮里,中國普通市民的愛國情感與內心的糾結,《林家鋪子》刻畫得淋漓盡致。

二十世紀初打“經濟牌”很奏效

對于抵制日貨,維基百科的解釋是:這是經濟抵制運動的一種,目標為日本生產的商品。歷史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曾經出現過由民間或政府策動抵制日貨的呼吁或行動,當中包括中國大陸、臺灣以及韓國,還有戰前的美國等。

而這百年中,中國就經歷了多次集體抵制日貨的風潮。

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中國商會領導工商界作出迅速反應,提倡使用國貨和抵制日貨。

1919年“五四”運動中,抵制日貨成為愛國學生的自然行動。5月7日晚,北京高師學生會評議部召開會議,建議成立北京各界抵制日貨聯合委員會,宣傳抵制日貨,即:不買日本貨、不用日本貨、不賣日本貨。

山東商界也掀起新一輪抵制日貨行動,近萬人召開公民大會,通過罷市決議,檢查焚燒日貨,導致山東省日貨大減,有的近乎絕跡。

但不久,在華日本商業又卷土重來,很快再次占領市場。

“九一八”事變后一個月內,超過100個以上的城市都舉行了萬人聚會抗議活動。在商業和銀行業,抵制日貨被嚴格地實施,上海、廣州等地的銀行斷絕與日本的一切交往,搬運和碼頭工人拒絕裝卸日本貨物,日資企業的雇員被強烈鼓勵辭去他們的工作,否則,就可能遭到毆打。據當時的《申報》報道,“在上海買賣日本產品事實上已是不可能。”

在天津,有一個叫宋則久的商人。據當地的《庸報》報道,有人發現宋則久的商店賣的女大衣用的是日本紐扣,宋則久當夜查驗所有的女大衣,沒有發現,第二天他下令再徹查一遍,結果真的找到幾件使用了日本紐扣的女大衣。宋則久當即開除了主管,并公開登報向市民道歉。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抵制日貨”運動,對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幫助,國貨商們更是不失時機地利用高漲的愛國熱情宣傳自己的產品。當時中國和日本的紡織工業競爭相當激烈,而抵制日本大量生產的粗布,就降低了其和上海、江浙等地紗廠的競爭。

最著名的例子當數南洋煙草公司,它利用抵制日貨的時機大打國貨牌,獲利豐厚,一度與英美煙草公司相抗衡。

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也針對性地大幅提高日本進口商品的稅率,其中,棉庫綢的稅率提高800%,毛織品提高200%,紙品提高8%到20%,人造絲、魚類、煙草和煤的稅率也有大幅提高,在這個政策的影響下,短短半年內,日本相關商品的在華銷售就降低了一半或三分之二。

在20世紀上半葉的抵制日貨風潮中,由于“日本制造”產業結構單一,對中國的出口也僅限于紡織品行業,打這種“經濟牌”很容易見效。

他們都摸透中國人的心理了

1955年至1970年,日本經歷了“黃金十五年”。

在這15年內,日本不但年均經濟增長在15%左右,更重要的是,在“產業立國”路線下,奠定了強大的產業基礎,催生了一大批世界級的名企。而中國,也在上個世紀80年代迎來了改革開放。

進入90年代后,情形又變了。日本經濟泡沫破滅,而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

在全球產業鏈下,針對國內“抵制日貨”行為,開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聲音。

2005年,由于日本入常及教科書事件,抵制日貨風潮再起。

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再次引發了抵制日貨風潮。

近期,圍繞著釣魚島事件,許多中國人選擇抵制日貨。

孟曉宇是濟南一家銀行員工,在很多日系車出現大幅降價后,像日產“天籟”最高直降五萬,他身邊幾位原本堅定抵制日貨的朋友開始動搖了,喊著要買日系車,因為“價格實在劃得來”,而且,日產、豐田都表示,承諾負担“意外補償”。

“如今抵制日貨,就像一陣風一樣,今天喊一陣,明天喊一陣的。”孟曉宇覺著,隨著日系車令人心動的“降價潮”,這種集體抵制恐怕也持續不了多長時間。

被這陣風刮走的,還有不少平時在媒體上投放日系車廣告的商家。這些商家表示,現在做廣告也是白投錢,等過了這陣風再投放廣告。“這些人都摸透中國人的心理了。”濟南一家廣告公司的接待員表示。

在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看來,在抵制日貨上,中國人不像韓國人那樣反應激烈,更多時候,中國人的愛國停留在口號上。

周永生注意到,質量差不多的商品,如果在韓國,即使國貨貴,韓國人也要買國貨,除非外國貨便宜太多;而在中國,即使外國貨貴不少,中國人也會選擇外國貨,這牽扯到面子和虛榮心。

而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打的這場貿易戰,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這場貿易戰會持續多久,中國政府、普通百姓和精英階層會作何反應,更是國外輿論關注的焦點。

“一陣風式的抵制日貨行為,會讓外國人覺著中國人是一盤散沙,缺乏強有力的反制和持續性,并從中學到對付中國的‘實用經驗’,認為強硬后適當松一松,中國的態度馬上就軟下來了。但從骨子里,外國人會將中國人看作是一個沒有原則,只講求眼前利益的民族。”周永生觀察道。

他分析認為,如果這種抵制日貨像一陣風一樣,今后,國人再通過抵制日貨進行反制,效果只能越來越弱,而且左右搖擺中,老百姓也會變得麻木。

面對抵制日貨的呼聲,“商品無罪論”也占據了很大的市場。周永生并不認同這種觀點:

“一種產品,里面不僅有使用性,也有民族性、價值觀、審美觀,一國商品的傳播,也是本國國家文化的傳播。而一國國民在使用別國商品時,也會受到方方面面的感染,受到這個國家的軟化。”

“市場的邊界在哪里,哪些東西應該被金錢衡量,而哪些東西不應該?隨著市場以及市場價值的擴張,市場思維侵入了許多它們本不該存在的領域,是過去30年里最致命的改變。”《錢不應該買什么》的作者、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認為,我們的社會從拿市場經濟做工具,變成被市場價值所操控。在他看來,這個推斷,也適合于當今中國。

在周永生看來,中國人在民族性方面還很缺乏,特別是經濟利益與愛國發生沖突時。這次中日矛盾,更像是一次喚醒中國人愛國的契機,也是啟發民智的契機。

學習日本才能打敗日本

就在中國跟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你來我往、針鋒相對時,6月1日,中日之間達成了貿易以人民幣結算協議。

在白益民看來,這是對美元的一次挑戰。為什么打經濟戰時別人能打贏,因為別人有發達的制造業,能夠占據高端,因為它有它的一套體系,“這套體系,日本用的是產業和商業金融結合的財團,美國用的是它的華爾街的力量。”

白益民覺得,中國制造業轉型,一定要往高端方向走,就是材料、機床、生產線、成套設備這些東西。他提到了稀土——這個在很多中國人眼中看來是反制日本的最有利的資源性“武器”。

根據商務部網站援引《日本經濟新聞》的資料,2009年之前,日本所需稀土九成以上都要從中國進口。2010年9月釣魚島撞船事件后,中國民間就曾呼吁政府停止對日稀土出口,搞“稀土抗日”。

2012年的這一次釣魚島風波中,又有人再次呼吁“稀土抗日”。限制對日本出口稀土等資源真的能達到反制日本的目的嗎?2005年探明數據顯示,中國稀土資源占世界儲量的58%。日本為什么需要這么多稀土?

“因為它能點土成金,而這些稀土在中國人手里就是土,因為中國沒有技術把它變成材料。”白益民說,這些能夠把稀土“點石成金”的材料技術,都是日本用幾十年的實驗研究積累出來的,制作這些擱在手機芯片內的納米級材料,需要專門的機床設備,目前只有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掌握。

學習日本,才能打敗日本。趙曉在豐田工作的六年中,時常能聽到日本汽車如何起步的種種故事,“一開始也是對歐美車模仿復制啊,但日本人工作態度認真,重質量和研發,最后占領了市場。”這些故事讓他的日本同事很自豪。

在白益民看來,要拉動中國的裝備制造業、材料升級,得有打仗般的勇氣。“日本產品深入到我們的品牌背后,我們要想把它們打出去,靠什么?就要提高我們的裝備制造業,四萬億不要扔到房子里面,四萬億要扔在裝備制造上,搞裝備制造就要無條件往里投入。”

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中國是一個大國,不能完全走只是購買別國產品技術的道路,在精密器械、芯片這些高科技領域,一定要有全面的突破,“不然,一旦跟別國關系出現問題,就會面臨著產品技術封鎖。”

在趙曉眼里,1991年誕生于東北大學的東軟集團就是中國企業的榜樣。東軟起家之初,曾為阿爾派“打工”,為其提供汽車音響和導航的產品支持與服務。經過20年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如今,東軟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離岸軟件外包提供商。通過收購歐洲公司,給歐洲汽車公司提供導航系統,包括奔馳在歐洲生產的一款車的導航系統,都是東軟提供的。

東軟走的路,正是白益民反復強調打贏經濟戰爭的“底牌”。而釣魚島爭端引發的貿易戰,是在給中國人提個醒,提醒我們要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建立獨立自主的產業體系,用這些力量來震懾日本、震懾美國,保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本文選自齊魯晚報 ,原標題《這是一次啟發民智的契機》,轉載請注明來源。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45:52

[新一篇] 美好的早晨應該有一碗好面

[舊一篇] 【推薦】柴靜的朋友圈:片尾字幕中每一個人都是隱藏的boss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