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明朝大太監王振的家廟
宦官問題,歷來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政權的毒瘤。各朝各代,將這個問題處理得好的并不多見。柏楊說中國經歷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時代:第一次是在東漢后期的二世紀;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九世紀;第三次從公元1435年王振當權一直到明王朝覆滅為止。明代的宦官雖然沒有東漢之末和晚唐時期那些宦官的氣焰兇,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權力極大,在中國宦官史上力拔頭籌。自永樂朝起,宦官逐漸得勢,從此一直到明思宗縊死煤山。二百多年間,宦官們熙熙攘攘,你去我來,活躍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誕劇,甚至出現“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這樣頗為奇特的歷史現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讓我們從魏忠賢的前輩們談起。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兒外,沒有更多的權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馬一生,為朱家子孫們爭來的天下,染著斑斑血跡。臥榻旁豈容他人酣睡,顯然不僅是一個趙匡胤的隱憂,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功臣、大將們兔死狗烹,權力禁臠,又豈容宦官染指?他親眼目睹過元末宦官的危害,下決心從根本上鏟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性。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有一名老太監,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顯的錯訛。朱元璋明知太監說得對,仍然立刻下旨將這名太監逐出皇宮,遣送回原籍,原因是這名太監“干政”了。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特意鑄了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這時候,宦官的權力跌入了歷史的低谷,不僅不允許干預朝政,更不能與官吏串通一氣,甚至連給自己置產業的權力也沒有。
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這一道鐵的紀律起了一個微妙的變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開始把宦官視為心腹,當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內臣不得干預政事”被悄悄地改為不得擅自作主。
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權,是因為在奪取皇位的“靖難之役”中,尚為燕王的朱棣靠勾結受建文帝壓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動向,此后又在圍攻南京時,與宮內的宦官里應外合取得了勝利,登上了皇帝寶座。因此,朱棣上臺后,害怕會有失意的宦官像出賣建文帝一樣出賣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訓,拉拢宦官。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兒”等,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得非常勇猛,率軍與南兵對沖,為朱棣在戰場上立了功。
于是,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走上了問鼎權力巔峰的第一步。朱棣先后派李興使暹羅(今泰國),鄭和下西洋,侯顯使西域,王安等督軍營,馬靖巡視甘肅。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又增設東廠,委任宦官主持,專門偵察刺探臣子民眾情形。這樣,宦官可以出使、專征、監軍、分鎮以及刺探臣民隱情,大權在握,為后來的宦官專權提供了條件。
網載 2013-09-10 20:56:2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