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英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化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1997年5月,英國工黨在野18年后終于在大選中獲勝,布萊爾工黨政府上臺執政,結束了英國保守黨在長達18年的時期內左右英國政壇的狀況。英國工黨的重新上臺,既是由于該黨根據社會現實的新變化,適時地調整政策,從而爭取到新的選民群體的結果,同時也是由于英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新變化正在改變著人們對一些基本經濟社會問題的看法。
      一、基本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
  在目前發達國家政府的標準統計中,人們無法找到按階級劃分的社會分層資料,因此使得進行定量的階級分析變得非常困難。不過,西方國家的社會學界歷來就具有進行階級分析的傳統,目前根據對階級結構形成的不同解釋而主要分成兩大階級分析學派:一派是以美國社會學家懷特(Erik Olin Wright)為代表的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分析學派,其主要觀點是,工人階級的產生主要是無產階級化的結果,由于中產階級的部分人群不斷地被吸納進工人階級,因此在職業結構中任何階層升遷的趨勢都受到阻礙。他從經驗研究中發現,近半個世紀以來,在美國和英國,無產階級的人數幾乎增加到就業人口的一半,而中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相對來說是較小的階級。另一派是以英國社會學家高德索普(John H. Goldthorp)為代表的、主要受韋伯社會分層理論影響的新韋伯分析學派,其主要觀點是,在20世紀的下半葉,職業結構發生了階層升遷的現象和趨勢,因為體力勞動工作的就業人數下降了,而低水平和高水平的非體力勞動的就業人數增加了。(注:Wright,E.O. "The Debate on Classes", London: Verso,1989.Goldthorpe,J.H.(in aasociation with C. Llewellyn and C. Payne),"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Modern Britain",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7.Goldthorpe,J.H. and Marshall,G.,"The Promising Future of Class Analysis: A Response to Recent Critiques",Sociology,26,381-400,1992.)換言之,他們在經驗研究中的不同發現產生了對這一時期階級結構形成的不同解釋。但是,由于用于學術研究的調查都不是年度性的跟蹤調查,所以這里只能反映他們根據80年代的調查資料所作出的分析結果。
  懷特運用美國密執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1980年在美國和瑞典進行的國家范圍的電話抽樣調查資料,來勾畫他的階級結構圖解。有關英國的資料則是馬歇爾等人(G. Marshall)在懷特的主持下為了進行比較研究而調查收集的。懷特收集了調查資料中有關雇傭者和自我雇傭者的數據以區分對生產資料中資產的占有,收集了有關決策制定和監工權威的數據以區分對組織資產的占有,還收集了有關職業資格、教育程度和工作自主性方面的數據以區分對專業技術資產的占有。懷特認為,劃分階級的標準是根據人們對資產的控制,這種對特定資產的控制引導人們在交易關系中采取某種策略,而這些策略又反過來決定了市場交易的后果。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利用他們擁有的財產性資產,而生產資料的非所有者則利用他們不同程度擁有的組織資產或技術/專業資產。懷特把全部從業者劃分成12個階級,即資本家階級、小雇主階級、小資產階級、專業經理階級、專業監工階級、專業非經理階級、半專業經理階級、半專業監工階級、半專業工人階級、非專業經理階級、非專業監工階級和無產階級。懷特在階級分析領域享有很高的學術聲望,人們一般認為是他首先把經驗調查材料植根于馬克思主義的邏輯,而不是簡單地搬用一些馬克思主義的范疇。懷特在分析經驗材料中發現,無產階級是人數最眾多的階級,占從業人員的40%;資本家階級是人數最少的階級,占從業人員的2%或以下;半專業工人階級和非專業監工階級是最靠近無產階級邊緣的兩個階級,前者占有一定的技術/專業資產,后者占有一定的組織資產,這兩個邊緣性階級加上無產階級,其總人數占到從業人數的60%左右;而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資本家階級、小雇主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加在一起,其人數也只占全部從業人員的11%~15%。
  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學教授高德索普建立的階級結構的解釋框架,具有新韋伯學派的濃重色彩,盡管他本人堅持拒絕給他的理論貼上“韋伯學派”的標簽。高德索普在90年代建立的關于階級結構的圖解,放棄了他在90年代使用的以“霍普-高德索普”(Hope-Goldthorpe)命名的注重職業群體和就業地位的社會期望量表。他指出,他的階級結構圖解旨在區分人們在勞動市場和生產單位中的位置,也就是說區分人們在其就業關系中的位置,因為就業關系對于解釋人們在階級結構中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他利用收集的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的調查數據把全部從業者分成7個階級:即服務階級、日常非體力工作階級、小資產階級、農場主階級、技術工人階級、非技術工人階級和農業勞動階級。他通過對調查資料的分析發現,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的非體力工作者(包括服務階級、日常非體力工作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占全部從業人員的42%,而美國則更高,占46%;英國和原西德的技術工人階級最龐大,分別占33%和37%,而美國的非技術工人階級的人數最多,占26%。應當說明的是,高德索普所使用的“服務階級”的概念與服務業人員的概念完全不同,它主要包括標準職業分層中的上層職業人員,即大業主、企業經理和行政主管人員以及專業人員,在高德索普的階級結構圖式中,這些人構成中產階級的上層。關于英國和美國的階級結構,高德索普提供了與懷特非常不同的圖解。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高德索普的分析中,中產階級是最龐大的階級,工人階級是相對較小的階級,而在懷特的分析中,無產階級是最龐大的階級,中產階級是相對較小的階級。他們從相似的經驗材料中得出完全不同的分析結論。后來,在7個階級分層結構的基礎上,高德索普把階級分層擴展到11階級:即階級1(高級專業人員、行政主管和企業經理以及大業主),階級2(低級專業人員、行政主管和企業經理以及高級技術員和非體力雇員的監工),階級3a(高級日常非體力雇員),階級3b(低級日常非體力雇員),階級4a(有雇員的小業主和工藝人),階級4b(無雇員的小業主和工藝人),階級4c(農場主和小農田出租者,其他第一產業自我雇傭工人),階級5(低級技術員,體力雇員的監工),階級6(技術體力工人),階級7a(非農業的半技術和非技術工人),階級7b(農業工人和第一產業的其他工人)。
  英國牛津大學的社會學教授馬歇爾(G. Marshall)和他的同事們利用高德索普的階級分析框架對英國80年代的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在全部從業人員中,高級的專業人員、主管和經理以及大業主(階級1)占9.4%,一般的專業人員、主管和經理(階級2)占17.9%,日常非體力雇員(階級3a+階級b)占19.5%,小業主、工藝人和農場主(階級4a+階級4b+階級4c)占8.9%,低級技術員和體力雇員的監工(階級5)占8.1%,技術體力工人(階級6)占12.5%,半技術、非技術和農業工人(階級7a+階級7b)占23.8%。
  我們將懷特的階級結構圖解與一般登記的階級結構進行了交互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資本家階級、專業經理階級、專業監工階級和專業非經理階級都主要集中在中介人員和專業人員中,小雇主階級、小資產階級,半專業經理階級主要集中在中介人員和技術體力工作人員中,半專業工人和非專業監工都主要集中在技術體力工作人員中,而無產階級則主要集中在技術體力工作人員和非技術人員中。這種交互分析,也暴露了懷特的階級結構與一般登記的階級結構缺乏同質性,如生產資料所有者階級(資本家、小雇主和小資產階級)在技術體力工作人員中的過高分布,半專業雇員在中介人員中的過高分布等,都顯示出與現實的矛盾。所以,學者們提供的這些階級結構的圖式只能是我們了解社會基本階級決策結構的一種參照,深入的了解還有賴于對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
      二、資本經營階級成為新的資本控制力量
  隨著公眾股份有限公司成為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大企業的主要所有制形式,原來主要依賴于家庭企業和家族企業而存在的資本家階級也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首先是資本的占有權、收益權與資本的經營權、管理權發生了某種程度的分離,對企業資本的控制、使用和處置等權力落到了企業經理階層的手里,如果以對資本的實際控制作為劃分階級的參照標準,那么也可以說出現了一個新的經理資本經營階層;其次是資本所有者與董事會發生了某種程度的分離,現在大的公眾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并不一定就是由所有最大的股東組成,很多董事會成員是原來的政府要員、大企業總裁甚至大學教授,他們是以自己具有的經營經驗、制定發展戰略的能力、市場競爭的知識或社會交往的協調能力參加董事會的,這樣就使資本占有者與企業的實際決策進一步分離,從而產生了一個新的專家資本經營階層;第三是一些掌握了高新技術或金融技術的青年技術專家,依靠擁有的稀缺技術,很快進入高盈利的產業領域或金融經營領域,跨過原始資本積累的周期,在短時期內發達起來,形成一個新的技術資本經營階層;最后,公眾股份有限公司使股權高度分散化,眾多的股票持有者已經完全背離了“股東”原有的含義,他們關心的只是股票市場上股票價格的漲落而不是有關企業的實際經營,他們實際上也不具有企業決策的參與能力,大多數小股東都只是在“投票委托書”上簽字而根本不參加股東大會,大公司的最大股東往往是各種基金會、保險公司、金融機構和投資公司,實際的控制權力也就落到這些機構的法人手里,從而發展起來一個新的法人資本經營階層。另外,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對企業發展前景真正具有影響的愈來愈不是企業的“持股者”(Stockholder),而是與企業發展利害相關的大股東、經理、企業員工、銀行、銷售部門、市場研究部門、顧客等企業“持籌者”(Stakeholder)。英國的工黨領袖和現在的首相布萊爾在當選之前的競選宣傳中,就高舉“持籌者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旗幟。(注:Mandelson P.and Liddle R., "The Blair Revolution",London:Faber,1996.pp.71-72,88,181.)
  這樣,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除了由原來遺留下來的家族資本家、仍大量存在的小企業私人資本家和少數控制大財團的金融資本家構成的資本家階級,又產生了一個由新的經理資本經營者、專家資本經營者、技術資本經營者和法人資本經營者共同組成的資本經營階級。經理資本經營者、專家資本經營者、技術資本經營者和法人資本經營者是交叉概念,現代資本經營者往往具有多種身份,但作為新型資本經營者,他們愈來愈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對資本控制、支配和經營的主體。當然他們與資本家階級也有身份上的交叉和兼任,但一般從人數比重上劃分,在目前的英國,資本家階級大概不超過就業人口的2%,而現代資本經營階級不超過就業人口的8%。
      三、中產階級的變化
  中產階級一般說來是一個邊界比較模糊的概念,也有多種不同的定義。從收入水平上來看,我們很難確定究竟在收入平均線上下的多大范圍內可以歸屬中產階級,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由于中產階級的分化,英國近十幾年來在收入平均線以下的人數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多了。根據英國的家庭消費跟蹤調查,1979-1995年,英國家庭的人均每周收入從208英鎊上升到286英鎊,但在此期間收入水平在這一平均線以下的家庭成員占總人口的比重從59%增加到62%。(注:Department of Social Security,"Households Below AverageIncome1979-1994/95",London: The Stationery Oflice,1997,pp.118,167.)
  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英國和其它西方發達國家一樣,中產階級的興起曾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它在整個人口中的人數比重的迅速增加,為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的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產階級也因此被視為現代社會中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的力量。中產階級占絕大多數則被視為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標志之一。但是,70年代末期以后,英國的收入差距和財富占有的貧富差距又出現擴大的趨勢,如果用英國接近中等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群體來定義中產階級,那么中產階級的人數規模也出現萎縮。這主要是由四個原因造成的:一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新技術在產業領域和整個社會領域中的迅速推廣,使各就業部門的技術更新換代加快,從而使一部分掌握稀缺高新技術的專業人員得以進入和開發高利潤產業,在利潤分配中也獲得更多的份額,他們從中產階級中分離出來,加入了財富分配的上層,而另一部分專業人員和中層管理人員,特別是他們當中已過中年的人員,由于跟不上知識和技術加速了的更新換代,從中產階級跌入了財富分配的下層;二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使發達國家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部門面臨著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產品更加激烈的競爭,為了提高競爭力而進行的較低工資成本和加快技術改造的努力,以及把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往發展中國家的作法,使這些部門的一部分原屬于中產階級的人員變成了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的下層;三是近20年來英國的經濟增長率一直較低,1976-1996年的20年中,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平均每年增長2.1%。這樣的增長速度使原來在高增長時期設計的高福利制度受到嚴峻挑戰,很難繼續維持,而為此進行的福利體制改革,在很多方面降低了福利標準或減少了福利項目,使一些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受到影響。而各就業部門為了降低社會保險稅、福利開支和工資成本所采取的減少雇員的作法,使失業率居高不下,一些中產階級家庭成員也陷入失業的困境。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共同的失業定義,1984-1994年英國具有國際比較意義的失業率平均每年是9.0%,1996年是7.4%,1997年是6.0%左右,1998年預計為5.6%;(注:英國的失業率有兩個數字,一個是失業保險部門統計的登記失業率,另一個是統計部門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共同定義從就業狀況調查中獲得的調查失業率,前者一般比后者要低,但后者才具有國際比較意義。參見Employment Outlook,July 1997,OECD,pp.4-5。)四是英國從80年代初期開始對原有的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在私有化過程中解雇了大量人員,如我們所調查的英國電信公司(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lc.),是英國第一個實行私有化的國有企業(1983年開始私有化),僅近4年來,它就裁減了一半員工,職工總人數從24萬人裁減到12萬人,被裁減的人員每年工齡獲得4周工資的補償,工齡長的每年工齡獲得6周工資補償,養老金照樣享受,盡管這在英國已是很高的利益補償標準,但被裁減的人員(包括屬于中產階級的科室人員和專業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因長期無法重新就業而使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然而,如果按照社會分層來定義中產階級,那么盡管仍然有不同的定義,但總的來看,近十幾年來,英國的中產階級不是萎縮了,而是擴大了。在英國學術界,人們一般認為專業人員和主要由自我雇傭者構成的小資產階級組成了中產階級的主體,而與這兩個群體相近的企業經理/行政主管群體和白領工人群體是否屬于中產階級往往成為爭論的焦點。牛津大學的社會學教授高德索普提出的“服務階級”的概念對英國關于中產階級的研究影響很大,被一些學者用做中產階級上層的替代概念,但這個概念所包含的企業經理和行政主管應屬于中產階級還是上層階級,仍受到質疑。另一方面,主要由技術工人構成的白領工人應屬于中產階級的下層還是工人階級的上層,也存在很大的爭論。但不論學術界怎么爭論,1968-1995年,英國就業人員中的經理和行政主管、專業人員、職員和技術工人的人數比重都有增加的趨勢,而半技術工人和非技術工人則有人數比重下降的趨勢。如果以專業人員、職員和技術工人作為中產階級,那么他們在就業人員中的人數比重從1968年的61.5%上升到1986年66.2%,而如果把專業人員、職員、經理和主管等非體力勞動者都作為中產階級,那么中產階級的人數比重從1968年33.5%上升到1997年的65%左右。
      四、工人階級的變化
  工人階級這個概念,在英國一般是指除去企業經理、行政主管、專業人員和自我雇傭工作者之外的所有工薪勞動者,所以它實際上包括了從事非技術工作和半技術工作的藍領工人,也包括從事技術工作的白領工人,還包括有時被劃入中產階級下層的白領職員。隨著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巨大變化,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按以上對工人階級的比較寬泛的定義,那么它目前在英國的全部從業人員中大概占49%左右。英國工人階級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產業工人大量減少了,服務業的工人大量增加了。1971-1996年,在英國的就業結構中,制造業的從業人員所占的比重從30.6%下降到18.2%,礦產、能源和供水業的從業人員所占的比重從9.5%下降到1.1%。曾是英國工業中心的曼徹斯特,也發生了同樣的變化,制造業在全部銷售額中的比重從60年代初的70%下降到20%。與此同時,服務業迅速發展,1971-1996年,英國服務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從52.6%上升到75.8%,其中發展最快的是金融保險業和教育、醫療以及其它公共服務機構。
  其次,藍領工人減少了,而白領工人增加了。藍領工人一般指從事體力工作的工人,而白領工人指從事非體力工作的工人。由于發達國家中生產部門的技術和機器設備不斷地更新換代,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電腦的數碼控制愈來愈普及,對工人的技術要求也愈來愈高,同時,隨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一定的教育水平和專業技術訓練也成為就業的必要條件。1968-1997年,英國的全部就業人員中,從事體力工作的藍領工人所占的比重從66.5%下降到34.5%。隨著產業部門技術結構的變化,目前英國的政府部門和學術界都愈來愈傾向于用技術工人、半技術工人和非技術工人來進行新的工作性質的技術劃分,如果我們用半技術工人和非技術工人來定義藍領工人,那么到1996年,藍領工人就占就業人口的20%左右,而其中的非技術工人只占就業人口的5%左右,另外女性工人中的半技術工人和非技術工人的比重分別要比男性工人高近5個百分點。
  第三,在低工資部門工作的工人,工作狀況和生活狀況有惡化的趨勢。70年代中期,當時規定工作6個月以上可享受解雇方面的勞動保護,到90年代中期,規定已改為工作兩年以上才能享受解雇方面的勞動保護,1975-1995年,在解雇方面沒有勞動崗位保護的雇傭勞動者占就業人員的比重從9%增加到30%;英國因為沒有制定最低工資標準,所以低工資勞動者的平均工資水平比歐洲其它發達國家要低,人數也多,1976-1996年,英國最低10%工資收入層與最高10%工資收入層的工資收入差距從2.5倍增加到3.5倍;企業老板為了減少雇員,壓縮雇傭方面所必須的福利支出,往往使工人以加班的形式進行超時工作,1984-1996年,全日制就業人口中,每周工作48小時以上的人員從275萬人上升到近400萬人,約占全日制就業人員的1/4,其中多數是體力勞動者;工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快速更新使缺乏技術的工人中長期失業者占的比重較高,在1996年英國的全部失業人員中,失業1年以上的占38%,失業2年以上的占24%,失業3年以上的占16%。(注:Trades Union Congress, Economic and Labor Market Briefing,1997,Working Paper.)
  最后,英國工人階級中工會會員的比率明顯下降了。英國工會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工業革命時期在曼徹斯特就產生了,過去工人的工會會員率很高,1979年工會會員還占就業人員的53%,1989年下降到34%,到1996年只占28%左右了。
      五、傳統的農民階級已經終結
  英國的鄉村田園風光和生活情調在歐洲是久負盛名的,從喧鬧、擁擠和節奏緊張的城市到鄉村去,你會感覺到鮮明的對比:綠色田野中放牧的牛羊,藍天白云下式樣別致的農舍,清新的空氣和純樸的農夫……盡管鄉村還存在,農業還存在,農戶和農莊還存在,農產品仍供應有余,但農民作為一個傳統的階級早已經終結了。1971-1996年,在英國全部就業人員中,農業從業人員從1.9%進一步下降到1.3%。而且,農業的從業人員基本上分成三部分人:一是占有生產資料、只負責經營的農場主;二是占有生產資料、自己從事大部分勞作的自我雇傭的農業生產者;三是不占有生產資料、被雇傭的農業機械操作者,他們實際上已成為農業工人。經營性農場主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體相當于中型企業經理,自我雇傭的農業生產者也相當于中產階級的上層,操作農業機械的農業工人相當于技術工人。如我們在英國調查的一家離倫敦開車3小時路程的農場,由一個經營農場主雇傭三個農業工人,這三個農業機械操作者負責700多公頃耕地的播種、施肥、收割和糧食儲存,工作全部通過操作各種農業機械來完成,農忙時也雇傭幾個短工。農場主住在附近的鎮上,負責農場的經營和農產品的銷售,并通過電腦的信息網絡了解市場的行情,電腦中還存有他擁有的各塊耕地的土壤、肥力和產量等方面的圖示資料。
  總之,現在英國的農業從業者,無論在生產方式上還是在生活方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被融入了后工業社會,并隨著技術的進步而發展。他們已成為一個很小的社會職業群體,研究農民的學者寥寥無幾,議會里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各種大型專題調查的數據中也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作為農民象征的傳統價值已愈來愈失去共鳴,他們的后代中留在鄉村繼續從事農業的也愈來愈少了……然而,無論社會怎樣發展,無論鄉村怎樣變化,它都不會消失的,農業從業者作為基本生活必需品原料的生產供應者也不會消失的。
國際經濟評論京58~61D7國際政治李培林19991999李培林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國際經濟評論京58~61D7國際政治李培林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0:58:35

[新一篇] 當今英國哲學的研究取向及其特點

[舊一篇] 當代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特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