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

   [譯文]  思鄉之淚在客居他鄉的游子生活中已經流盡了,而家人卻正望穿秋水地遙望著天際的歸舟。

   [出典]  孟浩然  《早寒有懷》

   注:

   1、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 歸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 平海夕漫漫。

  2、注釋:

    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陽,襄陽則當襄水之曲,故云。
    襄水:也叫襄河,漢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遙隔句:指鄉思遙隔云端。楚:襄陽古屬楚國。
    迷津句:《論語·微子》有記孔子命子路向長沮、桀溺問津,卻為兩人譏諷事。這里是慨嘆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
    津:渡口。
    平海:指水面平闊。古時間亦稱江為海。 

 

  3、譯文1:

    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彎彎襄水邊,遠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思想的眼淚在旅途流盡,看一葉孤帆在天邊徜徉。風煙迷離渡口可在何處?茫茫江水在夕陽下蕩漾。

    譯文2:

     草木枯黃凋零,鴻雁南飛,北風呼嘯,江上充滿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遙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讓思鄉的眼淚已經流盡,孤帆遠在天邊,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問問迷路渡口在哪邊?暮色蒼茫只見海水漫漫。

   譯文3: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4、孟浩然生平見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游過一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游。這首詩可能作與漫游時期。因離鄉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并抒發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本詩是詩人離開長安東游吳越留滯江上而作的思想詩,詩真切描寫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寫詩人船上思念家鄉的愁苦心態,表現了詩人懷鄉思歸的無限悵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悶。

 

   5、這是一首抒情詩。根據詩的內容看,大約是作者漫游長江下游時的作品。當時正是秋季,天卻相當寒冷。睹物傷情,不免想到故鄉,引起了思鄉之淚。再加以當時作者奔走于長江下游各地,既為隱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復雜的。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說秋,還不能表現出“寒”,作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自然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天氣寒冷,作者活畫出一幅深秋景象。處身于這種環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緒,所謂“悲落葉于勁秋”(陸機《文賦》),是有一定道理的。何況遠離故土,思想處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這是一種“興”起的手法,詩很自然地進入第二聯。作者面對眼前景物,思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漢水在襄陽一帶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遙隔”兩字,不僅表明了遠,而且表明了兩地隔絕,不能歸去。這個“隔”字,已透露出思鄉之情。作者家住襄陽,古屬楚國,故詩中稱“楚云端”,既能表現出地勢之高(與長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現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鄉的情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看來句意平淡,但細細咀嚼,是很能體味到作者煉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說第二聯只是透露一些思鄉的消息,帶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點明;那么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泄無余了。不僅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著自己的歸去,遙望著“天際”的“歸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

    “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沖突。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如今卻奔走于東南各地(最后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李景白)

 

   6、“鄉淚客中盡” 是實寫,直接寫自己的鄉愁。“歸帆天際看”是虛寫,寫故鄉的親人遠望江天相連處,希望能夠看到詩人自己的歸帆。那么,詩人在這里為什么不接著上句繼續寫鄉愁,而要宕開一筆,想象親人如何如何呢?

     對寫(又被稱作主客移位、雙鏡相攝、推己度人)是思親懷人詩詞中的一種常見手法。它是曲筆的一種,指抒情主人公自己思念親友,但詩人不從抒情主人公落筆而是從其親友落筆,寫親友的所思所為,以便使抒情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曲折濃釅。《早寒有懷》中,詩人明寫家人望歸,實際上是為了暗寫自己一字淚千行的盼歸之情。詩人雖然撇開自己,但是仍然將內心那份真摯的鄉愁真切地表達出來。
 
 
 
    7、文學是一首清純的歌,需要用心去譜寫;文學是一幅素雅的畫,需要用心去勾勒。

    文學是流沙河筆下夜夜歌唱的蟋蟀,文學是余光中心中等待起航的客船;文學是“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的詢問,文學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的凝望;文學是那封抵萬金的家書,文學是那聲共嬋娟的祝福……

    文學如蓮,出淤泥而不染;文學如蘭,處幽谷而獨芳;文學如珠,沉深海而光亮;文學如泉,濯惡濁而澄清;文學如云,凌虛空而自在;文學如金,隱沙礫而燦爛……

    我喜歡文學。文學中,有李白浮云似的游子意,落日般的故園情;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無奈;有“明昭望鄉處,應冗隴頭梅”的牽掛;有“古臺搖落后,秋入望鄉心”的超然……

   在文學中,我看到詩圣嘆故鄉明月,女詞人瘦過黃花;豪放派鼻祖幽夢還鄉相顧無言淚千行,婉約派泰斗酒醒曉風殘月楊柳岸……

    漸漸地,我有了“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的才氣;有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豪氣;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傲氣;有了“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霸氣;有了“粉身碎骨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正氣……

     我開始欣賞“一蓑煙雨任憑生”的灑脫;感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震撼;敬佩屈夫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贊美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無畏;感嘆岳飛“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壯烈;謳歌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熱忱……

    我喜歡文學,在“桃花源”里流連,在“赤壁賦”里沉醉,在“滕王閣”前遐想,在“岳陽樓”下凝思;充分領略“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曠古悠遠,深刻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豪放悲壯……

    文學,令我的人生多彩;文學,給予我多彩人生。

 

   8、盛唐詩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顛峰,可是它氣勢太甚,連代表歸隱詩風的孟浩然都不能描繪出一些寂靜的,冷落的景致。如“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侯明發,渺漫平湖中。”這就太大氣了;再如他的《早寒有懷》“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這可以算做盛唐詩中的消沉之作了,可是景致仍然闊大。盛唐詩人中沒有多少凄涼的情懷,即使是失落,也可以表現出不以為然的大度或者悲壯。我很欣賞他們的這種瀟灑,如果用一句詩作為盛唐詩人景物描寫的代表,那么我選擇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何解?盛唐詩人是有悲劇精神的,他們從不會自怨自艾。即使是凄涼的心境,在經過多年積淀的大唐雄壯威嚴的洗禮后,也會變得闊大。

 

   9、正是秋季,樹葉飄落,大雁南飛,北風吹著江面,波浪滾滾,坐在船里更加感到寒冷。看那滔滔長江,永遠奔流,不禁使詩人想起自己家鄉彎彎曲曲的襄水,也是這樣日夜流淌,但在這里怎么能夠看到呢?它遙遙的,似乎隔著云端一樣。遙遙地看那航向故鄉的船只,似乎在遙遠的天際。現在我們到了哪里啊。江面上煙波浩淼,似乎已經迷失了方向。偌大的長江,波浪翻滾,暮色蒼茫,怎么能夠問途呢?

在家想出門游玩,作客在外卻如此強烈地思念故鄉,想到家鄉泫然流涕。這是多么奇怪的心理啊!其實,在孟浩然的心里,一直存在著入世與出世的矛盾,既想做官,顯露自己的才能,光耀門楣;又想遠離世俗之擾,做個高潔之士。這正與他想出門游歷而又思鄉強烈的感情相吻合。

雖然,我的青年時代沒有機會去游歷名山大川,但也走過不少的崎嶇之路,為了生存。每每在黃昏里,獨自望著浩淼的夜空那一顆顆的星星,心兒就會飛回家里,想到老父,想到弱弟時,那不值錢的眼淚就掉下來了,情不自禁地唱起“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

 

10、牽掛是一種美,卻也是一份辛勞,天地間担起這份辛勞的,都是心中充滿著愛的人。父母牽掛遠方的游子,新婚的軍嫂牽掛戍邊的丈夫,學業有成的弟子牽掛白發蒼蒼的老師,德高望重的將軍牽掛未曾脫貧的老區。牽掛是流沙河筆下那夜夜歌唱的蟋蟀,牽掛是余光中心中那等待啟航的客船,牽掛是“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的詢問,牽掛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的凝望,牽掛是那封抵萬金的家書,牽掛是那聲共嬋娟的祝福。牽掛是連接親情的紐帶,牽掛是溝通友情的橋梁,牽掛是貫穿愛情的紅線,牽掛是人間至愛的升華。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4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