嚶其嗚矣,求其友聲。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嚶其嗚矣,求其友聲。

  [譯文]  從深谷中出來的鳥,飛到高樹上,那嚶嚶的叫聲,是想尋求伙伴的啊!

  [出典]  春秋  《詩經·小雅·伐木》 

  注:

  1、    《詩經·小雅·伐木》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

   寧適不來,微我弗顧,於粲灑掃,陳饋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釃酒有衍,籩豆有踐,兄弟無遠。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無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2、注釋:

     丁丁:(zhēng zhēng)伐木聲。

   嚶嚶:鳥和鳴聲。一說驚懼貌。

   矧:(shěn)況且,何況。

   神之聽之:一說指應警戒和聽從。

   許許:眾人共力之聲。即勞動號子。

   釃:(shī、shāi )濾酒。

   藇:(xù)美貌。一說茱萸,用以制酒,酒有其香。

   羜:(zhù)五個月的小羊。

   衍:美貌。一說滿溢。

   愆:過失。

   湑:(xǔ)濾過的酒,引申為清。

   酤:買酒。一說一種速成的酒。

   坎坎:鼓聲。

   蹲蹲:(cún)舞貌。

 

 

   3、譯文1:

     咚咚作響伐木聲,嚶嚶群鳥相和鳴。鳥兒出自深谷里,飛往高高大樹頂。小鳥為何要鳴叫?只是為了求知音。仔細端詳那小鳥,尚且求友欲相親。何況我們這些人,豈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靈請聆聽,賜我和樂與寧靜。

  伐木呼呼斧聲急,濾酒清純無雜質。既有肥美羊羔在,請來叔伯敘情誼。即使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缺誠意。打掃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盤桌上齊。既有肥美公羊肉,請來舅親聚一起。即使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有過失。

  伐木就在山坡邊,濾酒清清快斟滿。行行籩豆盛珍饈,兄弟敘談莫疏遠。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糧致埋怨。有酒濾清讓我飲,沒酒快買我興酣。咚咚鼓聲為我響,翩翩舞姿令我歡。等到我有閑暇時,一定再把酒喝完。

   譯文2:

   砍樹丁丁地響,鳥兒嚶嚶地叫。它們從那深谷中飛出來,遷到高高的大樹上面。嚶嚶地鳴叫聲啊,追求著它同類的回應。看那此鳥兒啊,還能夠追求它同類的回應,何況是個人,怎么能不呼朋喚友?謹慎地遵循著情理,你就會和樂而安寧。

   砍樹許許地響,甘醇的酒真是美啊。既有肥美的羊羔,就邀請那同宗的尊長父老。他們怎能不來,莫非不肯賞光?啊,庭院灑掃得干凈整潔,八大圓盤佳肴紛呈上來。有肥嫩的小公羊羔,就邀請異姓的尊長。他們怎能不來,莫非是我有錯?

    砍伐樹木在那山坡上,甘美醇香的酒盛滿了。排列好餐具,兄弟們全在場。人們呀不講交情,爭吵著為了食品。有酒啊,我們共同豪飲,無酒啊,我們共飲濃漿。敲起鼓兒咚咚響,翩翩的我們來跳舞。待到我有閑暇,重聚時再飲美酒吧。 

    譯文3(余冠英今譯):

    砍樹響丁丁。鳥兒叫嚶嚶。出了深谷底,飛上高樹頂。鳥兒為何叫嚶嚶,要把朋友聲音找。請看鳥兒多殷勤,要把朋友聲音找;人比鳥兒更有情,反而不把朋友交?人的友愛神聽著,既保平安又和好。

    鋸樹呼呼響。篩酒撲鼻香。我家宰了小肥羊,眾位伯叔請來嘗。哪兒去了還不來?可別不肯來賞光!打掃屋子生光彩,八大件兒席上擺。我把肥壯公羊宰,眾位長親請過來。哪兒去了還不來?千萬別見我的怪!

    砍樹砍倒山坡上。篩酒漫出酒缸邊。盤兒碗兒排齊整,老哥老弟別疏遠。有些人們傷和氣,飲食小事成禍源。咱們有酒把酒篩啊,沒酒也得把酒買啊。咱們冬冬打起鼓啊,跳跳蹦蹦一齊舞啊。趁著今兒有功夫啊,來把清酒喝個足啊。

 

 

   4、《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詩六篇有目無辭,因此實際為305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為“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計40篇。《詩經》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這些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民間樂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對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制作樂歌。經過修改后,這些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易于記誦,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東漢以后,毛詩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放到現在來說,詩經在交際應用方面雖然沒有那么重要了,但對于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卻依然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5、《伐木》一詩中,我們通過詩人的描述可以看到這樣一幅情景:一只不知疲倦的鳥兒從深山峽谷飛向高大的叢林枝頭,嚶嚶作響以求得友伴相知。鳥兒尚且如此,人豈能不知友情的重要。因為知道友情的重要,故而又有了這樣的畫面:好客的主人濾清純之酒,烹肥美鮮味,打掃房屋,滿備佳肴以招待他的叔伯舅親,即使親戚朋友們可能不一定前來,但主人還是做好了迎接的準備,因為這樣主人才不會有遺憾和愧疚。

  通篇來看,如此求友若渴的熱忱貫穿始終。清代黃中松在《詩疑辨證》中說:“細玩此詩,專言友聲之不可求,求字乃一篇大主腦。”庶人皆求友若此,在上位的天子則更加需要賢良之友不離不棄,使得整個國家上下親若友朋,和睦團結。如此有德之明君,則人民將爭相依附,國家必興盛繁達。正如《毛詩序》之所注:“《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

  《伐木》一詩以鳥鳴求友起興,因此這里值得考究的是,開篇以“伐木丁丁”起筆是為了與“鳥鳴嚶嚶”同起興還是另有他意?有學者認為,“伐木”就是詩人在伐木之中聞鳥鳴而產生的最初聯想。也有學者認為,起筆寫“伐木丁丁”,意在借伐木“丁丁”與“許許”的聲音來與鳥鳴“嚶嚶”相呼應,為詩經慣用之疊音疊字與比興的寫法,是虛寫。如同此說,那么不該出現“伐木于阪”。可見,前者說法較為可信。

 

 

    6、《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解讀】鳥兒在嚶嚶地鳴叫,尋求同伴的應聲。以鳥喻人,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這首是民間宴請親友的樂歌。舊說以為是周文王所作,或泛指天子之詩,都與詩意不大吻合。詩首章以鳥呼伴為喻,說明人不能沒有親友;次章說要以豐盛的酒肴,熱誠地款待親友;第三章說親友間要真誠相待,往來之禮不可失。這首詩說的是親友間正常的交往,表現了古代人民對待親友的真摯感情,反映了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7、《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意思是說,鳥嚶嚶地叫著在尋找自已的伙伴,比喻人們在仔細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古人說,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意思是說,從皇帝到普通百姓,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不需要朋友的幫助而獲得成功的,說明在人的生活中朋友是極為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在結交朋友過程中總是有相同志趣,秉性的人才聚在一起而稱為友了,我欣賞孔子的看法,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我們大致就是以這個標準去擇友的。

 

 

8、闊別44年重回世界杯的朝鮮隊,第一戰便面對世界杯歷史上五次奪冠、首戰從未失手的巴西隊,一個號稱“史上最強”,一個被諷“史上最弱”,雖然實力稍遜一籌,但朝鮮隊頑強的戰斗精神卻發揮到了極致,上半場的堅固防守使巴西隊顆粒無收,讓人震撼。再不幸的人也有幸運的時刻,志尹南第89分鐘破門進球,無疑是朝鮮足球史上最具紀念意義的注腳。

    更讓人驚嘆的是,朝鮮眾名將月薪僅12元人民幣,是年薪900萬歐元卡卡薪水的幾十萬分之一!無論怎么弱勢,他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的愿望都是不滅的,孤獨雖然無處不在,但對孤獨的反抗卻是無所不在的。與朝鮮多年友鄰,我們卻不知其從容、頑強、堅忍,忽略其內核強大!朝鮮隊渴望勝利,但更渴望被理解。

 

 

    9、在網絡中你完全可以全新的面目出現,真實性的東西可以隱匿,這大概就是現代化自信技術帶來的效應。但網絡說到底,還是人們憑借的工具,虛擬的其實不是網絡而是人的靈魂。絕大多數人還是能夠以誠相待的,因此網絡給人們帶來的益處和可以共享的東西還是主流。要不,許多人在繁忙的工作余,習慣于上網放松一下自己,網絡給人們帶來太多的可享空間:你要查閱資料,只要在百度里一度,便可以輕松獲取,可以及說無所不有,包羅萬象;共同的愛好者,可以從四面八方,不同的國界地域匯集起來,相互學習交流;種類繁多和娛樂圈,游戲圈,可以任享受,任你過把癮。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網絡使現實中生活中或時空距離所限不可能相遇,不可能相識的人,變為可能變為現實。有的甚至成為知音知己,成為生活、工作、學習中的良師益友。當然無論是現實中還是網絡中,朋友可遇不可求,真正的朋友嚶其鳴,求其聲,只有共同的心聲,共同的志趣,才能走到一起,成為永遠的長久的朋友。

 

 

    10、《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意思是說,鳥嚶嚶地叫著在尋找自已的伙伴,比喻人們在仔細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古人說,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意思是說,從皇帝到普通百姓,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不需要朋友的幫助而獲得成功的,說明在人的生活中朋友是極為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在結交朋友過程中總是有相同志趣,秉性的人才聚在一起而稱為友了,我欣賞孔子的看法,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我們大致就是以這個標準去擇友的。

 

 

    11、春秋《詩經·小雅·伐木》里:“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意思是,從深谷里出來的鳥,飛到高樹上,那嚶嚶的叫聲,是想來尋求伙伴啊!“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這兩句詩用來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是啊!人生中實在是難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盡管本著求同存異的心態。但那些呼吸相顧、痛癢相關的友群還是離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而遠去。成則杯酒慶功還存在,但它更顯現一些功利性,敗則相救似乎也有,可我們不得不為所獲得誠意打個疑問。

    網絡的形成,給當今人們配上了千里眼,裝上了順風耳,足不出戶,就可知道天下事,由此運用而生的大小文壇如雨后春筍,方興未艾。眾多網絡文壇中為文友們提供學習、交流、會友的平臺。可以說,凡是來到網絡文壇的朋友,不是作家、詩人、起碼也是文字愛好者,都有一個喜歡文字的共性。既有共同愛好,就應該多些共同語言,較之他人更容易成為朋友。工作之余,文友或是來文壇展現自己才華,或是來欣賞他人文字,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或是以文會友等等。因此,我很感激那么多的編輯和文友對我的鼓勵和關注,使我在“好心情”美文網感受到一種溫馨和暢游的快樂。

  在虛擬的網絡里,雖看不見你的音容笑貌,但通過文字可以看透你的心靈,反映你的精神境界和個人素養。所謂“文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我以為,在廣闊的網絡海洋里,相識是有緣分,交流是種幸福。當我們老去的一天,回首網絡往事,多一個朋友,少一份遺憾,多一份好心情網文壇的美好記憶與幸福,少一件煩惱與揪心事,該有多好啊!

  走在《詩經》里,走在唐詩宋詞里,走在元曲明清小說里,感受古人一片片哀嘆和厚地高天的情懷。走在《二十四史》里,走在《史記》里,走在《資治通鑒》里,感受刀光劍影中王朝更疊。走在現代人的作品里,走在好心情網絡文壇里,將那一個個毫無特色的日子歡樂的打發,從而產生一份刻骨銘心的感覺在心頭爬過,一點一點激起心的綠化帶。這就是我驗明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歲月之樹圈著自己的年輪,從從容容,永無止歇。愿文友們的友誼舒展著身軀,四肢慢慢地生長,愈長愈長,無拘無束。愿生命之樹常綠,友誼之花不敗。

 

 

    12、《詩經》三百篇里,我非常喜歡“小雅·鹿鳴之什”,主要是因為里面那些美麗的象聲摹狀之詞,什么“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春日遲遲,卉木萋萋”之類。當然,還有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就是《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比興之后,下面關鍵的就來了: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聲?

    想它們鳥兒,尚且尋找同伴的應聲,況且伊人,難道不想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是離不開朋友的,所以要想從精神上摧垮一個人,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孤立他,發動他的朋友背叛他,這種時候任你是鐵石心腸也會萬念俱灰,絕望投降,連蓋世英雄凱撒大帝都過不了這一關。

 

    朋友的多寡經常被看作一個人能力大小的表現,如果一個人三教九流、黑白兩道都有“朋友”,那基本上就可以被視為“成功”的人,至少也是混得不錯的人。大概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有些人患上“社交強迫癥”——熱衷在社交場合表現自己,一旦沒有社交活動就感到寂寞、恐慌、焦慮不安……

 

    相比較男人,女性更不容易交到真正的好朋友,經常聽到兩個刎頸之交的男人,一個臨赴危難之把自己的妻兒托付給另一個,誰聽說過哪兩個女人肝膽相照,把自己的老公托付給對方?

 

    所以對于“社交強迫癥”這個高強度、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生活中誕生的新事物,也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社交很重要,也是工作能力的體現,但是愛上社交、須臾離開就空虛焦躁顯然是病態,誰都知道,所謂的社交場合交不到真正的朋友,最佳狀態還應該是古人的“與二三子、攜酒出游”,當然,既然是女人,就不必“攜酒”了,攜點零食也不錯。建立一個以真誠、信任為基礎的朋友圈,這樣才能更號地舒解壓力、傾訴情感。

 

  

 

    13、"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類,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真誠的、十分合理的友誼是人生的無價之寶。"

 

 

 

    14、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詩經·小雅·伐木》

     夜柔如水,秋意沁骨。

 

  散入東風的,是那一唱再唱的折柳曲嗎?絲絲弦弦悠游心間。無意中,樂音駕一葉扁舟,從夢之涯搖曳而來,隨著那輕靈地蹁躚,奏出遠古時空的絕唱。傾然間,我似乎感受到了孟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殷切期盼,又仿佛看到了樂天雪中紅爐綠蟻的溫暖怡然……
夜已深,萬籟俱寂,不如奏一曲吧?

 

  唉,罷了罷了,塵世蒼茫,知交零落,還能與誰閑敲棋子共話春秋?

  卻不知,蟬因何鳴?

 

  便不禁遙想,昔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會知音。子期英年早逝,伯牙摔琴謝知音,那是怎樣的一種心痛,可以深入骨髓。

 

  “士為知己者死”,這份心念潛浸在漫漫文化中,切入肺腑。沖淡如孟浩然,幽居山林仍發出“知音世所稀”的感嘆;壯烈如岳飛,三更時分獨自繞階行,留下了“欲把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迷惘。浪漫如太白,豪邁如東坡,或邀月為友,或心寄嬋娟,應算是文人中比較開懷的了。然而,太白邀月與影共三人,花間獨酌醉后各分散,寂寞之情溢于言表;東坡中秋對月長吟,看似豁達,實則對親友的思念使得孤獨之意彌漫其間。

 

  古之友情,得意時引曲水流觴,詩詞相合,共醉美景;失意時共山林漫游,回歸自然觀天清云淡,可滌濁氣,養君心;大義當前,如易水之別,漸離擊筑和歌,只愿好友平安以歸;錯過了,亦有尾生抱柱而死,一片誠心,感動青史……

 

     悠悠五千年,不知還有多少類似的往事湮沒于歲月的風塵中?那些隱藏在權貴和文人的光環背后,又有多少可貴的友情可以讓我們欣念不已或者潸然淚下?或許,往時地域的限制、家族的傳統和種種封建禮教的束縛,羈絆了古人交友的腳步,可是多少年后,我們的友情,又當何去何從?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不禁想起風雨如晦的上個世紀,彼時,或許那是一個真正的亂世,然而,不同于三國時豪門間的金戈鐵馬,那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重壓迫下反抗和奮戰的歷史。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有這樣一群熱血青年,他們心系國家的安危,胸懷濟民安邦的抱負,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走向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

 

  他們或許出身不同,然而共同的責任將他們緊緊連在一起,那種于風起云涌的時代中誕生的友情,絕少利益的牽絆,而是靈魂和使命的認同。他們有著鴻鵠之志和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憂患情懷,因而意氣風發、同舟共濟,勇敢而又執著地朝著心中美好的前景努力,但見精神閃現處,激情迸發。在他們身上,看不到盲目和狂妄,而是激蕩的青春、崇高的理想和無畏的氣概。他們同心同德,承前賢遺志,秉堅韌并書劍,登高山存遠志,與國家共沉浮。那種同呼吸、共患難的情誼,于今看來,太獨特也太深刻,不只讓我們緬懷,更引我們瞻仰。

 

  不僅如此,友誼,對民族和國家而言,愈顯重要。正因各民族的代代融合,才組成了繁榮的中國。若缺少了各國間的和平共處、互諒互利,那國際舞臺,又怎能精彩紛呈?


  徜徉于史書的字里行間,流連于長輩的往事風云,醉心于今日的所見所聞,我以誠心,感受友情,體悟真情,結交知己。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真正的友情,美在純粹,深在赤誠。悠悠天地間,相知永相傳。只愿友情長存,人長久,家國共和諧。

 

 

 

    15、“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這是《詩經•小雅•伐木》篇的第一節,如用現代語言翻譯,大意是:咚咚作響的伐木聲,與群鳥的嚶嚶鳴叫相和鳴。鳥兒原是出自大山深谷,長大了就飛向高高的大樹頂。小鳥兒為什么要鳴叫?那是為了求得自己的知音。仔細端詳那鳴叫的小鳥,尚且為了求友相親在呼喚。何況我們這些人,豈能不知道重友情?天上的神靈請聆聽我的祈求,請賜予我和樂與寧靜。 u"*DI=pwb  

    鳥有鳥道鳥聲,有它們自己的感情世界,所以才到了一定的時候,嚶嚶鳴矣,為求友聲,為慕情聲。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在佛家看來,眾生平等,都是一樣,飛禽也好,走獸也罷,只要是到了求友求偶季節,這個世界就充滿了多情,無不都會把自己最美麗的一面、最美妙的歌喉,展露在自己的同伴面前,以博取欣悅和歡情。 &4S2fWx  

    記得曾在童年的時候,舅舅曾捉過一只美麗的小鷓鴣給我,當時我是欣喜若狂,愛不釋手,求著外公給我編了一個精制的小鳥籠,白天晚上不肯離身,滿世界地找尋小蟲子喂養它。剛開始的時候,倒還很聽話,每當給它喂食時,總是一個勁地“哥哥紅,哥哥紅——”地歡叫,但幾個月后,春暖花開的時候,卻變得無精打采,總提不起精神來,后來竟至于不吃不喝,幾天后終于抑郁而死,弄得我莫明其妙,百思不得其解,為之還大哭一場。外公為我解釋了小鷓鴣死亡的原因,是因為它到了求偶的季節,忍受不了孤獨而死——從結以后,我再也不敢養小鳥了。及至上學以后,從有關詩文中知道,這鷓鴣鳥還是一種愛情鳥,雄鳴“行不得也哥哥”,雌鳴“不如歸去”。 明代詩人丘濬《禽言》詩:“行不得也哥哥,十八灘頭亂石多。東去入閩南入廣,溪流湍駛嶺嵯峨,行不得也哥哥。”既感嘆行路之艱難,亦有妻子不愿丈夫遠行之意。而南宋時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同窗好友、愛國詩人、詞作家鄧剡在祭奠文天祥一文中,更是擬鷓鴣鳥的鳴聲,聲聲勸說,如泣如訴地寫道:“行不得也哥哥!瘦妻弱子羸牸馱。天長地闊多網羅,南音漸少北音多。肉飛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讓我為之一灑惋惜之淚。 {D Q%fneN4 

    人是萬物之靈長,更是群居的高等動物。對于感情的需要,不知比飛禽走獸高了凡幾?即便說知己如何如何的難求,知音怎么怎么的難覓?這世上,總是有人,愿意傾其一生,尋覓知己知音,結為摯友,成為生死之交,所謂“白首如新,傾蓋如故”,窮盡一生,不達目的誓不休!亦即為此。也總是有人,尋尋覓覓,終得一心靈憩息的方寸之地,進而傾其心血,辛勤灌溉,留戀不去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關于人世間友情的詩句,可以說府拾皆是,因為友情是塵世中一切情誼的總和,難怪在2000多年前的《詩經》中,就唱出了“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之歌。 &b tI# 

 

 

       16、啟明星升起,預示著黎明的到來。

     晨曦將穿過松林,照向茫茫大地。太陽之火,開始溫暖我們的村莊,點燃我們的希望。

     我們的村莊,有碧綠的莊稼,有潔白的羊群;我們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路徑已被野花和青草覆蓋。

    鳥兒是大地的歌者。在草叢中,在樹枝上,在云朵里,用歌聲傳遞歌聲,用友誼呼喚友誼。

    正所謂:“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我們何須以詩人的名義,吟詠春花秋月。我們是以大地的赤子之情,依然用歌聲傳遞歌聲,用友誼呼喚友誼。

    我們心中有愛,心底無私。我們無限地向往人間的桃園,才走到了一起。

    詩,是人類留給自己的最后一塊凈土。我們的靈魂駐足于俗世,在喧囂中升起,也在喧囂中塵落。

    是啟明星,把我們召集到一起,遠離喧囂。高高地擎起太陽之火,照耀前行的路。

 

 

    17、"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類,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真誠的、十分合理的友誼是人生的無價之寶。"

 

   18、“天人合一”是建立在這樣一種認識基礎上的:即自然和整個外部世界是一個大宇宙,人則是一個小宇宙,人這小宇宙必須自覺的融入自然和外部世界這個大宇宙之中,服從自然,遵守自然規律。這才是正道。這樣做才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年年有余,國泰民安。

    “天人合一”是自然觀。“天人合一”是理想的極致。“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的大智慧。“天人合一”是一種思想境界。“天人合一”是一種最高的藝術追求。我多次用中國當代著名詩人艾青的詩來說明“天人合一”這個似乎很難理解的哲學命題:

    “人和自然得到諒解,自然賦有人的心靈;/無論是林間的瀑布,湖沼中的倒影,/初春的月夜,山巒的黎明,/都浸透畫家的愛情。”
正在我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我聽到窗外有鳥兒的聲音。我擱下手頭寫作,走到陽臺,看見一群小鳥在不遠的竹林里婉轉歌唱,有的小鳥看見我,似乎并不陌生。

    “鸚其鳴矣,求其友聲”,這是歷史的回音,這是時代的呼喚。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響徹在郁郁蔥蔥的大地上,響徹在蒼茫淼遠的大海上,響徹在湛藍湛藍的萬里晴空。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0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