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譯文]  猛然見面,妻子兒女奇怪我還活在人間,驚定之后,不禁擦著辛酸喜悅的淚水。

  [出典]  杜甫  《羌村》其一

  注:

  1、 《羌村》其一  杜甫

    崢嶸赤云西,  日腳下平地。

  柴門鳥雀噪, 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 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 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墻頭, 感嘆亦歔欷。

  夜闌更秉燭, 相對如夢寐。

  2、注釋:

    羌村:在今陜西富縣南。

    崢嶸:山高峻貌;這里形容云峰。

    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為太陽在云的西邊。古人不知地轉,以為太陽在走,故有“日腳”的說法。這兩句是未到時的遠望。

  柴門鳥雀噪:因有人來,故宿鳥驚喧。杜甫是走回來的,所謂“白頭拾遺徒步歸”,他曾向一個官員借馬,沒借到。“千里至”三字,辛酸中包含著喜悅。

  妻孥(nú):妻子和兒女。杜甫的妻子這時以前雖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對于他的突然出現,仍不免驚疑,只是發愣,所以說“怪我在”。下句說,驚魂既定,心情復常,方信是真,一時悲喜交集,不覺流下淚來。這兩句寫得極深刻、生動,是一個絕妙的鏡頭。

  遂:是如愿以償。這兩句是上兩句的說明,下四句的引子。“偶然”二字含有極豐富的內容,和無限的感慨。杜甫陷叛軍數月,可以死;脫離叛軍亡歸,可以死;疏救房琯,觸怒肅宗,可以死;即如此次回鄜,一路之上,風霜疾病、盜賊虎豹,也無不可以死。現在竟得生還,豈不是太偶然了嗎?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

  歔(xū)欷(xī):悲泣之聲。在這些感嘆悲泣聲中,讀者仿佛可以聽到父老們(鄰人)對于這位民族詩人的贊嘆。

  夜闌:深夜。“更”讀去聲,夜深當去睡,今反高燒蠟燭,所以說“更”。這是因為萬死一生,久別初逢,過于興奮,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然,故雖在燈前,面面相對,仍疑心是在夢中。

   附:

                      《羌村》其二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    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

  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羌村》 其三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

  “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3、譯文1:

    西天布滿重巒疊嶂似的紅云,陽光透過云腳斜射在地面上。

  經過千里跋涉到了家門,目睹蕭瑟的柴門和鳥雀的聒噪,好生蕭條啊!

  妻子和孩子們沒想到我還活著,愣了好一會兒才喜極而泣。

  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候,能夠活著回來,確實有些偶然。

  鄰居聞訊而來,圍觀的人在矮墻后擠得滿滿的,無不感慨嘆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對而坐,仿佛在夢中,不敢相信這都是真的。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這三首詩是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載)杜甫從左拾遺任上被放還鄜州羌村(在今陜西富縣南)探家時所作。關于這組詩,《古唐詩合集》這樣評說:“三首哀思苦語,凄惻動人。總之,身雖到家,而心實憂國。實境實情,一語足抵人數語。”足見這組詩所蘊含的社會現實內容。

  第一首著重寫詩人剛到家時合家歡聚驚喜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戰亂時期出現的特有心理。

  “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詩人千里跋涉,終于在薄暮時分風塵仆仆地回到了羌村。天邊的夕陽也急于躲到地平線下休息,柴門前的樹梢上有幾只鳥兒鳴叫不停,這喧賓奪主的聲浪反襯出那個特殊歲月鄉村生活的蕭索荒涼。即便如此,鳥雀的鳴叫聲,也增添了“歸客千里至”的喜悅氣氛,帶有喜迎歸者之意。詩人的歸來連鳥雀都為之歡欣,更何況詩人的妻子和兒女。這首詩開篇四句措詞平實,但蘊意深厚,為下文的敘事抒情渲染了氣氛。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此二句詩人逼真地將戰亂時期親人突然相逢時產生的復雜情感傳達了出來。詩人多年來只身一人在外顛沛流離,又加上兵連禍結,戰亂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無從知曉,常年不歸,加之音訊全無,家人早已抱著兇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詩人平安歸來。今日親人杜甫驟然而歸,實出家人意料,所以會產生“怪我在”的心理。“驚定還拭淚”,妻子在驚訝、驚奇、驚喜之后,眼中蓄滿了淚水,淚水中有太多復雜的情感因素:辛酸、驚喜、埋怨、感傷等等。這次重逢來得太珍貴了,它是用長久別離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換來的,在那個烽火不息,哀鴻遍野,白骨隨處可見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樣幸運地生還。于是,詩人發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從詩人幸存的“偶然”,讀者可以體會到悲哀的“必然”。杜詩之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能使讀者在讀后驚心動魄,其秘密就在于它絕不只是反映詩人自己的生活經歷,而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詩人生還的喜訊很快傳遍了羌村,鄉鄰們帶著驚喜的心情紛紛趕來探望。“鄰人滿墻頭,感嘆亦噓欷”,鄰里們十分知趣地隔墻觀望,不忍破壞詩人一家團圓的喜慶氣氛,看著詩人劫后余生,鄉鄰們情不自禁地為之感嘆,為之唏噓。而在這種感嘆和唏噓中,又含有詩人自家的傷痛。“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詩人用極為簡單傳神的景語,將亂離人久別重逢的難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來。曾經多少次在夢中呼喚親人的名字,如今親人真的驟然出現在面前,突如其來的相逢反讓詩人感覺不夠真實。夜幕降臨,灶臺上燃起昏黃的燭火,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朦朧的燈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讓詩人覺得猶如在夢境中一樣。詩人用這樣兩句簡樸的語言將戰爭年代人們的獨特感受更強烈地呈現出來,由寫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這種描寫十分具有典型性。

    杜甫的《羌村》三首與“三吏”、“三別”等代表作一樣,具有高度的典型意義。雖然作品講述的只是詩人亂后回鄉的個人經歷,但詩中所寫的“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等親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鄰人滿墻頭,感嘆亦唏噓”的場面,絕不只是詩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經歷,它具有普遍意義。這組詩真實地再現了唐代“安史之亂”后的部分社會現實:世亂飄蕩,兵革未息,兒童東征,妻離子散,具有濃烈的“詩史”意味。

  在藝術上,詩人熔敘事、抒情、寫景于一爐,結構嚴謹,語言質樸,運用今昔對比,高度概括等手法,表達了詩人崇高的愛國情懷,集中體現了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三章詩不僅在形式上連綿一體,而且很好地引導讀者進行聯想和想象,使得這組詩的意蘊超越了其文字本身而顯得豐富深厚。杜甫的《羌村》三首用詩人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反映出安史之亂的嚴重危害,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詩文功底。


     6、杜甫于30歲時,暫時中斷了在齊魯燕趙間的漫游,回到洛陽,在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下筑就陸渾山莊,然后迎娶了弘農縣(天寶元年改靈寶縣)司農少卿楊怡之女為妻。司農少卿為主管農業和財政的副部長,與世代為官的杜甫家可謂門當戶對。妻子小他十多歲,想來是一位知書達理、聰慧賢淑的女子。遺憾的是杜甫并沒有用他的大手筆為愛妻立傳,甚至我們連楊氏夫人的名字也無從知曉,但杜詩中卻多處提及她,雖然片言只語,一鱗半爪,但從那飽蘸深情的筆墨中,我們對詩圣背后那個含辛茹苦相濡以沫的偉大女性,還是不由得肅然起敬。

  楊氏夫人出身書香門第,本是金枝玉葉,有著嬌美的容顏,杜甫說她的姿容如同花蕊一樣姣艷,一顰一笑像嫦娥一樣令丈夫動心,為了看清她的容貌,恨不能將月中的桂樹全部砍去:“仳離放紅蕊,想象顰青娥”,“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一百五日夜對月》)。杜甫妻子有著高尚的品德,她以千金之軀,克勤克儉,任勞任怨,默默為丈夫作著奉獻。杜甫和詩朋酒友們在花園里飲酒,她卻在河下洗衣,那石砧上傳來的隱約捶洗聲,每一下都牽動著詩人的神經:“舊與蘇司業,兼隨鄭廣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紛紛。野樹歌還依,秋砧醒卻聞。”(《九日五首》)杜妻一共生養了八個孩子,幼子生下來不久,由于饑餓而夭折了,她悲痛欲絕,杜甫一腳踏進家門,就聽到了呼天搶地的哭聲:“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詠懷五百字》)這位母親對孩子們是十分慈愛的,兵荒馬亂四處漂泊的日子里,全憑她維系著這個窮苦的家庭:“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遣興》)杜甫一生窮困潦倒,安史之亂中全家流離失所,啼饑號寒,杜甫探家,看到妻子和兒女們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衣服,“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北征》)喪亂中,妻子無時無刻不思念著自己的丈夫,以致見面時,如同夢中一般:“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羌村三首》)從杜詩中,我們還知道,楊氏夫人是十分愛美的,她深知離亂之中的團聚,很難說什么時候就陰陽兩隔,因此,為了討丈夫歡心,刻意打扮了一番。孰料,兩個不更事的小女兒也偷偷學習母親的樣子,不但用小手梳理著頭發,而且既施鉛粉又畫黛眉,將稚嫩的小臉蛋兒涂抹得一塌糊涂,給短暫的家庭團聚平添了一絲喜劇色彩:“瘦妻面復光,癡女頭自櫛。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北征》)

  一生和丈夫在流亡中備受煎熬的楊氏夫人,也有歡愉的日子。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杜甫在四川梓洲聽到唐軍收復了洛陽,接著又收復了河北,漂泊無定的一家人盼望早日回到洛陽故土,幾乎高興得發瘋。楊氏夫人也一掃愁顏:“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雖然這次回家沒能成行,由于中原動亂他們又流寓到了成都,在浣花溪旁的草堂,度過了一段靠朋友接濟的窮苦日子:“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百憂集行》)生活雖然困頓,一家人倒也其樂融融:“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江村》)“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進艇》)

  史料中關于杜甫妻子的記述很少,能夠看到的僅有兩則——

  唐人馮贄《云仙雜記》載:“杜甫每朋友至,引見妻子。韋使御見而退,使其婦送夜飛蟬,以助妝飾。”這件事應發生在至德二載十月收京之后,杜甫攜家小隨肅宗一起回到長安,暫時仍留在左拾遺任上,直到次年六月終因房琯事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這個韋使御,就是曾經搭救過杜甫的御史大夫韋陟。杜甫任左拾遺之初,因力阻房琯罷相,觸忤了肅宗,詔令三司推問。御史大夫韋陟是主審官之一。審問后,又與新任宰相張鎬極力為杜甫開脫,這才免于刑戮。韋陟出身城南豪門望族,父親是武后、中宗、睿宗三朝著名宰相韋安石。他學養深厚,強直政能,喜歡著述,鑒裁尤長,深受朝廷器重。韋陟比杜甫年長十七歲,身為三品大員,常能禮賢下士,不棄布衣,結交勖勉后進。他與杜甫同列朝班,當然知道杜妻的出身和賢德,只是在杜甫“朝回典衣”、“酒債尋常”的困頓日子里,她人餓得更清瘦了,身上的衣裙已無法再補綴了。韋陟乍見楊氏,先是立即退出,可謂不失長者之尊,繼而派夫人送去裝飾品夜飛蟬,又表明了對杜甫及其夫人的關懷和敬重。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感慨系之!

  另一段文字,是新舊《唐書》采據的曾在穆宗朝担任宰相的著名詩人元稹撰寫的《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甫)墓系銘》。除簡略記述有楊氏夫人的出身外,說她49歲而終。從卒年推斷,應該是杜甫病故于湘江的小船上,她將丈夫的靈柩置厝在岳州,然后帶著兒女們回到洛陽偃師陸渾山莊,不久便去世了。墓銘說:“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歿,命其子嗣業。嗣業以家貧,無以給喪,收拾乞丐,焦勞晝夜,去子美歿后余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為難矣……合窆(葬)我杜子美于首陽之山前。”

  為詩人杜甫奉獻了畢生精力的楊氏夫人沒有失望,身后40余年,最終夫妻合葬于故土。


    7、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杜甫《羌村三首•一》

  久別中夢魂里千百次相見,但醒來終是虛幻,夢中相見的情境太熟悉了,以致真正見面時,仍恍恍惚惚,已麻木地相信這又是在夢中了。此情此境,難怪鄰人亦歔欷,千載之后,難道我們能不為之動容、為之彈淚!


    8、杜甫的一首寫亂世回家的小詩: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鄰人滿墻頭,感嘆亦噓唏。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詩人杜甫從千里之外的豺狼世界,終于逃脫出來,終于到家了,那黃昏的晚霞、村頭的日腳,柴門的喜鵲,都充滿了真切動人的人性世界回歸的意味。妻子見到親人,又是驚嘆,又是傷心落淚。更重要的是,左鄰四舍,也都爬滿了墻頭,一起感嘆唏噓,一起傷心落淚,共同分享此時此刻人倫的歆幸。按現代社會的觀念來講,這關你鄰居什么事?他們看什么呀?但是依中國文化的觀念,人心與人心是相通的,人性與人性是照面的。杜甫一家亂世偶然生聚的歡樂與幸福,不止是杜甫一家的事情,而是村子里大家的事情,是天下人痛癢相關的歡樂與幸福。

這首詩最后兩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把夫妻的相聚之美妙,寫得勝過神仙的遇合。我再沒有看到詩歌里寫夫妻相聚寫得比這更好的了。這里不僅有詩人對女性的在情在義,不僅有對于在艱難人生掙扎中嘗盡苦味的女性的體貼,而且寫出了苦盡之后的夫婦間相濡以沫的溫馨。


9、“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見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妻孥(nú奴):妻子和兒女。在:指活著。拭淚:攘淚。這兩句大意是:猛然見面,妻子兒女奇怪我還活在人間,驚定之后,不禁擦著辛酸喜悅的淚水。

     這兩句寫詩人千里歸來,陡然出現在家人面前時合家悲喜變集的情狀.按理,家人久別重逢,應當喜悅而不該驚怪。但在那是荒馬亂的安史之亂中,骨肉離散,音訊不通,存亡來卜。正像詩人在后兩句中所說:“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家人在苦苦思念之余,總担心他是否已遭不測。所以親人乍見之下,才不敢信,不敢認。這反常的情態,曲折地反映出當時社會動亂、人人朝不保夕的現實。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驚定之后,家人感嘆詩人劫后余生,忍不住流下眼淚。可供引用描寫人們遭逢亂世,家人偶然團聚的場面。此外,這兩句中由于運用了“怪”、“驚”二字形容家人初見時的反應,活畫出患難余生、悲喜交集之狀,我們可以從中悟出,謹慎地選擇最具有表現力的字眼,對于準確地刻畫事物是非常重要的。


    10、康震說,不同的自然之美,同詩人們各自的人生經歷相適應,或壯美,或無奈。自然境界同詩人之心境相結合,展現出了無限的美,自然之中蘊含著人情美。

 
在談到人情之美的時候,康震引用了杜甫的《月夜》和《羌村三首其一》加以解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杜甫一輩子官職都很小。“安史之亂”后,杜甫被抓,囚禁于長安。而他的妻小已經被他送到了鄜州。詩中的月夜指的是杜甫的想象,自己的妻子正在福州獨自在閨中守望著一輪明月。杜甫想念著自己的兒女,想象著孩子們不懂得自己為何望著一輪明月獨自感傷,孩子們哪能明白母親對父親的掛念與担憂?
 
詩人寫到這里,突然轉而寫到“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這里描寫的景象是在月光下,夫人的美麗動人,頭發似云朵,稠密而卷曲。所謂“濕”給人一種朦朧而清新的感覺。在月光的照耀下,胳膊白皙得像玉一樣晶瑩、美麗。在那個特別的夜晚他們的感情契合,升華并遙相呼應。“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這一句寫的是,詩人想象何時可以與妻坐在床頭,借著蠟燭的光,細看淚痕是否已經干。
 
詩中詩人所盼望的時間很快就到了。《羌村三首其一》就是寫于杜甫被釋放后,回到妻小處身的情景。
 
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當時他們所處的地方便是羌村。詩人千里迢迢回到了家人身邊。門外的鳥兒將其當成生人,躁動在枝頭。妻小看到久別的丈夫,驚訝、歡喜以至垂淚。在崢嶸歲月里,生還已經成為了一個奇跡與奢望。鄰人從墻頭看著,羨慕的同時感傷至極。晚上挑燈細看久別的親人,唯恐自己在做夢。詩人在這里的描寫都是從側面描述的,簡單卻細致入微。
 
康震表示,《月夜》和《羌村三首其一》兩首詩都寫于杜甫人生最坎坷的時期,展示著情感背后的人情。尤其是《羌村三首其一》,細膩而深刻。寫景中隱隱地流露出一種悲涼之感。“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里,人命危淺,朝不保夕,親人忽然出現。通過他人、他物之描寫,襯出詩人的悲哀與無奈”。

 
11、《羌村三首》,錄第一首:

  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詩中呈現一幅戲劇性的異常感人的場面。在那一場突發的大戰亂中,家破人亡是尋常事情,骨肉重聚反而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了。杜甫以準確生動的語言,把他們一家人重新相見時,彼此如在夢中、亦驚亦悲亦喜的復雜心情清晰地呈現出來,可謂感人至深。千百年來,它不知引發了多少人內心的共鳴!

  正是因為個人的命運同時代的苦難糾結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的杜甫,常常從自身的遭遇聯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會問題。

 
12、團圓,實在是一個無比美好的字眼。越是在長期離亂之后,它就越發動人心弦。這,也是古往今來抒寫團圓的詩詞打動人心成為千古絕唱的道理所在。杜甫《羌村三首》其一云:“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茍全性命于亂世,怎能不“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呢?

離別總是那樣的讓人傷心斷腸,團圓才是那樣的令人傾心守望。

可是,人要謀生,要報國,總不能一生一世總不分離。于是,人們相約,即便不能一年一聚,至少也要多年一聚。這相聚的日子,大都選在了年節喜慶之日。

好好地過節吧,中國人。如今國家又將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佳節設為法定假日,真是善莫大焉。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4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