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譯文]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出典]   三國  魏  曹操  《觀滄海》

   注:

  1、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進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注釋:

    《觀滄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當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昌黎。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動蕩的樣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竦 ,通“聳”,高。峙,挺立。

  蕭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陽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漢:銀河。 幸:慶幸、榮幸。
  甚:極其,很。 至:到達。   幸甚至哉(zai):很榮幸至此。
  詠:歌吟。 詠志:即表達心志。 志:理想。
  歌以詠志:以詩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3、譯文1: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欣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上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作詩歌頌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譯文2: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4、曹操生平見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5、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觀滄海》這首詩,海水、山島、草木、秋風,全是眼前景物,不過后文中的日月星漢,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實看到的景物。這首詩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情景緊密相連。作者通過寫滄海,表達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于是借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6、“水何澹澹”是寫大海在無風情況下水波動蕩的樣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風,就會立即掀起軒然大波。“洪波涌起”僅四字就逼真地展現出了大海那種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這句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作者雖寫觀海,但并不單純寫海。如果只寫茫茫無際、波濤洶涌的海水,即使寫得再好,也會給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寫大海時,又插以山島草木來點染,有了山島草木的點染烘托,就把大海寫得生機勃發,欣欣向榮,使人感覺到,大海不僅浩瀚壯闊,而且美麗多姿。我們試把這幾句聯起來吟誦一下,就能體會到其中的韻味:茫茫蒼蒼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圖畫啊!


     7、“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曹操《觀滄海》里的句子,寫海水的洶涌澎湃。

  讀古典詩詞,去追溯一下其時的歷史事件,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再生僻的文字也能在瞬間豁然開朗。讀《觀滄海》,必須翻下歷史書。

  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篇壯麗詩作。

  其實,浩瀚的大海,不就是一滴滴水珠組成的嗎?

  因為它們的勇往直前,所以它們氣勢非凡。它們深知,停留將是一潭死水、濁水,所以即便一路顛沛流離,一路困苦勞頓,也堅持著一路走下來。

  它們堅信,前面別有洞天。


   8、課間,漫步校園,看到教室里涌出這么多充滿朝氣的年輕面孔,一張張洋溢著自信的笑容,疾步奔向綠瑩瑩的足球場。在綠樹掩隱的校園里,頭頂的天空是那么湛藍。這里的莘莘學子,他們快樂奔馳在藍天下,奔馳在綠茵場上,奔馳在學業遼闊原野上,奔馳在未來的廣闊天地里。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大海的浪花千萬朵,我們暫且掬起那幾朵沖擊濺起灑落在海邊礁石上的幾朵美麗的雪浪花吧!

  春色滿園關不住,萬紫千紅總是春。我們無須一一去采摘,去認識,去品味,就讓我們采擷其中幾束美麗的花朵吧!


    9、此時此刻,海離我這么近,這么真切,我百感交集!關于海的詩句和童話象潮水似的紛至沓來。“登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小舟從此逝,江海度余生”《老人與海》、《美人魚》、《哪叱鬧海》、《海的女兒》……

我屏息凝視大海。蒼蒼茫茫的海面上,海水前翻后涌,推波助瀾,唱著激昂的歌。海空上,烏云密布,行色匆匆。它們擁擠著,沖撞著,象受驚的馬群,又象趕集的人流。幾只海鳥低低地穿行在海岸邊,要下雨了。我情不自禁地低聲誦起了即興的散文詩句: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鳥像黑色的閃電,在低低地飛行。


10、攀登過不少大大小小的山,之所以喜歡碣石山,是因為早在初中課本上學到過的曹操的宏偉詩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從那時起便把它銘記在心。幾年后,終于實現了愿望,此后便每年都要去。

 碣石山離我們很近,驅車一個小時就到。它海拔695米,方圓0.39平方公里。雖然不是很高,但每一次朋友兒子都會在半山腰的佛堂停下來等我,而我也許是由于平時堅持晨練的緣故吧,卻總能到達山頂。而站在山頂上每一次的心情是不同的,放眼望去,云纏霧繞,猶如我早已放飛的思緒……

 我喜歡這個高度,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而且在這里沒有更高。站在這個高度上,我會把自己看得更清晰、更透徹。認真審視自己的過往,使自己對生活多一些從容與淡定。農人說:一花一世界,佛家說:一葉一菩提。是不是在告訴我們,要從生活的點滴中感悟人生,并學會珍惜呢?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


11、小時候,對大海的認識只是從歌詞里品味出來——“高山下懸崖旁,風卷大海起波浪。”從詩詞里揣摩出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那時候,去看海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長大后,走出了故鄉的小城,開始游歷山川,有機會來看海。那波濤洶涌的海浪擊碎了我兒時的夢幻,那浩瀚的海面、多情的海風、雄壯的海浪、溫馨的海灘,處處都吸引著我,使我魂牽夢繞,讓我流連忘返。

我曾在渤海灣徜徉,在鴿子窩的“鷹角石”,觀賞“紅日浴海”的奇景;在“求仙入海處”領略秦始皇“華夏一統、千古一帝”的風采;登上老龍頭,盡覽“長城萬里跨龍頭,縱目憑高更上樓,大風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壯觀;登上點將臺,側耳傾聽金戈鐵馬、戰馬嘶鳴,那驚濤拍岸,應和往日里戰鼓聲聲;登上第一關城樓,南望渤海,煙波浩渺,北跳長城,壁壘森嚴,大有身臨古戰場之感;闖入孟姜女的家園,仿佛聽到了那震懾長城的哀鳴。

    多少次,夢中依然在海邊漫步,多少次,幻想重回海的懷抱。

  曾有人問我:理想的家園在哪里?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在海邊。那樣我可以在晨曦中觀海上日出,在陽光下沐浴海風,在星光里回味海的溫情,夜里枕著濤聲入眠……


    12、生命是藍色的

  蔚藍色的大海以其無比的深邃而成其偉大,而成其生命的永恒,生命應該像大海一樣,有其博大的胸懷,豪情的壯志,“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江水,正因為其蔚藍,而顯其生的偉大。

  藍色的多瑙河,蔚藍的天空,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正是生命的本色嗎?


   13、大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一直,極其渴望一睹海的威容。只因,居之所,雖有高岳停云,山澗碧泉,幽竹香蘭,萬里錦江,清雅淡然,不乏其中,然而,卻唯獨少了那氣涵太虛、水天一色的宏觀偉魄。

  和風拭衣袂,碧海瀲滟春。潮起潮落間,我終于,如期赴約。

  驚濤拍岸,浪卷千尺,細軟流沙,云蔚藍天,馨語呢喃。我來了,與你,執手踏沙而行,牽手一同仰觀這一幕千年的沉淀,乾坤的相合。

  那片掠過了千年的風霜卻依舊笑看浮生千許意、那片承載了淵古英豪夢卻又一濤便把****散去的浩渺之瀚,祗今,依舊閑闊廓然地連綿于神州之上,不曾增,不曾減,任世事無常,流年滄桑,亦不曾動搖它半點穩實。如如無礙,湛寂得,仿似天地之初時。

  疾風撩動緇衣,你昂首清揚,眼眸里涵藏著一如既往的深邃,仿佛,已與淵沉的郁藍融為一體,幽獨如海。

  “海如昔,你我如昔嗎?”我問。你微笑,沒有言語,只把手牽得更穩。此刻,天高云淡,蔚藍的蒼穹越發地與深海輝映相溶,純凈無塵。

  一切如昔,遼闊的海,卓絕的你,還有,彼此緊牽雙手的我們。

  風撩縱意,倏然,海天溟濛中揚起舒婷那觸動靈魂的詩句: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14、從前只看過“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雄壯遼闊,沒看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荒涼孤絕、只游歷過“雕欄畫棟”的江南水鄉,卻沒看過“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塞北,我去過“俯皇都之宏麗兮,瞰云霞之浮動”的紫禁城,我沒到過“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的大明宮。

途徑萬千山水,筆下才有靈動景致。的確,若非親眼見過大海的波濤洶涌,怎能寫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若非獨自踏過邊疆荒蕪,怎能寫出“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正如南島之魚,無法理解西域蒼鷹的寂寥和孤絕一般。若非曾經經歷過、感受過,永遠都無法寫出打動人心的字句,單憑個人的想象是不能賦予文字靈魂的。


15、如果說如水般的人生“總往低處流”, 那么你錯了,人總要懂得不懈追求……

 初春的腳步漸進,沿著像春姑娘輕紗一般的彎彎小河,伴著如孩子們笑聲一樣的潺潺水聲,是“一灣春水綠,兩岸荔枝紅”的樂天;盛夏的怒氣籠罩世間,咆哮聲響遍整個大地,河水不斷地泛濫——搏擊——粉碎,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剛烈;深秋的天空灰蒙蒙一片,天地顯得混沌無力,惟有一股流水絲絲細流,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憂愁;正冬的寒意襲人,一輪明月高掛天空,寂寞冷眼看穿秋水,是“天階月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感觸。這便是如水般的人生,是在追求中不斷成長的人生。

流水,在穿越過千千萬萬個春夏秋冬中,仍流著流著;人生,在經歷過多多少少種酸甜苦辣中,還笑著笑著。長江后浪推前浪,流水在無數的小石大嶼中激蕩,不斷地自身粉碎,變成一點一點小水滴,不斷飛濺飛濺。又在無數次千錘百煉中搏擊,不斷循環融合,壯成一潮一潮勢如破竹的洪流。然后,又繼續不斷循環地粉碎,粉碎……流水是值得贊美的,但若讓無知的世人看到,可能也免不了一陣心酸,需知“水總往低處流”全是為了追求生命的光輝。勇敢地穿越生與死,只為乘托起夢之航船,不斷地前進。這便是如水般的人生,是不斷破滅又重生的人生。

我常常羨慕流水,也常常想到他們所經受的痛苦,那些他們生命中的休止符。休止符之后,往往是力的積蓄與洶涌,在這一個短暫的休止符后便是全章精華的爆發。生命有如樂章,休止符并不代表窮途未路,它是黎明前的陰霾。


16、站在大海邊,就這樣讀海。

用相看兩不厭的心情,用信徒萬里朝圣的虔誠。

是誰,一千七百多年前,在你身邊高聲吟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又是誰,六百多年前,七下西洋,領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隊伍,從東南亞到南亞到西亞,甚至到歐洲,一路撒播著中華民族文明的種子,創造了一個“科技與智慧之光”的奇跡。

是誰,縱橫萬里海岸,保衛著祖國和家園,倭寇聞之而喪膽?

是誰,戰旗獵獵,直指臺灣,激戰過后,趕走了荷蘭?

還是誰,一百一十多年前,在你懷里,重創倭寇,勇往直前,用殷紅的鮮血昭寫了華夏的尊嚴,甚至連自己的愛犬,也一起藏在了這滔滔碧水中間!

我讀著大海,厚厚的書頁,浪花飛卷。


17、“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放眼望去,一片蔚藍,云水相接,清波搖蕩,這壯美的海景足以使我們蕩滌胸中的一切俗世塵滓,擁有大海一般的寬廣胸懷。山島如劍,竦然挺立,這是一種生命的姿態,這是一種生存的意志。人活著就應該永遠挺立,任它風雨雷電,我自巋然不動!擁有大海的寬廣,擁有高山的堅毅,生命因此而高貴,人生因此而尊嚴!


18、海與我很遠。無緣邂逅那趕潮的女孩和那流動的白帆。而你澎湃地脈搏拍打出的偉岸卻始終維系著我的心跳。

沒有絲毫印跡落上過我的眼眸,睫毛間閃出的靈感,卻透著你的音容,直達骨髓。歲月的車轍不曾輾碎“碣石滄海”之夙愿,“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詠唱依然響徹云霄。你,就這樣一直潛藏于我的靈魂深處。

翻開你藍色的封皮,海逐浪排開。恰似“潮平兩岸失,風正一帆懸。”懸空的畫面,一望無際,漂泊的夜終于入住夢境,安詳的躺進你的浩瀚波瀾里。礁巖上的燈塔托著燥熱的寂寞,順著風的方向,任那輪姣姣的月兒牽一線蛛絲般細軟的文脈引著一個傻傻的我,做夢光腳踩著你的胸膛,暖暖的,癢癢的,藍色的眉宇間,笑醒一道道旖旎的云霞。汽笛聲劃破了我夜的寧靜,澎湃的激情借著海鷗的翅膀,飛翔。

我與你的壯觀無緣,只想諦聽著你微波舐岸的聲韻,來療慰旅途的孤寂。放任思想拋錨于你的一脈豪情,任憑你擱淺潮頭的浪花,擦拭我受傷的靈魂。只想呼吸你深情的叮嚀,賦予我憂郁的心跳以芬芳的節奏。任風兒婆娑我飄逸的秀發,在你陽光的詩篇里,傾訴我千絲萬縷的情懷。

拋開夜,背景上,亮出一張滄桑的臉,刻印著海一樣的皺紋。深深嵌入掌心的釣索末端,巨大的大馬林魚的骨骸框出的海的輪廓,激戰后,剛剛恢復平靜,勝負一片汪洋。此刻,老人幻化成了你,樹起一個寫滿尊嚴和勇氣的標桿,從此,一個硬朗的名字烙在我心上。

山太高,看不見你湛藍的目光。我從海燕鏗鏘的吶喊聲中感受到了你的力量,從波濤沖擊礁巖的轟鳴聲中感受到了你的氣魄。從飛濺歡騰的浪濤中感受你的浪漫,從抱星攬月的粼粼波光中感受你的優雅。潮夕盡力抹去時光最后一個腳印,緊隨著日升月落,款款步入一再被續寫的輝煌。敬仰的心,猶如桅桿上燃燒的黎明,自你寬闊的眉宇間日日升騰!

卑微的我時常嘆息“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你卻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入夜的雨露,潤濕了我的心田,我知道那是你憂郁的眼淚,在傳達一份剔透明亮的心境。終于癡迷于你難以置信的溫柔。那一刻近似永恒。

直到那片被血染紅的海域,那是亞哈和莫比?迪克的血——一個人類的英雄和一個自然的酋長的血。一群白癡正爭先恐后以此解渴。而戰爭才剛剛開始。

當人們在你那些拉長又縮短的潮印里,打撈起那些沉睡的文明的殘骸時,日月星漢盡猶在,獨不見曾劃破穹宇的鷹的翅膀。我似乎觸摸到了永生和輪回之羽。

就在你的面前,由精神和情感的共振而產生的文字里,原本模糊的自我越陷越深,終于幻成一尾魚,潛進了你藍色的深邃。


19、年輕真好,可以鵬程萬里。可以背起行囊遠足,去體味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面對大海,盡情的吶喊: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20、讀書是寂寞的,濃茶一杯,長燈一盞,清風作陪,明月為伴。但茶韻的悠長,燈火的闌珊,清風的徜徉,明月的光亮卻可以化作那一縷清香,帶我領略讀書之樂。  

揚帆起航,駛進波瀾大海看”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壯觀,體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  

劃動雙槳,隨小溪水流蕩漾,看關雎蒹葭的深情,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無限奧義。

追隨歷史長河,走進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氣勢,嘆”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情。  沿著陶淵明的腳步,享受桃花源幽徑”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閑適,在”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環境中流連忘返。 

 帶著無限崇敬的心里感受浪漫”詩仙“__李白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千古愁緒,感“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氣魄,尋“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豪邁。  

又見琵琶聲自江上散落,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煙塵女子如何演繹“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的無奈,與白居易酌酒共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哀。  

船兒路經夕陽下的醉翁亭,似又見歐陽修舉杯與民同樂,食野外美味的歡快,羊腸小道上的枯藤是否在提醒我們馬致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思鄉之心。  

小舟搖曳,漸暗的天色讓我想起李清照“誤入藕花深處”的快樂,但也同時喚醒了沉迷在書香之中的我。 

 窗外的小雨滴答滴答,隨雨帶來的涼意驅散了屋中的書香之氣,讓人不再有剛剛的沉迷,格外的神清氣爽,但剛才的漫游卻讓人那么難以舍棄,回味無窮。 

 待到來日,我還要泛起輕舟,去品味那一縷難忘芬芳。


21、“黃河之水天上來”,從一出現,水就充滿著神秘的色彩。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已經與水結下了難以割舍的情緣。在孔子的眼里,“水有五德”,德、義、道、勇、法,故“君子見水必觀焉爾也”。而在老聃看來,“上善若水”,他將人類最美好的品德與水緊密聯系,與其說這是為人們追求至高境界而設立的標準,還不如說是對水無與倫比的評價和至高無上的尊崇。我們不能不說,在華夏子孫的文史長河中,水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獨特意象,而這恰如其品質———看似柔和,但經過陽光的照射,卻奇跡般地反射出了七彩炫目的光芒。

  揮毫灑墨,盡顯水之本色;詩臺抒懷,更見鐘水情結。在中國的文化中,水是那么的古老而富有生機,是它讓無數文人墨客一落筆頓生滿紙云煙、一潑墨便具山嵐之氣,先人們一遍又一遍地傾聽著水之心聲,一遍又一遍地記錄著水之韻味。于是,有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蕭然無際,有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生機盎然;于是,有了柳三變歌詠“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纏綿婉約,有了蘇東坡大唱“大江東去,浪淘盡”的雄壯豪邁;于是,有了孟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壯闊無邊,有了太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氣勢磅礴。

  透過歷史的云煙,傾聽著潺潺的流水,我們似乎若隱若現地看見了范蠡太湖泛舟的閑情雅致,也看見了屈子江畔行吟的悵然若失;我們似乎看見了魏武臨海揮鞭的雄才霸略,也看見了赤壁之戰的火光四起與硝煙彌漫;我們似乎看見了太白溺水捉月的朦朧綽約,也看見了東坡泛舟夜游的風發意氣……很難想像,沒有水的參與,中國傳統文化究竟會失去多少奪目的光彩。水與其他元素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獨一無二的文化意境,深深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成為人類文化史上輝煌博大的篇章。

  然而,無論人們如何用華麗的詞藻來贊美水的美德,抑或怎樣評價水的功過是非,它仍然只是默默地流著,靜靜地淌著,悄無聲息地澆灌著干涸的大地,恪守著作為生命之源的準則。“生命之源”,這絕不是簡單的溢美之辭。試想,在一個沒有水的世界里,生機何在,盎然何存?它從遙遠的大山走來,輕輕地撫弄著大地的臉龐,滋潤著大地干裂的嘴唇。于是,我們方能感受桂花的芬芳,蘭花的幽馨,牡丹的艷麗,梅花的高潔。于是,我們才能一睹松柏的萬古長青,山竹的郁郁蔥蔥,長空的飛鴻點點,大地的霜色無邊……每當江畔獨步或者臨湖開襟,人們側耳傾聽水之心聲,無不感慨萬千。將飄向天際的思緒輕輕收拢,用心感受水流的細語,置身于水之王國,自己宛然是水的一分子,避開紛繁塵世的喧鬧,此時已然心靜如水。經過洗滌的靈魂同古人相遇,與自然融合,在天地之間得到了永生。

  傾聽流水的聲音,讓萬古奔騰的江流在大地上生生不息;傾聽流水的聲音,愿江河不死,愿湖海永存!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01

[新一篇]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舊一篇]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