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江水不停地流逝,江邊柳條隨風搖擺;一座孤零零的村莊,綠草如茵伸向前方,點點杏花在夕陽下隨風飄落。
[出典] 北宋 寇準 《江南春》
注:
1、 《江南春》 寇準
波渺渺, 柳依依。 孤村芳草遠, 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 蘋滿汀洲人未歸。
2、注釋:
江南春,這里是詞牌名。以“江南春”作為詞牌的詞現存只有寇準這一首。這個詞牌名可能是作者從南朝梁柳惲的《江南曲》中“日暖江南春”一句,擇取而名。
蘋:一種生在水中的蕨類植物。
3、譯文1:
碧波浩渺,垂柳依依,芳草邊綿的遠處斜橫著幾間茅屋,斜日余輝的映照中又飛舞著片片杏花。而天邊始終沒有出現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丈夫之歸舟。
譯文2:
水波瀲滟延伸很遠很遠,岸邊垂柳在春風里婆婆娑起舞,依依含情。一個小村莊遠處芳草萋萋,太陽西斜,照著紅紛紛的杏花在飛舞飄香,江南這嫵媚的芳春、美好的景色過去了,而遠離的親人卻不能一同欣賞與分享,一次次岸邊翹首盼望親人歸來,情真意切,柔腸離索,從春天到夏天,連汀洲的水草都已經長滿,想念的親人還是沒有歸還。
4、寇準(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下邽(今陜西渭南北)人。太平興國進士,授大理評事,知巴東縣。累遷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公元994年(淳化五年)為參知政事。為官敢直言。宋真宗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反對王欽若等南遷主張,力主抵抗遼軍進攻,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陽)前線親自抗敵,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后為王欽若所譖,罷知陜州。公元1019年(天禧三年)再相。真宗病,劉皇后預朝政,準密奏請太子監國,事泄,為丁謂排擠,罷相,封萊國公。后貶道州司馬,再貶雷州司戶參軍。公元1023年(天圣元年)卒于貶所,謚忠愍。著有《寇萊公集》七卷。《全宋詞》錄其詞四首,《全宋詞補輯》另從《詩淵》輯得一首。
錢惟演任洛陽留守時,有一次宴會時問諸賓客:“你們知道寇準罷相被貶的原因嗎?應該是他晚年生活奢侈、說話不謹慎、追求生活上過度享樂導致的結果。”歐陽修回答說:“娛樂人之常情,最多也只是個人的道德缺陷,還不至于引起大災禍。寇準倒霉的原因,主要在于他老不知退,一把年紀了還占著位子。”(《澠水燕談錄》)
歐陽修看到了娛樂是人的本性,是有眼光的,但對寇準的內心,他還缺乏同情的理解。
5、南朝梁柳惲《江南曲》曰:“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華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寇萊公對此詩似乎特有所愛,在他的詩詞中一再化用其意。如所作《夜度娘》詩曰:“煙波渺渺一千里,白蘋香散東風起。日暮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題下自注云:“追思柳惲汀洲之詠,尚有余妍,因書一絕。”這首詞,也明顯地由柳惲汀洲詩化出,寫女子懷人之情。
此詞以清麗宛轉、柔美多情的筆觸,以景起,以情結,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寫了女子懷人傷春的情愫。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評此詞云:“觀此語意,疑若優柔無斷者;至其端委廟堂,決澶淵之策,其氣銳然,奮仁者之勇,全與此詩意不相類。蓋人之難知也如此!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圖景:一泓春水,煙波渺渺,岸邊楊柳,柔條飄飄。那綿綿不盡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遙遠的天涯。夕陽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闃寂無人,只見紛紛凋謝的杏花飄飛滿地。以上四句含有豐富的意蘊和情思。“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觸目傷懷,想起當年長亭惜別之時。“孤村”句說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陽”句則包含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凄涼和感傷。
結拍兩句承前面寫景的層層渲染鋪墊,直抒胸臆,情深意摯,將女主人公的離愁抒寫得淋漓盡致,使人感覺到她的青春年華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長等待中流逝。
6、這首詞抒寫了女子懷人傷春的情愫。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圖景:一泓春水,煙波渺渺,岸邊楊柳,柔條飄飄。那綿綿不盡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遙遠的天涯。在夕陽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寂寂無人,只見紛紛凋謝的杏花飄飛滿地。“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觸目傷懷,想起當年長亭惜別之時。“孤村”句說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陽”句則包含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凄涼和感傷。
結尾兩句承前面寫景的層層渲染鋪墊,直抒胸臆:江南的春已過完,離別的愁緒熬斷人的柔腸。水中的水草長得茂盛,布滿了整個小沙洲,可遠去的人啊,還沒有回來。女主人公的離愁抒寫得淋漓盡致,使人感覺到她的青春年華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長等待中流逝。
全詞語言清麗,風格柔美,以景起,以情結,以景寄情,情景交融。
7、“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
“波渺渺”,以水寫情,綿綿無窮;“柳依依”,既寫柳樹柔媚之形,兼寓《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離別之情。孤村芳草、斜日杏花都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致,離人的孤獨無依與天涯芳草、澤畔孤村相對應。寫別情而情韻高雅,寫景觀則景物如畫。雖短小,但短得有情有味,言有盡而意無窮。據說司馬光稱,寇準的這首詞在北宋詞壇“一時膾炙”。
8、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常說江南好,但那如詩如畫的江南意境,卻極容易滋生許多莫名的情愫,詩意的江南,水面煙波浩渺,岸邊落敗的柳枝隨風搖擺著,夕陽西下,花瓣紛紛散落……此時此景,不由讓人生出一股離愁。夢里幾回啊,猶念伊人已去,孤身站在岸邊,和著這江南美景,思念卻如同柳枝,爬滿了心頭。
仿佛有此心境:佇立于此,已經盼了好幾個春。
9、“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再三品味著詞中的意境,不禁心馳神往,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江上水波渺渺茫茫,岸邊楊柳扶風依依裊裊。遠處幾個在天地間顯得孤零零的小村莊,四周青青芳草綿延到遠處、天邊。在斜陽余暉里,杏花紛飛飄舞......是夢、是詩、還是畫?一直以來對于江南,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糾纏的情結縈系在心頭,遺憾的是,我生在豫中的平原,平日瑣事纏身,多年來始終沒有機會親赴江南一行,久而久之,這竟成了一塊揮之不去的心病,只能在夢中、在詩境里無限想象一番,聊以安慰了。
時常幻想著,獨自一個人在一個細雨蒙蒙的日子里,拿著一把油紙傘,走在江南的幽深古巷里,踏著青冷的石板路,慢慢走著,煙波輕泛,濺落無聲,這江南的細雨也有情,點點滴滴,溫溫柔柔,纏纏綿綿,伴隨著我一路同行,橋在水上,水在橋下,烏篷船緩緩劃過,木櫓咿咿,浪花朵朵,蕩開一圈圈漣漪。岸邊楊柳依依,如醉春煙,那如輕紗似薄霧樣的籠罩著江南的山、江南的水、江南的綠色,還有飄蕩在江南的我,覺得自已好像走進了一卷畫軸,一卷江南文化秀美的畫軸。
記憶斑駁,往事如煙,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畔,碧波里映照著岸上的大紅燈籠,清幽的古箏、凄涼的二胡、寂寞的琵琶、曖昧的畫舫里,再也聽不到蘇小小的唱腔,再也觀不到李香君的畫卷,再也看不到柳如是的舞姿,再也看不到董小宛的容顏,“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那些曾經寂寞的紅顏,都隨著寂寞的江南水東流而去了!
10、“綠楊煙外曉云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搖曳之中,自然少不了杏花的紅紅火火。和凝在《春光好》中道出一場春意的喧嚷:“蘋葉軟,杏花明,畫船輕。雙浴鴛鴦出綠汀,棹歌聲”。好一片溫煦祥和的風景!杏花把三月的一草一木點綴得淋漓而生機無限。
不過,花落春去,亦是一場傷情。“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杏花只是隨風飄逝,怎知離愁之苦?“枝上蝶紛蜂鬧,幾樹杏花殘了。幽鳥亦多情,片片銜歸芳草。休掃,休掃,管甚落英還好”。開了自不待言,落了,倒也不失為一種溫存的凄清,聊以寄情罷。還有秦觀所言:“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自古詩人皆惜春、傷春,對此怎能不無奈?只好“放花無語”,讓一切隨它去吧,此恨誰知。
與此同時,杏花身上似乎還帶著幾分幽渺的意味,也許這正是它倍受詩人青睞的緣由。歐陽修有詞《玉樓春》:“杏花紅處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誰肯遠相隨?惟有寂寥孤館月”。杏花燦爛欲燃,卻把人心中的孤寂毫不留情地牽引開來,無處話凄涼。陳與義的那句“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更是描畫出了那種幽遠飄渺的意境,叫人過目難忘。泉流,笛聲,月影,靜夜,再配上隱隱綽綽的杏花,在動與靜的沉潛之際,誰不是倏然夢醒,恍若觸碰到天堂?
11、花鳥草木,最先感知春天的到來,在“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初春,就有“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詩意了。近觀是“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遠望有“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眼前的融融春光,遠處的煙波垂柳、芳草天涯,牽惹多少綺思別情、旅人相思?何況還有“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的寂寞凄清呢。
12、 只有淺淺足印,風起時,水過后,淡淡漠漠,躑躅綿延,茫然不知所往。孤影自憐,無限新愁,難對風前語,不知人消瘦。唯有黃鶴西去,白云南飛,飄逝的那些過往與向往,蒼茫著酒傷之后,徒有情知已被山隔斷,頻倚欄干不自由的惆悵。相隨的,便是那“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的江南春,淺吟低唱,不經意間,一次又一次,都將淡淡思緒,輕輕離愁,才下楊柳樹杪,又上丁香枝頭。
13、 優美的水鄉古鎮,青石小巷,悠然綠水,還有芳草長堤,吳儂軟語……分明是一幅典雅恬淡的國畫。人在畫中走,在碧柳桃花中穿行而過,領略著江南的嫵媚與清秀,恍若置身傳說中的世外桃園。“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遠離了人世的喧囂,如入人間仙境。
江南的杏花煙雨,永遠是那么輕柔纏綿,幻化出一種迷離的夢境。幽長的青石小巷盡頭,緩緩地走來一位撐著油紙傘的江南女子,是戴望舒筆下的那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婀娜柔婉,眼神中含著多少煙水迷離的凄美,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從此,讓人再不能相忘!
江南的夜,讓所有的人都迷醉,踏著江南皎潔的月輝,在秦淮河邊行走,半痕冷月一段斷橋,河上畫舫中有簫聲傳來,是《玉樹后庭花》的繁華與嫵媚。“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明月依舊,但當年的翩翩公子絕色佳人,如今身在何方?滄海淚,巫山云。相思明月樓,閑潭夢落花。歷史的風煙輕輕飄過,吹落一片歲月之花。只留下一個模糊綽約的背影,散發出江南千年水夢的幽香。
江南的渡口,記錄著千載的別愁。“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何況自關情?”滿眼春江皆是淚,流不盡,離人淚。江南無邊的碧水網住的是不盡的離愁,紫陌紅塵的繁華沉醉中,寫不盡的是“草長鶯飛二月天”的相思,唱不完的是“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遠去的小舟,漂走的是千年的歲月;古老遙遠的歌謠,嘆息的是流逝的韶華。“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
蓮花開落,季節輪回,春風又綠江南岸,夢里江南花正好。
14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是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關于描寫江南風景的詩句,它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秀麗旖旎的江南景圖。是的,想必江南在我們心目中的首要印象就是它的獨好風景。對于這,古人還有更多出色的描繪和贊美。從“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到“花退殘紅青杏小,燕子分時,綠水人家繞。”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江南美景,美不勝收。
才子佳人在江南其實代表的是一種文化,我們姑且稱之為“江南文化”吧。
而現在,窗外的喧鬧聲把我拉回了現實。望著窗外高樓聳立,燈紅酒綠,人流熙熙,車流攘攘,我不禁感嘆:才子死了,佳人也不知所歸何處,流傳下來的故事也開始被人們遺忘和不知。關于江南,人們想起的僅僅是風景。這算不算是一種悲哀?!我想江南文化一定在哭泣,因為它的核心文化已被人們拋棄。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2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