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你哪里知道?哎,你可知道?綠葉兒準是挺大挺肥,紅花兒可憐又瘦又少。
[出典] 李清照 《如夢令》
注:
1、《如夢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2、【注釋】:
①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②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
③卷簾人:侍女。
④綠肥紅瘦:指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綠肥:指枝葉茂盛。紅瘦:謂花朵稀少。
3、【譯文】1
昨天夜里,雨點稀疏,晚風急猛,雖然酣睡了一宵,還是余醉未消。試探地問那卷簾的侍女,她卻告訴我說,海棠花還跟原先一樣。唉,你知道嗎,知道嗎?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譯文2:
一陣急風,大雨點疏疏落落地掉下。一夜好覺,兩頰的殘余酒意還沒有消。走進來卷簾的侍女,我問她:“院里的海棠怎么樣了?”她竟說:“海棠還和以前一樣。”“你哪里知道?你哪里知道?綠葉兒準是挺大挺肥,紅花兒可憐又瘦又少。”
4、李清照生平可見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和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5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莊《又玄集》卷下錄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云:“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李漢超劉耀業)
6、“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分明是意識完全清醒下的話語。故“試問”處有“曲折”,其實“試問”乃是明知故問,并非真的不知道而問。并且“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也不是詞人親眼看見海棠花落才發之語。其實她的心中早有“綠肥紅瘦”之念,故云“應是”,這正是黃蓼園所言“一問極有情”之原因所在。所以當侍女答曰“海棠依舊”時,詞人用了個“卻”字表轉折,表示與自己早已成熟在心的念頭相異。有情之問,無情之答,或許詞人希望侍女也能答曰海棠零落作為知音之語,但是侍女淡淡答語讓詞人希望落空,只能自云“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含意雋永,融情與景,刻畫了生動的意象。《草堂詩余雋卷二》評其為“語新意雋,更有豐情。”“綠肥紅瘦”已非僅言落紅綠葉,僅言春之將逝,其所言在于“惜人”。詞人惜己之青春之逝。“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正所謂春去春會再來,花謝花會再開,然而美好的青春時光逝去就將永遠不再回來,這也是凄婉之因。詞人所寫又不僅是個人一己之情感,而是具有人生哲理意義思索的內涵,所以千古而下,動人心扉。
7、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一問一答之間,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綠肥紅瘦,出語驚人,新鮮之極,動人之極,只是隨手點染卻又神氣兀然,千古之下不負勝名。
一個不解愁思,一個嘆時光易逝,兩相對照,如花影搖曳自有風致翩然。
9、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10、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于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
一,借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語言精煉生動,結構緊湊,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歷歷在目,詞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
二,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在語言的提煉上,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極富創造性的。
這首詞不過三十三字,它卻能通過生活中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11、 這個子夜,青春已如飛鳥,綠肥紅瘦時節,我的靈魂,在閱讀中復習著青春的片羽,一遍又一遍地,閱讀著滄桑,欲說還休。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2、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嬌艷的花朵畢竟經不起風雨的考驗,愿明日的文壇少一些“鮮花”,多一些真誠、有新意的“綠葉文人”。那么,即使超越不了前人,那生機盎然的滿園春色也會讓人欣賞、陶醉吧……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5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