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譯文]   在園地里采菊時無意中望到廬山,一種悠然之樂油然而生。

  [出典]   東晉  陶淵明  《飲酒》

   注:

   1、《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注釋:

  ①結廬:構筑房舍。結,建造、構筑。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③爾:如此、這樣。

  ④「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⑤「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⑥見:jian

  ⑦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⑧日夕:傍晚。

  ⑨相與:相伴。

  ⑩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辯,辨識。

 

   3、譯文1: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心中的深奧!

    譯文2:

    生活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你問我何能如此,心靈清遠,地自靜偏。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著伴兒歸還。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達,欲要說明,卻又忘記了語言。

   4、陶淵明生平見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飲酒》組詩共二十首,此為第五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在聯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于勞動之余,飲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這首《飲酒》詩,對后世影響很大: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李清照的《醉花陰》等名篇都有此詩的影子。

 

   5、 這首詩是非常好的一首詩,他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么“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為什么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么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里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后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

  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里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么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于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于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6、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7、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雋永的藝術風格。陶淵明的詩歌題材和內容貼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詩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習見常聞的事物,而且是直寫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辭采,陶淵明田園詩深厚的意蘊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實感,托出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見神奇,樸素之中見綺麗。朱熹說:“淵明詩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語類》)蘇軾說他的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又說:“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東坡題跋》上卷《評韓柳詩》)元好問說他的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絕句三十首》)陶詩除了這種基本風格外,還有一些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式”(《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的詩歌。朱熹也曾談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朱子語類》)

    2.高遠拔俗、天然渾成的藝術境界。陶淵明的詩歌意象看似平淡無奇,然卻創造了高遠拔俗的藝術境界。其詩的主旨在于寫意,在于表達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體悟,而寫景、敘事只是為意造境。陶詩的許多作品達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統一。

    3.天然本色、精練傳神的語言。陶淵明的詩歌不尚藻飾,不事雕琢,而是慣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傳達出深厚的意蘊,達到了寫意傳神的藝術效果。他善于提煉日常生活口語入詩,沾染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語化。

 

  8、“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一傳誦千古的佳話,其妙處正在于“言有盡而意無窮”。

   “采菊”、“見南山”,普通的景象,卻蘊意深遠。南山美嗎,南山奇嗎?見之如何,不見之又如何?此刻的陶淵明,其用意并不在“南山”本身,他所驚嘆的是這“南山”竟于他渾然不覺中“闖”了進來,在眼中,在心里。“見”,非望也,乃無意為之;“見”,亦非純粹的“看見”,乃感受也。在不經意間感受到一座普通的山的存在,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旁無雜念,只和大自然息息相通;心無它求,只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南山”,只是陶淵明表達其恬淡自如、怡然自得心態的引借。

    詩言“南山”,“意”卻在“南山”之外。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的《含蓄》一篇中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對于所要表達的意,不著一字,卻在所描繪的景物中隱隱的顯露出來。這就是意境。陶淵明沒有刻意去營造意境,意境也非刻意就能獲得的。陶淵明的意境,緣于他真實的內心感受。

 

  9、陶淵明這樣身世坎坷身逢亂世的人比一般人,更加自尊、自重、自珍、自愛。他沒有自暴自棄、隨波逐流,更不會迫于壓力、自尋短見。

   他勇敢而淡泊地活下去,而這勇敢源于成熟,淡泊源于透徹。

   正因為此,即使在這歷史的懸崖邊上,陶淵明依然能寫出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樣清新自然的詩句,依然能構造出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奇美景象。

    陶淵明作為田園詩派的鼻祖,他的作品超越了他的時代,迎得了后人無盡的贊美與感嘆。那千年不朽的亮麗風景與唯美意境,深深慰籍著一代代身陷困境的文人義士。

    他在那個黑暗的鐵屋里,給我們打開了一扇光明的心靈之窗。

 

  10、唐代元稹的《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黃巢的《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杜甫的:“舊采黃花賸,新梳白發微。”

從那么多的佳句名詩中知道了菊花開于百花調零后是有“霜下杰”之稱的雅傲君子重陽時期開放的菊花則提醒了不少他鄉游子,又到家人團聚時而陶淵明的愛菊之情更是讓歷代不第之士或世外隱者作為其超脫于浮世的精神象征

 

 

 

11、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那是一種怎樣恬靜悠閑的生活啊好向往

可是,已經不知道有多久沒有這樣的心情了,也沒有幻想過躺在溪流邊、坐在草地上、看著千姿的田野、仰望飛長流短的白云,讓自己的心情隨之一起飄的感覺了。

向往著,向往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不知何時,才能有心遠地自偏的境界。

希望今晚夢見陶淵明,問問他老人家何以能寫下如此讓人浮想連翩的詩句。

 

 

 

12、“采菊東籬下”是不得已,還是怡然自得?而“悠然見南山”則是心境所至。南山故在,只是我們平日不見,或視而不見或見之茫然。“見南山”應該是一種意境,是一般人想不到、看不到的意境。它不一定是高深莫測的意境,興許就是一種心情,一種氣定神閑,處變不驚,思前想后的沉靜。

 

 

13、 陶淵明有兩句千古絕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看似寫景,實為寫意。‘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個真意就是老子‘甘其食,美其俗,安其居,樂其俗’的人生境界,這不是簡單的隱士思想,而是更高的一種精神層次的 追求。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是外示儒術,內用老莊的儒用道體,特別是表現在中國的文化人無論在生活上、思想上,他們的潛意識中自然或不自然的接受并體現著這種思想。幾千年來讀書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十年寒窗苦讀,一朝經濟天下,青史留名,然后退隱山林(也就笑傲江湖?)。所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這種浪漫的理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人幾千年的夢。這條路被極富藝術情調的中國傳統文化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深入地植根于讀書人的人生觀中,縱觀中國歷史,無是建功立業伴著風花雪月,出將入相跟隨清泉林影,讀書人用儒家入世,用道家出世。這種救世治平的思想始終左右著無數讀書人的命運。我多年的夢想就是尋找一個歸宿,一種境界,一杯淡淡的咖啡,一段悠揚的音樂,一縷愜意的涼風,一句溫馨的話語。

 

隱居在現代的生活中,并不意味著像陶翁那樣完全退引山林之中,我理解的人生的意義一直都非常地明白亦很冷靜。我也曾失意和失敗過,誰都嘗過失敗的滋味兒。那幾分苦澀,幾分無奈,幾分忌恨,幾分傷懷,失敗的滋味兒實在不好受。不論偉人還是凡人,大都嘗過這個滋味兒。那時再硬的尾巴也得夾起來。但失敗是一劑苦藥,誰也不想吃它,然而它又是一劑良藥,能衡量一個人,也能考驗一個人。人活著就是一股心氣,這股氣絕不能輕易的松懈,我想人生奮斗的真正意義就在于此罷。依我看:失敗就象一杯苦酒,初嘗時苦味難奈,但細細品之,你就會覺得它是一團火,能燃遍你的每一根血管,每一根神經。同時它又會演化成一股動力,激起你的勇氣,鼓勵你從失敗的陰影中重新站起來。小溪在流淌時,流淌是一種快樂;小鳥在飛翔時,飛翔是一種快樂;心靈在成長時,成長是一種快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回首人生的旅程,你活得最苦最累的時候,你得到也就最多。獨自躑躅在冰冷的寒夜,夜風吹拂臉龐時會告訴你苦難是人生的美麗;徘徊在夜燈仍明的街頭,最后隱去的星星會告訴你黑暗是黎明前的美麗。為何要舉杯消愁,讓哀愁扼住快樂的通道,而不“會須一飲三百杯” 地暢快淋漓呢?為何要抽刀斷水,面對不竭的江水發出無奈的嗟嘆,而不體嘗一下“散發弄扁舟”的快意與瀟灑呢?

 

萬能的造物者讓世間有這許多奇妙的風景,讓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展示出它卓越的魅力。當心靈在紛雜的塵世中游走疲憊時,可以在她的懷中稍適停留,為心靈更換另一片清凈純潔的空間。至今,我才理解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安然,悠閑。古人的情懷猶如行云流水般淡然、飄逸,讓現今在名利場上追逐得心疲力盡的人們可望而不可及。可以說只有大自然的美才有永恒的魅力,而人們心中的平靜,淡泊則是人生的永恒。沉冥寧靜的境界,是中國傳統休閑方式的一大特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的靜境與心閑的融為一體被推崇為休閑的至高境界。以沉思靜默的方式關照萬物,萬物會顯示出自得的意趣,而且在沉冥之中,思緒既能專注與最細微的地方,也會伸展到無限遼闊的宇宙,天地萬物無論巨細,皆納于心中。程顥說:“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蘇軾說:“欲令詩句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空,空故納萬境。”即使是庭中的小草,籬邊的石頭,月光下楊柳的疏影,草叢間小蟲的吟唱,深夜遠處的數聲犬吠,在體靜心閑的人看來,都成了一種妙不可言的境界。

 

久居都市的現代人已很難體會得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年少時以為它很輕松、瀟灑,屬于悠悠的寫景之句———詩人在小院東邊的籬笆墻下邊采摘菊花,閑散地那么一抬頭,就看到了不算很遠處的終南山。心想這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老頭”閑居鄉野,采菊看風景,倒是悠哉得很。但是時到中年再讀此句,恍然發現它在輕悠中蘊涵著一種沉甸。那“東籬”可不僅僅指的是小院東邊的籬笆墻啊,它是遠離勢利之徒、官場傾軋的清潔之地;他采摘的菊,是象征安于孤寂、獨善其身和不與污濁同流的風骨。有了這樣的選擇,才會在安閑自在中看到人生中更加重要的東西。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一千五百年前的魏晉風范一直為我所心儀。記得很久以前的某個落葉繽紛的黃昏,我曾站在夕陽下沈思心中的感想,祈望上蒼賦予我同樣的赤子情懷,但冥冥中我知道,那種骨子里無拘無絆的浪漫精神 已成了千古絕唱,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閱歷的累積,這種輕形骸七尺而重靈臺三寸,棄經世致用而倡反樸歸真的境界,更為我輩凡夫俗子所仰之彌堅。一個月華如水的夜晚,我在一片寂靜中坐定,偶然撿拾幾片歲月行程中匆匆拋落的飛絮,竟然發現入境的仍是那些清麗悠遠的景象與樸摯寧靜的人情。是因為不可得而更欲求之嗎,在遠去了夢想的不安中,我抓住思緒的游絲溯源而上,更希望借助冷清蕭瑟的冬風讓我能清醒著順流而下,去往某個還未知曉的前方。據說,動物中最短命的是蜉蝣,它脫出蛹殼后,通常只存活幾小時,在其短暫的生命里,全部活動只濃縮為一項——求偶。哦,生命是什么?時光是什么?這一切,直到今天 ,我才開始慢慢地悟醒....... 


    有時獨自坐在窗前,看夕陽,看夕陽血紅的樣子,看夕陽漸漸暗淡時的輝煌,看歸林的飛鳥怎樣在金黃的光彩里以一種輕盈的恣態飛翔而去,看窗外的樹林是怎樣變成碧綠,變成金黃,變成暗紅色背景上組淡紫的剪影,看那在夕陽下攜手漫步的白發夫婦,心中暗自體味著那并肩走過風風雨雨后的溫馨與平靜…… 
鐵肩道義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14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1 楼 2016/8/3 下午 10:58:49 | 暫無
9487

2 楼 2016/8/3 下午 10:57:57 | 暫無
自帳網友

3 楼 2016/8/3 下午 10:56:54 | 暫無
123456789

4 楼 2016/8/3 下午 10:56:54 | 暫無
123456789

5 楼 2016/8/3 下午 10:56:53 | 暫無
123456789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