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特性分析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359(2007)01—0204—04
  1994年國際互聯網進入中國大陸,1995年即有了本土的文學網站,“橄欖樹”、“花招”、“榕樹下”、“黃金書屋”、“白鹿書院”等一批文學網站如雨后春筍,相繼問世。新浪、搜狐、雅虎、網易等大型門戶網站及各種企業網站都開辟了“文學”視窗,社團及個人文學性網頁似“日出江花紅勝火”,形成了網絡文學“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觀局面。
  網絡文學在經歷了初始階段的迅速興起之后,很快陷于尷尬境地。文本數量巨大,但其代表性作品沒能產生強大的沖擊力和恒久的藝術魅力;擁有極度自由的空間,但題材極度狹窄,主要集中于情愛題材;擁有無與倫比的技術優勢,但作品樣式十分單調,絕大部分是傳統文學樣式的“屏幕化”;雖然標榜自己為“另類文學”,但卻樂于對傳統文學的“歸順”,許多網絡寫手背靠網絡,買得人氣,再出版印刷紙面文學,并以印數作為成功的參照,甚至在創作之初就把出版發行紙面文學作為目標。
  當前網絡文學的尷尬和困惑緣于多方面的制約,比如創作群體的非專業性、創作動機的游戲沖動等等,但根本的還在于對網絡文學核心問題認識上的困惑。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內在精神是相同的,但由于載體、制作工具、制作技術和傳播途徑的不同,網絡文學擁有自己獨有的特性。
  一、自由性
  網絡文學借助于物質技術力量突破了傳統文學物質和意識方面的束縛,真正實現了“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的文學追求。
  網絡文學擁有極度自由的發布渠道。它刪除了“投稿——篩選——編輯——出版——發行”等傳統文學中間環節的繁文縟節,使文學傳播成了物質層面的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無障礙交流與溝通。任何一位作者,只要把自己的作品往某個網站、論壇或個人主頁上一貼,作品即可發表成功,便可以把全球網民作為自己作品的假想受眾。
  網絡文學擁有極其自由的創作題材。它在解除了發布渠道物質障礙的同時,也解除了思想意識上的困擾。網絡文學的載體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它可以讓網絡文學創作者處于“三W”狀態,即無身份、無性別、無年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空間。
  網絡文學擺脫了傳統文學載體物質和技術上的束縛,擁有極度自由的創作手段。凡是傳統文學所能運用的技巧,網絡文學都可以運用,除此之外,它還可以采用自己能夠想象得到的獨有的創作技巧。美國先鋒小說作家雪萊·杰克遜于1995年在網上發表了小說《拼綴女孩,或一個現代怪物》,小說一開始,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達·芬奇風格的女人畫像,讀者被要求在這幅畫像上人體的各個部位,以及平面解剖圖式的大腦的各個區域進行點擊。每次點擊,網頁上就會出現故事文本的一個部分,小到單獨一句話,大到滿滿一頁紙,而更多的則是提供進一步的鏈接。讀者來回不斷地點擊企圖找出故事敘述的線索,卻常常沮喪地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已經閱讀過的頁面,因而不知道該如何進行下去以及何時是結束。通過這種方式,小說隱喻性地表現了茫茫人海中女主人公尋找自我身份、確立自身價值的艱難與困惑。早在20世紀初,超現實主義代表人之一布勒東就提倡“自動寫作法”,即讓作家處于半催眠狀態,然后記錄自己的思想活動,事后不作任何增刪修改,把大量文理不通的句子和偶爾出現的比喻拼合在一起。事實證明,在傳統文學領域,這些試驗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網絡文學的工具和技術特性,使其創作者可以自由地運用合適的技巧、采用合適的方式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生活體驗。
  網絡文學的修改具有相當寬泛的自由度。修改是文學創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序”。在傳統文學中,作品的修改是一件繁瑣的事情。網絡文學可以一邊創作,一邊發表,一邊修改。認真的網絡文學創作者,一有時間就可以對自己的作品作進一步的思考和修改,使之不斷地完善。
  網絡文學的自由性實現了文學的返璞歸真,但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個人立身行事中彌足珍貴的責任意識,在這里因為缺乏明確的負責對象而突然進入真空狀態。在文學的自由得到最大程度張揚之時,文學的尊嚴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大量垃圾文學、缺血文學的出現,使得文學的自由性衍生出大量的異質品。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這種無度自由將逐漸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將來自網絡文學精英群體對文學精神的回歸。
  二、開放性
  網絡文學參與的廣泛性與隨意性,對各種文學觀念的寬容性構成了當前文學獨特的風景。
  網絡文學載體撕開“把關人”體制的壁壘,提供了一個徹底開放的文學平臺。網絡文學的創作者同時兼有了編輯、校對、發行商、書商、圖書管理員等創作傳播環節的各種身份,傳統文學傳播中的復雜流程,在網絡世界中都已簡化為鼠標的輕輕一擊。“人的感覺,人的虛構與幻想,已經到了隨意在虛擬空間里發表,并且無限繁殖天下的時代,無論如何,剝奪著舊定義的‘作家’的生存,人人可成作家,并當即發表”[1]。
  網絡文學開放性的結構打破了傳統文學在文本上的作者中心結構。在藝術形式上,網絡文學依賴于超文本技術改變了傳統文學單純的線性結構,而呈現出立體式的、多維度的開放性結構。任何一個文本都可以通過超文本技術鏈接到另一個文本,都存在于與其他文本關系之中。任何一位接受者都可以將原創文本的內容和結構按照自己的意愿發展下去。
  網絡文學的開放性還表現在它突破了傳統載體的物質有限性。它擺脫了古代文學載體如竹、金屬、帛、紙、羊皮、石以及近代的電子工具等具體物質材料所受到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以及這種限制對文學傳播和創作的影響;它突破了這些物質材料所能承載的信息量的局限對文學傳承和文學創作方式的可能性的束縛;它掃除了原有物質載體的地域性、民族性、階級性,向所有人開放,是一種徹底的開放。
  網絡文學的開放性還表現在其特有的超強寬容性。允許多種文學理念的存在與爭鳴,允許代表不同思想觀念的文學形態的生存與發展,兼容各種審美意識、各種文體、各種話語風格,并在兼容并蓄中形成屬于網絡載體自身的風格,真正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學理想狀態。
  三、大眾性
  新時期文學以前所提及和倡導的“大眾化”更多的是由那些擁有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知識分子自上而下地從文化啟蒙的角度走向民眾,僅僅是文學指向的大眾化。網絡文學的大眾性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文學創作主體真正屬于大眾,二是網絡文學以滿足大眾的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娛樂需求為指歸。
  在傳統文學領域,文學敘事成為事實上的少數人的專業性行為,而在網絡文學領域,作為文學生產之根基的生產者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它顛覆了傳統文學的權威性和專業性,打破了傳統知識分子和精英階層一統文學的局面,使普通民眾享有了對于文學平等參與的機會。囿于民族性、階級性等多方面的局限,部分“文學精英”要代表全體民眾的意志是不現實的,傳統文學既不可能表達全體民眾的訴求,也不可能滿足全體民眾的表述需求。網絡文學的出現,為全體民眾的文學表達提供了一個徹底開放的平臺。
  創作主體的改變,帶來了創作目的和意義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變。網絡文學弱化了傳統文學的教化功能和深度模式,它不以深入剖析人性的神圣天職和深度意義為己任,而以娛樂性、消遣性為主要取向。傳統文學中那種表現時代精神、社會精神的思想題材明顯弱化了,文學的深度潰散了,呈現出非常鮮明的廣度化傾向。網絡文學不排除傳統文學的價值取向,甚至也不會排斥官方的文學價值取向,而且隨著網絡文學的深入發展,這種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會產生重要的引導作用。但網絡文學的開放性和廣泛參與性決定了其必然以普通大眾的欣賞趣味與文化需求為取向坐標,這也使得當前的網絡文學擁有了更多的游戲性和自娛性。
  四、互生性
  傳統文學的受眾在接受作品文本時,作品文本已經預先成形,受眾無法介入它的原始生成過程。網絡文學的出現,使這種狀態被徹底改變,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可以隨時接受讀者的反饋意見,甚至可以進行在線交流,并根據讀者的反饋意見進行相應的修改。作品一旦在網上發布,受眾的評論、修改意見隨時都會反饋回來,創作者可以根據受眾的反饋意見對作品進行再創作,而且這一過程可以反復進行。
  在網絡文學的生成過程中,作者和讀者身份的互換是十分容易的事情,作者的寫作和讀者的再寫作可以交合而為互生性文本。“作者的復數化乃是網絡文本互生性的主體源泉,作者間的平等性則是這種互生性的保證。成功的網絡文本都是集體創作的。作者能夠以讀者的身份與其他讀者在回帖中評價自己的作品,而網絡將這個過程記錄在案,這乃是網絡文本的迷人之處。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完整的網絡文本誕生了,所以,網絡文學天然地是互生性文學”[2]。
  目前網絡上流行的“接龍小說”是網絡文學互生性的具體體現。1997年4月,加拿大在互聯網絡上舉辦了一個“全國小說”的寫作活動。12位代表加拿大全國12個省區的知名作家在12個小時內完成了一篇集體創作的小說。小說的主題是“跨國故事”。第一位作家為小說開頭:一對男女主人公去夏日的海濱度假;第二位作家接過這個開頭又增加了一個人物:在海邊小屋旁獨自補網的老頭兒,游客與老人交談;第三位作家描寫男子取出支票本,開出高價,收買老頭,讓他說出巖洞的秘密;接下去,一位作家描寫出海的場面,頗具歷險的色彩;女作家蘇·斯旺則又添上一位“超越時空的女神”——“加拿大文學女神”;下一位作家又將故事拉回到現實之中,讓男女主人公面臨小艇電池用光的危險;蓋爾·鮑溫為前面幾位作家編造的已經有些荒誕不經的故事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原來是那個男子的一場噩夢。參與類似的網絡文學的創作就如同加入了一次方向多變、旅途不定、終點站不明的旅行。
  隨著網絡技術和網絡文學的發展,肯定會互生出多種文學樣式,比如可以預期的虛擬現實、互動創作。文學創作將成為一種計算機腳本語言的編寫,類似于現在的MUD游戲,但是,不同于MUD之處在于它有既定的情節發展和自動的人員加入,相當于即興式網絡戲劇小品。你可以選擇扮演其中一個角色體驗他在作品里的命運,也可以選擇作為受眾靜立一隅,觀賞或品味。
  五、超文本性
  評論家王一川對超級鏈接文本作過較為明確的闡述:“所謂超級文本文學則指如下一種特殊情形:一個文學文本的創作總是來源于對其他文本資源的閱讀。網絡正是一個巨大的多重或超級文本系統,它向作者和讀者源源不斷地供給文學資源。這個超級文本的一個基本特點,正是鏈式結構。”[3]
  從理論意義上講,超文本鏈接是一個無窮的過程。人們可以從一個文本穿行到另一個文本而不必返回規定的中軸線。當一個人物在小說里出現時,接受者可以選擇要不要看看人物肖像;當文章中提及某段音樂或者描寫一個場面時,可以有音樂和現場音效讓接受者得到視覺和聽覺上的滿足。網絡文學的高級形態應當是一種超鏈接的多維度的開放性結構,作者將有可能充分地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將各種圖片、聲音、動畫組合在一起,與網絡上所有的作品文本鏈接在一起,共同構成一部無窮盡的“網絡神話”,為受眾提供廣闊的欣賞視野,受眾則可以在這部“神話”中“各取所需”。
  超文本的實驗在互聯網誕生以前即已在美國開始。尼爾森于1965年提出這一概念,并做了試驗,他對印刷書籍做了改造,將句子、段落、頁碼、章節按順序排開,這一順序由作者決定,同時也由書籍本身的物理順序決定。讀者的視線可以隨心所欲地停留在書中的任一部分。這一構想已經具有超級鏈接的雛形,但這種設想在傳統文學領域同樣是無法實現的。
  超文本敘述是一次藝術形式的突破,它實現了讀者參與意義上構建與交流的理想。馬克·泰勒在《媒介哲學》一書中談到“電傳書寫”時說:“沒有任何超文本,是某一單個作家的作品……在超文本的網絡作品中,所有的作者都是聯合作者,所有的作品都是共同作品。每個作者都是讀者,一切閱讀都是寫作。”[4]
  關于網絡文學的超文本,也有一些評論者提出了不同質疑或憂慮。“超級文本文學所具有的所謂文本資源的豐富性、文本多義性和閱讀開放性,如果僅僅出于網上隨機選擇、提取或組合,或者字典辭書式的資料堆積,而不是來自獨特的精神創造,那它就極可能是蒼白無力的文本拼貼,由此也就不大可能產生出偉大的文學了”[3]。無論如何,超文本是對文學敘事結構的革命性貢獻,也許目前我們還無法認識到這一結構變化所能帶來的革命性意義,隨著這種結構或曰技術的日臻成熟和使用上的熟練,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每一次新的文學載體的出現,都不同程度地改變了文學本身,或者說給文學帶來了新質。每一種新型文學形態的出現,都會與此前的文學形態產生激烈的碰撞,文學便在一次次碰撞中隆起,達到一個個新的高度。從文學形態的發展進程來看,每一種新生的文學形態都具有傳載原有文學形態符碼的功能,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形態、新的樣式、新的敘事結構和敘事語言。對于當前網絡文學的實驗創作,我們不能以傳統文學的范式挑剔指責,應以一種寬容的心態來對待,多些關注與鼓勵。
  網絡文學改變了傳統文學的創作方式、交流方式、傳播方式。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它對社會影響力的增強,相應有效的網絡管理體系、網絡公共道德乃至網絡權威必然會應運而生,若網絡技術為大眾普遍掌握,一些有深厚文學素養、較強寫作能力的作家或作者就有可能加入網絡文學的創作隊伍,為網絡文學的發展帶來本質的變化,當前網絡文學的種種尷尬狀況就能得到很大改觀。隨著網絡趨于規范和網絡文學作者隊伍發生變化,網絡文學的創作必然走向分層,盡管宣泄式的“游戲”作品仍然存在甚至大批量地存在,但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作品會逐漸成為主流。“一旦樹立起網絡權威,就會改變讀者漫無邊際的閱讀習慣,實現網上‘靜觀’與網上‘沖浪’并存,屆時網絡文學閱讀就會增強導向性和選擇性”[5]。
  網絡文學是新生兒,孕育了無數的可能性、無數的希望,但要健康地成長乃至成熟,還需要時間,也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收稿日期:2006—09—20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新鄉204~207J1文藝理論楊劍虹20072007
網絡文學/特性/載體/文學形態
  Cyber-literature/characteristics/loader/literary-form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n Cyber-Literature
The emerge of Cyber-literature,a newly-produced literary form brough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as influenced and even changed the existence fashion of literature, artistry thinking manner and aesthetic mode. Although so much material technologic advantages obtained, internet literature always indulges into awkward situation for the barely passable indetement which origins from ambiguous cognition to cyber-literature's features. The material qualifications owned by internet loader enhance cybe rliterature in the possession of liberty, on-limits, catholicity, interdependeney and hypertextablity.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催生了新的文學形態——網絡文學。網絡文學的出現,影響并改變了文學的存在方式、人們的藝術思維模式與審美習慣。它擁有諸多物質技術優勢,但當前創作上和表現上的不盡如人意使其陷于尷尬處境,這種尷尬主要緣于對網絡文學特性的模糊認識。網絡載體的物質特性使網絡文學擁有自由性、開放性、大眾性、互生性和超文本性,這使得網絡文學可以成為最具活力的文學形態。
作者: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新鄉204~207J1文藝理論楊劍虹20072007
網絡文學/特性/載體/文學形態
  Cyber-literature/characteristics/loader/literary-form

網載 2013-09-10 21:18:09

[新一篇] 網絡文學原生態

[舊一篇] 網絡文學的興起與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