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新詩,在短短的三十年時間里,受西方詩潮、詩派的影響,詩潮迭起,錯綜復雜;流派眾多,紛繁奇異。因此,要理清中國現代詩潮與詩派發生、發展、消亡的歷史進程及其規律,正確地把握每一詩派的思想與藝術特征,實事求是地分析每一詩派的是非功過,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詩派的代表詩人、詩作的思想與藝術的成敗得失,總結新詩史的歷史經驗與教訓,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游友基同志知難而進,多年來孜孜不倦地在中國現代詩苑里辛勤耕耘,經過長期研究,于近年出版了一部學術專著《中國現代詩潮與詩派》(廣西師大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全面、系統地揭示了中國現代詩潮與詩派發生、發展、消亡的歷史,是本書的突出貢獻。
《中國現代詩潮與詩派》是一部經過精心結構的著作。除緒論外,全書分為三編:第一編“現實主義詩潮的洶涌奔流”,論述了初期白話詩派、初期寫實派、政治抒情詩派、中國詩歌會詩派、七月詩派、新敘事詩派、政治諷刺詩派等七個詩派;第二編“浪漫主義詩潮的漲落起伏”,論述了初期浪漫派,小詩詩派、湖畔詩派、新月詩派等四個詩派;第三編“現代主義詩潮的時現時隱”,論述了象征詩派、現代派、九葉詩派等三個詩派。全書“三編”論述了十四個詩派,全方位、立體地展示了中國現代詩歌流派史。
作者在論述每一個詩歌流派時,致力于闡明其形成、發展、消亡的歷史進程。例如,作者在論述新月詩派時,指出新月詩派有前后期之分。從1927年起,新月詩派步入后期。“1931年,徐志摩、邵洵美編輯出版4期《詩刊》,陳夢家編選《新月詩選》出版。這是新月詩派的鼎盛時期。但徐志摩去世,聞一多、陳夢家轉向學術,新月詩派失去盟主,中國詩歌會詩派和現代派取代了新月詩派在詩壇的地位,”“隨著‘新月’作家離開‘新月’,到1933年12月,新月派消亡”。作者進一步指出,1935年11月,孫大雨、聞一多等人在《大公報》開辟《文藝副刊》,“繼續著新月詩派的探索,可視為新月詩派的余緒,”這就十分清晰地勾勒了新月詩派發生、發展、消亡的脈絡。作者在論述十四個詩派時,都在充分掌握詩派發展史實的基礎上,準確地揭示每一個詩派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從而全面地展示了中國現代詩派史。
任何嚴肅的科學研究,都不是為研究而研究,絕不能僅僅堆砌史料,或者羅列現象,而應當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礎上,通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作為文學史研究之一的詩潮史、詩派史研究,也不例外。本書作者通過對詩潮史、詩派史的長期研究,深入地把握了詩潮史、詩派史的發展規律。他精辟地指出,詩派的起伏消長,“其間自有它的根據與條件,自有一定的規律在起作用。詩歌流派離不開社會、階級、民族、時代的制約,這是詩歌流派形成、發展乃至消亡的外部原因。詩派的存在與消失、繁榮與衰微,還有詩歌發展規律的內部原因。”這就正確揭示了詩派史發展規律,也為我們研究中國現代詩史提供了一把鑰匙。
作者正是在把握詩派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科學地解釋了詩派盛衰興亡的原因。如論析新敘事詩派時,作者首先從中國現代敘事詩發展的視角,宏觀掃描“五·四”以后敘事詩創作的格局:從題材看,有取材現實生活與取材傳統、古代故事之分;從創作方法看,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之別。中國現代敘事詩沿著這兩條相異而又互補的路線發展,“至40年代中期,到了該成熟的時候了”。接著,從中國現代敘事詩民族化、大眾化的進程進行探索,指出40年代中期,無論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創作民族化、大眾化的長篇敘事詩的條件已經具備,一個新的詩歌流派──新敘事詩派的出現已成為可能。而解放區文學中既有的敘事詩創作,為新敘事詩派的創作做了必要的思想、藝術準備。作者還指出,解放區火熱生活的豐富性與生動性,新舊社會巨變的復雜性與戲劇性,需要長篇敘事詩來反映,《講話》的發表為詩人深入工農兵,了解、熟悉其思想感情提供了契機。這一切,使解放區詩人探索出一條融化民歌、創立新體的敘事詩創作的新路子。這樣,就從時代、社會等外部原因對詩歌的制約與詩歌發展的內部原因兩個方面,全面而又辯證地分析了新敘事詩派的發生、發展的原因,從而不但理清了新敘事詩派的脈絡與走向,而且從更高的層面上揭示了新敘事詩派的發展規律。由于作者在論述每一詩派時都著眼于該詩派發生、發展、消亡的歷史進程,因而也就從整體上把握了中國現代詩派史的歷史進程與發展規律。
作者對十四個詩派的論述十分全面而又比較深刻。在論述每一個詩派時,不但將每一個詩派放到當時的時代、社會背景與詩藝發展進程中來考察,從而揭示詩派的發展規律,而且以較多的篇幅論述了十四個詩派的流派特征,簡要地分析了每一流派代表詩人的創作個性。同一文學流派作家的作品,無論在作品的思想內容方面,還是藝術風格方面,都有其共同性。只有充分揭示其共同性,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某一流派。作者正是這樣做的。如他在論述九葉詩派的流派特征時指出:“九葉詩人立足于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綜合,執著于藝術個性的追求,對詩的內容、形式、表現方法作了廣泛的探索,形成了共同的流派特征”,指出九葉詩派在詩的內容方面,“一方面,是‘對現實人生的緊密把握’,另一方面,是‘不粘于現實世界’,就是用現代人和詩人的思維方式、體驗方式、表達方式捕捉、表現現實,這樣的‘現實’,不是詩人的直觀或觀感,而是通過詩人人生體驗的過濾、沉淀乃至變形,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的對現實的本質認識。”在詩的藝術方面,作者指出,九葉詩人強調詩歌觀念的現代性,感知、把握世界方式的現代性,表達方式的現代性,結構、語言的現代性。作者還分析了里爾克、奧登、艾略特在九葉詩歌現代化進程中的影響。這就全面地、深入地展示了九葉詩派的流派特征。
作者對每一個詩派代表詩人創作個性的論述雖然比較簡略,但把握得十分準確。同屬于某一個流派的詩人,在詩作內容與詩藝方面,必然有體現流派總體特征的共性;但由于具體詩人的生活經歷、藝術修養以及由此形成的審美觀點的種種差異,又必然具有他本人的獨特個性。對于同一詩派詩人的創作個性的把握是一件比較困難的工作。作者則比較準確地把握了同一詩派的詩人的創作個性。例如對于小詩詩派的兩位代表詩人冰心與宗白華的創作、作者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在篇幅體式上,冰心的小詩十分短小,宗白華則更為自由,并未嚴格遵守“小”的約束;在主題的傾斜上,他們都主張“愛”,但冰心的一切從愛出發,愛是其小詩藝術的源泉,宗白華則以自然作為源泉;在藝術表現上,冰心的小詩天然妙成,不事雕飾,顯得樸實平白,而宗白華則講究構思,顯得曲折優美,更具哲理性;在意境風格上,冰心的小詩“清新”,宗白華的詩“幽深”;在小詩創作的哲學社會學依據上,冰心的思想基礎是泛愛主義,而宗白華則以泛神論為其思想核心;在中外詩歌的影響源上,冰心主要接受了泰戈爾的影響,宗白華則更多地受到中國古典詩詞中短詩的影響。通過上述比較,冰心、宗白華的創作個性就十分鮮明地凸現了出來。
富于獨創性的見解是本書的一個顯著特色。學術研究,貴在獨創。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學術研究事業。作者既富有理論素養和理論勇氣,又能艱苦探索,因而在書中提出了許多獨創性的見解。例如關于象征詩派,以往的研究者談其所受西方象征詩派的影響以及它與西方象征詩的共同點多,而揭示其與西方象征詩派的不同點少。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全面地揭示了兩者的不同之處。他從如下六個方面揭示了兩者的不同:(一)在現實與詩歌的審美關系上,西方有所謂“超驗的象征主義”,而中國象征派則淡化這超驗的方面。(二)在悲劇意識上,中西象征派都追求“憂郁美”,但西方象征派渲染悲哀與絕望情緒,而中國象征派的悲劇感往往與危機感、惶惑感、憂患感交織在一起。(三)歐美的象征詩人從命意、意象、詞藻、節奏、色彩到結構都成為象征,象征具有整體性的特點,而中國象征詩派有的具有這種整體性,有的則僅僅表現在意象、詞藻和手法方面。(四)在神秘主義色彩上,中西象征詩的程度不同,歐美更濃重,中國象征詩相對弱些,也沒有歐洲宗教的神秘主義。(五)在語言運用上,歐美象征詩的目標在使詩的語言“重新成為實體”,而中國象征詩派尚未使語言成為實體。(六)在創作方法上,歐洲象征詩排斥浪漫主義,而中國象征詩則融化浪漫主義。這樣從現實與詩歌的審美關系,悲劇意識、象征、神秘色彩、語言、創作方法等六個方面將中西象征詩派進行多方面比較,全面地揭示了兩者的不同之處。我之所以轉錄作者所揭示的六個方面的差異,意在說明作者是怎樣在深入研究中西象征詩之后提出自己的獨創觀點的。又如,歷來現代文學研究者們在談到蘇俄的“拉普”和日本的“納普”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時,大多談其消極的一面,即導致后期創造社、太陽社等作家創作的公式化、概念化,很少談到或者看不到它還有積極的一面。作者則實事求是地肯定它還有積極的一面,即“賦予詩以新的思想特質,它與‘五四’新詩的優秀傳統相融合,為政治抒情詩派所追求。”這是說得很對的。書中獨創觀點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列舉。
游友基同志這部高質量的中國現代詩潮與詩派研究專著,將中國現代新詩史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在祝賀他取得這一學術成就的同時,預祝他今后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取得到更大的收獲!
(責任編輯:管寧)
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福州75~76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潘頌德19951995 作者: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福州75~76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潘頌德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