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3)10-0094-02
      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加入世貿組織將進一步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加快經濟市場化、國際化乃至全球化的進程。在這種新的形勢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將出現一些新的變化趨勢。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增加本地財政收入,保護其幼稚產業不受外來產品的沖擊,采取種種行政手段構筑名目繁多的貿易壁壘。加入世貿組織后,為履行中國政府承諾的義務,我國將進一步加快經濟市場化的進程,實行統一、公正、合理的經濟及貿易政策,強化中央的宏觀管理職能,使WTO規則適用于任何一級地方政府。各地區之間的要素流動將不斷加快,區域經濟聯系和交往將越來越密切,由此將進一步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二)生產要素將進一步向優勢地區集中
    入世之后,我國地區之間的要素流動將會進一步加快。勞動力方面,由于中西部農業受進口產品沖擊較大,一些農產品產量下降,由此將導致一些農民失去工作,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將要轉移到非農業產業,轉移到城鎮地區,特別是沿海大中城市。資金方面,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資本追逐利潤的趨勢將進一步強化。由于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的投資環境和配套條件較好,企業競爭能力較強,投資回報率一般較高,資金會因此進一步由中西部地區向沿海發達地區流動、由農村向大中城市流動。雖然這種流動趨勢可以加快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但同時也會加劇區域二元結構的形成,造成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更為重要的是,入世后進口產品關稅的進一步降低、出口配額的取消及開放領域的擴大將導致大量外國商品和投資涌入國內市場。國內市場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將出現“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國內競爭與國際競爭日趨一體化的趨勢。市場競爭的國際化和產業組織的變革,將促使中國產業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和優勢企業集中。在家電、汽車、機械、計算機、醫藥等加工行業,這種集中的趨勢將更加明顯,將有可能出現壟斷競爭甚至寡頭壟斷的局面。所以,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反壟斷尤其是反行業壟斷及企業間的價格合謀將被提上日程。
    (三)地區間的分工協作將進一步加強
    入世后,我國地區間產業分工格局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從三大地帶來看,今后沿海地區將進一步向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方向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和先進加工制造業基地;而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則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區。從城市規模看,一般性的制造業產品將逐步向大城市郊區和中小城市轉移;而高新技術產業、大企業或大公司總部及研發機構將逐步向大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集中。此外,在未來的發展中,跨行業、混合型、連鎖經營的分支機構企業將成為中國產業發展的主體。
    (四)城鄉收入差距將趨于擴大
    從城鄉收入分配來看,由于入世后中國農業面臨著較大沖擊,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需要尋找出路,如果這些農業剩余勞動力長期不能順利轉移出去,那么城鄉收入差距將趨于擴大,并將由此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解決中國目前日益突出的“三農”問題,關鍵是要消除城鄉壁壘和人為的政策歧視,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地區轉移。從地區收入分配來看,入世后短期內的收入分配狀況有可能惡化,將加劇地區收入特別是東西部地區間的差距。但從長遠來看,隨著國家對東部特殊優惠政策的相繼取消,以及財政對西部大開發支持力度的加大,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步伐將會加快,東西部收入差距將逐步縮小。
    區域收入分配的差距加大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沿海地區現有基礎較好,投資環境較為完善,產業競爭力和應對能力較強,入世后能分享和獲取比中西部地區更多的經濟利益。二是入世后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的進程將會加快,在利益驅動下,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將逐步移向條件好的地區,從而加劇地區收入差距的擴大。三是目前中國具有相當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如紡織、服裝、絲綢、家電、建材和部分礦產品,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是主要的受益部門,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而長期受政府保護或競爭力較弱的部門如農業、石化、汽車、醫藥、電信,金融保險等將面臨較大的沖擊。
    與此同時,一些大城市將逐步發展成管理控制中心。所謂管理控制中心,主要是指跨國公司或全國性大公司總部及地區性總部相對集中的城市。由于高層行政管理、財政、法律、廣告及研發等職能主要集中在公司總部,一些大公司往往把總部設立在大城市或中心城市。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近400家在華投資,其中進入上海的有300多家,100多家在上海建立了跨國研發中心,60多家設立了地區或中國總部;進入北京的有200家,19家在北京設立了地區總部。截止到2001年底,有9600多家外國公司在北京設立了代表處。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今后我國一些交通便利、信息和服務業發達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青島、大連、武漢等將會逐步發展成主要的管理控制中心及大公司、大銀行總部所在地。
      二、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選擇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主流是世界經濟區域化。據統計,全球現共有34個區域一體化組織,其中以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南亞經濟聯盟對我國構成的威脅最大。雖然我國加入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計劃在2020年以前建成亞太自由貿易區,但在近20年內,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是進行國內地區經濟的一體化,應對來自區域經濟集團或跨國公司的挑戰。
    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意味著國內區域之間各種歧視性政策或規則的消除,即無歧視原則和價格公平在各個區域是共同遵循的準則。從這個意義上講,地區經濟一體化就是把以前相互分割的地方經濟納入一個統一的協定框架,各地區必須遵循平等的待遇或無歧視的原則。按照標準的國際貿易理論,各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必然導致要素流動和價格均等;同樣,各地區間通過交換和互相投資也可以實現同質貨物和要素價格的均等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變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在地方區域內實施產業一體化戰略
    這一點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早期階段付諸實施尤為重要。在傳統的外生比較優勢理論影響下,我國的輸出產品長期以來以資源含量高和批量大著稱,這樣的產品雖然可以滿足一些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但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和產業內貿易水平不斷提高的國際背景下,資源性產品很容易被區域集團內部或跨國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所替代。并且,就地區生產布局來看,我國各個省級行政區內的產業同構化現象十分突出,各地區不僅不能獲得規模經濟效應,而且處于本位利益對外傾銷產品會導致區域財富的大量流失。
    為克服上述弊端,在實施區域產業一體化戰略的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1.區域產業結構體系,在國家產業政策指導下,各個省級行政區要確立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對外輸出產業部門或企業集團。
    2.以輸出產業為主導,積極開發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重點產品,堅決關閉一批小工業和重復建設項目,改變區域產業同構化現象。
    3.以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為核心,建立地方性工業體系,提高資源性產品的加工程度和技術含量,并在此基礎上開發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形成完整的、良性循環的地方性產業價值增值鏈和產業群。
    (二)變分散布局為集中優勢,在經濟區域實行城鄉一體化戰略
    我國當前的區域分工格局仍然是一種“中心——外圍”結構,即資源分散化的鄉村或落后地區環繞著要素集中化的城市或發達地區。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城市化水平上: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已達70%以上,而我國比世界平均的城市化水平的50%還低近20個百分點。就國內區域看,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廣東省與城市化水平較低的貴州省比較,人均GDP差距達到4.77倍。即使在同一省區,城市化的規模和等級也參差不齊,如貴州省內的貴陽和銅仁的人均GDP之差也達到了4.49倍。所以,無論是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還是為了縮小國內區域差距,都要積極推行城市化戰略,以城市化帶動鄉村經濟或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
    1.在落后地區發展集中性城市化。即吸引外部人口向城市區域集中、農村人口向當地城鎮集中,以形成帶動當地區域經濟的增長極。
    2.在發達地區發展擴散性城市化。即超過400萬人口規模的大城市將市區人口向郊區遷移,發展衛星城鎮或實現郊區城鎮化。
    3.在經濟發展的中心區域發展綜合型城市。即選擇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區域(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提高城市的功能級和國際位次,在區域內逐步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綜合體(Urban Complex)、城市地區(Urban Area)或大城市區域(Metropolitan Area)。
    (三)變分割經濟為整體優勢,在國家區域實施市場一體化戰略
    我國國內市場目前還未實現高度一體化、市場分割的現象比較嚴重:如地方政府偏好干預和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地方文化和消費習俗千差萬別;勞動力自由流動存在制度障礙;缺乏統一協調的基礎設施;政策和信息的披露缺乏透明度;盜用知識產權、商標品牌現象嚴重等。這些狀況嚴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使政府規制和市場規則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大大削弱了國家的綜合實力。今后,重點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善:
    1.徹底消滅地方保護主義,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的職能和行為,真正實現政經分離和政企分開,用統一的政府規制和市場規則約束市場主體。
    2.按照WTO基本原則和框架文件整頓市場秩序,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能體現中國特色的法律法規體系。
    3.在完全開放中國市場之前的過渡保護期內,按照區域經濟一體化原則制定國家的區域發展政策,在縮小地區差距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經濟一體化,提高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收稿日期:200當代財經南昌94~95,128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徐20042004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的主導形式。我國在加入WTO以后,尤其要注意區域一體化的動向,并以此為依據來制定我國的貿易發展戰略。本文從中國現階段的區域經濟現象出發,在國家和地區兩個層面上解釋區域發展狀況及其戰略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選擇[收稿日期] 2003-08-10同良周岳A Second Thought oH City Managing
  LI Mengbai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Beijing,100835)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bject of city managingpenetratingly,and analyzes some disputes on the concept of city managing.徐勝(1970-)女,山東青島人,中國海洋大學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西方經濟學及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中國海洋大學 經濟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 作者:當代財經南昌94~95,128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徐20042004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的主導形式。我國在加入WTO以后,尤其要注意區域一體化的動向,并以此為依據來制定我國的貿易發展戰略。本文從中國現階段的區域經濟現象出發,在國家和地區兩個層面上解釋區域發展狀況及其戰略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選擇[收稿日期] 2003-08-10同良

網載 2013-09-10 21:29:59

[新一篇] 我國利率的市場化與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

[舊一篇] 我國區域經濟理論研究述評  ——兼論設立“閩粵贛邊經濟區”的若干思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