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說歷史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性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動態生成性資源是教師與文本、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等雙向和多向互動時產生的資源。①教師與文本的互動就是教師的自學,主要是閱讀,教師閱讀時會產生困惑與靈感;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的互動就是彼此間的交流,相互交流時會產生問題與頓悟,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學習和交流中產生的困惑與靈感、問題與頓悟、思想的火花都是動態生成性資源。
  動態生成性資源往往處于潛伏狀態,需要教師去開發,這就促使教師在備課設計、教學方式、教學語言、課堂組織等方面相應改變,以適應新課程的“教師角色”需要,因而開發動態生成性資源成為教師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動態生成性資源開發也是體現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豐富意義,這與新課程肯定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思路是一致的。開發歷史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性資源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我們一線教師也在實踐中探索與反思,踐行新課程理念,開發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
  一、教師與文本互動——適時地激活動態生成性資源
  以前,課程體制和“應試教育”迫使許多教師教教材,導致學生知識面越來越窄;現在,課程的綜合化、研究性學習活動等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因而新課程給教師帶來壓力與挑戰。實施新課程,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從容駕馭日益開放的課堂。有對聯曰:“學習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似磨刀之石,不見其損,年有所虧。”在學習的過程中,在與文本互動或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不斷產生靈感,不斷提高認識,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校正錯誤思想,完善知識體系,等等。這些意外收獲的迸發,就是被教師激活的動態生成性資源。
  案例1:教師與文本互動時激活資源。
  教師閱讀《幸福終點站》(《博覽群書》2006年1期)時,自然聯系到了人民版《歷史》必修一中的專題九之第三課《走向多極化》的內容,產生了靈感,靈感化為文字而用于課堂教學。教師提供《幸福終點站》的故事梗概:維克多來到美國,卻因為祖國發生政變護照失效被迫滯留機場。在過境室里他找到了生存的方法。海關官員帶著一種對東歐國家的偏見,不遺余力的尋找證據,意在將維克多驅逐出境,但是,維克多從來沒有違背規則,一次又一次去申請簽證。他在過境室里認識了生活不如意的艾米里亞,并對她產生了愛情。雖然艾米里亞并未選擇維克多,但還是幫助維克多獲得了入境簽證。維克多終于能夠進入美國。原來,維克多費盡周折到美國來僅僅是為了獲得一個歌手的簽名。多年以前,一個樂隊訪問過他的故鄉,他的父親熱愛這個代表著另一種文化的樂隊,收集了幾乎所有成員的簽名。為了獲得最后一個簽名,告慰已經去世的父親,維克多飛到美國。維克多得到這個想要的簽名以后,幾乎沒有停留就返回祖國。
  教師設計的讓學生思考的問題:
  (1)你猜測維克多最有可能講的語言是什么?——俄語。
  (2)幫助維克多獲得簽證的艾米里亞象征著美國的哪些精神?——美國的寬容、自由。
  (3)海官官員對維克多的偏見指什么?這種偏見除個性外還可能緣于哪些因素?——偏見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偏見。長期的冷戰與對立而形成的偏見。
  (4)維克多的父親為什么會熱愛代表著另一種文化的樂隊,并在漫長的幾十年里一個一個索取簽名?——因為在“鐵幕”下,對根本無緣相互了解的人們來說,另一個社會可以提供給他們無窮的想象空間,一個樂隊的表現也可以是對方的全部的縮影。
  (5)維克多的回歸說明了什么?——愛自己的國家,美國不是他的家園。
  這是教師從一次閱讀中獲得的聯想、收獲、驚喜。新課程強調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多元性,提倡教師學習教育理論,反思教學實踐,投入教育研究,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材的功用要得到最佳的發揮,不能缺少其他素材的參與。面對新課程,我們除了了解新課程的背景、理念及具體內容外,還應該在此基點上,通過與文本和他人的互動,廣泛吸收有效素材,逐步學會選擇、改編或開發教材,適應新課程的教學。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更能吸引學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思維,強化探究意識。
  二、教師與學生互動——敏銳地捕捉動態生成性資源
  以前,好教師的標準之一就是按照教案完成教學任務;現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需要創造性地用好教材,促進學生的發展。新課程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旨在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諧而開放的課堂氛圍,不僅利于學生發表己見,而且利于學生積極地表現自己,大大增加動態生成的資源。也有人說,現在的課堂教學是一個生成重于預設的活動過程,②因而教師捕捉和利用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的能力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努力傾聽與發現,根據課堂實際需要隨時調整教學,讓學生瞬時出現的智慧、理解、問題、困惑、情感等都進入課堂教學內容,使教學更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為學生的健康發展與未來生活打好基礎。
  案例2: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捕捉。
  在進行人民版《歷史》必修二中的專題二之第二課《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學時,教師深情講述黃海海戰過程中“鄧世昌大將怒沉舟”的悲壯故事,旨在導引學生樹立為民族、為國家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感。
  生甲(突然):鄧世昌選擇死真是愚蠢。(隨即有幾個同學附和)
  師(一呆,轉而離開原先預設的教案):鄧世昌真的愚蠢嗎?
  學生各抒己見,議論紛紛。
  師(進一步):你們如何看待鄧世昌?如果你是鄧世昌,你會怎么做?
  生乙:鄧世昌的死是愚蠢的,如果我是他,我就逃生,因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師:鄧世昌的死真的一點價值也沒有嗎?
  生丙:我認為鄧世昌的做法是對的。他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著抗敵御侮,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人都有一死,大丈夫就是死,也要死得壯烈。如果我是他,我也會那么做。我要死得轟轟烈烈,讓后人記住我。(全班鼓掌)
  生丁:鄧世昌精神可嘉,但這種做法大可不必。
  師:你們可以對剛才的討論總結一下嗎?
  生戊:鄧世昌的死是有價值的,因為他的死可以激勵更多的中國人投身民族抗爭和復興事業。鄧世昌的生也是有價值的,他可以在民族解放路途上繼續親歷親為,并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而擴展戰斗人群。無論他選擇死或生,我們都認為他的本義就是為民族振興作鋪墊,因此都是有價值的。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這就如同你們接下來的一系列選擇:文科或理科,清華或北大,醫學或史學等等,只要你的選擇是對自己的尊重,而選擇之后都能盡職盡責,就是有價值的。由于社會對各個崗位和各種人才的都有需求,因此,你們的選擇都對社會有益。不是嗎?(學生們若有所悟)
  這一動態生成性資源始于學生的反向意見,促使教師調整教學,以瞬時出現的問題為切入點,讓學生自己展開討論,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加以總結。如此處理,既加深了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情境的理解,也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與感悟。教師的參與與引導使討論得以升華,學生從另一個角度重新思考相關問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課堂教學的本質特點就是動態生成。著名的教育專家葉瀾教授認為:“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內在關系是教學過程創造主體之間的交往(對話、合作、溝通)關系,這種關系在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中得以展開和實現。……教學過程的內在邏輯是‘多向互動、動態生成’。”③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在學習狀態中的困惑、疑問和需要整合形成新的、又具有連續性的興奮點和教學生長點,推進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動態生成。④這就要求教師在復雜多變的實踐中積累教學經驗,增強學科素養,養成反思習慣,以便創造一種開放的課堂氣氛,敏銳地捕捉動態生成的資源并加以利用,在師生交流中激活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
  三、同行間交流——巧妙地運用動態生成性資源
  書本知識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具有客觀性,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對象,我們必須重視。但同時,知識也具有主觀屬性,是人類主觀認識的成果,因而教師的經驗、理解、智慧、困惑、問題等動態生成性資源需要進入教學,使教學過程成為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的過程。
  案例3:動態生成性資源在教學設計中的運用。
  人民版《歷史》必修二中的專題一之第三課《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教學設計,是教師參加教研活動、觀摩新教材說課后進行的教育現象與專業水平的反思,并把反思成果融于平時的教學設計中。
  結構設計:古代中國商業經濟的特征——“市肆繁盛不夜城”“都會繁華出名鎮”“商運繁忙為利奔”。說明:此課鑒于某些子目是閱讀內容,故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基礎上重設子目,以詩的語言吸引學生興趣,展示中國古代商業特征。
  情境設計:引入——以“喬家大院”為引入。說明:喬家大院是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體現,也是學生興趣所在,即劇情和建筑吸引。此引入既與學生的生活關聯,又極為自然。開始——以北朝《木蘭辭》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為情境展示,在情境中思考“木蘭為什么不在一個地方把東西買齊?”“為什么會出現東西南北市這種現象?”“木蘭能在短時間內把東西買齊,說明了什么?”。說明:《木蘭辭》是教材中沒有的材料,教師使用此句是運用文史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熟悉的樂府詩句中進入歷史新情境,從而使學生的情緒流動,并在思考問題過程中激活思維,實現材料使用與教材知識的銜接進而解決問題。可以說,運用其他科目知識創設情境來設問思考是教師巧用動態生成性資源的好方法。結束——探究“寧波在歷史上曾是著名的商業都市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而今天的寧波在新的環境下繼續繁榮。你認為寧波能夠成為商業大城市的歷史條件有哪些?談談寧波在未來的發展中要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條件是什么?”說明:歷史學習的功用是學以致用,知道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歷史教學要具有時代性,這也是新課程的原則之一。同時,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其設問也體現了新課程的宗旨。
  俗語說“渠清源自水活”。教師要在教學中開發與運用動態生成性資源,就需要借助不斷增長和更新的素材資源。教師與教師的交流是動態生成性資源獲得的渠道之一,其中,教研活動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師同行交流形式。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過程,也是學習與借鑒、反思與提高的過程,把他人的智慧吸納過來并融化在自己的教學行為中,這種參悟和理解就是動態生成性資源。而資源的運用就是實踐和對資源的反證。
  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師需要樹立大教學資源觀,放寬視野,外樹形象,內強素質,將工作與學習中的經驗、問題、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豐富的動態生成性資源源源不斷地納入教學過程,把教學過程作為師生共同的生活過程和人生過程,以體現教師和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動態生成性資源的激活、捕捉和運用,需要以教師的知識與經驗積累為基礎,因此,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提高自身理論修養、訓練敏銳的觀察力和迅速而準確的判斷能力應是我們歷史教師孜孜追求的,惟其如此,歷史教學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和無窮的魅力。
  注釋:
  ①張文軍,李云淑,王俊編著:《高中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實踐智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②陳珊:《預設生成》,《中國教師報》第144期。
  ③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④劉衛華:《開放生成型課堂的特點和與內涵》,《江蘇教育》 2003年第6期。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37~38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周凌20072007
周凌,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級中學,311100
作者: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37~38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周凌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33:38

[新一篇] 使用規范漢字和規范使用漢字

[舊一篇] 偵查與偵查學若干基本問題探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