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新趨向——質化研究方法述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957(2000)03-0011-06
  我們知道心理學脫離哲學的懷抱,是高舉實驗的旗幟屹立于科學之林的。一百多年來心理學在實證主義的指引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爭取其科學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實證主義的量化方法路徑并不能解決人類心理行為的所有問題,近年來與量化研究相對應的質化研究正在悄然興起,本文力圖對這一研究現狀作一簡要的評述,并介紹它在心理學中的運用前景。
  一、質化研究的蘊含及興起的背景
  質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通常被人們譯為“定性研究”,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被譯為“質化研究”“質的研究”等。陳向明認為定性研究的譯名容易被誤解為我國學術界目前通行的“定性研究”概念;國內學術界對定性研究所下的定義比較抽象、寬泛,通常將所有非定量的研究包括思辨、思考、解釋等都劃入定性研究的范疇。國內的研究方法論著中,定性研究有其特殊的含義,多指研究者對研究問題的思考、看法、構思,為了避免歧義,這里采用“質化研究”稱謂。
  那么國外的質化研究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呢?這里列舉幾種定義:“質化研究是用文字來描述現象,而不是用數字加以度量”[1];“質化研究的淵源同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社會語言學科相關聯,……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來描述和分析文化、人及群體行為特征”[2];“質化研究是一種一致的質化范式設計,是在自然情境中以復雜的、獨特的、細致敘述來理解社會和人的過程”[3];“質化研究是理解人的現場研究,一般以參與觀察、無結構訪談或深度訪談來收集資料”[4];“質化研究是從非普遍性的陳述、個案中獲得印象和概括的過程,是文化心理方法學的基石”[5]。陳向明總結了質化研究的主要特點:“在自然環境下,使用實地體驗、開放型訪談、參與型與非參與型觀察、文獻分析、個案調查等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和長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歸納法為主,在當時當地收集第一手資料,從當事人的視角理解他們行為的意義和他們對事物的看法,然后在這一基礎上建立假設和理論,通過證偽法和相關檢驗等方法對研究結果進行檢驗;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個人背景以及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影響必須加以考慮;研究過程是研究結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須詳細加以記載和報道。”[6]
  質化研究為什么會在近年來興起,并成為社會科學方法學討論的熱點呢?A.Bryman認為[7],質化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人類學的田野調查,但由于以實證主義為思想基礎的量化研究在整個社會科學領域處于統治地位,幾乎所有社會科學都認為只有實證主義的量化研究,才能使社會科學像自然科學那樣成為真正的科學,因而質化研究長期以來備受冷落。然而進入70年代以來社會科學家們越來越認識到實證主義量化研究的局限性,量化研究將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作形式化、凝固化、簡約化和靜態化處理時,損害了社會現象的整體性、意義性、動態性,未能在微觀層面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分析。陳向明則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質化研究興起的原因,認為“近二十年來,在對以實證主義為理論基礎的量化研究提出質疑的同時,質化研究在人類學、社會學和民俗學等學科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從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角度對一些重要理論進行了探討,并逐漸發展出一套操作方法和檢測手段”[6]。這就是說質化研究近年來能夠迅速興起,還在于它形成了一套方法學體系,逐步走向程序化、規范化、結構化,這有利于方法的傳播、推廣和學習。
  那么心理學對質化研究方法的反映又如何呢?美國心理學方法學者卡爾·雷特(Carl·Ratner)教授在其1997年出版的新著《文化心理學與質化方法學》一書中明確提出:“為了系統地描述和分析心理現象在不同情境下的意義結構,質化方法已經提供這方面的便利。因此質化方法是文化心理方法學的基石。”[5]并主張建立“質的文化心理方法學”(qualitativ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methodology)。雷特認為心理的文化特征和社會特征是人與動物的最顯著區別,重視心理的文化維度是以維果茨基(Vygotsky)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學派為我們留下的最寶貴遺產。他批判了實證主義方法論為文化心理研究所帶來的三大弊端,這就是元素主義、數量化和操作定義,并認為這樣的方法只是觸及到文化心理的表層,而不能揭示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質的文化心理方法學就是要克服實證主義的上述弊端。著名組織行為學家、社會心理學家威廉姆·懷特(W.F.Whyte)近年來致力于“參與行動的質化研究”,1997年推出了新著《在現場中創造性問題解決》,系統地介紹了以他為首的研究群體近年來從事參與行動質化研究的系列成果[8]。目前,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組織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文化心理學中的質化研究正呈方興未艾之勢。
  二、質化研究方法
  從總體上來看,質化研究方法學的探討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一是方法論(或稱哲學層面),一是具體方法(或稱技術操作層面)。篇幅所限,本文主要對后者作一評述。
  1.研究設計。研究設計是質化研究開展的最初計劃。質化研究在自然狀態下進行,通常情況下對研究情境不進行操縱和干預,這就使研究設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自動性,為了與量化研究設計相區別,研究者稱這種設計為工作設計[10],也有稱其為發展設計[11]。質化研究設計根據學科的不同有不同的設計類型,R.Tesch統計有20多種類型,其主要定向有社會學定向、人類學(或稱人種學)定向、心理學定向、政治科學及其他社會科學定向[9]。Creswell認為所有的質化研究設計應具有以下特點:確定研究的范圍;界定和不斷重新界定研究的問題;確定分析的單元;采用不同的收集資料的方法;確定分類方式、編碼方式、表達方式[3]。
  2.問題的選擇。質化研究適合于哪些問題的研究呢?或者說質化研究選擇的問題有哪些特別呢?Bogdan等人認為質化研究適合于研究:(1)不成熟的概念,這些概念明顯地缺乏理論基礎,且前人尚未研究的概念;(2)一些理論的內涵是不精確的、不適合的,帶有偏見的甚至是錯誤的;(3)為發展理論需要探索的和描述的現象;(4)事物的性質不適宜量化。[10]Hudeson從六個方面總結了質化研究問題的特點:(1)被研究的問題是不熟悉的;(2)被研究問題是探索性的問題,其相關的概念與變量對研究者來說并不清楚;(3)被研究的問題屬于深層的探索性問題,且研究問題有模糊廣泛的背景;(4)探求研究問題的意義比數量更為重要;(5)研究的問題是意外的發現或突然地降臨;(6)研究的問題屬于特殊的事件、特殊的現象。[2]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質化研究所選擇的問題具有特殊性、意外性、模糊性、意義性、陌生性、深層性等特點。
  3.資料收集。質化研究資料的收集主要采用觀察(Observations)、訪談(Interviews)、檔案分析(Documents)、視聽材料(Audiovisual materials)分析四種主要方法手段[4][11][12]。質化研究所用的觀察不同于量化研究的客觀觀察(Objective observation),一般采取的是參與觀察或半參與觀察,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在一起活動、生活、在相互接觸中傾聽、觀看其言行方式和內容。質化研究的訪談一般是無結構的開放式深度訪談,就方式而言可采用一對一的面對面訪談(face—to—face—one on one)、電話訪談和焦點訪談(Focus interview),也稱群體訪談(Group interview),質化研究訪談要求訪談者了解被訪者對研究問題的理解、思維方式,給被訪問者留有充分的思考和語言表達余地,并按照被訪者的思路、交往方式、語言表達習慣來討論問題。檔案收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檔案收集是指相關的報紙、雜志、會議記錄、政府公文、個人書信等文字材料的收集;廣義的檔案收集除前述外還包括視聽影像資料的收集。視聽資料收集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研究手段,由于攝影、攝像技術的普及,視聽資料日漸豐富;視聽資料的直觀性、信息含量的豐富性是文字資料所無法比擬的;隨著影視人類學、影視心理學的興起,視聽資料收集越來越受到質化研究的重視[10][13][14]。不管是以何種方法收集資料,都必須做記錄,記錄的方式可分為描述記錄(Descriptive notes)、反映記錄(Reflective notes)、觀察記錄(Observational notes),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記錄方式是同一次記錄中的不同側面,而不是若干種獨立記錄方法[14]。
  4.資料的整理分析。質化研究資料的分析不同于量化研究資料的分析,當資料收集好以后,就需要對資料進行歸檔、編碼、分類、歸納分析。通常的做法是將現場記錄或備忘錄寫在資料分析卡片上,對卡片進行歸檔編碼。隨著質化研究的逐步成熟,目前上述分析都備有“質化分析軟件包”,簡稱"QTSP",這就大大方便了分析研究者,提高了分析效率[9]。編碼的方式主要有三種: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軸心式編碼(Axial coding)、選擇式編碼(Selectivecoding)。開放式編碼要求研究者排除個人偏見和原有的理論定勢,將所有的材料按其本身的屬性、主題進行編碼;軸心式編碼要求以主題、類別、語義間的關系或關聯來進行編碼;選擇式編碼要求研究者選擇一個統一的主題,在統一的主題框架下進行編碼。分類就是將資料卡片上背景化的每一個有意義的單元(這些單元可以是一個詞、一個短語、一句話、幾句話、一段話、甚至幾段話)歸入相應的主題。這些分類的主題主要有三個層次即核心主題(Central themes)、情境主題(Situated themes)、概括主題(General themes)。核心主題一般是一個單一話語的陳述式表達,情境主題由幾個相關的核心主題整合成意義表達式或情境表達式,概括主題則由若干個情境主題整合而成,以反映或表達問題的實質[15]。質化研究資料的分析一般采取由現象逐步抽象到概念的歸納分析而不是演繹分析。歸納分析最常采用的是漏斗法和修飾分析法。漏斗法就是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明確分析的目標,逐步篩選資料,使資料集中在反映特殊現象的一個狹小的范圍,經分析特殊現象得出一個概括性的結論。修飾分析法則是從關涉特殊問題的資料開始,以說明或涵蓋某一模式,繼續擴大分析資料的范圍,看這些資料是否也符合這一模式,將不符合資料的模式部分進行修改,再用于分析更廣泛的資料,最終獲得一個綜合的模式,這樣的模式對研究現象有廣泛的解釋力。質化研究資料分析的方法還有很多,如范圍分析(Domain analysis)、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主題分析(Thematic analysis)、類別分析(Categorical analysis)、敘述分析(Narrative analysis)等[14]。
  5.成果表達。質化研究成果也是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加以表達,同量化研究報告所不同的是,質化研究報告在寫作時首先要考慮讀者對象、敘述風格、敘述人稱、書寫角度、研究者的位置(與被研究者、研究問題的關系)等。質化研究報告需要對研究過程作詳細的敘述,并對關涉主題的各種現象作細致詳實的描述,還要詳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中對研究關系的反省歷程,這些都有助于讀者判別研究的真實性、可靠性[16]。敘述是質化研究報告的關鍵,克瑞斯韋爾將報告的敘述分為兩個水平:在微觀水平,要變化引述的方式,以矩陣方式呈現文本信息,所有分類名應來自收集資料,要以獨特的方式標識引用信息,要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收集資料,將引述與解釋交融在一起,要描述雙方的交談,要善用修辭手法(Creswell,1994);在宏觀水平盡可能用不同的敘述方法(如Van Maanen的敘述方法):(1)現實故事(Realist tale)法即盡可能真實再現當事人的具體觀點,并用當事人的語言來加以描述;(2)坦白故事(Confessional tale)法即坦誠介紹自己使用的方法和研究過程中所做的反省;(3)印象故事(Impressionist tale)法詳細描述事件發生的情況和當事人的行為、情緒反應;(4)批判故事(Critical tale)法從當事人所在的文化背景中對研究結果進行檢討、思考;(5)規范故事(Formal tale)法即用研究結果檢驗某一理論模式或研究者的某種構念[16]。
  6.研究結果的評估。量化研究的評估指標一般是以信度和效度來加以衡量的。早期的質化研究工作者回避使用信度、效度這樣的概念,以示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的區別,質化研究學者發展了自己的一套評估概念及指標體系如“信任度(Trustworthiness)”、“真實度(Authenticity)”以有別于"Validity""Reliabity"[17][18]。有的學者則認為質化研究可以使用外部效度、內部效度、信度這些概念,但不能采用量化研究中這些概念的定義、分類和評估方法[19]。著名方法學者馬克斯韋爾(Maxwell)就發展了一套評估質化研究效度的分類指標體系。他把質化研究效度分為描述效度(Descriptive Validity)、解釋效度(Interpretive Validity)、理論效度(Theoretical Validity)、評價效度(Evaluative Validity)、推廣效度(Generalizational Validity)[14]。
  三、質化研究方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前景
  從直接淵源來看,質化研究產生于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并以主位(emic)描述的方式來研究人的文化性。我們知道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多層面的復合體,它既有自然的一面,又有社會文化的一面。自實驗心理學建立以來實證主義的原子論方法觀,一直在心理研究中處于支配地位。在過去的一百多年歷史中實證主義方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實證主義方法不是萬能的,它不適合研究人的心理的文化性,這是因為心理文化必須從整體來理解,從生活經驗來理解(Ratner,1997)。近年來隨著社會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的興起,持整體主義主位觀的質化研究方法受到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以現象學、解釋學為方法論基礎的質化研究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技術化操作,并在跨文化心理學、民族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組織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領域得到廣泛的運用[20][21][22][23]。
  新中國建立以來,為了擺脫西方發達國家心理學體系的文化影響,我們一直致力于建立中國特色的心理學體系(即如何使西方心理學中國化,港臺稱為“中國心理學本土化”)。顯然建立中國人的心理知識體系,并使該體系更能切合地解釋中國人的心理及行為是心理學中國化的最重要的目標。我們知道人的心理文化差異性遠大于其自然差異性,因而建立中國人的心理文化知識體系是實現切合性解釋的關鍵。上述知識體系的建立就需要以相應的研究方法來構建,質化研究方法就不失為一種有借鑒意義的方法體系。因為質化研究的主位策略,不是以已有的理論為出發點,而是力排已有理論的先見、陳見,從被研究者的立場收集資料,經歸納概括形成切合本文化的知識體系。
  收稿日期:2000-02-15
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臨汾11~16B4心理學秦金亮20002000質化研究方法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與量化研究相對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化研究方法在心理學中主要適用于研究心理的文化性、社會性、意義性等方面。本文評述了國外質化研究的基本內涵,質化研究產生的背景,質化研究的設計、問題選擇、資料收集、資料整理分析、成果表達、結果評估等操作方法,并分析了質化研究在心理學中的運用前景。質化研究/方法學/文化心理/社會心理qualitative research/methodology/cultural mental/social mentalA New Trend on Research Method of Psychology——Review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QIN Jin-Liang(Education Department,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1004,China)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a new kind of research methodof social science prevalent in recent years in contrast with quantitative research,which deals with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bout mental of culture,society,meaning and other aspects. The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broad,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manipulational method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cluding design of research,selection of question,collection of data,analysis of data,expression of achievement,evaluation of research,and discusses the prospect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in psychology.秦金亮(1966-),男,山西原平人,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系副教授,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在讀博士。 山西師范大學 教育系,山西 臨汾 041004 作者: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臨汾11~16B4心理學秦金亮20002000質化研究方法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與量化研究相對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化研究方法在心理學中主要適用于研究心理的文化性、社會性、意義性等方面。本文評述了國外質化研究的基本內涵,質化研究產生的背景,質化研究的設計、問題選擇、資料收集、資料整理分析、成果表達、結果評估等操作方法,并分析了質化研究在心理學中的運用前景。質化研究/方法學/文化心理/社會心理qualitative research/methodology/cultural mental/social mental

網載 2013-09-10 21:35:32

[新一篇] 心理學研究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定位問題

[舊一篇] 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系統分析與體系重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