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多邊主義是國際關系研究的一個重要范疇。雖然這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是隨著國際社 會的發展,相互依存關系加深,全球化趨勢加強,多邊主義也就有了新的內容和含義。本文 討論多邊主義及其內涵,并介紹性地評述當今國外多邊主義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一 多邊主義的定義及其含義
  多邊主義有著兩種基本意義:
  第一,多邊主義可以用來表述一個主權國家的外交行為取向,即從個體國家的角度考慮它 的對外行為方式,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邊外交(multilateral diplomacy)。這種意義的多 邊主義可以同孤立主義、帝國主義、不結盟等一道被看做是一種對國家對外戰略的表述,即 國家更趨于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對待國際關系,來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如有人認為,一 個國家越是趨于多邊主義,也就越趨于通過多邊外交和談判方式尋求解決方案。由于這種意 義上的多邊主義強調的是把多邊主義作為國家的一種對外戰略,所以可稱之為戰略性多邊主 義。這是單位層次上的多邊主義研究。
  第二,多邊主義也可以是一種國際互動方式,所謂的地區多邊主義(regional multilatera lism)或全球多邊主義(global multilateralism)的內涵基本上是這種意義上的多邊主義。 雖然多邊主義的第二種意義并不完全排除國家的外交行為取向,但是它所強調的不是從一個 國家的角度考慮其采取單邊主義、雙邊主義還是多邊主義的對外政策戰略,而是從整體角度 ,即從地區或全球角度強調多邊制度結構(multilateral institutional structure),考慮 國家之間的互動方式,尤其考慮制度性因素對國家之間互動產生的影響,所以可以稱之為制 度性多邊主義。這是體系層次上的多邊主義研究。
  多邊主義雖然是國際關系學界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但是對多邊主義的研究往往是交雜在 其他研究之中,多邊主義概念本身也缺乏完整的、統一的定義。戰略性多邊主義的研究往往 與某個國家的對外政策或某一多邊國際組織聯系在一起,沒有形成系統理論。制度性多邊主 義的研究則主要是在國際制度研究議程提供的框架中進行的,有著較豐富的學理內涵和較成 熟的理論體系。到目前為止,西方主流學派對多邊主義專門研究的理論性學術著作可能是拉 格(John Ruggie)1993年主編的《多邊主義的重要作用:一種國際形式的理論和實踐》,比 較權威的定義也就是拉格在這本書里所做的定義,即:多邊主義是“依據普遍行為原則,協 調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的制度形式。”(注:Ruggie的原文是:“an institutional form that coordinates relations among thre e or more states on the basis of generalized principles of conduct.”參見John Ger ald Rugg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ternationa 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11.)
  很明顯,拉格的定義更多地反映了第二種意義的多邊主義,亦即在制度框架中的多邊主義 。雖然當今國際關系中作為對外政策和行為取向的多邊主義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內容,但是對 于多邊主義的理論研究卻更多地偏重第二種意義上的多邊主義。根據拉格的定義,我們可以 看出這種意義上的多邊主義至少有著以下幾個含義:
  首先,確定國家是多邊主義的基本行為體,協調國家是制度性多邊主義的基本功能,尋求 國家間合作是多邊主義的主要目的。
  其次,把多邊主義定義為一種制度形式。這是區別于多邊外交的一個重要內容。制度是多 個行為體通過協商和談判共同建構起來的社會性安排,一旦形成制度,參與多邊主義制度的 國家成員就要在從制度得益的同時,服從制度的規定。所以,制度性多邊主義的成員雖然多 是主權國家,但是多邊主義進程都要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國家的行為,包括在國家利益和國家 主權問題上作出讓步。比如說,IEA是一個多邊主義的典型形式,其嚴格的核查制度顯然要 求其成員國家在主權問題上作出妥協和讓步。WTO也是如此。
  再次,強調多邊主義的基礎是普遍的行為原則。行為原則可以被理解為包含國際規則(rule s)、國際規范(norms)以及決策程序(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等要素,這與克拉斯納( Stephen Krasner)對國際規制(international regimes)的權威定義有著高度的一致。克拉 斯納的定義是:“規制可以被定義為一系列含蓄或明晰的原則、規范、規則和決策程序,在 一個給定的國際關系領域中,行為體的期望依其趨拢。”他進一步解釋道:“原則是對事實 、成因、公正的態度,規范是根據權利和義務定義的行為準則,規則是對行動的具體規定或 禁令,決策程序是制定和實施集體選擇的主導行為方式。”(注:Krasner定義的原文是:“Regimes can be defined as set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 t principles,norms,rules,and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 around which actors’exp ectations converge in a given area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iples are bel iefs of facts,causations,and rectitude.Norms are standards of behavior defined i n term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Rules are specific prescriptions or proscripti ons for action.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 are prevailing practices for making a nd implementing collective choice.”參見Stephen D.Krasner(ed.),International Reg imes(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p.2.)從這個角度來看,多邊主義對 普遍原則的強調說明它對國際規制的重視,尤其是國際規制在協調國家行為、促成國際合作 方面的作用。
  目前,西方主流國際關系學界對多邊主義的研究更加側重的方面是第二種意義上的多邊主 義,亦即制度性多邊主義。
      二 多邊主義學理研究的發展軌跡
  多邊主義作為國際關系的主要實踐活動是一戰以后的國際關系現象。雖然自從存在國家和 類似國家的社會組織形式以來,多邊主義實踐活動就存在,如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盟會等, 西方自從1648年國家體系建立以來,也有許多多邊外交活動,但是制度性多邊主義主要起源 于一戰后威爾遜關于國際組織的設想,多邊主義的實踐活動和研究內容基本上也是與之同步 進 行的。
  一戰之前外交的主要特征是雙邊主義,對外政策的制定嚴格控制在國君手中,外交實踐主 要 強調秘密外交,因為多邊外交無法保持雙邊外交的高度機密特征。人們認為,多邊外交的公 開性會導致形成一種態勢和氛圍,使談判雙方無法妥協。同時,由于國際關系被普遍認為是 國家之間的權力關系,所以多邊外交被認為是低效率的,不但不利于清楚地反映國家之間的 權力關系,反而會使這樣的權力關系變得復雜起來。
  維也納會議(Congress of Vienna)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次明顯的多邊外交實踐活動, 也是多邊主義在一戰以前的重要表現。維也納會議是拿破侖戰爭之后歐洲列強(英、普、俄 、奧,后來法國加入)一起討論重大國際政治問題,相互之間通過談判和協議對各自的利益 和目標作出調整和讓步,產生了遵守1815年領土安排和維護現狀的最后決議。最后決議是一 個建立帶有制度色彩的多邊主義的案例。維也納會議不但完成了調整拿破侖戰爭后歐洲各國 的疆域,實現均勢與和平,也制定了諸如國際河流航行管理規定等國際規則,并隨后通過一 系 列國際磋商會議建立了歐洲協調體系(Concert of Europe)。(注:王繩祖主編:《國際關系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版,第二卷,第1~33頁。)對維也納會議的研究也很多 ,但主要是從歷史和政策的角度闡述和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多邊主義的發展首先是以國聯的設想和建立為起點的。國聯的目的是 建立制度化的多邊機制以防止世界大戰的再次發生。西方學者普遍認為,一戰和國聯的成立 是西方外交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一戰的爆發使人們重新思考并在很大程度上對以國家權力、 尤其是以軍事實力為基本考慮的政治現實主義產生了懷疑。西方所謂新外交的時代開始了, 其顯著標志是威爾遜的十四點。威爾遜外交思想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強調國際法和國際規 則的重要性,建立權威性的國際組織國聯,施行高透明度的多邊外交。威爾遜的第十四點呼 吁締結公開達成的條約,要求根據各國自愿制定的國際法律指導國家之間的關系,指出:“ 必須根據明確的條約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家聯盟以保證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的政治獨立和領 土完整。”(注:Charles W.Kegley,Controvers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Realism and the Neoliberal Challenge(New York:St.Martin’s,1995),pp.13~14.)雖然國聯面對侵略表現出來的無能使其沒有達到創建時的目的并最終衰亡,但 具有多邊和公開內涵的所謂新外交的意識卻得以傳播。二戰以后,多邊主義的最集中表現是 聯合國,因為不僅僅是聯合國理念的核心是多邊主義,而且其主要機構和專門組織的基本原 則和實踐活動也是多邊主義的。自從聯合國建立以來,在軍備控制、國際貿易、環境保護等 領域的多邊外交取得了進展。另外,地區層次的多邊主義也不斷發展,歐盟、東盟、美洲國 家組織、非洲統一組織等都是典型的實例。國際組織的發展和國際組織理念的擴散使得西方 學界對這一國際關系的現象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對多邊主義的研究一直是與這些國際組織密 切相關的。
  二戰以后國際關系的重心是美蘇兩國的對峙關系,所以,主要學術興趣集中在美蘇兩國的 雙邊關系上,討論多邊問題和多邊機構的研究也多是在美蘇兩國雙邊關系的框架中展開的。 只有對歐洲區域一體化的研究具有明顯的和真正意義上的多邊色彩和理論意義。50~60年代 出現了為數不多的區域一體化研究成果,(注:Karl Deutsch,Political Community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Garden City:Doubl eday,1954);Karl Deutsch et al.,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P r 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Ernst Haas,The Uniting of Europe(Stanfo 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Ernst Hass,Beyond the Nation State(Stanford:S 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David Mitrany,A Working Peace System(Chicago:Quad rangle Books,1966).)這些著作討論了歐洲經濟、政治甚至社會一體化 的條件、多邊環境中的交流與協調,在理論上形成了以多伊奇(Karl Deutsch)為代表的交往 學派、以密特拉尼(David Mitrany)為代表的功能主義學派和以哈斯(Ernst Haas)為代表的 新功能主義學派,但是區域一體化研究沒有成為國際關系研究的重點,在美蘇軍事對峙的大 背景下,也不可能成為國際關系研究的中心議程。
  對多邊主義的學術興趣的興起是在越南戰爭結束之后,全面興起則是以基歐漢和奈(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1977年的著作《權力與相互依賴》為起端。這部著作開始討論國 際規制問題,在2001年該書的第三版中,兩位作者還特意加進了他們1985年在《對外政策》 雜 志(Foreign Policy)上發表的文章“Two Cheers for Multilateralism”,強調國際規制在 高度相互依存狀態下的功能和作用,呼吁美國不要采取單邊主義政策,而要堅持多邊主義原 則。(注: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3rd ed.(New York:Long man,2001),pp.288~300.)沿著這一研究議程,20世紀80年代對國際規制的研究發展起來,1982年主流國際關系 學的前沿刊物《國際組織》出版專集討論國際規制問題,后將這些文章匯聚成集,由現實主 義學者克拉斯納主編,出版了《國際規制》一書,對國際規制的定義、內容、案例等做了多 方位的探討。1984年,基歐漢發表《霸權之后: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建立了自 由制度主義的國際規制理論框架,奠定了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學理基礎,同時也把國際制度推 研究推向高潮。(注:Robert Keohane,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各種理論和實證性研究成果紛紛問世 ,以國際制度為核心的多邊主義研究成為國際關系學理研究的中心。(注:這一時期出版的重要理論著作有:Robert Axelrod,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84);Kenneth Oye(ed.),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Princeton:Pri 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Friedrich Kratochwill,Rules,Norms,and Decisions(C 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 ons and State Power(New York:St.Martin’s,1989);Arthur Stein,Why Nations Coopera t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James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e ds.),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David Baldwin(ed.),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Barry Buzan,Charles Jones,and Richard Little,The Logic of Anarch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實證性研 究則不勝枚舉。)80年代末、90年代初 ,社會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把對本體論的討論引入多邊主義研究,進一步探討多邊條件下 的集體身份的形成問題,為多邊主義研究增加了有意義的新內容。(注:建構主義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Peter Katszenstein(ed.),The Culture of Nati onal Securi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Martha Finnemore,Nationa 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Alexa 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 y Press,1999)等。)
  多邊主義研究的興起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國際權力結構的變化跡象。70年代不 僅蘇聯和美國達成了實質性戰略均勢,在世界經濟領域也發生了石油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 崩潰等一系列事件。這些現象使得西方形成了一種共識,即美國的國力在下降,已經不足以 憑借自身能力維持國際體系,也無法再以單邊形式提供公共物資。于是現實主義者担心二戰 以后建立起來的國際制度,尤其是世界經濟領域的制度和規則,會隨著霸權國國力的衰退而 消亡,國際社會也會因此再度陷入混亂狀態。(注:Robert Gilpin,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同時,自由主義學派也對霸權國國力下降和 國際制度的命運表示了關注,但是他們的觀點比較樂觀,認為霸權國國力衰退之后,制度仍 然可以延續。無論是持何種觀點的學者,都對國際制度發生了極大的興趣。第二是國際社會 面臨問題性質的變化。國際社會比較普遍地意識到許多國際社會面臨的問題,諸如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軍備水準等,單憑一兩個國家是無法解決的,單憑傳統的雙邊方式也是無法解 決的,必須采取多方合作的方式尋求解決方案。第三,國際組織的重要意義得以重新認識。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和相互依存趨勢的日趨明顯,使國際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 越來越緊密,也使更多的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成為國際進程的參與者。這就使得對國際組織 的需求增加,國際組織不斷涌現,不僅政府間組織,還有非政府組織和各種社會運動在國際 事務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這一方面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多邊主義的認可,另一方面也大 大鼓勵和推動了國際社會成員的多邊主義行為。
      三 多邊主義的研究對象、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
  國際關系學主要理論很少有專門研究多邊主義的流派,多邊主義研究大多是在國際制度框 架中展開的。所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興起的多邊主義研究主要是對國際制度的研究,即 多邊主義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國際制度和制度環境中的國家。(注:這里所說的制度是廣義的制度,包含國際組織、國際規制、國際慣例。參見Robert Ke o 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Boulder:Westview,1989),pp.3~4.)
  涉及多邊主義的研究問題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類:
  1.國際制度的建立和維持問題。現實主義者認為國際制度的建立和維持主要憑借的是權力 ,這主要是指國際體系中霸權國的權力,如二戰后世界經濟領域的國際規制主要是以美國為 首的西方國家建立起來的,也主要是由美國維持的。這含蓄地表示,國際體系中即使具有多 邊機構或多邊活動,主導這些結構和活動的仍然是權力最大的單一國家。(注:Charles Kingdleberg,The World in Depression,1929~1939(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Gilpin,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自由主義者則 認為國際制度在建立時可能需要憑借霸權國的實力,但是一旦制度得以建立,就有著自身的 活力,其存在和延續是因為國際體系成員需要這樣的制度,其約束力也就不僅僅是對權力較 小的國家,對大國、甚至霸權國也是適用的。基歐漢和奈就指出,“國際規制使得美國對外 政策具有較大的自律性,許多批評美國對外政策的人都認為美國對外政策需要更加自律。” (注:Keohane and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p.292.)所以,制度環境中的多邊實踐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多邊含義,不是一個霸權國可以控制得 了的,多邊主義越是得到加強,就越可以遏制霸權國和強權國家的單邊行為。
  2.多邊環境中合作的條件。國際關系學關注的兩大對立主題,一是戰爭/沖突,二是和平/ 合作。多邊機構和制度是否可以促成合作,化解沖突,并因之維護和平是一個重要研究內容 。多邊主義的支持者認為,國際制度可以促進國家之間的負担分攤,提供可靠信息,降低交 易成本,所以在國際制度制約下的多邊活動可以促進合作。(注:Keohane,After Hegemony.)反對者則認為國家之間是否 有著合作的意愿,主要取決于國家是否可以從合作中獲得相對收益,無論在多邊還是雙邊關 系中均如此。(注:Joseph Grieco,“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in David Baldwin(ed.),Neorealism and Neo liberalism,pp.116~140.)
  3.國家和國際制度的關系。這方面的研究在兩個層面上展開:一是在體系層次上探討國際 制度對國家行為的影響,二是在單位層面上探討國家對國際制度的策略。多邊主義支持者普 遍認為,多邊環境中的國際制度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削弱國際體系無政府性的負面影響,制 約國家完全利己和不負責任的行為,使得國家在多邊環境中更趨于合作。同時國家也可以利 用國際制度爭取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是,國際制度使得制度成員國家更具有國際責任感。
  4.集體身份和安全共同體。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多邊主義的學者認為,國際制度,如國際組 織、國際規范等,不僅僅會規范國家的行為,而且會造就或改變國家的身份,使國家之間有 著更大的認同,并最終改變以權力政治為核心的無政府邏輯,建立多邊的安全共同體,使自 我安全融入集體安全之中。(注:Finnemore,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Katzenstein,The Cultu re of National Security.)
  5.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理論也是近年從對國際組織和多邊環境的觀察和研究中逐漸發展起 來的。全球治理支持者有時也使用多邊治理(multilateral governance)的概念,他們強調 采取集體方式解決世界問題,認為一種通過廣泛參與和協調治理的國際社會是理想的世界: 在國際制度的框架中,各種國際行為體互動合作,通過協調和談判,達成治理,亦即羅斯諾 (James Rosenau)所說的“沒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注:James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eds.),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這已 經不是單純的國家之間的多邊關系,而是超越國家的多邊多元關系,并涉及一種在制度環境 中的全球治理性世界秩序。
  6.新多邊主義。新多邊主義以批判理論為指導,對現有的多邊主義提出質疑,認為這是一 種自上而下的多邊主義制度性安排,是以國家為中心的多邊主義環境,目的是解決國家在當 今世界上面臨的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新多邊主義提倡去中心和解中心的做法,認為國家已 經 無力作為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管理者。一種在全球層次上起始于基層市民社會的自下而 上的多邊主義才是真正民主的多邊主義。新多邊主義重視非政府組織的作用,考察了多元文 化的實際,指出了現行多邊制度性安排的普世性本質和世界多元文化現實之間的張力,強調 社會力量是決定未來多邊主義的根本因素。(注:Robert Cox(ed.),The New Realism:Perspectives on Multilateralism and World O rder(New York:St.Martin’s Press/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97).)
  如果說前三個問題是80、90年代涉及多邊主義研究的主要問題的話,那么,關于通過制度 性多邊環境中的互動建立集體身份和認同、達到全球范圍內沒有政府的治理則是近年來西方 主流學派多邊主義研究新的趨勢,而新多邊主義則反映了從比較激進的批判角度研究多邊主 義的主要觀點,顯示了從以國家為中心的研究議程向多中心甚至反中心的方向發展的現代西 方學術思潮。(注:尤其參見Robert Cox,“Social Forces,States,and World Order:Beyond Internatio n al Relations Theory,”in Robert Cox with T.Sinclair,Approaches to World Order (C 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Robert Cox,“An Alternative Approac h to Multilateralism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Global Governance,Vol.3,No.1 (Jan.-Apr.1997).)
  從方法論角度來看,關于多邊主義的研究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理論研究,二是政策研究。
  理論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注:關于結構性分析、戰略性分析和功能性分析,參見Stephen Haggard and Beth A.Simm ons,“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1,3,Summer 1987,pp.491~517;關于社會性分析,參見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 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結構性分析。結構性分析是以國際體系內的物質權力分 配為基本框架、以霸權國權力為核心的分析方法,強調權力是國際制度的基石,主要研究國 際制度的建立和維持。結構性分析的一個重要突破是基歐漢和奈在《權力與相互依賴》中提 出的問題領域的結構(issue structure),亦即在問題領域中權力的相對分配問題,這顯示 了整體實力不占優勢的國家在某些問題領域占據相對權力優勢的可能。(注:Keohane and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pp.43~45.)(2)戰略性分析 。采用博弈方法、以戰略性互動為核心的分析方法,主要用來分析利己行為體合作的可能 與條件。在多邊條件下的博弈分析突破了簡單的2x2博弈,有利于分析多邊多重博弈。戰略 性分析在國際關系學和經濟學界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3)功能性分析。以國際組織的功能 效用為核心的分析方法,強調國際組織的生命和發展取決于它對行為體所起到的作用。功能 性分析力圖通過國際組織和多邊主義可以促進成員國利益來說明成員國對國際制度的服從行 為。(4)社會性分析。以共有觀念為核心的分析方法,強調社會實踐活動和共有觀念對行為 體身份和利益的造就和再造作用。社會性分析重視國際體系文化對國家行為體的建構功能, 尤其是國際規范對國際社會成員根本認同的塑造和重塑。
  政策研究則主要是針對具體的國際組織和地區組織所進行的,其方法主要是傳統的描述性 方法和具體的案例研究,目的是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這類研究成果最多,涉及面也最廣, 內容包含了世界上所有全球性和地區性多邊組織。
  回顧多邊主義研究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從最初關于多邊外交的研究,經過對國際制度 的深入探討,形成了對制度性多邊主義的分析框架。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更高層 次的國際社會秩序和全球治理問題已經引起重視,并成為國際關系研究的一個新的領域。同 時,我們也在反思現行多邊主義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新多邊主義提出的更加民主、更加多樣 化的源于基層的多邊主義模式和廣泛參與的全球社會。關于多邊主義的研究迄今為止仍主要 是由西方學者展開的,本文主要討論了他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國外的多邊主義研究可以說 是方興未艾,并且顯現出更加強勁的勢頭。隨著中國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重要成 員,越來越多地加入國際制度,越來越多地經歷多邊主義,我們自然應當對多邊主義進行深 入的研究。
世界經濟與政治京9~14D7國際政治秦亞青20022002隨著國際社會的發展,多邊主義的概念超越了單純多邊外交的意義。現在,多邊主義更多 地被看做一種國際體系層次的制度形式,規范、規則等制度因素也被視為多邊主義的重要成 分。自20世紀70~80年代多邊主義研究全面興起以來,國際制度、國際合作、集體身份和認 同、全球治理等問題成為涉及多邊主義研究的主要問題,新多邊主義的出現則對主流研究議 程提出嚴肅的挑戰。結構性分析、戰略性分析、功能性分析和社會性分析也成為研究多邊主 義的主要方法。多邊主義/國際制度/國際組織/全球治理/新多邊主義理論探討秦亞青,1953年出生,外交學院教授,政治學博士。(北京 郵編:100037) 作者:世界經濟與政治京9~14D7國際政治秦亞青20022002隨著國際社會的發展,多邊主義的概念超越了單純多邊外交的意義。現在,多邊主義更多 地被看做一種國際體系層次的制度形式,規范、規則等制度因素也被視為多邊主義的重要成 分。自20世紀70~80年代多邊主義研究全面興起以來,國際制度、國際合作、集體身份和認 同、全球治理等問題成為涉及多邊主義研究的主要問題,新多邊主義的出現則對主流研究議 程提出嚴肅的挑戰。結構性分析、戰略性分析、功能性分析和社會性分析也成為研究多邊主 義的主要方法。多邊主義/國際制度/國際組織/全球治理/新多邊主義理論探討

網載 2013-09-10 21:34:57

[新一篇] 多棱鏡中的歷史  ——四種資本主義起源說評述

[舊一篇] 多重復合的當代中國電視文化意識形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