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365(2003)04-0046-07
§1 引言
傳統語法分析研究的語料是孤立的句子,可以是自造的,也可以是經過一番剪裁改編的實例。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類型的異同上。研究的對象是靜態的、脫離語境的成品(陳平1987)。因此,在以往的句法和語義研究中,很多問題都不能得到圓滿的解釋。語用學結合語境研究動態的語言,在很多方面有其獨特的解釋力,已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注意。
§2 語用學的產生與發展
“語用學”(pragmatics)這個術語由美國哲學家莫里斯(Morris)1938年在他的《符號理論基礎》(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一書中首先提出。他指出符號學(semiotics)包括三個部分:句法學(syntactics or syntax)、語義學(semantics)和語用學(pragmatics)。語用學研究的是“符號和解釋者的關系”(1938),后又易為“研究符號的來源、用法及其在行為中出現時所產生的作用”(1946)。莫里斯對符號學的劃分得到哲學家和邏輯學家卡納普(R.Carnap)的支持。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語用學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語言哲學家巴爾—希勒爾(Bar-Hillel)1954年提出的指引詞語(indexical expressions)是語用學的具體研究對象;英國哲學家奧斯汀(Austin)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Theory of Speech Act)(由J.C.Urmson 1962年整理成書),美國哲學家塞爾(J.Searle)1969的《言語行為》(Speech Acts)、1975年的《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 Speech Acts),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H.P.Grice)1975年提出的會話含義理論以及合作原則等等,為語用學的創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基礎。
語用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有三個標志:一是1977年在荷蘭創刊的《語用學雜志》(Journal of Pragmatics);二是1985年在意大利召開的第一次國際語用學大會;三是1986年正式建立的國際語用學會。
80年代,列文森(S.C.Levinson)(1983)的《語用學》(Pragmatics)和利奇(G.N.Leech)(1983)的《語用學原則》(Principles of Pragmatics)等著作相繼問世,為語用學的理論體系構筑了雛形。語用學有了自己的研究范圍和主要內容。
90年代,語用學的研究不斷完善和深入,具體成果有:1993年梅(J.Mey)的《語用學概要》(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1995年托馬斯(J.Thomas)的《言語交際中的意義:語用學引論》(Meaning in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1996年耶爾(G.Yule)的《語用學》(Pragmatics),1999年唯索爾論(J.Verschueren)的《理解語用學》(Understanding Pragmatics)等。
§3 漢語語用學研究
3.1 語用學的引進
國內率先向讀者全面介紹語用學的是胡壯麟(1980)在《國外語言學》第三期上發表的“語用學”一文,使后來的學習者有了一個大致的門路。此后,外語界學者的翻譯、評價、綜述、介紹的文章紛至沓來。(錢冠邊1990)就引進的層面而言,除了對指示語、會話含義、前提、言語行為、會話結構、荷恩階(Horn-Scale)理論的引進之外,對言語活動類型(Activity Types)、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語用模糊等研究問題也都有所涉及。(易仲良1996)隨著國外語用學研究的進展,新的理論、新的觀點也都能及時在國內得到介紹,如關聯理論、社會與語用、語用與外語教學、文化差異與語用翻譯、語言順應論、新格賴斯會話含義理論等,使國內讀者較快地掌握了西方語用學的基本理論和發展方向,給中國的語言學研究帶來了新視野、新方法。語用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從1989年起設立了“漢語運用的語用原則”課題組,運用國外語用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漢語語法和語用法,部分成果見《語用研究論集》(1994,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中華社科規劃課題“中國語用學研究”課題組(1996)也發表了他們的“語用學和中國語用學思想”的論文。該文指出,中國語用學思想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從古至今的語用學思想,包括理論語用學研究和應用語用學研究,如中國古代的易經的語用推理、辯學、名學、表達和釋義理論、謬誤論等語用學思想和中國當代的形式語用學、描述語用學和應用語用學思想。
3.2 探索適合于漢語的語用學理論
將語用學的研究與漢語結合起來,目的在于建立符合漢語實際的語用學理論。在引進的過程中,學者們一方面著眼于語用學或語用規律的理論性探討,另一方面,特別注意語用學在漢語研究中的實際運用。因此,在中國的語用學研究中,時時可見一些“碰撞的火花”。(錢冠連1990)何自然(1988)《語用學概論》、(1997)《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何兆熊(1989)《語用學概要》、(2000)《新編語用學概要》,熊學亮(1999)《認知語用學》、《英漢前指對比研究》,左思明(2000)《漢語語用學》,索振羽(2000)《語用學教程》等雖然大的框架取自格賴斯、列文森、利奇等人的語用學理論,但在借用的同時,也重視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問題,根據漢語運用的實際加入了自己的認識和研究成果。如何自然在英漢語言對比的基礎上,研究中國人使用外語的語用現象很有特色。索振羽增加了“語境”專章,闡述了得體準則。何兆熊的“語用學研究中的語料收集方法”、左思明的篇章結構、熊學亮的前指現象等都很有創新意義。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研究主要是對現存的語用學理論加以評述、修正和補充(沈家煊1996)。徐盛桓(1993,1994)通過對Levinson語用推導機制的修正和補充,構建出自己的會話含義理論框架。錢冠連從1986年起,針對格賴斯的合作原則連續發表了四篇不同的文章:針對量準則,指出語言對冗余信息有一個容忍度,可以接受多余的話;利奇的禮貌原則不能拯救合作原則,提出了假信息論;在不合作現象中,存在著既不遵守四個準則,又不產生會話含義的合作系統;因而他指出“合作并不是原則”,并建議增加一條準則:身勢面相必須與話語和諧一致(轉引自錢冠連1997:63)。通過對中國禪宗對話的分析研究,錢冠連(1997:323)得出了“言語交際三相論”的語用模式:
言語交際=混成符號束+語境干涉+智力干涉
混成符號束=語詞+聲氣息+面部符號+身勢符號+伴隨的物理符號+意外的符號
語境干涉=社會背景+交際背景
智力干涉=合適感覺的選擇
他認為,語用學實質上就是人文網絡語言學。顧曰國(1990)結合漢語,對Brown & Levinson(1987)提出的禮貌原則和“面子”概念做出重要修正,并在1993、1994發表的兩篇文章中把言語行為置于社會活動的大范圍里加以考察,指出“言語行為不是單方面的行為,而是與聽話人有關的雙方共同的行為”,很有新意(沈家煊1996)。程雨民(1997)在他的《語言系統及其運作》中對語言中的推理過程也進行了詳細研究。
3.3 漢語語用學研究
3.3.1 三個平面語法中的語用研究
國外語用學的興起和發展也影響到我國漢語的研究,特別是漢語語法的研究。范開泰(1985)首先在《中國語文》上發表了《語用分析說略》一文,指出語用分析包括話語結構分析,如話題;交際過程中的心理結構分析,如焦點;信息結構的分析;語氣情態分析等。他舉例說明了語用分析對語法研究的意義。語用作為跟句法和語義相關聯的一部分開始納入漢語語法的研究范圍。(沈家煊1996)
關于語法研究中要區分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平面的思想是在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1981年增補本)中提出的。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平面結合的思想是1984年發表的文煉、胡附兩位先生合寫的《漢語語序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提出來的。此后的十幾年里,漢語語法學界關于三個平面學說的討論很熱烈(可參看袁暉、戴耀晶1998年主編的《三個平面:漢語語法研究的多維視野》一書)。三個平面學說的面貌由朦朧而漸趨清晰。范曉(1996)《三個平面的語法觀》、(1998)《現代漢語句子的類型》,邵敬敏(1996)《現代漢語疑問句研究》等專著是明確運用三個平面學說開展研究的可喜成果。邢福義(1991)提出兩個“三角”的語法研究方法論,也主張對語法事實進行多角度描寫。
施關淦(1993)指出:“三個平面的說法之所以有新意,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對它感興趣,就在于其中有個語用平面。有了語用平面,就顧及到了語言的使用,這就改變了過去那種基本上只搞靜態描寫的片面做法,而代之以靜態描寫跟動態研究相結合的新局面”。有了語用平面,很多語法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有些得到了更為合理的解釋。而對于涉及語用平面的許多具體因素分析,如話題的選擇、焦點的安排、說話的場合、上下文的照應、省略、語氣、口氣、插入語等語用因素的具體的傾向性規律的分析則更有待于系統的研究。目前,對于三個平面的理論方法和研究,對于語用平面與句法平面的關系,句法結構與語用條件制約與反制約,語用形式或語用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
3.3.2 話題、焦點、語氣、口氣、指代等語用因素研究
近幾十年,國外關于話題的著述很多,話題在語言中,尤其是在漢語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多地受到語言學家的注意。國內在最近十幾年來也有不少涉及話題的討論和著述。大致說來,有以下幾種觀點:(1)話題主語等同說,肯定話題是句子結構成分,等同于主語。趙元任(1968)、朱德熙(1982)等持這種觀點。(2)Li & Thompson (1976,1981)的“主語—話”類型學理論中,將漢語歸入“話題優先”(topic-prominent)型語言。不同的學者,對于這種分類法雖持有不同的觀點,但大多傾向將話題和主語區別看待,如范開泰(1985)、陸儉明(1986)、胡裕樹、范曉(1985,1992)。范曉(1996:384)認為它們是不同平面的概念,同時承認語用上的話題和句法上的主語在句子中是經常重合的。由于以上幾篇論文都不是討論話題的專文,所以舉例只限于少數典型的例子。國內更為詳細討論主語與話題的關系問題,可參見史有為(1995)的“主語后停頓與話題”。(3)話題是主語中的一個小類,并因而把其他學者心目中的話題和主語并存的句子叫做“主謂謂語句”(轉引自徐烈炯、劉丹青1998:3)。
徐烈炯、劉丹青(1998)出版的《話題的結構與功能》一書中,把話題看成是個句法概念,并以漢語及方言的有關語言事實為基礎,既研究話題的結構,也研究話題的功能,對漢語話題方面的語言事實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分析和理論探討。曹逢甫(1979)從語段的角度考察主題,看其如何與句法相互作用,尋找主題在語段中的主要功能。
焦點也有人稱為表達重心或表達重點,是說話人最想讓聽話人注意的部分。根據所收集到的關于焦點的研究文獻來看,自然焦點和對比焦點是平時焦點研究中主要關注的對象。方梅(1995)通過對預設的分析區別了句子的常規焦點和對比焦點,同時指出了漢語里除韻律手段外,標記詞標示對比成分是漢語里表現對比焦點的句法手段。在徐烈炯、劉丹青(1998:90)的研究中,增添了話題焦點這一類。除此之外,范曉(1998)的《現代漢語句子的類型》對疑問焦點、否定焦點、個別詞的焦點的研究等都有所涉及。
有關語氣的文章不多,對這一問題討論得比較細致的是勁松(1992)的“北京話的語氣和語調”。該文通過實驗手段主要探討了北京話語氣的韻律特征,并根據語氣意義和語法表達形式的結合,把北京話的語氣分為4類11種,初步建立了一個北京話的語氣系統。賀陽(1992)的“試論漢語書面語的語氣系統”根據書面形式標志和語氣的不同意義領域,也建立了包含功能語氣系統、評判語氣系統和情感語氣系統的3個漢語語氣系統。
對語氣和口氣的研究,大多是一些說明性和舉例性研究。如語氣有四種:陳述、疑問、祈使、感嘆。口氣包括肯定、否定、委婉、遲疑等。孫汝建(1999)的《語氣和口氣研究》一書中,強調三種區別:語氣和口氣的區別,具體句子和抽象的句子的區別,劃分句類的依據和標準的區別,并以此為立論依據,是至今為止較為全面的研究語氣、口氣的專書。語氣的表達方式不是單一的,各種表述關系之間的關系如何,左右句子語氣的因素有哪些等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對指代范疇語法化歷程論述得最詳細的是呂叔湘(1985)的《近代漢語指代詞》一書。書中關于實指、虛指和任指,特指和泛指,前指和回指,有先行語和無先行語,直接稱代和轉承稱代等概念的提出和論述,體現了功能主義的研究思想。(張伯江、方梅1996:155)它們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情況,張伯江、方梅(1996)也做過系統的研究。除此之外,王燦龍、盧英順、熊學亮、許余龍等對代詞在篇章中的指代作用的研究也很有新意。
3.3.3 個別詞和個別領域的語用研究
陳平(1987)指出,在話語分析中最典型,成績最顯著的研究課題是對個別詞語語用的研究。例如“也”、“連”、“再”、“就”、“都”、“還”等副詞或連詞的用法,是話語分析的理想對象。這些詞一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與預設、焦點、蘊含等語用概念有關,對單個字的語用研究,可以抓住一個個具體事實,發掘其內在規律性。如周小兵(1996)“‘比’字否定句的語用分析”、“漢語副詞的篇章語用功能”,張旺熹(1991)“‘把’字結構的語義及其語用分析”,徐杰、李英哲(1993)“焦點和兩個非線性語法范疇:‘否定、疑問’”,張國憲(1994)“‘的’字的句法、語義和語用分析”,呂文華“‘
’語用功能初探”,崔希亮(1993)“‘連’字句的語用分析”,郭志良(1993)“試論能愿動詞的句法結構形式及其語用功能”,蕭國政“右向傳遞句的凝縮和延展——關于信息語法的思考”,吳振國“選擇問句的刪除原則”等等(轉引自邢福義、汪國勝、吳振國、蕭國政1996)。
對漢語語法中常見的省略和隱含現象也有人從語用的新角度加以考察(見程雨民1989,范開泰1990,施關淦1994,徐赳赳1993,王維賢1985,張國憲1993,榮晶1989)。
沈家煊的“語義的不確定性和無法分化的歧義句”(1991)、“語用否定考察”(1993)、“‘好不’不對稱用法的語義語用解釋”(1994),其總結性成果《不對稱和標記論》(1999)將“標記理論”運用于語法研究,對漢語中多種對稱和不對稱現象做出統一的描寫和解釋,很有深度和新意。
3.3.4 從語境角度的研究
語境在語用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語境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局部的上下文環境,限于同分析對象前后毗連的語句;二是微觀使用環境,包括整段話的主題、目的、當時當地的情景、對話方雙方的關系等等;三是話語的宏觀使用環境,指范圍更為廣泛的社會和文化背景。(陳平1987)
漢語缺少形態,語境分析對漢語話語的理解尤為重要。一個詞語,如果離開了句子,就很難確定它的意義;一個句子,倘若離開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確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首先弄清其寫作背景等特定環境,往往難以理解其真正的意義。(西@①光正1992)因而無論在語法、詞匯、語音、修辭等的研究方面,還是在語言應用研究的各個領域,甚至在邏輯學及文學等的研究中,都不約而同地強調“語境”這一語言現象的重要性。如三十年代初,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一書中提出的修辭要適應情境和題旨的理論;王德春60年代提出的“使用語言的環境”,后來又把這一概念明確為“言語環境”的理論;張志公(1985)主編的《現代漢語》第四章中明確指出:分析語言現象,必須把它和它所依賴的語境聯系起來等。在語義研究中,對語境理論的應用是以“言語義”和“語言義”的區分和論證為中心的。這方面比較早的文章是王希杰的“論語流義變和情景義變”。以后的幾年中,出現了大批相關論題的文章。如羅昕如(1989)的“論現代漢語詞的言語義”、常敬宇(1991)的“談語言義向言語義的轉化”、徐思益(1985)的“在一定語境中產生的歧義問題”、王建化(1987)的“語境歧義分析”等等。以語境為專題的論文日漸增多,如王占馥(1998)語境研究的專著《漢語語境學概論》、西@①光正(1992)的《語境研究論文集》等。這些研究涉及的范圍頗廣,研究的內容也很豐富。這些成果反映了國內語境研究的狀況,對語境的定義、特征、分類、功能等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討。馮廣藝(1999)的《語境適應論》進一步發展了陳望道的語境理論,著者主要從語言表達方面對語境進行宏觀和微觀的分析,強調語言因素分析與非語言因素分析的結合,深入探討了語境適應規律,對語境的變化規律、語境和語言運用之間的互動規律進行了闡釋。
3.3.5 從語篇角度的研究
胡壯麟1997年5月23日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做的題為“語篇語用學”的報告中提出:語用分析不能僅限于句子平面,還應注重語篇分析。語篇分析不僅應該包括口語語料,還要包括書面語語料。這種分析和研究在語言學中稱篇章分析、篇章語言學、篇章語法和話語分析等,其中的篇章(text)和話語(discourse)是指句以上的語言單位。盡管對句以上語言單位的分析一直是修辭學、語體學、文學研究等領域所關心的研究對象,但是將這種分析納入語言學研究的范圍卻是最近二十幾年才真正發展起來的。黃國文(1988)的《語篇分析概要》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全面介紹國外有關篇章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的專著,分析對象是英語,這對漢語篇章分析的深入有一定的價值。胡壯麟(1994)的《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一書中,除了英語外還講漢語語篇特點,而且注意漢英兩者不同的地位。吸收國外篇章研究的成果,用于對漢語篇章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廖秋忠,他從1983年起連續發表的幾篇文章“現代漢語篇章中的空間和時間的參考點”、“現代漢語篇章中的連接成分”、“現代漢語篇章中指同的表達”、“篇章中框—欞關系與所指的確定”、“篇章中的管界問題”、“篇章與語用和句法研究”等等,后收錄在《廖秋忠文集》(1992),這些文章以漢語語料為研究對象,分別從不同角度討論了篇章分析中若干重要問題,他的研究工作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王福祥(1989)的《漢語話語語言學初探》、(1994)《話語語言學概論》旨在運用話語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把話語語言學、語篇分析和文章學結合起來,研究漢語連貫性話語的特點及其話語內部構成規律,很有新意。沈開木(1996)的《現代漢語話語語言學》一書從宏觀微觀結合、語法語義語用結合的角度分10章論述了現代漢語話語語言學的許多重要問題,其中包括框架、交際的決策、話語的各種信息、前提、各種語義和語用含義的推導、語義中心、連貫性、宏觀整合等,很有特色。劉辰誕(1999)的《教學篇章語言學》一書是從大量的篇章語言學理論中選取對教學有所幫助的基本理論進行介紹,并探討其在教學中如何應用,較為淺顯易懂,面向教學,尤其是外語教學的書,很有啟發。
陳平(1987)的“漢語中零形回指的研究”,鄭錦全(1998)提出的漢語篇章的話題延續結構和徐赳赳(1995)的“敘述文中‘他’的話語分析”、(1990)“多動詞小句中的零形式”等等都是從篇章的角度來研究漢語,很有特色。此外,也有一些研究運用Halliday & Hasan(1976)的銜接理論研究漢語中的篇章組織結構,如胡壯麟(2000)的“系統功能語法與漢語語法的研究”,彭宣維(2000)的《英漢語篇綜合對比》。劉哲(1994)在“論話語的銜接手段與話語的連貫及語義分層”中,從話題重現、代詞回指、零形回指三個方面,研究漢語的銜接手段,也很有新意。
總的說來,篇章分析在中國國內還剛剛起步。一方面對國外有關理論方法還不夠了解,另一方面,針對漢語篇章進行深入分析的文章也還是很少的。
§4 結語
語用學作為新興學科,引進中國的速度是相當快的。在引進的過程中,理論語言學家和漢語語言學學者們根據漢語的實際,對語用學理論做了一些補充和修改。但總的來說,還沒有建立新的有我國特色的語用學理論,對漢語一些語言現象的研究,“火力”分散,還沒有做到“各個擊破”,有的課題,如指稱、指示、預設、焦點、語氣、口氣等,對分析漢語的結構很重要,都應該做專門的研究。從語境、語篇的角度來研究漢語也是重要的方面。我們認為,只有在充分觀察、充分描寫漢語語言事實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學理論。不過,這需要幾代人艱苦的努力。
漢語學習延吉46~52H1語言文字學王道英20032003隨著句法、語義研究的深入,語用學獨特的解釋能力已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注意。本文主要從語用學的產生與發展、語用學的引進,探索適合于漢語的語用學理論,以及從語境、語篇的角度等方面對漢語語用研究做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和簡要的評述。語用學/語法/語義/語境/篇章 pragmatics/grammar/semantics/context/text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導師范開泰的悉心指導,特此致謝。The Survey of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WANG Dao-ying (Shanghai Xuhui Community College,Shanghai 200032)As the further studies on syntax and semantics went on,theunique feature of pragmatic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sattent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survey the Chinese pragmaticstudies in following aspects: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pragmatics,the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s to China,applyingpragmatic theory to Chinese ,and individual field and thepragmatic studies in text and context.Meanwhile,we make abrief comment on it.王道英,女,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2000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用研究。 上海市徐匯區業余大學,上海 200032 作者:漢語學習延吉46~52H1語言文字學王道英20032003隨著句法、語義研究的深入,語用學獨特的解釋能力已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注意。本文主要從語用學的產生與發展、語用學的引進,探索適合于漢語的語用學理論,以及從語境、語篇的角度等方面對漢語語用研究做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和簡要的評述。語用學/語法/語義/語境/篇章 pragmatics/grammar/semantics/context/text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導師范開泰的悉心指導,特此致謝。
網載 2013-09-10 21: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