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棟 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濟南250002)摘要 本文對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的很多基本問題進行了論述,諸如其價值的質的規定和量的規定、價值的表現方式、價值的實現及其補償問題等。關鍵詞 市場經濟 自然資源價值 生態環境價值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在人類利用過程中的價值、價值表現及價值實現問題,是市場經濟建設實踐中提出的必須回答的一個生態經濟基本理論問題。要根本地糾正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利用中的不計價問題,合理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在利用過程中的資源核算和經濟補償問題,就必須建立起科學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價值理論。
1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價值理論概論
1.1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價值
馬克思曾指出:“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在這個物并不是由于勞動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1)a]那么是否從這段論述可以斷定,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就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呢?不是的。從馬克思這段論述可以看出,他是指那些天然存在、沒經過人的破壞、也沒經過人的勞動就能為人利用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存在價值。也就是說沒經過人作用的自然生態系統的諸因素對人來說是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的。但是,現在地球上人口稠密地區的生態系統已找不到這種純粹的自然生態系統了。如原始森林和處女地在很多人口稠密地區已基本見不到了,甚至過去一直被認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淡水和天然質量的新鮮空氣,在一些城市地區也感到短缺了。人們經常接觸的現實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多是經過人的勞動改造過的資源與環境。也就是說,它已經不是自然生態系統的資源與環境,而是生態經濟系統的資源與環境,已不是“天然的自然”,而是“人工的自然”了。例如,現在北京市的飲用水和主要水源早已不是不經過勞動就能取得的天然水源,而是以密云水庫、官廳水庫等為主的人工水源和人工生態環境。而國家、北京市和密云縣為了保持密云水庫的庫容量和二級飲用水的環境質量標準,已投入了并仍在投入著大量的人類勞動:其一,投資修建了欄截潮、白兩條河流的大型水庫密云水庫;其二,密云縣每年撥出幾百萬元資金用于水庫上游的洽山造林工作,在水庫上游筑起長達40多萬米的攔沙攔泥壩和17座截流庫,造林152萬畝,使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20%提高到60%以上,形成的水土保持體系每年能將5億多噸的泥沙攔截在山林,避免淤入密云水庫;其三,密云縣為保護水庫水質,主動關閉和放棄了幾十個可能對水庫構成污染的工業項目,放棄了在庫區發展旅游業的計劃,并投資調整了全縣工業布局和行業結構,加強了城鄉環境保護工作。
所以,當今地球上所有進入了生態經濟系統運轉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已不是馬克思所說的那種不經投入勞動就能自然成為使用價值的“無價值”“物”了。由于這類使用價值(即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有了勞動后才產生的,按照馬克思關于價值“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不管以哪種形式進行的人類勞動力耗費的單純凝結”[(1)b]的理論,它應該具有價值。所以,就生態經濟系統而論,說其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具有價值,不僅沒有違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相反,正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指導我們認識了各種進入生態經濟系統運轉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具有價值的。
當然,對于各類尚未進入生態經濟系統運轉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如仍沉睡地球表層中尚未被人類發現的礦床,象青藏高原地區中一些尚無人居住地域的資源與環境等,在人類還沒有對其勘探和利用前,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仍不能認為其有價值。但這類資源和環境一旦經人類勞動(如勘探勞動)發現和利用,即一旦進入了生態經濟系統的運轉過程,該資源與環境就具有了價值。所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存在價值的理論并不是矛盾的。我們完全可以運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科學理論,來建立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價值理論。
1.2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的質的規定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進入生態經濟系統運行過程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具有一般意義上的價值,但只有進一步弄清它的價值和一般商品的價值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才能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價值的質的規定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糾正因傳統經濟學指導而形成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無價值論的錯誤。
同一般商品一樣,作為人類勞動和自然結合的產物,進入生態經濟系統運行過程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也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但由于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在進入生態經濟系統運行的全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即使用價值)有所不同,就使其價值的質的規定也有所不同。
1.2.1 自然資源價值的質的規定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曾指出:“政治經濟學家說: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其實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2)b]在這里,恩格斯對自然資源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自然資源變成財富和價值的辯證關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在工業社會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勞動同自然資源相結合形成財富的規模大大擴大,社會生產力的水平大大提高。這也同時造成社會再生產對自然資源需求的不斷擴大,使很多自然資源相對于這種不斷擴大的需求而言,其現存量和再生量都表現出日益增長的稀缺性。在這種情況下,就迫使人類投入勞動逐步形成新的人工自然資源產業,一方面防止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污染,使自然資源保持其作為使用價值的必要的生態環境質量;一方面要投入勞動使可再生資源得以更新,用人工方法來促使其再生量逐步等于或超過其耗用量。因此,人類為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發展所費的勞動,就構成了自然資源的價值實體。所以,不是因為自然資源的稀缺性才使得自然資源具有價值,而是在自然資源稀缺的迫使下,人類必須對自然資源投入勞動,形成新的資源產業,維護或產生新的人工自然資源。正是因為耗費了勞動,才使這種進入生態經濟系統運轉的自然資源具有了價值。
1.2.2 生態環境價值的質的規定
從一般的意義上講,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這兩者之間的聯系表現在,很多直接構成生產要素的自然資源,必須同時具備一定的生態環境質量,也就是說,生態環境質量已成為自然資源內容的一部分。如上述的作為北京市水源地的密云水庫必須人工保持二級水的環境質量標準。另一方面,一些自然資源(特別是森林、草原、水域、土壤等)的現存量和再生量的多少,也直接影響一定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的高低。如森林覆蓋率的高低對一定區域的水土保持和環境污染治理狀況都有直接的影響。
正是由于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質量間存在著上述的內在聯系,所以我們才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價值問題作為同一個問題來加以研究,可以把它們統稱為“生態價值”。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只有科學地認識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在其使用價值及其進行交換上的不同之處,才能對生態環境的價值問題的質的規定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般人工形成的自然資源都是可以作為某種初級產品(糧食、石油、木材、煤炭、水等)直接進入市場進行商品交換,并在這種商品交換中使其價值得到實現。但是人工生態環境或生態系統的使用價值卻往往具有整體有用性、空間不可移性和一定地域的消費者共享性等特點。如城市水源地周圍的人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防護林,城市內的風景林和綠化體系等,城市內經治理后具有一定環境質量的大氣等,其使用價值都具有這種特點。長期以來,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往往誤解了馬克思關于“‘價值’概念的確是以產品的‘交換’為前提的”[(1)c]的論述,以上述人工生態環境的使用價值具有共享性和不象一般產品那樣具有交換性為理由而否認生態環境價值的存在。所以,要對生態環境價值的質的規定性有深刻的理解,必須真正從理論上破除傳統經濟學理論的這種誤解。
在這里,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交換形式如何,而在于是否有無差別人類勞動為他人占有和消費。這是因為,從生態經濟學角度看,人類作為生態經濟系統的主體,既有其個體需求,又有群體需求。前者即為個人需求或私人需求,后者則為公共需求或社會需求。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可以把滿足人類的這兩種需求的所有物品和勞務都看作是有價值的商品。而人工生態環境就是后一種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商品。雖然這種商品不象一般商品那樣必須通過市場進行有形的、可見的交換,但這種使用價值卻通過滿足一定范圍人在生態環境上的公共需求,而使該使用價值的非生產者享用了生態環境的使用價值。所以,這里確實存在著無差別人類勞動為他人占有的形式,這正是人工生態環境價值的質的規定性所在。那種認為一種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產品(即人工生態環境質量)在事實上其使用價值已由非生產者享用,人們還不承認它的價值,這在價值形成(一般人類勞動凝結)和實現(交換)的內在規定性上講都是不科學、不合理的。
2 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的量的規定性及表現方式
在從理論上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價值的存在給予肯定的回答和解釋之后,需要進一步解決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的量的規定及表現方式問題。這是資源生態經濟學需要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
2.1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的量的規定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價值不僅有質的規定,而且還必須用一定的尺度來衡量其價值量的大小。
2.1.1 自然資源價值的量的規定
由于進入生態經濟系統運轉的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都可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并在這種商品交換中實現其價值。這就使一定自然資源使用價值的生產中存在著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差別。這種差別可表現在,在同一類生態經濟條件下的地區中,從事同一類可進入市場交換的自然資源(如木材、中藥材、水產品、農產品、畜牧產品、礦產品等)生產的不同勞動者,由于文化技術水平、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有差別,因此使生產同數量、同質量的自然資源所消耗的勞動時間是有差別的。在這種情況下,決定自然資源價值量的就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1)d]而這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又是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而變動的。勞動生產率越高,生產單位自然資源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其價值量就較少;反之,勞動生產率越低,生產單位自然資源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其價值量就較大。所以,自然資源的價值量與體現在該資源產業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率成反比。
自然資源生產中的生產條件是千差萬別的。這就為計算任何一種自然資源生產過程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增加了困難。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曾將這種千差萬別的生產條件加以抽象,把它劃分為三種生產條件,即中等的、較壞的、較好的三種。這在開采礦產資源、增殖和生產林木資源及農產品資源中都經常遇到。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這些自然資源的價值就是它們的價格圍繞運動的重心而且價格的不斷漲落也是圍繞這個重心來拉平的。這樣,就出現了自然資源的市場價值與不同生產者所生產的自然資源的個別價值的區別。馬克思指出:“市場價值,一方面,應看作是一個部門所生產的商品的平均價值,另一方面,又應看作是在這個部門的平均條件下生產的、構成該部門的產品很大數量的那種商品的個別價值。只有在特殊的組合下,那些在最壞條件下或在最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才會調節市場價值,而這種市場價值又成為市場價格的中心”。[(2)d]這就說明,在一般情況下,一種自然資源的價值應看作是在這個部門的平均條件下生產的、構成該部門的產品很大數量的那種自然資源商品的個別價值。
由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使社會經濟系統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生態系統對自然資源的供給之間出現了日益增大的供求矛盾,致使很多自然資源商品(如鐵礦石、木材、石油等)的價值正由該部門中等條件下生產該種資源商品的個別價值來決定,逐步地變為由劣等條件下生產該種資源商品的個別價值來決定的趨勢。這是由于隨著近200多年來工業革命的不斷發展,人類已優先開采了優等條件和中等條件的自然資源區域,隨著優等條件下自然資源儲量的大大減少,迫使當代人和后人正向著中等條件以下的自然資源區域去開發,使中等條件以下開采的自然資源商品(如鐵礦石、木材等)的量越來越占據總商品量的大多數。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需求非常強烈,以致當價格由最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價值來調節時也不降低,那末,這種在最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就決定市場價值。這種情況,只有在需求超過通常的需求,或者供給低于通常的供給時才可能發生。”[(3)d]
2.1.2 生態環境價值的量的規定
由于人工生態環境的使用價值所具有的整體有用性、空間不可移性和區域消費者共享性等特點,所以其使用價值只能在一定地域發生作用,它不能象自然資源商品那樣能形成頻繁的商品交換關系,從而使價值量由社會平均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這就使生態環境價值的量的規定具有了同自然資源價值的量的規定不同的內涵。其一,由于生態環境使用價值只能在一定地域發生作用,它不能象一般商品那樣能不受地域限制地參與國內外市場交換,從而產生其市場價值,而是在一定地域內其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大體上固定不變。所以,創造生態環境使用價值的勞動缺乏在全社會的平均化機制,這就使生態環境價值量只能由產生該使用價值的個別價值(即個別勞動時間)來決定。如同是建立城市二級或三級的地面水環境質量,以使城市水生態環境保持一定的使用價值,處于富水地區的廣州市同缺水地區的天津市相比,其投入的勞動量就大不相同,從而其個別價值量也很不相同。其二,在同一個生態環境使用價值的作用地域范圍內(如同一個城市生態系統內),由于其生態經濟條件大致相同,其在所轄范圍內的不同企業在建立同一樣的環境質量(如同時達到煙囪不冒黑煙的水準)時,仍存在著本城市內的個別勞動時間和平均勞動時間的差別,各企業為加強經濟核算仍要在節省其個別勞動時間上展開一定范圍的競爭,從而使其個別勞動時間向著平均勞動時間靠近。在這種情況下,其企業建立一定質量的生態環境的價值量也就向著該城市的平均條件下的個別價值量靠近。
2.2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的表現形式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的表現形式都要到與其發生交換關系的對象中去尋找。在交換過程中,商品的使用價值讓渡過程也就是商品價值在其等價物上的表現過程。
2.2.1 自然資源價值的表現形式
由于進入生態經濟系統運轉的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都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而這種自然資源使用價值的讓渡過程,就是使其價值表現在其一般等價物--貨幣形式上的過程。所以,自然資源價值的表現形式就是在交換中變為其價值的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形式。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指出:“一部分生產部門具有資本的中等構成或平均構成”,“在這些部門中生產的商品的生產價格,是同這些商品的用貨幣來表現的價值完全一致或接近一致的。”[(1)e]從馬克思的這段論述可以看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資本的中等構成或平均構成的自然資源生產部門,其所產出的某種自然資源商品的生產價格,就同這種自然資源商品的用貨幣來表現的價值一致或大體一致。也就是說,任何一種自然資源商品的價值都可以用其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一般是以在中等條件下生產該種自然資源商品時所形成的生產價格的數量來表現出來。
2.2.2 生態環境價值的表現形式
與自然資源商品的價值可用其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形式直接表現出來不同,生態環境的價值表現則是間接的。這種間接形式主要表現為是以被交換者(即消費者)獲得級差收入的方式來作為其體現物的。
例如前所述,密云縣人民用在山區進行水土保持、營造水源涵養林和在城鎮進行環境保護等項具體勞動,創造了密云水庫這一具有二級環境質量并且庫容得到保持的首都飲用水源地的使用價值。而其中的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生態環境的價值則是通過整個首都地區的千萬人民及工礦企業均收其益、從中獲得種種級差收入而間接體現出來的。這種級差收入可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一是它因保持了水土、減緩了密云水庫的泥沙淤積而使下游的京津地區在更長的時間內能免遭洪澇災害的巨大經濟損失。二是由于密云水庫水質保持二級環境質量,使北京市保存住了能作為飲用水源的這一大型水源地,從而使北京市的很多已被污染的自來水廠得到干凈水源,使以千萬人口為主體的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的生存有了必要的水環境條件,從而減少了大量凈化水質和治療居民飲用污染水造成疾病的費用。三是由于通過京密引水渠系統把大量的干凈水從密云水庫引進昆明湖、玉淵潭、紫竹院、動物院等市內園林水面,減輕了水體污染程度,改善了北京各大主要園林的景觀質量,為其旅游業發展提供了級差收入。四是由于保持了主要水源地的環境質量,提高了北京市對外開放和吸引外資的競爭力,為維護北京作為國際性大都市的地位作出了貢獻,并在其中獲得了級差收入。五是以較高質量的水源保證了燕山石化總公司等北京大量缺水企業的工業用水和大批高檔次飯店的經營用水,從中獲得了級差收入。所以,密云縣人民用勞動所創造的較高質量生態環境的使用價值就是在向北京市地域各行各業的無形讓渡的過程中,其生態環境價值就間接地獲得了一種等價物形式--級差收入。
正因為級差收入是作為生態環境價值的等價物,所以一方面消費者不能在享受生態環境使用價值時對生產者直接進行勞動補償,另一方面因為不發生生態環境所有權的轉移,生產者也無權要求消費者直接拿出其生態環境價值的等價物。這就要求國家要通過合理的稅收政策,把消費者因消費較好的生態環境使用價值而獲得的級差收入納入征稅的范圍,并在征稅后由國家(中央或地方政府)向生態環境使用價值的生產者給予勞動補償。
3 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的實現及補償問題
既然進入生態經濟系統運轉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由于有了人類勞動的投入而具有了價值,而且這種價值又具有它的特定的質和量的規定性及表現形式,根據生態經濟系統需要產生合理的價值流功能的原則,需要進一步研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入生態經濟系統運轉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價值實現及其合理補償問題。這是資源生態經濟學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論問題。
3.1 自然資源價值的實現及其補償問題
3.1.1 自然資源價值的實現方式
由于自然資源在進入生態經濟系統運轉后其使用價值均可作為商品在市場上交換,所以自然資源商品可從生產者手里直接讓渡給消費者,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消費者應依據等價交換的原則,按照某一自然資源(木材、糧食、礦產品等)生產部門內通過市場競爭而形成的某一資源商品的市場價值和市場價格,以等價物貨幣的形式對資源商品的生產者直接給予勞動補償。例如一個經濟林或用材林的企業或商品生產者,其經營的經濟林(果林、橡膠林、茶樹等)和用材林都可從其資源商品的市場出售中使其勞動得到補償。其經濟林(包括用材林)的價值流循環圖可如下所示:
(附圖
)
從上圖可以看出,經濟林和用材林的經營者都可以通過上述價值流的網絡收回勞動報酬,并能在收回投資后獲得利潤。只是一般經濟林要待造林后3-5年內陸續收回,他們要有一個3-5年的待收期;用材林的經營者則要待造林后6-70年才能輪伐,然后收回成本并獲得盈利,他們的待收期是6-70年。
3.1.2 自然資源價值的合理補償問題
雖然自然資源商品從理論上講是可以通過交換直接獲得貨幣等價物作價值補償的,但現實生活中往往存在著價值補償不足和資源過度利用問題。價值補償不足的實質,是把資源這一重要的生產要素排斥于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運動之外,造成商品價值構成不全,資源簡單再生產失去應有的保障。諸如過去在我國和其它一些主要靠指令性計劃來配置資源的國家里,往往對森林、土地、水流、礦藏、油田、漁場、草原等類似的自然資源長期進行掠奪式的無價或廉價開采利用,資源的存量和用量不計,很少考慮對其耗用、保護與管理、再生重置和尋找新的替代資源等進行物質與價值形態的必要補償,其自然資源價值及其耗用和損失,在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中沒有得到應有的反映。最終形成了一些與自然資源密切相關的初級產品,其價格一直低于其價值。由于資源價值在產品生產成本中得不到正確體現,這又反過來導致了采掘與開發資源形成的初級物質產品拿到市場交換收回的貨幣價值,補償和恢復不了生產這些資源的耗用,從而形成資源生態與經濟的惡性循環。例如新中國成立后的40多年間,中國的石油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到1990年,全國原油產量已增加到1.38億噸。然而,進入80年代以來,由于石油價格低于其價值,加上稅負過重、原材料漲價等原因,使石油工業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尤其是“七五”期間,矛盾日益加重。1988年全國石油工業陷入全行業全面虧損狀態。以大慶油田為例,1988年虧損17646萬元,1989年虧損74164萬元,1990年虧損87876萬元。[(1)f]。類似問題在勝利油田、遼河油田等也嚴重存在。
要使自然資源價值得到合理補償,必須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使各個自然資源生產部門生產的資源商品的生產價格,大體上同這些商品的在中等構成條件下用貨幣來表現的價值一致,“也就是說,它們=K+Kp(成本價格加上成本價格乘以平均利潤率所得之積)。”[(2)f]所以,任何一種自然資源的價格必須既要反映其成本價格K的數額,又要加上使這一自然資源生產部門(如石油生產部門)能獲得相當于全社會平均的利潤率的那部分利潤Kp的數額。當然在一般情況下,這是按照某一資源生產部門的中等生產條件來計算其K值和Kp值的;而當“在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價值,不能由較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價值來平衡,以致在較壞條件下生產的那部分商品,無論同中間的商品相比,還是同另一端的商品相比,都構成一個相當大的量,那末,市場價值或社會價值就由在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大量商品來調節。”[(3)f]這時,其自然資源商品的市場價值和生產價格,就應為該生產部門較壞條件下的成本價格加上成本價格乘以平均利潤率所得之積(即較壞條件下的K+Kp)。目前我國的石油生產部門就出現了這后一種情況,由于一些老油田的石油資源的可供開采量逐年遞減、油田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勘探開發效益下降、生產成本上升等原因,使在較差條件下生產的石油的數量,構成了一個相當大的量。按照馬克思的上述論述,這時石油的生產價格應為我國石油部門較壞條件下的成本價格加上成本價格乘以平均利潤率所得之積。由于我國在石油定價中長期使價格和價值嚴重背離,石油價格偏低,這是我國石油戰線出現虧損的根本原因。例如我國從1971年至1988年的17年中,石油平均價格為每噸103元,而在此期間,國際市場的油價由70年代初的每桶1.8美元上升到每桶30美元,提高了近17倍。近幾年我國的石油價格雖然有所提高,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所回落,但1992年的國內原油價格仍只相當國際價格的40%左右。所以如何按照價值規律理順石油價格,使其向國際市場油價靠拢的問題,就成了增強我國石油工業企業活力和提高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的關鍵。
要根本解決自然資源價值的實現及其補償問題,除了要合理解決開采自然資源所形成的初級產品的價格低于其價值的問題外,對所有礦產資源來說,還要合理解決這類開采礦物資源生產初級礦產品的企業在使用地礦部門提供的礦物貯量時其價值的實現及其補償問題。如前所述,所有礦產資源在未通過人類勞動進入生態經濟系統的運轉之前是不能認為其有價值的(應認為它們具有潛在價值)。但這類資源一旦經人類的勘探勞動發現并繼之被利用,該資源就具有了價值。所以,承認并補償礦產資源價值的起點是地質礦產部門耗用大量活勞動和物化勞動而探明的礦物儲量。由于礦產資源在一地被采掘企業耗竭后,不能靠自然過程在原地恢復補充,只能靠地礦部門在異地尋找礦產儲量接替;而尋找接替資源需要投入大量勘探資金,并進行艱苦而又復雜的礦產資源勘查勞動。因此,為了實現礦業再生產的良性循環,必須建立采礦企業使用地礦部門探明的礦產儲量的有償使用制度。我國憲法規定,礦藏屬于國家所有。這就表明國家通過其地礦部門探明的礦產儲量屬于國家財富,而所有企業的礦業開發活動所消耗的礦產儲量實質上都是國家財富的消耗,是國家的礦藏所有權向采礦企業的轉移。國家建立并實施礦產資源有償開采制度,就是實現這種所有權的必要形式,也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實行礦藏所有權與使用權適當分離原則的必然要求。通過對礦產資源實行有償開采,其補償費納入企業礦產品成本之中,礦產品成本又納入后續產業的成本之中,才能使地質勘探業、原材料工業和加工制造業真正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通過對采礦企業實行使用國家礦產儲量的補償制度,也有利于采礦企業不斷提高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和降低礦山的采礦貧化率,使所探明的礦產儲量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為使礦產資源的價值得到補償,我國從1994年1月1日起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對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鹽等資源的稅額幅度作出了規定,為稅務機關征收資源稅提供了依據。
3.2 生態環境價值的實現及其補償問題
3.2.1 生態環境價值的實現方式
由于與自然資源商品相比,生態環境價值的表現是間接的,這就使生態環境價值的實現也具有特殊性。
由于人工創造的生態環境的使用價值具有服務的社會性和區域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非排斥性,位置的固定性、效益的外部性等特點,這就決定了人工生態環境的價值量難于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而是由區域內(如水土保持林是在一定流域范圍內、城市大氣環境是在一定的城市地域內等)創造這一生態環境使用價值的個別勞動時間所決定,并且這種生態環境價值是通過服務區域內的消費者(即交換者)獲得級差收入的方式來作為其體現物的。生態環境價值的這種表現方式的特殊性就使其實現方式也具有間接性。這種間接性主要表現在要通過政府(中央政府、區域政府、城市政府等)的宏觀調控,采用稅收等方式,在區域內生態環境使用價值的消費者中收取生態環境建設稅,然后再以相應的政府部門的財政撥款等方式加以返還,以使生態環境價值得以實現。例如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的森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自然保護區等)的經營企業的合理的價值流過程可用下圖表示:
3.2.2 生態環境價值的合理補償問題
如同自然資源價值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中難于在實踐中實行經濟補償一樣,人工生態環境的價值由于其使用價值交換的間接性和服務的社會性、區域性,使其更難于得到補償。這種補償難包括人工生態環境的正效益的價值補償難和人工生態環境的負效益的價值補償難這兩個方面。因此,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解決生態環境價值的補償問題,必須要在這兩個方面進一步進行研究。
3.2.2.1 合理解決產生正效益的生態環境的價值補償問題。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為了使生態經濟系統得以正常運轉,人類必須付出必要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主要用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以使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有必要的資源和環境條件。這類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部門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自然保護區、城市水源地保護系統、江河上游的水土保持林系統、風沙地區的防風固沙林系統、海洋環境保護系統,等等。可以說,上述各類生態環境的使用價值雖然各不相同,但能產生外部經濟性和使區域的消費者獲得級差收入這一點上則是共同的。
(附圖
)
在這類產生正效益的生態環境的價值補償問題上,目前往往存在著補償不足的問題,致使這些生態環境使用價值生產部門的正常生產難于維持。因此要使這些部門得以正常運行,政府必須向區域內生態環境使用價值的享受者收取必要數量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稅,并向其生產單位作必要數量的返還。這種返還的必要數量要包括投入某項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個別勞動中的C、V和M這三大部分,而不能僅給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這個必要的補償基金數量既要包括用于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中的生產資料的價值C和勞動者在必要勞動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V,又要包括勞動者在剩余勞動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M。如果只給前兩者而不給后者,甚至都給不足,就只能使這些有益于全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事業趨向萎縮,并進而導致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惡性循環。這是國家在加強宏觀調控中所必須避免的。國家要在宏觀調控中實行對環境保護的優惠政策和獎懲措施。如根據國家制定的技術標準,企業達到不同的資源和能源利用率,可采取不同的稅率作為獎勵或懲罚;對于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工程給予支持性優惠貸款等。
3.2.2.2 合理解決產生負效益的生態環境的價值補償問題。現代社會的很多經濟活動都要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者說這些經濟活動都要消費原有生態環境的使用價值而使生態環境的質量下降。而原有生態環境的質量下降就必然要對區域內生態環境使用價值的消費者帶來負值的級差收入;要消除這些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種種不良影響,就要建立相應的“環境資源使用收費制”,即通過征收環境補償費的途徑,使被損害的生態環境得到必要的保護與重新建設的費用。這應是把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和管理納入市場經濟軌道的根本之路。也只有實行這種政策,才能真正承認生態環境的價值,并運用價值規律來解決產生負效益的生態環境的價值補償問題,并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籌措到可靠的資金,逐步解決一些原材料和重工業基地長期存在的“輸出資源和產品、留下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問題,逐步促使資源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另外,要逐步推行國內外行之有效的一些經濟手段,如排污許可證上市交易,收取廢物抵押金、“三同時”保證金等制度,以通過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的有機結合,促進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馬傳棟 生態經濟學 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
[2]馬傳棟 城市生態經濟學 經濟日報出版社,1989年2月
[3]丁舉貴 何乃維主編 農業生態經濟學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
Study on The Problem of the Value and its Achievement of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environment in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Ma Chuandong
(Economics Institute of Shan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Jinan 250002)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many basic problems of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environment in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such as the stipulation of quality and the stipulation of quantity ofthis value,the form of expression of this value,the achievement of this value,and the compensation of this value,etc.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Value of eco-environment
(1)a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51頁
(1)b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51頁
(2)b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08頁
(1)c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133頁
(1)d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52頁
(2)d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199頁
(3)d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200頁
(1)e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193頁
(1)f資料來源見《中國投資管理》1992年第7期
(2)f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193頁
(3)f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204頁
生態經濟昆明001-010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馬傳棟19951995 作者:生態經濟昆明001-010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馬傳棟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