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美國哲學特征的實用主義,是當代西方科學哲學從邏輯主義向歷史主義轉變的哲學因素。當解釋學傳到美國后,融合著解釋學的實用主義,正在展望后哲學文化。
實用主義是美國哲學的特征,它的基本精神是務實進取,追求實效。具體說,重視人,重行動,重效果,重價值,重相對性,重多元性,重偶然性,重向前看,重探索、假設、實驗、創新。任何一種外來哲學傳到美國后,遲早都會帶上實用主義色彩。不僅如此,還在這基礎上推進了西方哲學。科學哲學是本世紀三十年代起傳入美國并產生影響的。科學哲學在美國傳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實用主義和它結合,并推動了當代科學哲學發展,在這一結合和推動的過程中,實用主義的重效果,重價值,重相對,重多元起了重大的作用,而總的又體現了重探索創新,重向前看。邏輯經驗主義的衰落,而且還預示著西方科學哲學從邏輯主義向歷史主義轉變。解釋學傳到美國后,正在同實用主義相結合,展望建立后哲學文化。當然,現代自然科學進展是西方科學哲學發展另一個重要因素,不過這不是本文的主題。
一
從本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形成的邏輯經驗主義,到五十年代以前,曾在科學哲學中占了主導地位。邏輯經驗主義的核心思想是:一,分析命題同綜合命題的絕對區分;二,經驗證實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拒斥形而上學(古典意義的)。當邏輯經驗主義傳到美國的一段時間后,奎因就對上述核心思想進行挑戰。他在《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一文中說:“我將論證這兩個教條是站不住腳的。我們將看到,一旦拋棄這兩個教條,就會打破思辨的形而上學同自然科學的界限,就會轉向實用主義。”[(1)]
奎因是從批評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絕對區分開始的。他指出,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絕對區分并無充分要據,也沒有在它們之間劃出過一條截然分明的界限。奎因說,分析命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邏輯真理,其典型例子為:非未婚的男子是已婚了。它的邏輯形式是X的否定之否定等于X的肯定。這里的X用任何名詞代替,其值都是真的。另一類是可以通過同義詞的替代轉換成邏輯真理的命題,其典型例子為:非單身漢是已婚的。這里的“單身漢”可以用“未婚的男子”來替代,從而變成“非未婚的男子是已婚的”即變成邏輯命題。
奎因首先批評第二類分析命題。他問:我們怎么知道“單身漢”同“未婚男子”是同義詞呢?只有根據經驗。有人認為通過查詞典發現這兩個詞是同義的。奎因說,詞典的編纂者是歸納經驗事實為兩個詞下定義的,所以第二類分析命題來源于經驗。奎因接著判定第一類分析命題也同經驗有關。邏輯經驗主義認為雙重否定等于肯定,這是形式邏輯的一條定理,第一類分析命題就是根據這一定理判為真的。奎因向:為什么邏輯學家把它作為一條定理呢?根據經驗事實。經驗證明這條定理是對的,而且這條定理還可以用來應付經驗。奎因還指出,邏輯還要根據新的經驗不斷修正自己。邏輯同物理學和生物學的區別只是程度上的,不是原則上的。分析命題只不過比綜合命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它也是從經驗事實中概括而來的,同綜合命題并無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差異。總之,一切分析命題作為整個知識的一部份,其真假歸根到底受經驗檢驗。奎因斷言,尋找由經驗決定的綜合陳述,與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效的分析陳述之間的界線,那是十分愚蠢的。
在確定了所有命題都離不開經驗后,奎因進而批評邏輯經驗主義的第二教條——經驗證實原則。經驗證實原則是邏輯經驗主義的理論基石,但是對這原則的理解,邏輯經驗主義內部有著長期的爭論,難以統一。奎因從兩方面批評,首先認為科學是一個整體,命題同經驗、理論同觀察之間不是如邏輯經驗主義所主張的簡單命題還原關系,不可能把每一個命題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單獨地加以證實,他說,科學知識對經驗的依賴性有不同的層次,當科學理論同經驗發生沖突時,其修改的先后和程度也不同的,第一是感覺經驗命題,第二是物理命題,第三是數學、邏輯和本體論命題。但無論如何,都作為整個科學體系中的一個子類,一個有機組成部份而修改。其次,評價的標準應根本改變,不是同實在相符合的經驗標準,而是實用標準。奎因正是從這種工具主義知識觀出發批評邏輯經驗主義證實原則的。他認為,科學理論是人工構造的,根據過去的經驗預測未來的工具,工具對應付環境無所謂真假,只有有用無用的不同,或者只有有效性程度的差別。科學作為整體,它內部調整或修改雖有先后、程度之別,但這先后、程度并不是對每一經驗沖擊而作出的純被動的反應,而是一種根據實用要求所作的自由選擇活動。因此,作為檢驗標準說,邏輯經驗主義的證實原則是不正確的,應采取用實用主義的“有用”或“有效”的標準。
要指出的是,奎因以科學的整體性和經驗的實用性批評邏輯經驗主義的經驗證實原則,并不是反對經驗論,而是反對把經驗證實絕對化的教條主義經驗論。他想建立沒有教條的新的經驗論,即邏輯實用主義。
在拋棄了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之后,奎因進而以實用主義打破邏輯經驗主義所認為存在著科學和形而上學的嚴格區分。他認為,一切科學都存在著本體論的承諾,假定某種存在,正如物理學家承認物理東西存在一樣。但這僅是一種承諾。這種承諾只是為了選擇一個方便的概念系統,為了實用。奎因說,從這點看,科學同形而上學是相通的,不存在科學同形而上學的嚴格區分。
綜上所述,奎因用實用主義批評了邏輯經驗主義的基本點,從而使邏輯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化了。發表于一九五一年的《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是邏輯實用主義的代表作。而邏輯經驗主義正是五十年代盛極而衰的,科學哲學歷史主義學派則誕生于六十年代初。
二
如果說在奎因批評了邏輯經驗主義中的經驗主義,那么庫恩則根據科學史和五十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的新發展,進而批評了邏輯經驗主義和波普證偽主義中與科學史相脫離的邏輯主義,從而開創了科學哲學歷史主義學派。庫恩的科學哲學滲透著實用主義。
庫恩認為,從培根、笛卡兒開始的傳統哲學的特征,不是基礎主義,就是命題主義。無論基礎主義或命題主義都認為評價知識有著共同的標準,其中包括羅素的“感知知識”,維特根斯坦的基本命題,邏輯經驗主義的分析命題同綜合命題的區分,經驗證實原則,波普的證偽主義。奎因雖然有效地反對了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但還認為評價知識有著共同的標準。庫恩在分析了基礎主義和命題主義碰到了種種困難后說,科學知識的共同評價標準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要轉換視角,從邏輯主義轉向歷史主義。科學哲學歷史主義應研究科學如何發展的,必須回答信仰狀況是怎樣改變的,這一組信念所以為另一組信念所取代的原因何在?庫恩哲學就是試圖回答這些問題的。
庫恩哲學的關鍵性概念是“范式”。范式大致相當于視角。范式有多方面的含義,但主要是兩個方面:一、范式是科學家集團的共同信念,共同傳統;二、范式有指導作用,為科學共同體提供共同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框架。顯然,這兩方面的基本思想即知識是信念和工具的實用主義標準。這一思想貫穿在庫恩的科學發展模式各階段之中。庫恩認為,科學發展一般經歷了前科學時期→常規科學時期→反常和危機時期→科學革命時期→新常規科學時期→……
前科學時期。此時,科學中的范式尚未形成,因此各派學說爭論不休。
常規科學時期,這時期,一派最權威的學說終于統一了整個學科,被公認為范式。此時,科學共同體對共同的范式有著堅定的信念,因此科學家的任務不是檢查范式,改變范式,而是堅持范式,用范式去解決科學研究中的疑難問題。若遇到了困難,科學家只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會懷疑工具。庫恩說,范式猶如工具,“只能責怪人,不能責怪工具。”[(2)]
反常和危機時期。科學研究不斷揭示出乎意料之外的新現象(反常),反常現象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于是引起常規科學的危機,人們對范式開始懷疑,對它的信念逐漸動搖。庫恩說,檢查范式總是在解決難題不斷失敗而引起危機后產生的。現有的工具失效了。由于對范式的懷疑,科學共同體成員因失去共同信念而分裂,于是引起不同派別的爭論。就以對范式的態度來說,有的主張固守舊范式,有的則主張拋棄舊范式,建立新范式。
反常和危機標志著常規科學時期的結束,并預示著非常規科學時期或科學革命時期的到來。庫恩說:“危機的意義就在于,它可以指示更換工具的時機已經到來。”[(3)]庫恩反對任意更換工具,指出,在一般情況下,科學的發展取決于工具的合理使用,而不是更換工具。更換工具只在危機時期。庫恩認為,危機給科學家帶來分歧和混亂,使他們失去穩定和方向。但是危機也給科學家帶來批判精神和創造精神。正是由于危機,才有新的創造。
科學革命時期。科學革命的實質是拋棄舊范式,建立新范式是舊范式向新范式的過渡。庫恩認為,拋棄舊范式同接受新范式總是同時發生的,如果只拋棄舊范式,不建立新范式,就等于拋棄科學。所以,科學革命是破壞和建設的統一。科學革命時期是從舊范式向新范式轉變時期。
庫恩認為,舊范式向新范式的轉變是信念的轉變,選擇和評價范式的標準是價值,而不是觀察和邏輯。所以在一種理論推翻另一種理論的過程中,人們所看到的不是中立的觀察,嚴格的檢驗,數據確證或歸納確證,而是信念、價值等。當然,庫恩并不否定準確性、無矛盾性和簡明性這些為科學哲學家所強調的那些東西,不過這些不是作為選擇范式的標準,只是作為影響價值標準而起作用。庫恩還認為,由于范式是在不同條件下所形成的不同信念,所以新舊范式之間有質的區別,具有不可相比性,不可公度的。
庫恩以信念、價值來說明新范式之所以代替舊范式,而新舊范式又不能相比,就碰到這樣一個問題:科學革命,新范式的勝利,在何種意議上意味著科學的進步呢?這表現在新范式是更有效地解決疑難的工具。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范式同牛頓力學范式相比,它的進步性表現在:相對論能更好地解決問題;而且任何牛頓力學中能解決的問題,相對論中都可以解決,反過來卻辦不到。
新常規科學時期。當新的范式最終取代了舊的范式,這標志著科學革命時期的結束,新范式成了該學科的科學共同體的共同信念。科學將重新遵循“危機-革命”這一模式周期性地發展下去。
總之,庫恩在以歷史主義批評邏輯--歷史主義學派在發展著。費耶阿本德在《反對方法》中說,科學只是人所發現以便應付他的環境的工具之一。科學本質上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事業,理論是多元的,方法也是多元的,不存在普遍規范的理論和方法。費耶阿本德解釋,他的無政府主義只是認識論或方法論的無政府主義,不是政治上的無政府主義。費耶阿本德甚至反對庫恩用范式這類固定標準的更迭來刻畫科學革命,科學革命沒有固定的模式。費耶阿本德的理論多元和方法論多元的思想是合理的,雖然有的地方說得極端了些。
三
以庫恩、費耶阿本德為代表的歷史主義學派,以實用主義批評了適用于一切科學領域的概念、規則和方法,認為科學是永遠變化,永遠演進的。這一思想是深刻的,但有相對主義傾向,科學知識發展的合理性問題減弱了。這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被人們稱為新歷史主義學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夏皮爾認為,無論是以邏輯經驗主義和證偽主義為代表的預設主義或歷史主義學派的相對主義都關系到科學發展的合理性問題。據此,夏皮爾認為,合理性問題是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他的哲學就是圍繞這一問題展開的。他既反對預設主義的不可違背性的觀點,又反對相對主義的不可通行性的觀點。在夏皮爾看來,預設主義和相對主義是殊途同歸,都否認知識的合理性,從而也否認知識的可能性;因為預設主義認為存在著適用一切科學領域的不可違背的東西,否則就不能獲得知識,這同科學史不一致,而相對主義的不可通行性又反復證明我們不能獲得統一的、首尾一貫的知識。夏皮爾則主張,科學中的一切都是可以變的,可修正的,可拋棄的,不存在不可違背的東西,但科學發展又是有聯系的,可比較的,合理的。總之,是合理的演變。于是,夏皮爾說,問題就集中到合理性的標準,即“理由”這一概念上來了。
構成科學中的一個理由的東西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夏皮爾指出,“科學中的‘理由’是由下述信念組成:(1)它被證明是成功的;(2)對它沒有具體的懷疑理由;(3)它與具體的域(在這個域中它被用作一個‘理由’)相關,”[(4)]夏皮爾的理由概念中,包含了三種不同的傳統真理觀:實用說,符合說和一致說。實用說強調真理是一種有效的、成功的信念;符合說認為真理在于它與外在對象相符合,對這種符合人們是沒有懷疑的;一致說則認為一個命題是真的,并且僅當它與其他成功的命題有著貫通一致的關系時。初看上去,夏皮爾的理由保留了三種傳統真理觀的深刻見解,避免了它們的各自的不足。夏皮爾自己也這樣認為。實際上,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實用主義真理觀,并把實用說放在第一點,在論述理由三個特征之間的關系時往往把成功看作是最基本的,即科學是建立在成功基礎上,夏皮爾實際上主張比較溫和的實用主義。
同預設主義的不可違背性和相對主義的可通行性不同,夏皮爾認為,理由即合理性的標準,本身就屬于科學信念的一個部份,隨科學的變化是可以違背的。然而,不同時期的合理性的標準雖然不是絕對同一的,但卻具有家族的相似性或基本特征的相似性,即理由關系的鏈條。這種相似性使科學獲得了連續一貫的合理性。一句話,什么都可以違背的,科學發展卻是合理的。夏皮爾既批評了預設主義,又批評了相對主義,堅持了科學發展的合理性。
在論述了“理由”這一概念后,夏皮爾又討論了與科學合理發展有關的另一個概念:“域”。夏皮爾對域是這樣說的:已知科學中信息各項逐漸結合成有下述特征的信息群:
(1)這種結合是以各項之間的某些關系為基礎的。
(2)這樣聯結起來的信息群存在著某種問題。
(3)這個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
(4)科學研究這一問題已經“時機成熟”。[(5)]
對這個定義,夏皮爾解釋說,他的域,既包括事實,也包括理論,是二者的統一。顯然,類似于我們所說的科學研究領域。夏皮爾正是以域同其作為背景的科學信念--理由為框架,來說明科學發展的合理性問題。他認為,科學通過信息群之間的相互聯系形成一定的科學研究領域,科學研究中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是由其內在因素提出來的。在解答問題中,人們總是以理由為依據。對某一域修改得是否合理,就看這種修改的理由是否充分。若理由符合“理由”這一個概念中所說的條件,人們就可以它為理由進行推論。當然,這時仍然存在著懷疑和違背這種理由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并不足以否認我們現在可以依賴它。人們總是在比較不同的理由之后,選擇其中最好的理由的。所謂最好,是說結果表明它是成功的,而且未遭受過明確的懷疑。理由雖在變化著,但由于理由之間存在著理由關聯的鏈條,新舊兩個域之間就存在著合理的演變,所以科學的發展是合理的。
在理由和域的基礎上,夏皮爾提出了被稱為關聯主義的科學發展模式。科學哲學的歷史表明,曾有過二種典型意義的科學發展模式,這就是以邏輯經驗主義和證偽主義為代表的預設主義模式,和以庫恩、費耶阿本德歷史主義學派為代表的相對主義模式。這二種發展模式,都否認科學合理發展,都與科學史事實相背。夏皮爾的關聯主義科學發展模式,從方法論角度說,主要是:否認科學有普遍有效的合理標準,但承認在不同的合理標準之間有合理演變的方法過程,因而它們是可以比較的;否認科學有永恒不變的方法,承認歷史上有許多不同的科學方法,但并不把許多方法都保留下來,要分析方法的有價值和無價值成份,方法的適用時間和范圍。我們要學會把各種方法結合起來,把方法和我們關于這個世界的信念系統化。我們要根據最好的信念去排除、闡明、修改和系統化我們的方法,反過來又應用這些方法來獲得新的信念,然后又根據這些新的信念再改進我們的方法,如此循環往復。這樣,既避免了科學方法不變的預設主義,又糾正了許多方法并行不悖、各行其是的相對主義。關聯主義以實用主義的重效果為主導,吸取了其他科學發展模式的優點,符合科學發展實際情況,是比較合理的。
四
當解釋學傳到美國后,誕生了以羅蒂為代表的新實用主義。新實用主義的特點是,以實用主義為基礎,吸取了解釋學的成果,試圖建立沒有種種預設的后哲學文化。羅蒂認為,解釋學不是一種認知的方式,而是一種對付世界的方式,它實際上撇開了科學哲學乃至整個西方哲學中最根深蒂固的種種預設主義。這同實用主義是一致的。他提出了融合了解釋學的新實用主義,對科學哲學乃至整個西方哲學中的基本假設和基本信條作了根本性的批評。在羅蒂看來這些假設和信條均如流沙動水,而“特許表象”即真理,則成了海市蜃樓。所謂知識,并不取決于它與終極實在的聯系,僅取決于是否符合某種社會的行為方式,取決于其一歷史時期的解釋。從根本意義上,知識僅僅只是一種被社會辯護了的信念。我們不可能找到適合于一切時代的人類知識的客觀性、合理性和普遍性的標準,不可能找到超越時空的、永恒不變知識的終極基礎。以認識論為中心的哲學的歷史只是歐洲文化史的一個片斷。在這基礎上,羅蒂展望了后哲學文化。
羅蒂說,從黑格爾以來,歷史主義思想已經發展了一種文化觀點,這將是一種后哲學文化。在這種文化中,不再有一種占主導地位的學說來綜合和批判其他文化領域活動的結果。于是,人們不再需要一種新的認識范式,需要的只是慣常的談話,交流對事物的不同的解釋。羅蒂說,在這種文化中,科學家除了遵循科學的內在標準外,不存在其他的、同時科學家也應該遵循的超學科、超文化、非歷史的標準。存在這種標準是沒有意義的。
在這種文化中,雖然也存在著英雄崇拜,但不是把英雄當作上帝之子,趨于不朽,而與其他人區別開來。相反,這些英雄崇拜僅僅是贊賞那些極其擅長其專業,而能做出與眾不同成績的人,是一些善于做人的人。
在這種文化中,也不存在任何能解釋某些文化領域何以并如何對實在有一種特殊聯系的所謂哲學家。毫無疑問,在這種文化中會有一些能理解各種事物相互聯系的專家,但是,這些人并沒有什么要解決的特殊問題,也不可能有共同的標準,以及作為一種“同業的”自我形象。他們可能是多能的知識分子,樂意就任何事情發表觀點,以期使之與所有其他事物有聯系。
羅蒂說,這種沒有主導原則的后哲學文化,在柏拉圖主義者和實證主義者看來,是一種例退;因為這二者要求文化應得到引導,受到強制,有解決爭端的標準,而不聽其自然。羅蒂則認為,在后哲學文化中,人們不會對此感到惱怒,因為人們象實用主義者那樣把標準只看成是為特定的功利目的而構成的一個暫時休息處。標準本身就是相對的,多元的。柏拉圖主義者和實證主義者的欲望,正是實用主義者認為要壓制的欲望,也是一種后哲學文化將能成功地加以壓制的那種欲望。
這種后哲學文化能否建立?羅蒂認為,關鍵是實用主義本身是否有效。羅蒂對此是充滿信心的,他在《哲學和自然之鏡》中說:“以杜威為其主要介導者的實用主義傳統,是美國人對人類精神生活所作的最杰出的貢獻。”[(6)]羅蒂所預示的后哲學文化,正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融合了解釋學的羅蒂的新實用主義,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涉及到整個西方文化。這種新實用主義,應有專文論述,本文只是提出而已。
從西方哲學史看,羅蒂反對一套統一的觀念,反對超學科、超文化、非歷史的標準是可取的。可是略加思索后可以看到,他所倡導的沒有主導原則的后哲學文化仍有主導原則的,這就是實用主義。沒有主導原則的后哲學文化,究竟有否可能?看來問題似乎不在于有否主導原則,而在于主導原則有利于人類思想發展豐富,還是使思想停滯貧乏。
在學術上,實用主義還有什么新動作,人們將拭目以待。
注:
(1) 奎因:《從邏輯觀點看》,第19頁。
(2) 庫恩:《必要的張力》,第27頁。
(3)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第63頁。
(4)(5) 夏皮爾:《理由與求知》,第29頁,第306頁
(6) 羅蒂:《哲學和自然之鏡》,第17頁
(責任編輯:孫寶成)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滬007-013B2自然辯證法盧振芳19951995 作者:上海教育學院學報滬007-013B2自然辯證法盧振芳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