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文學發展過程的歷史序列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文學發展的連續表現為一種動態的時間序列。中國文學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混合、風騷、典雅、通俗、新潮、人民等依次演進的不同的文學時代,文學發展過程又表現為依次更替的藝術進化、文體演變、文學潮流變遷等藝術序列。各種歷史序列的客觀存在,表明文學發展過程不是一條歷史線索,而是集成式的多種線路。我們對此作深入研究,有助于建構類型不同的文學發展史。
         *       *        *
  文學發展過程是區分為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歷來的文學史研究者都比較注意文學歷史階段的劃分,即所謂文學史分期問題。把一部文學發展史劃分為幾個歷史時期是不是就揭示了文學發展過程?也不盡然。文學發展過程大體上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向前演變的,但是在每一個歷史階段之內,或兩個歷史階段之間,文學發展并沒有中斷,仍然處在歷史發展過程之中,而階段劃分仍末能深入探究其中的軌跡。本文試從文學發展的自然歷史全過程來探討一下文學發展的歷史序列,其中包括歷史時間序列和文學發展序列的歷史走向,以期進一步了解文學發展過程的復雜性和豐富性。
      一、文學發展過程的時間序列
  文學發展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歷史現象。它涉及的問題很多,大而言之,先有社會生活生枋環境、人類自身的發展,然后才有文學的發生發展。單就文學來說,主要有發展文學創作,促進大批新作品、好作品問世;發展文學理論,推出新論著,闡述新的文學概念和文學理論體系;發展文學隊伍,造就眾多作家、作家群和少數文學大師;發展活動,聯系作家,吸引讀者,大力出版發行,普及文學讀物;發展管理,制定有利于創作的決策,因勢利導,抑制不良傾向,激勵佳作。創作、理論、隊伍、活動、管理都在廣度、深度上向前推進了,文學也就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把文字發展理解為一個綜合的總體的系統的概念。
  文學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連續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它的歷史繼承性,決定著文學發展不能人武部拋棄以前社會的藝術積累和文學傳統。文學史家偶爾提到空前絕后的現象只是相對而言的,而在無窮無盡的歷史過程中,根本不存在沒有任何聯系的中間環節。文學發展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的文學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總有它的來龍去脈。無論是漸進的演變,還是飛躍的變革,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文學歷史長河永遠奔騰不息。文學總體發展是連續的,一脈相承,藕斷絲邊。它的各個局部的發展也是如此,不管是詩、文、賦、詞、曲、小說、影視等文體的新陳代謝,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文學思潮的起伏演進,邊塞、田園、婉約、豪放、吳江、臨川、人生、鄉土等文學流派的更替變遷,騷人墨客,京都學士、市井才人、小說家者流、新文學家、解放區作家等文學隊伍的師承換代,都是世世更新,又代代相傳。文學發展過程既是社會發展的大系統的一種運動,又是文學系統的自身運動。在社會發展總過程中的文學發展過程,即自古至今的歷史變遷的連續性,表現為一種動態的歷史序列。
  文學發展史就是歷史時間的文學存在,文字這種語言藝術是一定的歷史時間的產物。它因時而不同,不同的歷史時代,各有不同的文學,甚至相同的年代,文學的風貌也不一樣。文學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發展,自古至今,文學的情理、文體、潮流、風格、派別、作家、讀者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文學演變歷程總是在歷史時間得程中顯現出來,它存在著依次變更的時間序列。文學史研究者考究了這種序列組成的不同,并就此提出了各自的見解。
  首先是朝代時序。中國封建社會歷史很長,其間的發展歷程就是不斷地改朝換代,一個個新朝代取代了一個個舊朝代。歷史上不同的朝代,盡管社會性質并未發生根本變化,但常常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明顯的段落。文學演變也是如此,中國古代文學的朝代界限是較為鮮明的。漢代文學不同于周代文學,唐代文學有別于魏晉南北朝文學,無代文學有別于宋代文學,清代文學有異于明代文學。古代文學史研究者便認為一個朝代就有一個朝代的文學,文學發展的時間序列,就是依次更替的朝代。最早對此作出理論概括的是南朝齊梁劉勰。他在《文心雕龍·時序》中,闡述了“時運交移,質文代變”的進序觀。根據這種觀點,他概述了中國南朝齊以前的唐、虞、夏、商、周、漢魏、晉、宋、齊等10個朝代的文學時序。朝代時序觀為后來的文學史家所認可,他們在綜述文學史的分期和文學發展過程時,總離不開朝代的歷時順序。“在1919年以前出版的若干中國文學史,主要是按照歷史上的‘朝代’即殷、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唐、五代、兩宋、元、明、清那末分法的。”①“五四”以來,有的文學史研究者提出了朝代組合序列,以幾個朝代作為時間單元,構成依次更替的序列。趙景深在《中國文學史新編》中,將中國文學史分為唐以前、宋元、明清三編,每一編可視為一個時間單元,每一單元都是兩個以上的朝代的組合,三個朝代組合的序列就構成了發展過程的序列,雖然這與社會歷史行程相一致,但卻是表面現象的自然排列,而未能真實地展示文學發展的內在的歷史邏輯。
  其次是社會形態時序。在“五四”新文學大潮中,一批文學研究者接受了進化論,便運用新的文學史觀去重新探索中國文學發展的歷程。胡適把1000多年的中國文學史看作是白話文學進化史。魯迅先生基于“人類的歷史是進化的”基本觀點去研究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并結合中國歷史進化“只是比較的慢”的實際,“從倒行的雜亂的作品里尋找一條進行的線索來。”②劉大杰也是贊成運用進化論去研究中國文學 。他說:“文學的發展,必然也是進化的而不是停滯的了。文學史者的任務,就在敘述這各進化的過程與裨形式的演變以及作品中所表現的思想與感情。”③當時的文學進化論,與其說是一種自然發展觀,不如說是一種社會發展觀,也就是運用進化論來觀察文學的歷史發展按按照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形態來審視文學進化的歷程,打破了文學依不同朝代而演進的傳統看法。那些跟著時代一起前進的文學研究者,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之后,逐步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經歷了原始共產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五種不同形態歷史階段。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決定著文學發展的具體行程。依據這種社會發展觀,便提出了文學發展的社會開礦時序。譚丕模的《中國文學史綱》的時序,就是以原始共產制、奴隸制、封建制等不同的社會開礦的歷史更替構成時間序列,其中自西周起的封建制時代的文學,又依其封建制度的變化而分為不同的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編寫給編寫的《中國文學史》,也將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古代文學分為封建社會以前文學、封建社會文學。游國恩先生認為文學的藝術的發展與社會歷史的發展存在著辯證關系:“一方面,文學藝術的發展不能離開社會歷史的發展;而另一方面,文學的發展又并不能與社會歷史的發展相適應。”④他據此將中國古典文學發展的歷史分為上古到春秋末、戰國到東漢、建安到盛唐、中唐到北宋末、南宋到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等六個時期這種。這種六分法突破了朝代的界限,努力兼探求兼顧文學與社會的歷史實際的時序。
  再次是世代時序。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如果從宏觀上、總體上看,可以分為古代、中代、近代和現當代等四個世代。世代是一個歷史時間的大單元,用它組成的時序,既適用于世界發展史,又可以用此來區分各民族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概述至今為止的已往的全部歷史過程。黃人早在本世紀初,就采用三個世代序列構成中國文學發展過程的時序,漢以前為上世、自三國至宋遼為中世,明代為近世;謝無量的《中國文學史》(訂正本)把中國古代文學分為上古、中古、近古、近世等四個時間單元,由此構成四代時序。鄭振鐸先生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也以四分法組成世代時序,不過每一世代的上限和下限又有不同,從遠古到西晉為古代,從東晉到明代中葉為中世紀,從明嘉靖到“五四”運動為近代,自“五四”以來為現代。四代序列是以世界歷史發展階段作為參照系的。意大利克羅齊說:“我們近代歐洲人把歷史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⑤他信為這些看法是隨著近代意識本身的發展而出現的。所謂近代意識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意識,主要是歷史價值意識,古希臘羅馬是光輝的,中世紀是黑暗的,自文藝復興以來的近代則是人類新文明的開始。
  最后是時代時序。筆者認為前人和同仁提出的各種時序之說都有合理的地方,也仍有不盡人意之處。從綜合的文學發展觀看來,文學時序觀也有一定的綜合性。也就是說,文學歷史時間應當是社會、自然、文學、人類的歷史時間的綜合。我們研究的難題就是努力尋找它的綜合點在何處,并且清楚地表述出來。現代文學史研究者沒有孤立地研究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他們總是把文學時序與社會歷史時序聯系起來考察,想用人類社會歷史作坐標,努力勾勒出文學歷史進程的軌跡。無論是社會形態序列,還是朝代組合序列、世界世代序列,都是社會史的序列。研究者按照社會發展的歷程去刻畫文學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經歷了怎樣的形態、朝代、世代,文學便跟著經過了臬的行程。這樣的跟蹤描述巾近文學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實際,也反映了文學在社會歷史各個不同時期中的結特點,并由此而顯出文學發展過程的特殊性。我們應該繼續從社會發展過程去研究文學發展過程,但是當我們研究文字發展過程越深入的時候,就越加清楚地看到社會時序到文學時序這兩條歷史線索,既不是互不相干的平行線,又不是完全重疊的復合線,而是殊途同歸、若即若離的雙軸線。
  任何歷史過程都不能離開一定的時序,時序貫串在文學發展過程之中,但是各個時代研究者的歷史意識不同,研究文學過程的觀戰和方法不一樣,因而他們所概括的時序也就不同。我國文學史研究者早就認識到朝代序列不夠科學,社會形態序列難以顯示文學發展過程的特點,世界世代序列又跟中國國情不盡相符,近年來有的文學史研究者提出了近百年中國現代文學、20世紀的中國文學的概念,已經流露出想用世紀作為時間單元,建立新的文學史時序的意向。要提出符合中國文學發展過程實際的新時序,必須解決社會發展過程與文學發展過程的同異問題,只看到兩者之同,忽視其相異之處,便失去了文學發展過程的相對獨立性;而僅考慮兩者之異,無視其相同之點,那文學發展過程就會缺乏社會基礎而成為懸空游 在同中顯異,異里示同,就要探求兩者的歷史邏輯的結合點,以及歷史邏輯的各個環節點,無數的環節點構成無窮的歷史時間序列。這決不是短時間的苦思冥想就能夠做到的,但我們可以尊重歷史,大膽探索,開拓思路,層層推進。人類社會歷史經歷了不同時代的發展,文學的發展同樣也經歷了不同的時代。時代是一個歷史容量比較大的概念,也是一個鮮明地表現著研究者的歷史意識的概念,它能夠把社會歷史與文學歷史容納在一起。當我們說到“五四”時代的時候,它既是一個文學大變革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因此,我們可以考慮把時代作為文學發展過程時序的基本概念,將中國文學發展過程劃分和概括為若干時代,如原始社會的混合文學時代,封建社會的風騷文學時代、典雅文學時代、通俗文學時代,社會主義社會的人民文學時代。在每一個文學時代之中,以及各個文學時代之間,我們還要考究其時序的環節點,即不同的年代。如在新潮文學時代中,我們可以明顯地分辨出開風氣之先的變革年代,重在創作的建樹年代,調節導向的轉型年代,走向繁榮成熟的豐收年代。大體而言時代序列比較接近中國社會和文學的歷史發展過程實際,展現了文學依次更替、向前發展的歷程。
      二文學發展過程的藝術序列
  文學發展從它的自身來說,是一種藝術的發展,文學發展過程表現為依次更替的藝術序列。一定的藝術序列,總是顯示著藝術的不斷變化、創新、進步,不斷進入新的境界。這種藝術序列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態。
  其一,藝術進化序列。藝術這種特殊的社會審美現象是不斷進化的,正如自然界不斷進化一樣,它經歷了各種不同的階段,形成了不同的序列。黑格爾研究了人類藝術發展的過程,他認為“各門藝術本身也有一種不依存于它們所對象化的那些藝術類型的獨立永化或發展過程,這種發展過程,就它的抽象的關系來看,對所有各門藝術都是共同的。每一門都有它在藝術上達到了完滿發展的繁榮期,后此有一個衰落期。因為藝術作品全部都是精神產品,象自然產品那樣,不可能一步就達到完美,而是要經過開始、進展、完成和終結,要經過抽苗、開花和枯謝。”⑥每一門藝術的發展都經歷過準備、繁榮、衰落的過程,正如自然界生物萌芽、開花、凋謝一樣,藝術的興衰和進化都是不可避免的。三段進化序列是每一門藝術命運必由之途程。但這并不意味古今中外的藝術發展過程只有這一種概括,而不能有別的表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在考察唐詩發展過程的時候,提出了初、盛、中、晚的論點,把唐詩發展分為四個互相連接的逐步推移的階段,明代高bǐng@①說:“略而言之,則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⑦并具體說明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中唐為接武,晚唐為為、余響。他雖然彩時間序列的初、盛、中、晚,但主要是說明唐詩自身演變的過程,由正始、正宗、接武到正變,是唐詩藝術發展的序列,也就是一種文序。藝術四段演變序列,與黑格爾的三段進化序列相比,在繁盛與衰落之間,多了一個過渡性的階段。任何藝術發展過程都有始終和高峰期,其間總有一些中介地帶。藝術正變四段序列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從唐詩發展過程實際中總結出來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學發展過程序列的邏輯。
  其二,文體演化序列。文學發展過程常常表現為文體的興衰更替,新文體的出現往往標志著文體發展過程的向前推移。一種文體一花獨放的歷史現象比較罕見,多種文體同時存在,互相輝映,共同發展,在文學史上倒是屢見不鮮。在文學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大的文學時代,總有一些文體得天獨厚,引人注目,名家輩出,佳作林立,成就格外輝煌。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詩辭、散文,漢代的文、賦,魏晉南北朝的樂府、駢文,唐代的詩歌、古文、傳奇小說,宋代的詞詩、文,昂代的散曲、朵劇、南戲,明清的小說、、敘事詩等。自古至今文體演變,不僅是在類型上發展變化,由詩、賦、文、詞到小說、戲曲、影視,而且也在數量上發生消長。中國文體繁多,曹丕分為八類,陸機分為11類,蕭統分為39類,劉勰分為33類,吳納分為59類,徐師曾分為127類,姚鼐分為13類,現在文學理論教科書分為4類、5類。自古至今,文體分類由少至多及少。這種數量的變化,反映了文體發展的歷史走向,由古代文體的綜合發展到文體的分立,再演進到文體的新的綜合。現代文體呈現綜合化的趨勢,表明了文學發展的螺旋上升的過程。文體三次大變遷的現象不僅存在于中國的文學發展史中,而且在其他國家民族文學歷史中也發現類似的現實,前蘇聯美學家卡風在《藝術形態學》中,用混合、解體、綜合的三階段來表述人類藝術形態扔歷史發展他認為原始藝術在形態上的特點是混合性,沒有固定形式的結構,只有謬斯藝術和應用藝術綜合體,各種文體因素結合在一起。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和人們審美意識的變化,原始混合藝術開始解體,“這種解體首先表現為‘謬斯’藝術空間——時間結構原初的整體性的分化,表現為純時間藝術——文學——音樂藝術對空間——時間藝術——舞蹈和表演藝術——的獨立”。與古代藝術綜合體分體過程同時存在的,還有藝術的新的綜合過程。文體形態從混合發展到解體分立,再從各自獨立的分立文體演進到綜合性的藝術形態,新的更加復雜的文體形態逐步代替傳統的比較簡單的文體形態,也就是文體不斷變革創新、逐步進入新的審美境界的理事演變過程。
  其三,文風演變序列。在文學的歷史發展中,不難發現文學風格依次更新的現象。在每一個文學時代都有自己的文風,它顯示著創作的個性和文學發展的時尚。因此,從文風演變的序列,可以窺見文學發展的歷史過程。黑格爾《美學》中闡述了人類藝術存在著一些抽象差異的發展過程,這些差異就是不同的藝術風格,而藝術風格發展的歷史歷程是以嚴峻的風格開始,繼而是理想的風格,最后是愉快的風格。三種風格演進是人類藝術發展經歷過的三個階段的一種發展序列。人類藝術風格是不斷發展的,但是否一定象黑格爾所說的是這三種風格的依次推進,是應當繼續深入研究的。毫無疑問,文風因時而異,研究文風發展是探詢文學發展的一個側面;可以由文風的角度來考查文學的演變。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早就懂得了這個道理,并做了許多可貴的探索。劉勰概述了上古到南朝的文風變化:“榷而論之,則黃唐淳而質,虞夏質而辨,商周麗而雅,楚漢侈而艷,魏晉淺而綺,宋初訛而新,從質而訛,彌近彌淡。”⑨他看到了文風由質及訛的變化,似乎有些頌古非今,實質上他是為自己喜質厭訛的文風論尋找歷史的根據。魯迅研究魏晉文學發展也從文風幾變來觀察問題。這都是一定的歷史時期的文風演變,而不是通觀全部文學發展史的文學風貌正變。我國文學自古以來,藝術風格在傳統的延續中變遷,大體而言,春秋戰國文學風格壯闊而雅麗,漢魏南北朝清麗而蒼經,唐代自然而雄渾,寧代高遠而悲涼,元明清新奇而細膩,“五四”至今,平易而雄壯。
  其四,文學潮流序列。在文學發展史中,各種文學潮流邊綿不絕,總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歐洲文學研究者總結了歐洲文學發展潮流的經驗,發現這樣的歷史序列: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也有的文學史家認為主要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大潮流的交織發展。“五四”以來,我國文學研究者開始重視中國文學發展潮流的研究。朱維之在《中國文藝思潮史略》中,勾勒了中國文學潮流發展過程的輪廓,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有現實主義思潮,南方有浪漫主義思潮;秦漢魏晉,南北思潮合流;東漢至盛唐,佛都思潮勃興;中唐至北宋,唯美主義出現高潮;元清產生了古典主義;明清有浪漫主義新興;清中葉以來又有寫實主義潮流興起。他后來將“五四”以后興起的文學思潮稱之為新現實主義。這些概述,是以歐洲文學思潮史為參照系的,中外文學思潮發展不可能沒有大同,而更值得我們深入探索的是其大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多少文學潮流及其歷史走向,至今仍未能弄清其來龍去脈。大略而言同祖風騷“,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源遠流長,古典主義歷久未衰,其他各種潮流有的好景不長,也有的熱鬧一時但未成氣候。歷史上不同的文學潮流時起時伏,新陳代謝是無法避免的,但并不都是都是互相取代,而往往是同時共同發展。無論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古典主義都經歷了跟歐洲不同的發展過程,其歷史序列是否可概括如此:詩史的現實主義、歷史的現實主義、悲劇的現實主義、革命的現實主義即現代的浪漫主義;神話的浪漫主義、山水的浪漫主義、奇幻的浪漫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即現代的浪漫主義;樸實的古典主義、規范的古典主義、返祖的古典主義、革新的古典主義即現代的古典主義。這些序列不是平行并立,而是互相交錯、互相消長,顯出潮流紛呈,從混合至分流再到總匯的趨勢。它是文學發展過程的重要歷史線索之一,顯示著文學活動的不斷拓展,和人們審美理想的不斷追求。
  注釋:
  ①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頁。
  ②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268頁。 
  ③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1頁。
  ④ 《文學遺產選集》第三輯,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76頁。
  ⑤ 〔意大利〕貝奈戴托·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86頁。
  ⑥ 〔德國〕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冊,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5頁。
  ⑦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頁。
  ⑧ 〔蘇聯〕莫·卡岡:《藝術形態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第1版,第226頁。
  ⑨ 劉勰:《文心雕龍》,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楊明照校注,第207-208頁。
               (責任編輯 張炳煊)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木右加秉
  
  
  
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80-85J1文藝理論裴樹海19961996 作者: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80-85J1文藝理論裴樹海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9:17

[新一篇] 試論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學科地位

[舊一篇] 試論明代七子派的詩歌意象理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