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懸疑小說均衍生于一部作品
近幾年中國書市開始推出一些美國偵探小說,據說在一些讀者圈中,特別是白領和知識圈中,很受歡迎。我在這里介紹幾位美國大眾流行的偵探小說家,在筆者看來,第一,他們的作品已經足以代表當今美國文學創作的主流,值得向中國大眾讀者介紹。第二,他們的作品是現實主義的文學成就,具有藝術和美學價值,值得學界進行研究。
我在這里使用偵探小說的概念,僅僅是因為其普遍流行,易于被接受。其實在美國小說界和圖書市場,偵探小說屬于一個更大的范疇——有的美國人稱之驚險小說(Thriller),有的則稱作懸疑小說(Mystery)。美國有一個很大的小說家協會,叫做全美懸疑作家協會(The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美國還有一個同樣很大的小說家協會,叫做國際驚險作家協會(The International Thriller Writers Inc.)。這兩個協會的成員,很多是同一批小說家,他們創作推廣介紹的小說,很多也屬于同一批作品。可以說,這兩個種類,相互重疊或者相互交叉。
為了敘述的方便,本文采用懸疑小說(Mystery)的說法。美國各地公立圖書館,大多采用Mystery的標簽歸類,也有少量使用Suspense標簽,指的就是中國人比較習慣的推理小說。驚險小說的范圍更寬泛一些,除了懸疑小說之外,也包括鬼怪等小說的類別,如史蒂文·金(Steven King)的作品,這就不屬本文探討的內容了。
根據美國書界分類,懸疑小說可分為政治類(political)、法律類(legal)、推理類(suspense)、軍事類(military)、戰爭類(War)、間諜類(spy)、警官類(police)、醫務類(medical),浪漫類(romantic)、歷史類(historical)、宗教類(religious)、動作類(action)、犯罪類(criminal)、探險類(adventure)、科技類(high-tech)等等。另外還有一類,就是偵探類(detective)。在美國和西方社會,偵探包括警官偵探和私人偵探兩種。一般來說,警官類懸疑小說,比較偏近于以警察破案程序法規為主,而偵探類懸疑小說,則更加直接于破案本身,經常更多動作性,甚至違反程序法規。
如此之多且種類繁雜的懸疑小說,之所以經常被人籠統說成是偵探小說,是因為這龐大繁雜的懸疑小說世界,均產生于一部偵探小說。這部具有開天辟地革命意義的偵探小說,即美國作家愛德加·愛倫·坡的《莫格街兇殺案》(The Murder of Rue Morgue),問世于1841年。這之后,偵探小說很快發展成為最受大眾歡迎的小說樣式,遍及美國及整個西方世界。愛倫·坡之后的100年間,偵探小說不論是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或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眾多作品,或日本小說家江戶川亂步的推理小說,甚至今天仍在不斷翻新的007電影,都保持著愛倫·坡開創的古典創作風格,繼續玩弄文字和推理游戲的方法,與現實生活保持若即若離的狀態。其最典型的,莫過于《角落里的老人》(Old Man in the Corner, 1901)——英國奧希茲男爵(Baroness Orczy)筆下的私人偵探,終日坐在咖啡館的角落里,看著報紙,道聽途說,然后在自己頭腦里進行命案推理,理出前因后果。后來英國小說家薩克斯·羅默爾(Sax Rohmer)又創造了一個名叫默利斯·克勞(Moris Klaw)的神探,靠睡覺做夢來破案,被稱作夢幻偵探(Dream Detective),匪夷所思,可說是完全脫離現實生活。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偵探小說的黃金歲月,準確地說,是英國偵探小說的黃金歲月。以阿加莎·克里斯蒂領軍的英國偵探小說家,統治了歐美市場。美國懸疑作家協會稱為舒適/傳統風格(Cozy/Tranditional),用以相對于后來居上的美國硬漢懸疑小說。在百部最佳懸疑小說的排行榜里,甚至專列一類舒適/傳統,來界定英國古典偵探小說的風格。這種超越現實或者與現實相平行的古典風格偵探小說創作,走過輝煌的頂峰之后,終于發生革命性的裂變。
走上現實主義文學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發足戰爭財,戰后立刻出現經濟飛速膨脹的繁榮局面。在讓人興奮的輝煌照耀之下,消費主義狂潮泛濫,拜金主義獨領風騷,那些曾經保持社會堅固和穩定的美國文化傳統開始面臨挑戰,及時行樂的意識逐漸普及,深刻地毒害了美國人的大腦和心靈。正是在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最高的年代里,美國社會的各種犯罪,包括經濟犯罪和兇殺犯罪,也最為猖獗。美國社會的這一巨大轉型,迫使有良知的美國知識分子睜開眼睛,用一種驚恐和失落的目光,去注視現實生活的冷漠和殘酷。
好景不長,樂極生悲,美國在短暫的超級繁榮之后,隨即進入漫長的大蕭條。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不僅造成美國人實際生活觸目驚心的傷痛,也引發美國人意識形態上的巨大演變。作為知識分子中最具敏感的美國小說家們,面對身邊的種種不幸和災難,再也無法繼續獨居斗室,編造那些懸疑推理的偵探小說了。他們開始走出象牙塔,把現實生活的真實體驗,寫入自己的小說。于是美國偵探小說從游離社會現實的高空,墜落到痛苦的現實大地,不再僅僅是娛樂和游戲,而開始走上現實主義文學的道路。這批帶有現實主義文學光芒的美國偵探小說,因其不同于古典偵探小說的優雅和閑適態度,而是充滿冷酷殘忍和底層色彩,所以在美國被稱為硬漢偵探小說(Hard-Boiling)。硬漢偵探小說最響當當的代表人物,是薩姆·達希爾·哈米特 (Samuel Dashiell Hammett, 1894-1961)和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 1888-1959)。這兩個小說家,被美國學界尊為開創新現實主義文學的美國革命(American Revolution)領袖,視為經典作家而將其載入美國文學史,在美國許多大學文學系的專業課上教授和研究著。他們的小說,不僅是優秀的偵探小說,而且被看作是嚴肅的美國主流文學杰作,不僅在美國家喻戶曉,而且影響了整個世界的小說創作新走向。
哈米特1894年出生在美國馬里蘭州一個窮苦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在故鄉的底層社會中度過,做報童賺零錢。大學只讀了一年,便不得不輟學打工,養活自己。從十幾歲開始,哈米特做過辦公廳雜役、碼頭裝卸工、股票經紀人等多種苦力工作。這種底層社會的生活經歷,使他絕對無法寫出與那些出身良好、生活安逸的傳統偵探小說家的創作相類似的作品。哈米特21歲時,受雇于巴爾的摩市的平克頓私人偵探事務所,開始接觸社會犯罪的現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參加美國野戰救護隊,上過前線,見過鮮血和犧牲。不言而喻,這些親身體驗,給了他豐富而獨特的創作素材,也給了他對生活更為真實和深刻的認識。1922年他28歲,患上肺病,無法繼續工作,便開始寫作,發表短篇小說,賣文為生。
七年后,哈米特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血紅收獲》(The Red Harvest, 1929),立刻受到美國大眾的關注。一年后,又出版《馬耳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 1930),立即紅遍天下。這部作品,已被尊為美國文學的不朽經典,再無爭議。又過一年,他出版《玻璃鑰匙》 (The Glass Key, 1931),自稱己之最愛,也被美國文學評論界贊為“可與同時代任何一部文學名著所比美”的經典作品。 1934年他出版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后,便轉到好萊塢創作電影劇本,直至1961年因病逝世,他再也沒有出版過小說。以三部長篇小說,而開創美國偵探小說新潮流,引發美國文學革命,哈米特可謂劃時代的人物。
好像老天特意安排,幾乎正是哈米特停止小說創作的同時,錢德勒開始了自己的筆墨生涯。錢德勒1988年出生在芝加哥,父母離婚后,他隨母親移居英國,整個童年在倫敦度過,大學讀的是英國杜爾威奇學院(Dulwich College)。成年之后,錢德勒搬回美國,在加州定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投入加拿大空軍參戰。戰后他到舊金山一家銀行任職,后來轉到一家石油公司工作,同時也替幾家雜志撰稿,發表過許多詩歌。20年代末開始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影響了錢德勒,他染上酗酒的惡習,被公司解雇。此時,他一方面有時間遐想,一方面又無以為生,他開始寫小說。45歲那年,即1933年,錢德勒發表了第一個短篇小說,剛巧是哈米特出版最后一部長篇小說的前一年。
錢德勒1939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長眠不醒》(The Big Sleep),一鳴驚人,他因此成為美國偵探小說狀元郎。第二年出版長篇小說《戀人無情》(Farewell. My Lovely),又是轟動市場。美國現代偵探小說中所謂硬漢偵探的形象,便來自于錢德勒這兩部小說的主人公馬洛(Marlowe),硬漢小說的流派出因此得名。1950年,錢德勒出版一部短篇小說集《謀殺的簡單藝術》(The Simple Art of Murder),其中附一篇同名隨筆,表達了對古典以及英國式偵探小說的蔑視和開創新潮流的意志,被稱作美國文學革命宣言。三年之后,錢德勒實踐了自己的諾言,出版長篇小說《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 1953),牢固奠定了始于哈米特的硬漢偵探小說在美國文學界的地位,也使現實主義文學的觀念深入偵探小說的創作,引發出美國文學獨特而蓬勃的新發展。
上世紀30年代初開始的25年里,哈米特顛覆了古典偵探小說原則,錢德勒創建硬漢偵探小說的潮流,從此現實主義的文學精神,在美國偵探小說的創作中獲得新的生命。但那僅僅是一個開始,其后義經歷半個世紀的發展,美國偵探小說中的現實主義創作,后浪推前浪,名人佳作輩出,使硬漢風格的偵探小說,成為當今美國文學的主流,也逐漸繁衍出眾多類型。
政治類懸疑小說家:文思·佛萊恩
文思·佛萊恩(Vince Flynn, 1966-)大學畢業后,在克萊夫特食品公司担任會計。他做得很好,但茶余飯后,凝思默想的時候,也感到有些失落。年輕人總是不能安分守己,喜歡追求刺激,感受生命的動力。1990年他辭退了穩定但是單調的工作,報名參加美國海軍陸戰隊,準備當一名戰機飛行員,可是體檢發現問題,使他失去了成為海軍陸戰隊飛行員的資格。這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佛萊恩化了幾乎兩年時間,才接受了這個痛苦事實,重新回到以前離開的那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就在佛萊恩心理掙扎的這兩年里,他意外地發現了自己的另一種狂熱:寫作。
佛萊恩出生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里,他自小就被診斷患有閱讀困難癥,所以長期對文字閱讀懷有恐懼。在從軍夢想失敗后的兩年里,佛萊恩決定訓練自己,克服閱讀困難的宿疾。他強迫自己每天閱讀和寫作,只要能夠拿到手上的書,不管是什么,他就努力去讀。慢慢地,恐懼感消失,閱讀和寫作對他來說,非但不再困難,反而成為習慣和樂趣。同時,他也愛上了懸疑小說,特別是間諜小說。
讀過馬丁·格勞斯(Martin Gross)的書《政府的放蕩:華盛頓浪費面面觀》(The Government Racket: Washington Waste from A to Z)之后,佛萊恩確信那是他所讀過的有關美國政治的最優秀的書,激發他產生出許多想像。他開始琢磨,怎么才能真正地改造華盛頓的政治。一天早晨跑步,他又想起這個問題,忽然回憶到幾年前在華盛頓市內被暗殺的一個朋友,于是他一邊跑,一邊就慢慢地構思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佛萊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任期有限》(Term Limits, 1997)。
故事講述三個在華盛頓政界很有地位的政客,一夜之間連續被暗殺。那是一伙正直的愛國軍官干的,他們同時向白宮和國會領袖們遞交了一份宣戰書:放棄卑賤的黨派政治,認真建設祖國,否則就將被美國人民拋棄。于是美國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緊急動員,決心破獲這個暗殺陰謀。經過調查和分析,他們斷定,這個暗殺集團并非外國或美國恐怖分子,而是由經過嚴格訓練的美軍特種兵組成,他們計劃周密,技術高超。新當選的聯邦眾議員邁克·奧羅爾克,是退役海軍陸戰隊軍官,發現這個集團是由自己的祖父和密友領導,決定協助他們揭發出白宮政府內部的腐敗和陰謀分子,促使美國聯邦政府切實地開始進行反腐改革。領導謀殺三個腐敗政客以及若干民族罪人的軍官斯卡特·寇爾曼,原是美國陸海空三軍中最尖端最優秀的海軍希爾(SEAL)部隊的中校軍官。他說:“我成人之后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全世界飛行,到處消滅那些對美國安全具有威脅的人。可是最后我發現,那些野心勃勃而且貪污腐敗的美國政客和官僚,給美國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我殺掉的那些外國恐怖分子和專制暴君。那些政客們,分裂祖國、混淆是非、欺騙良知。他們坐在辦公室里,暗箱作業,決定誰該死、誰該活,謀算如何中飽私囊,甚至不惜毀滅這個國家。請給我一個正當的理由,告訴我這樣的人不應該被消滅干凈。”
既然控制華盛頓的政客們,不肯絲毫放松自己手里的權力,美國人民就行動起來,結束他們統治政府的任期,書名《任期有限》,就是這個意思。書中引用了1776年美國向英王宣戰時,托馬斯·杰斐遜的名言:任何時候,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具有了破壞性,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者推翻那個政府,建立一個新政府。
小說出版后立刻以其出人意料的曲折而緊張的情節驚動了市場,連續數周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使佛萊恩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政治懸疑小說家之一。
如此一來,佛萊恩的創作一發不可收拾。緊接著出版了長篇小說《權力移交》(Transfer of Power, 1999),正是在這部書中,他塑造了全新的中央情報局探員米赤·萊普(Mitch Rapp)的硬漢形象。萊普多年做中情局超級特工,其對美國的忠誠,忘我的戰斗意志,以及無堅不摧的特工技能,贏得廣大美國讀者的贊賞。《權力移交》講述了萊普從一群亡命徒手中解救總統和人質的故事。小說同樣獲得成功,連續數周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佛萊恩推出的第三本長篇小說《第三種選擇》(Third Option, 2000),再次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從而確立了佛萊恩作為美國最優秀的政治懸疑小說大師的地位。在這部小說中,中情局超級特工萊普必須在極其危險的情況下,同自己人作戰。中情局長托馬斯·斯坦思費爾德(Thomas Stansfield)病重垂危,他指定中情局反恐處長艾倫尼·肯尼迪博士(Dr. Irene Kennedy)為自己的繼承人,美國總統也表示同意,任命肯尼迪博士担任下一屆中情局長。這個決定,造成華盛頓政治圈內很大的震蕩,也引起中情局內部很多人包括原副局長的憤怒。這批人組織對抗,展開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陰謀活動。
2001年出版的《權力分離》(Separation of Power)依舊暢銷。故事中萊普接受新任務,破獲了中東恐怖集團在美國政界內部埋伏的特工組織,同時也成功阻止了伊拉克制造原子彈的事件。這部小說充分展露了佛萊恩與美國政界高層內部的關系,他不僅對華盛頓政治圈內外情況極為熟悉,而且擁有高科技和安全體系等方面的廣博知識。有趣的是,他雖然無情地揭露了華盛頓政客們的種種丑聞,仍然受到美國政界的信任,因為他忠于真實的細節,并且誠實地感謝向他提供資訊的人士。
佛萊恩的長篇小說《執行權力》(Executive Power)出版于2003年。中情局特工萊普已經受命退出一線,即將調任中情局總部反恐行動指揮。但他必須先同美國海軍希爾特種部隊一起,到菲律賓去解救被伊斯蘭恐怖分子綁架的一個美國家庭。在執行任務的路上,他們遭受伏擊。是誰對恐怖分子透露了信息?萊普追蹤調查之后,發現問題出在美國外交部和美國駐菲律賓大使館……這部小說直接寫美國總統、外交部長、國家安全顧問、國防部長、中情局長、聯調局長、英國情報機構、以色列情報組織、菲律賓陸軍上將、沙特王儲、美國特種部隊、菲律賓特種兵,天南地北,面面俱到,讓人目不暇接。
佛萊恩2004年出版長篇小說《陣亡軍人節》(Memorial Day)。該書問世之前,因書中涉及到很多核武機密,并且提及聯邦調查局和白宮衛隊的內部資料,曾被美國內務部審查,但這些審查沒能限制和封鎖此書的出版。小說講美國陣亡軍人節前一星期,萊普接受新任務,經歷種種斗爭后,終于成功阻止住了恐怖分子于陣亡軍人節在華盛頓爆炸一枚核彈的計劃,但……對美國安全的恐怖危險還遠遠沒有終止。
2005年佛萊恩出版長篇小說《殺人權力》(Consent to Kill),小說再次通過萊普破案的故事展示了他融軍事科技與特工打斗于一體的高超能力,小說也再次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萊普果敢大膽的行動方式,經過幾部小說的錘煉,至此已經形成一種全新的美國英雄風格,讓美國讀者感動和景仰。
佛萊恩的最新作品,是2006年才出版的長篇小說《叛國行動》(Act of Treason)。故事發生在新一屆總統選舉的兩星期前,副總統在民調普查中落后五個百分點。他在喬治城大學發表一個演講之后,回家路上遭到恐怖分子的襲擊,他僥幸脫險,他的妻子和六名白宮衛隊特工卻被殺害。兩星期后,副總統因為獲得民眾同情,選舉獲勝,但是刺殺副總統的兇手仍然逍遙法外。聯邦調查局的特工斯克普·邁克曼洪(Skip McMahon)獲得謀殺案的一些線索,他找到萊普,兩人順藤摸瓜,查出這起巨大陰謀的全部底細,揭發出華盛頓政治圈里的許多黑暗內幕……結局卻出人意料。
佛萊恩的小說屬于懸疑小說中的政治類,至今為止,他的小說都是寫美國首都華盛頓內部的政治斗爭故事。其中不僅廣泛深刻地介紹了美國政治作業的結構和運動,也詳盡細密地揭示了白宮和國會的權力爭奪和妥協,更鮮明生動地描繪了美國形形色色政客們卑鄙無恥的心態和以權謀私的行徑。佛萊恩曾在多部小說中引述尼采的名言:那些與惡魔作戰的人,必須警惕自己不要變成惡魔(He who fights with monsters should look to it that he himself does not become a monster)。這是在警告美國聯調局、中情局以及美國政府,在與罪惡勢力做斗爭的同時,不要無限膨脹自己的權力,讓自己也變成一個罪惡勢力。這個思想,由哲學家尼采提出,雖然深刻,終究無法普及,而經佛萊恩的小說以具體情節和形象加以推廣,很有可能變得家喻戶曉。
高科技懸疑小說之父:克萊頓
由于好萊塢影片《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1993)在中國放映,中國觀眾對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想必早有耳聞。
克萊頓號稱“高科技懸疑小說之父”,他的小說至今已經翻譯成36種語言,在全世界銷售將近兩億多冊。克萊頓的15部小說中,13部拍成了電影,他甚至親自導演過若干部片子并參與制作美國走紅十數年、獲艾美獎(Emmy Award)的電視連續劇《急診室的春天》(ER, 1994)。克萊頓擁有自己的電腦軟件公司,為電影拍攝設計電腦程序,1995年公司制作的影片《時間線》(Time Line, 2003,又譯《重返中世紀》),榮獲奧斯卡特技獎。他還設計過一套名為《亞馬遜》(Amazon)的電腦游戲,寫過一本電子信息的專著《電子生活》(Electronic Life)。由于克萊頓在暢銷書、電影、電視劇三個領域都取得非凡成就, 1992年美國《人物》(People)把他列為全球 50位最亮麗人物(Fifty Most Beautiful People)之一,足見其聲望之高。
克萊頓1942年生于芝加哥,20歲進入哈佛大學,連年獲得優秀生獎。畢業后,克萊頓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深造考古人類學,后入哈佛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以后又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生物學博士后研究。克萊頓持有醫生執照,但不行醫,而是潛心于文學創作。他使用過兩個筆名,據他說都與身高有關。克萊頓身高二米零六,所以他的第一個筆名叫做蘭格(Lange),在德文中是大個子的意思;第二個筆名是杰佛瑞·哈德森爵士(Sir. Jeffrey Hudson),此人乃是17世紀英國亨利塔·瑪利亞女王宮廷里著名的小矮人。
1968年,克萊頓創作出版長篇小說《死亡手術室》(A Case of Need),獲得當年的愛倫·坡獎。小說以人工流產的故事為內容,為人工流產的必要性進行了激烈的辯護。60年代的美國,人工流產還屬于非法,克萊頓的第一部小說就顯示出他挑戰社會思潮的勇氣。此書問世五年之后,美國國會才通過法案,把人工流產合法化。
醫學院畢業后,克萊頓就專心寫作,于1969年出版《安德洛墨達品系》(The Andromeda Strain),成為美國當年最紅的小說,并立刻被搬上好萊塢銀幕(名為《人間大浩劫》)。這部作品是克萊頓運用生物醫學領域的專業知識,創作出的高科技懸疑小說。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克萊頓最后下定決心,棄醫從文,并由此奠定了自己以高科技為特色的懸疑小說模式。
與其他美國懸疑小說家不同,克萊頓不以某一性格形象為主,創作系列小說作品。他癡迷于不同的科學技術知識,不斷探索新領域,創作出不同內容的小說作品。比如前述的《侏羅紀公園》及續篇《失落世界》(The Lost World, 1997),就是以考古學為內容;而《獵物》(Prey, 2004,又譯《納米獵殺》),則以納米和智能科學為主題;小說《剛果驚魂》(Congo, 1995),甚至改而大寫鉆石礦業和非洲動物學。克萊頓以后的一系列小說作品,都充分展示了他在考古學、人類學、生物學、醫學、神經學、遺傳學、物理學、電子學、天文學、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科學知識。
由世界著名影星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莎朗·斯通(Sharon Stone)、塞繆爾·杰克遜(Samuel Jackson)主演的好萊塢電影《深海圓疑》(Sphere, 1998),改編于克萊頓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研究人員在太平洋底發現一艘神秘的圓形太空船,他們經歷了許多冒險,包括黑洞,試圖發現其中奧妙。述寫太空船并非這部小說惟一的創作動機,克萊頓更熱衷于發現人類心靈的秘密。他把極為復雜的科技知識和心理探索綜合起來,用最簡單的描述表達出來,讓所有的讀者看得懂,顯示了超強的寫作才能。
克萊頓的另一部小說《時間線》與《侏羅紀公園》一樣,把現代與歷史交錯到一起。但《時間線》里,主人翁是幾個歷史學家,他們受某高科技富翁邀請,通過時間隧道,回到 14世紀的法國進行歷史研究。但是他們必須在37小時里趕上時間列車,才能返回現代,否則就會被困在14世紀……
閱讀這部小說,深思之下,難免會讓人產生一種恐懼:一些極為簡單的分子顆粒,集合到一起,按照簡單的指示做事,看似平安無事;一旦失去控制,這些簡單分子顆粒的群體行為就可能引發出難以想像的嚴重災難。從科學技術和人類心理兩個層面進行觀察,這種恐懼實實在在,不容忽視。
2004年克萊頓出版長篇小說《恐懼狀態》(State of Fear,又譯《恐懼之邦》),首印170萬冊,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連續18周,很長一段時間里引起全世界的爭論。小說講述一個熱心環保的億萬富翁與其律師及女助理聯手,配合政府雇傭的科學家,到處奔波,阻止陰謀分子發動的環境暴力襲擊,以人造海嘯來證明全球氣候轉暖致使海平面上升,讓全世界的人們生活在他們制造的恐懼之中。書中通過多位科學家之口辯論氣候問題,并印出各種圖表,羅列眾多注釋,書后還有兩個附錄,以及多達20頁的參考書目。克萊頓用這種近似學術而非小說的手段,把作品寫得如同一部科學著作,是藉此證明大眾之所以處于恐懼狀態,并非因為廣為流傳的氣候轉暖,而是由于政治和媒體勾結炒作,制造莫須有的憂慮,以保持對人民的絕對控制。這種似乎令人信服的科學論述,當時轟動了整個美國社會,乃至2005年美國參議院召集全球氣候轉暖聽證會,專門邀請克萊頓出席作證。把一個小說家當作一個專業科學家對待,一度引起美國科學界的不滿,重視環保的歐洲媒體更是紛紛攻擊。
在小說《獵物》里,克萊頓創造了又一個高科技的懸疑小說范例。故事開始于一個常見的家庭事件,電腦專家的丈夫失業后,在家時間多了,發現妻子總是不回家,以為她有了外遇。事實是妻子任職的公司采用納米技術,為美軍設計制造了一個如同黃蜂一樣的微型偵察儀,然而黃蜂逃脫科學家們的控制,于是制造者成了自己產品的獵物。這部小說里的恐怖源,雖然形態極小,但科技容量很大,構成的恐怖氛圍也更強烈。
克萊頓小說中常常以科學技術領域的知識為內容,但他對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卻抱有深刻的懷疑態度。他認為許多科學家僅僅滿足于在物質應用方面取得成功,而忽略了對人類文化意識及生存狀態應負的責任;不少高科技研究成果,同時對人類安全也構成一定威脅,但人類對此幾乎還沒有意識到。所以克萊頓以此為己任,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創作中時時口出狂言,制造世界震驚,以期喚起人類對此的高度關注。
據克萊頓說,他搞創作出于兩個動機:一、他想看看能否通過文字創作,讓讀者相信那些難以相信的事物;二、他試圖理解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比如性騷擾、氣候轉暖、美日貿易戰等。他說,每部作品都是因為實在有話要說才去寫。他不是為了要寫才寫,而是非寫不可。
克萊頓科學知識廣泛,感覺敏銳,想像力超人。他把通俗懸疑小說的寫作,提升到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高度,是不能忽視的美國小說家。
幾乎所有的美國大眾流行懸疑小說,都免不了引起爭議,但是不管爭議多么激烈,并不能決定某部作品的生死,也不能左右美國小說創作的走向。美國憲法規定,任何一級政府都無權命令書店下架某書。事實上,對于美國小說刻畫美國社會中的腐敗官員、作惡警察、貪婪商人……美國讀者都覺得很自然,不持反對態度,也沒有人會去自動對號入座。美國人看重的是一部作品是怎么寫的。因此不管讀者產生什么爭議和分歧,在一點上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讀起成功的懸疑小說來,都一樣的津津有味:因為小說情節迷人、性格贏人。
美國最大的圖書銷售連鎖店,叫做巴恩斯與諾貝爾(Barnes & Noble)。在這個書店的小說區域,在若干書架上面標明是懸疑小說,上面陳列著《福爾摩斯全集》、阿加莎·克利斯蒂系列、《愛倫·坡全集》以及雷蒙德·錢德勒的經典,還有當今美國偵探小說家如詹尼特·伊凡諾維奇(Janet Evanovich)等的作品。詹尼特在美國大名鼎鼎,是美國懸疑作家協會的現任會長。在這些專架的旁邊,另外排列著許多書架,標明是虛構與文學,這些書架土的書,被認為可以列入嚴肅的虛構文學作品。本文所介紹的佛萊恩和克萊頓這兩名美國小說家的作品,就被擺在嚴肅文學作品的書架上。
文藝報京④/④J4外國文學研究沈寧20072007
作者:文藝報京④/④J4外國文學研究沈寧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