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51年來,黨和政府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陸續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水土保護、防沙治沙、草原建設等生態建設。我國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據資料顯示:解放初期,我國森林覆蓋率僅有8.6%,1977-1981年上升為12%,“八五”末為13.9%,“九五”末達到了16.55%。
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雖然在逐年提高,但生態惡化的趨勢并未根本扭轉,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一是水土流失日趨加劇。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km[2],約占國土的38%,其中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73.9萬km[2],占流域總面積的41%,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45萬km[2],占流域總面積60%。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每年以1萬km[2]的速度增加。二是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及沙塵暴越來越嚴重。目前,我國土地荒漠化面積262萬km[2],大大超過了全國耕地面積的總和,僅沙化土地面積每年就以2460km[2]的速度增加,荒漠化以每年6700km[2]的速度擴展,其中90%集中在西部地區。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區的石漠化同樣不能忽視,每年也以2500km[2]的速度擴展。另外,近幾年我國沙塵暴也越來越嚴重。三是旱澇災害頻繁,我國每年發生旱澇災害3000萬km[2]。四是野生動植物資源數量下降,物種總數的15%~20%受到威脅,數千種動植物瀕危,并已有一批珍貴的野生動植物在國土上絕跡。
為什么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而水土流失、荒漠化卻日益嚴重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森林總量不足、分布不均、結構不合理
我國森林覆蓋率在逐年增長,但增長速度緩慢,“九五”全國森林覆蓋率為16.5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1.3%。僅有的森林大多集中在自然條件較好的東部地區,西部10省區森林覆蓋率只有11.99%。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西北五省區森林覆蓋率僅有3.34%。森林資源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一是林種結構不合理,用材林面積占77%,限制森林多種功能的發揮;二是林齡結構不合理,中幼林面積占71.12%,可采資源面積不足全國林分總面積10%,有近60%的木材采自中、幼齡林,嚴重削弱了森林資源的接續能力。
2 人工林代替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生態功能降低
評價森林生態效益不是單看森林覆蓋率的高低,森林生態功能的強弱才是衡量森林環境優劣的重要標志。天然林、天然次生林是經過漫長的自然演替過程形成的復層混交林,它們和林下植被、野生動物、生物形成了完整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關系。由于其郁閉度大,林冠和樹干截流量大,林下形成的枯枝落葉層厚且易分解,林下土壤結構良好,抗侵蝕能力也強,利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據測定,每畝森林年貯水614m[3],阻止水土失15.2m[3]。在森林的覆蓋下,地表徑流狀況會發生很大變化。據在薄山林場測定,同一次降雨,同是坡度為15°,25齡麻櫟林地,天然次生林郁閉度為0.9,人工林郁閉度為0.7。生態系統完整的麻櫟天然次生林林冠截流25%,林內蒸發6%,林下枯枝落葉層吸收68%,滲入土壤變成地下徑流,只有1%形成地表徑流。人工麻櫟林林冠截流19%,林內蒸發8%,林下枯枝落葉層吸收50%,13%形成地表徑流。從對比測定結果可以看出:人工林層次少,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態功能和質量與天然林有明顯差距。長期以來,由于人們亂砍濫伐,毀林開荒、過度放牧和濫挖固沙藥用植物、擠占濕地,天然林(次生林)、天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據調查,長江流域的森林植被已減少了85%,我國西部地區森林植被破壞更重。天然植被的破壞導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劇、水資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
3 大面積的人工純林生態系統極為脆弱且潛藏著隱患
人工純林結構單一,難以形成多生物群落的穩定生態系統,林下枯枝落葉層薄。混交林特別是喬灌混交林比純林郁閉度大,林下枯枝落葉層厚,并為復層根林,不僅比純林水土保持效益大,而且效益提高的程度逐年增大。據調查,刺槐與紫穗槐混交(行距1.5m,株距1.0m)比刺槐純林(行距1.5m,株距1.0m)減少地表徑流和減少土壤沖刷效益分別大32%和33%,減少地表徑流效益第1年達7.5%,第2年達33%,減少土壤沖刷效益第1年達8.8%,第2年達64.4%。另外,純林潛藏著許多隱患。純林易造成森林病蟲害不斷發生,火災隱患加重,人工針葉純林的連作栽培造成地力衰退,難以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比如杉木的枯枝落葉腐爛后為酸性粗腐殖質,致使土壤酸化、板結、地力衰退。據調查,杉木連栽第二代林,其生長量比第一代下降10%~20%,第三代比第一代下降20%~40%,土壤生化活性第二代林地比第一代林地下降5%~10%,第三代林地比第一代林地下降40%~50%。
4 經濟林代替了水保林,忽視了生態效益
各種水保林和防風固沙林都具有本身的特殊結構,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和“生態防護”的目的,配置在一定的地形部位上,樹種搭配及布設比較均勻且科學合理,是以生態防護效益為主的。部分地方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考慮地形地貌、立地條件,不進行科學的調查、區劃,盲目發展經濟林,使經濟林與生態林的比例遠遠超過20%。經濟林大都是純林,樹冠矮小,株行距大,有些經濟林每年要松土鋤草,林下植被完全被破壞,生態防護效益相對較差。據在板橋林場觀察,同一立地條件類型下,每畝15年生麻櫟水保林比每畝15年生油桐林每年減少土壤流失量0.08t。
5 造林整地工程粗放,造成水土流失
目前,我國部分地方的造林整地工程比較粗放,工程和當地的氣候、地形地貌、林地立地條件、水土流失情況及樹種生物生態學特性結合得不夠緊密,整地的深度、寬度、長度、斷面形式優化組合效果都沒達到最佳。有些地方采取全面整地的方式在山坡上栽種經濟林或速生豐產林,完全破壞了自然植被,在林木郁閉前,特別在陡坡,土體不穩,容易崩塌,暴雨季節,易造成水土流失。
6 草原和綠洲生態系統呈逆相演替
干旱區,人們為了生存,繁榮經濟,過度放牧,不合理利用水資源,人工構建綠洲生態系統,自然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草原和人工綠洲與沙漠間的過度帶明顯萎縮或消失。
7 幾點建議
2000年11月26日國務院發布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為我國的生態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由此,筆者對如何搞好我國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作了一些思考。
(1)切實加強對生態資源的保護管理工作。要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嚴格保護天然林、天然次生林、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等生態公益林,保護天然草原、綠洲和濕地。對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林區、草原應化為禁伐區、禁牧區、禁墾區,已經開發利用的,要退耕退牧,育林育草,休養生息。
(2)對生態惡化和生態脆弱地區實施重點治理。要集中科技力量對生態惡化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和土地利用現狀進行調查評價,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因地制宜地搞好生態恢復區劃和可行性規劃,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優化森林資源結構。國家應加大對西部地區的資金投入力度,切實加大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態功能區的退耕還林還草工作。生態恢復要采取人工恢復和自然恢復相結合,能夠封育成林的地方要封山育林,需要人工造林的地方要根據地形地貌和立地條件確定合理的整地方式,盡量減少對原有天然植被破壞。人工造林要營造混交林,盡量構建原始植被生態模擬系統,可根據生態經濟學的原理,在立地條件好的部位合理搭配一定比例的經濟林。在生態環境惡化的地區,其比例不能超過20%;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比例可根據當地實際放寬。造林種草要和當地的山區綜合開發、小流域綜合治理等結合起來。在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區搶救性建立一批生態功能保護示范區,以帶動整體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建設。
(3)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應大力開發和推廣節水新技術。西部地區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要保持水資源,要培育耐旱樹種、草種,研究和推廣集流整地技術。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應加大資金投入,開發和推廣滲灌、滴灌等節水技術,發展節水農業、林業。
(4)加強生態監測工程。利用"3S"集成技術,建立生態信息監測、管理系統,并實現國家和省級微機聯網,對重點生態環境惡化地區進行跟蹤監測和管理。
環境保護京27~28N2生態環境與保護彭舜磊/趙迎春20022002彭舜磊 駐馬店市森防站,河南 463000 趙迎春 駐馬店市驛城區環保局監理站 作者:環境保護京27~28N2生態環境與保護彭舜磊/趙迎春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