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文書中看沙州紡織業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從敦煌文書中窺探一下唐至宋初時期敦煌紡織業的狀況,將這一時期出現的紡織及其生產用度情況作一梳理,這對于研究這一時期敦煌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有所裨益。現簡要整理資料,將這一時期紡織業的基本狀況與特點略作說明。
  第一,文書中絲織品出現較多且花色品種繁多。其擁有者為:寺院佛所、常住處,僧界教授、僧政、各級僧官等,歸義軍政府官員,當地大族等,均為僧俗界上層。普通百姓擁有絲織品的只是零星幾點。引人注目的是在十世紀中的許多“貸絹契”“雇駝契”等諸多契約文書中生絹大量出現或為家庭用度,或為充使匹物,最常見的是斷價,利頭的作用。這些說明這一時期沙州絲織業有所發展。
  第二,棉織物——dié@⑦大量出現。此時期dié@⑦已作為寺院“諸色什物”出現在寺院會算歷上,同布、褐一樣為較普遍的織物之一。常用作衣物支付手段等方面。但dié@⑦價格較高,數量亦不及布與褐等仍未普及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度中。但dié@⑦的出現頻繁且量大說明在全國范圍內仍為沙州及西北地區有特色的紡織業。
  第三,民間用度,民生所依賴仍是麻織物“布”及毛織物“褐”最為重要。布與褐不僅是最基本的穿著用料而且還有吊孝、斷價、支付、結社、賑濟等多種用途。
  從沙州的地理、人口、民生及通盤經濟狀況來看,以家庭手工業為主的傳統性質的紡織業與其相適合。
  從敦煌卷子中看,首先,絲、棉、麻、毛四大類紡織物品均有大量出現。需詳加分析、辨別其來源、產地。其次,卻無一卷提及紡織業具體情況,只能從側面窺探,猜測。下面就分別簡單敘述一下敦煌卷子中所反映的此四類紡織業及織物。
  首先,歷來認為河西無蠶桑業,特別是唐代·汪jiān@①先生據《通典》、《食貸典》、《唐六典》、《元和郡縣圖志》的記載,研究隋唐埋藏絲產地的分布,認為隴右道非絲產地〔1〕。 絲織業的發達地區一開始在中原。唐宋時期,中原、江南、西蜀為三大蠶絲基地,富產絲織物。相對這些地方河西的絲織業則微不足道。這種分布當然與氣候關系密切,中原、江南、蜀地均夏季炎熱且生長期長,桑蠶一年數熟。因而其發達的蠶絲業揚名古今。但這并不能說明河西無蠶桑業。王永興先生在《試論唐代絲紡織業的地區分布》一文中考證出在唐后期涼州(今甘肅武威)以白綾為貢,西州則以絲為貢。〔2 〕可見唐代隴右道是有絲織業的。那么敦煌有無絲織業呢?論氣候條件敦煌與涼州相似,應無太大差異。
  在傳統社會的小農經濟條件下,商品貿易對普通人來說還是不經常的情況。百姓則努力生產自己所需物品。因而栽桑養蠶就有了可能性。據《大唐西域記》載唐初蠶種已經傳入西域〔3〕, 敦煌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沖且自漢以來就為華夏人居住,桑蠶種的傳入是沒有問題的。在敦煌卷子中無專門記載,但仍有痕跡可考。
  在吐蕃占領敦煌之前唐前期的卷子中有所反映。大谷2836號《長安三年(公元703 年)三月敦煌縣錄事董文徹牒》中載:“……其桑麻累年勸種,百姓并足自供。望請檢校榮田官,便即月別點閱縈子及布,城內縣官自巡,如有一家不緝績者,罚一回車馱遠使。”可見唐初敦煌已載桑種麻,可推斷可能有蠶絲業。記載唐開元、天寶年間沙州會計歷的P3841號,P3384號背,有“壹拾肆屯小綿”、“陸屯大綿”、“叁伯貳拾柒屯壹拾銖大綿”等關于綿的記載。綿是絲紡織的原料,若無絲織業,其原料又有何意義呢?在吐蕃占領時期將敦煌按部落編制管理其中有一為絲綿部落。P3491 號《吐蕃占領敦煌時期絲綿部落百姓陰海清便麥粟契》、P3613號《申年(公元804年)正月令狐子余牒及判記》中也載有“絲綿部落”。 這一絲綿部落的名稱也許與絲綿生產加工有關。 P4638 號《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公修功德記》中載:“畎平河之溉濟,蠶賦馬鳴。今則月德扶身,歲月應會;桑條小屈,敏事嚴君;棣萼相垂,高門慶及”,以及“更有山莊四所,桑杏萬株”。可見載種桑樹是富家炫耀其財富的內容之一。 在吐蕃時期記載施舍的一卷子P3583(13)中有“新綿半兩”可見在吐蕃統治時期敦煌有蠶桑業,歸義軍時期P3720《張淮深造窟功德碑》中有贊美之辭云:“居尊不棄于蠶桑,”還有P5007號有一佚題詩, 寫張議潮光復之后的敦煌景色:“萬頃平田四畔沙,漢朝城壘屬蕃家。歌謠再復歸唐國,道舞春風揚柳花。仕女上□天寶髻,水流依舊種桑麻,雄軍往往施鼙鼓,斗將徒勞xiǎn@②狁夸。”這些材料中均提及敦煌有桑樹。
  以上材料表明敦煌在古代,至少唐代以來就有栽桑養蠶之業。但是這種零星可見的蠶絲業畢竟無法與內地相比。因而敦煌的絲織品主要還是來自內地。
  唐代時因軍事需要有專門的向西域運輸布帛的體系,其中河西地區成為供給軍需物資的兵站基地〔4〕。P3714 號《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八月九日傳馬坊牒案卷》就反映了傳馬坊運送帛練的情形。到了唐中后期馬坊遞送體系轉變成由客商進行運送〔5〕。 通過此類手段內地的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敦煌,作為必經之地亦多有內地絲織品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敦煌的絲織品,在卷子中有大量記載。后世在敦煌亦出土許多唐代絲織品〔6 〕。 在敦煌卷子中所反映的唐前期絲織物多帶地名, 如:P3824“益州小練”、“河南府生”;P3384“河南府shī@③”、“陜郡shī@③”等。到了唐后期直至五代、宋初,絲織品出現多且量大。主要分布于以下幾方面的卷子中:佛寺供養具和雜物點檢歷中、佛寺施入品中、財禮單、借貸憑據、租佃買賣地契,雇牲契等中。
  在佛寺供養具中幢、傘、幡大多由絲織品制成,如錦、綾、綺、絹、chōu@④等。還有佛衣,菩薩披,裙等亦多為絲織品制成。P3432“故佛衣大佛袈裟,表雜色絹,并貼金銅花莊嚴,綿chōu@④里, 飾緣周園”、“故小白綾傘”、“故生絹畫幡”P2613“白綾幢貳, 緋絹里”“小銀泥幡”、“銀泥幡”等。還有類似記載見于 P2706 、P5031、S5899、S1774、S1776、P3163等。
  佛寺施入品有普通百姓的,一般多為絲制品衣物及絹匹, 如P2737(11)“白綾頭繡絹”、“蘋綠絹衫子”。P2583“絹兩匹”、 “緋絹叁匹”等。此類還有P2567、S2447、P3047等施入物。 另一類為歸義軍節度使或歸義軍官員的“回向疏”絲織品匹段及衣物。S4470、P2704、P3556、P4046、S2678、P2982、S3565、S5973等,一般施入存厚。
  最引人注目的是到了九世紀末至十世紀,大量出現的買賣,租佃地契,S3877、S5927、P3155及雇駝契,買牛契,P2825,北圖,段字41號,P2652、P3448等中以生絹為斷價而交易。其中生絹充當了貨幣的作用。現錄一件如下:
  唐乾寧三年(公元896年)二月馮文達雇駝契(稿)(P.2825 號背)
  乾寧三年丙辰歲二月十七日,平康鄉百姓北文達/奉差入京,為少畜乘,今于同鄉百姓李略延/邊,遂雇八歲黃父駝一頭。斷作雇價卻回來/時,準絹五疋。見立典物分付/
                            駝主
  這各絹匹的用法,特別是生絹尤多,一方面證明此時期絲織呂豐富,民間使用亦多而非以往由達官貴人,富豪商賈所壟斷。另一方面,生絹的大量出現于民間交易中,生絹這種較為普通的絲織品可能是當地并不發達的絲織業所出產。因為從整個傳統社會的商業貿易發展來看,大規模的商品流通還是不可能的,只是在極有限的范圍及規模上進行著,個體農耕的經濟條件下自給自足有著十分充足的合理性,因而一直占著統治地位。
  棉花的種植及紡織成匹物,在西北歷史久遠,唐代聞名的西州dié@⑦布,就是棉紡織品。這種用來織dié@⑦的棉花是草棉,又叫小棉,棉鈴小,產量低,纖維質也較差。但有一優點即:成熟早適宜于新疆、河西地區,生長期短的氣候特征。在清末,我國新疆、河西地區仍種植這種小棉。〔7〕《梁書·高昌傳》載高昌:“多草木,草實如繭、 繭中絲如細dié@⑦,名為疊子,國人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此所載即小棉及用其織布的情況。可見西北很早就植棉織布了。
  敦煌文書中出現大量dié@⑦布記載,可見棉織物dié@⑦布唐代時在敦煌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紡織物。筆者所見關于疊的材料僅一,即S4649 號《庚午年(公元970年)二月十日沿寺破歷》中有:“十六日, 粟壹碩貳斗,沽酒看達家娘子疊園用。”其中疊園即是種植疊子即棉花的園子。按當時西州與敦煌的交通條件,民間、官方往來極多,以及敦煌其地的自然條件,來推測敦煌也有疊種植是合理的,雖然文書材料太少但dié@⑦布的流行卻不可否認。
  在敦煌文書中是織物種類,一般作dié@⑦,又寫作“dié@⑦”(P3352 )及“dié@⑦”(P3155背)。dié@⑦用途很廣泛,有用做衣物的;如P3260中“細dié@⑦裝kù@⑤壹腰”、“細dié@⑦襪”。吊喪、施舍入寺、 支府手工費等亦用dié@⑦。dié@⑦還見于寺院的《諸色入破歷算會牒》中。此中dié@⑦已與布褐等處于同一地位為日常用度物。如:P2049 背《后唐同光一年(公元925 年)正月沙州凈土寺直歲保護手下諸色入破歷算會牒》中“捌伯肆拾陸石叁斗玖勝(升)半抄,麥、粟、油、蘇、米、面、黃麻、麩查、豆、布、dié@⑦、紙,承前帳回殘”、“壹伯貳拾叁尺dié@⑦”。與此類似的文書還有:P3352(11)、P2040、P2234、P3234背、P2032 背等諸多卷子。寺院用dié@⑦多做支付、交換用,如P3234背(7)、dié@⑦破,立機dié@⑦一匹,送路官家用。立機壹匹,于王得gàn@⑧邊買榆木用。”P2042號“dié@⑦破:……立機壹疋,拽梁日木匠用。粗dié@⑦拾壹匹,造檐時, 木匠手工用。”P2049號背“油壹斗伍勝(升),梁戶人dié@⑦壹匹用”“粗dié@⑦貳拾肆尺,梁戶部懷入折油入。”等。這些都說明dié@⑦是當地百姓自產,并用度廣泛。P2049背還記“粟貳斗,洗dié@⑦博士用。”
  關于安西dié@⑦,文書中亦有記載。安西dié@⑦一般是作為dié@⑦的一品種出現的,同時還出現細dié@⑦,粗dié@⑦,立機dié@⑦等諸多品種。如:P3156 《庚寅年(公元930或990)十月一日已后破dié@⑦數》“官家土物安西dié@⑦一匹、粗dié@⑦一匹。……帖綾價細dié@⑦三匹,粗dié@⑦六匹。肅州去細dié@⑦六匹,粗dié@⑦十一匹。……”P2992 背《兄大王(沙州歸義軍節度使)某致甘州回鶻順化可漢狀》有贈與可汗“……安西dié@⑦兩匹,立機細dié@⑦拾捌匹,官布陸拾疋。”可見安西dié@⑦可能是產于安西而不同于本地dié@⑦的一種dié@⑦布。可能較本地dié@⑦略貴重些。
  dié@⑦的品種花色很多,P2992 背“白dié@⑦”, P3155 背“捌綜dié@⑦”,P2049背“生dié@⑦”P2040號“官布”、“立機”、“粗dié@⑦”、 “細dié@⑦”等諸多卷子有載。關于立機dié@⑦,有時作:“立dié@⑦ ”(P3234 背(7)“立機”(P2040)“立機細dié@⑦”P2992號背、 立機可能是一種織機為立式,織法不同于其它織機,因而織物有特別之處,稱為立機dié@⑦。 在文書中立機dié@⑦出現很多。
  關于“官布”文書中出現亦很多的P2842背“生官布一丈七尺”,S5404“官布一匹”,P2992號“官布陸拾匹”,P3985“官布一段”,P3763號背,P2032號背,P3234背(11),等諸多卷子記載“官布”。官布是麻織品還是dié@⑦類的棉織物呢?P2040 《后晉時期凈土寺諸色入破歷算會稿》中分類有布破、dié@⑦破、褐破,在dié@⑦破下如此載:
  “官布壹匹,高孔目起蘭若人事用。立機壹匹拽梁日木匠用。粗dié@⑦拾壹疋,造檐時,木匠手工用。
               計三百二十五尺
  立機dié@⑦玖匹,官布拾伍匹,庭上轉經犀牛綾價用。立機dié@⑦壹匹,起寺設昌與作坊用。官布壹疋,康家榆木價用。
               通計八百七十五尺。”
  還有分類帳目P3234號背(7)“dié@⑦破:立機一匹,送路官家用。立機壹匹于王得dié@⑦邊買榆木月。官布一疋,乾寺寫鐘用”。P2032 號背亦有“dié@⑦破:官布陸匹,庭子上轉經蓮花錦襖子價用。”等。此類文書還有:P3763背等。這種分類破,入帳背“官布”置與dié@⑦下, 而不在“布”下,充分說明,敦煌卷子中的“官布”是dié@⑦,即棉織物,與一般的布(麻織物)不同。這種官布可能是從民間征入為賦調的匹物,因而稱為官布。
  在文書中dié@⑦雖為數眾多,但無論從數量上看還是從用度廣泛上看布應為最常用,最普遍的織物。敦煌種麻很早,但始于何時并無確考,然而可推知,從敦煌有了移民開始農耕種植業時就應有麻種植,因為麻是百姓衣著的主要材料。
  S613《西魏大統十三年(公元547 年)瓜州效谷郡計帳》記載西魏計口授田的情況,其中有:“計布一匹,麻二斤”、“十段十畝麻”等授麻田,調布的記載。P3560 號《沙州敦煌縣行用水細則》中記載唐代用水規則:“每年更重報澆麻菜水……”這種澆麻的記載說明敦煌麻田眾多。P2005號《沙州都督府圖經》載里澤:“右在州北四十里, ……堪漚麻,眾人徑還,因以里數為號。”可見在敦煌種植極為普遍。
  麻織品一般稱為布,布是百姓日常最重要的穿著用料。品種繁多,出現最多的是:“粗布”、“細布”。P5003“生布”、P3034“雜布”P3234背(7)“熟布”P2913“柒綜布”P2567“十綜孝布”、P2982 “土布”,北圖372:8962號背(烏字87號,劫子543號)“七宗布”、“八綜布”等品種。
  布多用于穿戴用度,如P4630號“支與員外春衣細布壹匹, 粗布壹爭。”“支與樓上僧智弁春衣粗布壹匹”。還用于吊喪P4640 “支與劉和信助葬粗布壹匹”。 “支與押衙羅文達助葬粗布叁匹”等。 還見于S4120、P2049、P2040、P3234號背(7)等諸多卷子。 用布或織物吊喪是民間習俗,因而文書中有諸多記載。結社納贈及賑濟用;P3544 號載立社條件中有“社內三大者有死亡,贈肆尺祭盤一,布貳丈,借色布兩匹半,其贈物欠少一色罚酒半甕。”結社納贈的還有P5003 號背《社人納色物》P2680號背,S5509號背等,此外布還充當支付、交換、買賣的貨幣手段。如:P2032背“布壹疋,王博士邊買榆木用。”“布壹匹,與擎佛人用”。這類用法還見S6829背、S2228、 S6981 , 北圖364 :8844背、S1522、S4120、P4640等卷子中頻繁出現。
  另外文書中還有其它麻織品,如:P2846“麻昌褐”、P3047“小麻鞋”,伯希和非漢文文獻1261號“麻履”等。
  褐,敦煌文書中出現較多。褐在我國古代多為粗布或粗布衣服,一般指麻織物。如《詩經》上有:“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敦煌文書中的褐卻是由毛織成的。P2846出現“麻昌褐一匹”, 如若昌褐本為麻織品,前面也就無需加麻了。S1733號有“粗面伍斗五升,麩一斗, 充織褐袋及上泥人用。”S5039“褐袋一口”,P2629號“酒破歷”中“支褐袋匠酒伍升”等。褐袋是用毛紡成線而織成的粗糙但結實耐用的口袋。近在本世紀前半葉式者更晚甘肅河西等地區的農村還有這種褐袋。
  敦煌畜牧業發達, 文書中記載了官府、 寺院大量養羊的情況。P3945號文書為歸義軍時期,P3028號是吐蕃占領時期的。均記載官府、寺院的羊群放牧及死亡等情況是管理性質的文書。寺院亦擁有大量羊郡且有牧羊人,分群放牧牲口。P2703號背(一)《壬申年(公元972年)十二月故都頭內宅務安延達分狀》的內容為牧羊人納毛之事。可見沙州畜牧業的發達為其毛紡織業提供人了豐富、便利的原料條件。
  時代為吐蕃時期的一件文書S0542 號背(七)《沙州諸寺戶妻女名薄》中記載寺戶妻女為寺院“上役”的情況,其名下書“放(紡)毛半斤”,可見將毛紡紗織布是妻女們的家庭工作之一,毛紡織業在家庭手工業中極為普遍。
  在P3631 號文書《辛亥年(十世紀)正月二十九日善因愿通等柒人將物色折倆抄錄》中有:“故僧愿住入昌褐肆拾尺,折麥粟肆碩,又愿通入布叁丈捌尺,折麥粟叁碩捌斗。”“保瑞替故張老宿入布壹丈伍尺,折麥粟壹碩伍斗。又昌褐貳丈肆尺,折麥杰兩碩肆斗。”從此折價上看布與昌褐價錢相當。說明毛織物在沙州地區極為普通且常用,且毛織物較為粗糙原始。
  從文書中的記載看,褐的品種繁多。P3631號“斜褐”、 “昌褐”,P3047“直褐”、P2843“生褐”,“細褐”、“粗褐”,S6417 “十二綜細褐”“十綜昌褐”“番褐”P3985“八綜褐”等。 這些是按不同織法、質地、來源而命名形成。可見褐的紡織在沙州極為普及。
  褐的用途基本與布相同。上述P3631的支付折價手段穿著用度, 如S4130號“昌褐貳仗肆尺,牧羊人春衣用”“昌褐貳丈肆尺, 安憨兒春衣用”。吊喪、結社、賑濟等用亦有記載如S2842背、P4887等。褐在沙州是用度廣泛,具有地方特色的織物之一。
  除褐外毛紡織品還有毛錦、氍sōu@⑨、氈等品種很多。
  氈出現較多是當時沙州普遍用度的日常用品。氈為非紡織品,是由羊毛擠壓而成,所謂“搟氈”。氈品種繁多P3638號有“大緋花氈”、“青花氈”、“緋鄉花氈”、“土褐花氈”、“白氈”、“桃花氈”、“五色花氈”、“汗搟白氈”、“細毛持氈”等,還有P3567 “繡針氈”,S1776號“gǔ@⑥羊氈”、“黑氈”,S4215“白繡氈”、 “紅繡氈”等。還有從外輸入的P2583(二)號”于闐花氈”S1776“番氈”等。此外還有氈制品P3647號“氈履”P3410號“氈鞭”等。制氈手工業者亦多有記載P3074號有“搟氈博士”“起氈博士”P4525(10)號“氈匠”。從以上氈的花色品種繁多,制氈手工業者職業化的記載來看制氈業在沙州地區極為發達。
  其它毛織品有:P3613“緋地(底)毛錦”“毛錦”P3706“緋毛錦”S1947IV “毛錦”S1776 號“毛褥”。 還有S4215 “貳色氍sōu@⑨”S1947IV“七尺氍sōu@⑨”另S4908、S1776、P3638均有氍sōu@⑨。氍sōu@⑨即現在所說的毛毯,多用毛織成,也有棉織物,如P2706“sōu@⑨氍貳”P2613“dié@⑦氍sōu@⑨壹”,毛錦、氍sōu@⑨的出現反應了沙州毛紡織業的發達, 與褐、氈一起組成沙州具有地域特色的發達的毛紡織業。
  綜上所述,唐宋時期沙州絲、棉、麻、毛四種紡織業均存在,且以毛紡織業最具特色也算是最為發達的了。由于敦煌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沖,商客、官使往來頻繁,因而內地的織物,紡織技術傳來許多,還有從西方傳來的,交匯于敦煌。由此使得敦煌本地的紡織業倍加陰晦不明〔8〕。                         *
  注釋:
  〔1〕參見《汪jiān@①隋唐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2 〕參見《魏晉隋唐史論集》第二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3〕季羨林等《大唐西域記》卷第十二,瞿薩旦那國八, 中華書局1985年版。
  〔4〕〔5〕:荒川正晴著,王忻譯《唐政府對西域布帛的運送及客商的活動》,《敦煌學輯刊》1993年第二期(總24期)。
  〔6 〕參見《“絲綢之路”上新發現的議唐織物》 載于 《文物》1972年第3期。
  〔7 〕參見沙比提《從考古發掘資料看新疆古代的棉花種植和紡織》,載于《文物》1972年第10期。
  〔8〕本文的敦煌卷子資料多引自:唐耕耦、 陸宏基所編撰的《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以及鄭炳林所著《敦煌碑銘贊輯釋》。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竹加錢
   @②原字為犭加嚴
   @③原字為纟加拖右
   @④原字為纟加由
   @⑤原字為衤加夸
   @⑥原字為羊加古
   @⑦原字疊加毛
   @⑧原字冷去令加金
   @⑨原字毛加流右部
  
  
  
敦煌學輯刊9蘭州49-54F7經濟史劉惠琴19961996 作者:敦煌學輯刊9蘭州49-54F7經濟史劉惠琴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1:31

[新一篇] 從家學淵源看陳子昂的人格精神和詩歌創作

[舊一篇] 從新發現《永樂大典》本看《詩話總龜》的版本及增補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