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7)——國共和談破裂與解放軍渡江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在中共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草案》中,具體提出了實現八條的二十四款辦法,沒有提及戰犯名單,沒有規定國軍整編人數和期限,同意南京政府在聯合政府成立前繼續存在并暫行職權,同意吸收南京政府中若干愛國分子參加新政協和聯合政府,但在前言中卻歷數了國民黨自1946年在美國幫助下破壞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發動全面內戰和實行各項錯誤政策的罪行,要求南京政府必須對此担負全部責任。正文八條二十四款內容充滿了對國民黨及其南京政府的蔑視和命令之詞,甚至明確規定南京政府在聯合政府成立前應對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并接受其領導。對于這樣的一份草案,南京代表團十分失望,他們覺得南京政府絕對不會接受這份“招降書”,而李宗仁“劃江而治”、“平等的和平”也注定無法實現。

4月14日,南京代表團提出了一個修正案,詞句力求和緩,避免刺眼的詞句,同時對軍隊改編、聯合政府兩項也有若干的修正,其目的在于希望南京方面能夠接受,使和平不致破壞。不過,張治中此時心知肚明,即使這個修正案為中共方面所接受,南京、特別是溪口和廣州方面也是不會接受的。(1949年2月1日和5日,國府行政院長孫科下令將國民黨中央黨部和行政院分別遷至廣州辦公,在南京只留下代總統辦公處,負責和談,這實際是蔣介石架空李宗仁之舉)

4月15日,南京代表與中共代表進行了分別交談,但毫無進展。當晚,周恩來將最后定稿的《國內和平協定》交給張治中,21時雙方舉行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正式會談,周恩來對定稿的修正之點作了說明,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權力問題,將其由南京政府的“太上政府”改為了雙方是一種協商合作關系,但在關于軍隊改編程序和人民解放軍開往江南接收一部分地方政權方面,中共則拒絕讓步,維持原案,其他方面的修改主要是去掉一些刺激性的字眼,如“反動分子”、“元兇巨惡”、“首要次要”等等,實質內容并無改變。最后,周恩來再三說明,這是不可變動的定稿,在本月20日以前,如果南京政府同意就簽字,否則解放軍就馬上過江。

面對中共這份帶有最后通牒性質的《國內和平協定》,南京方面是和了也吃不消,不和更吃不消。最后,南京代表團權衡利弊,兩害相權取其輕,在已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一致決定接受《國內和平協定》,并派黃紹竑和代表團顧問屈武于4月16日返回南京請示。黃紹竑和屈武飛返南京之前,周恩來親自赴西郊機場叮囑二人,請其明確告訴李宗仁、白崇禧,中共希望他們在協定簽字問題上自拿主張,不要請示蔣介石。

李宗仁在聽取黃紹竑、屈武的匯報和看完《國內和平協定》后,全無主張,白崇禧則怒氣沖沖的對黃紹竑說:“虧難你,像這樣的條件也帶得回來!”,在李宗仁、白崇禧看來,與其向中共“投降”,還不如同蔣介石妥協。4月17日,在征得李宗仁、白崇禧同意后,何應欽即派張群攜帶《國內和平協定》飛赴溪口向蔣介石請示,共謀對策。蔣介石看罷,拍案大罵:“文白無能,喪權辱國!”。由于李宗仁、白崇禧對和平協定不敢也不愿接受,蔣介石的意見自然成為主導一切的關鍵。4月19、20日,國民黨和談問題特種委員會秉承蔣介石的旨意,經過兩次開會研究,最終決定拒絕《國內和平協定》。

4月20日深夜,直到中共所規定的最后簽字時刻到來之際,李宗仁、何應欽才致電南京代表團,要其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并提請中共對協議內容重新考慮。然而,等到南京代表團將此電抄送中共,請其“再加考慮”時,毛澤東、朱德已經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解放軍百萬大軍已開始渡江。至此,國共北平和談正式宣告破裂。隨后,張治中等人準備回南京復命,但卻被周恩來勸阻。周恩來認為,南京代表團不管是回到上海還是廣州,國民黨特務都不會饒了他們,并說:“西安事變時我們已經對不起一個姓張的朋友,今天再不能對不起你了!”。此后,張治中等人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了新政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府徹底決裂。

國共和談期間,雙方都沒有停止軍事部署。國軍一方面在南方加緊整軍備戰,一方面于1949年4月在宜昌至上海間1800余公里的長江沿線上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人的兵力,意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而中共解放軍方面則于1949年2月至4月將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依次改稱為第1、第2、第3、第4野戰軍,并進行了渡江作戰的準備,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渡江戰役總前委,決定分路渡江,向南發展,占領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和蘇南、皖南及浙江全省。

1949年4月20日,國共停戰協定簽字的最后期限,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和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當夜,100萬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500公里戰線上,分三路強渡長江,發起渡江戰役,也稱京滬杭戰役。

4月20日,解放軍中突擊集團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鯽魚洲等江心洲,接著突破魯港至銅陵段國軍江防陣地,連續打退守軍的多次反擊,鞏固了灘頭陣地,爾后向縱深發展攻勢,至21日占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4月21日,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親赴蕪湖部署堵擊,而解放軍東、西兩突擊集團亦于當晚發起渡江攻勢。東突擊集團展開于龍稍港至張黃港段,在天生港等地突破守軍防御后,于22日進抵南閘、百丈鎮之線,建立灘頭陣地。同時,國軍江陰要塞守軍7000余人起義,控制了江陰炮臺,封鎖了江面,第20軍由泰興西北龍窩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占揚中。西突擊集團于4月21日晚在預定地段突破守軍江防陣地,22日占領彭澤、東流等地,并攻占安慶。中突擊集團則繼續發展攻勢,占領南陵,殲國軍第88軍大部。

鑒于江防已全線被突破,部隊有在沿江一線被解放軍分割、圍殲的危險,4月22日下午,國軍開始部署總退卻,蕪湖以西的部隊向浙贛鐵路沿線撤退,蕪湖以東、常州以西的部隊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東的部隊向上海方向撤退,意圖在浙贛鐵路沿線和上海地區組織新的防御。4月23日,解放軍東突擊集團主力相繼攻陷丹陽、常州、無錫等城,切斷了寧滬鐵路,國軍海防第2艦隊司令林遵率艦艇25艘在南京以東江面和另一部艦艇23艘在鎮江江面起義。同日,解放軍進占鎮江,當晚攻入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4月24日,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35軍104師312團進入南京總統府,將國府的青天白日旗丟下,代之以中共的標志性紅旗,至此,南京國民政府的時代宣告終結。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支占領總統府的軍隊本是國軍第96軍,1948年9月濟南戰役時起義投誠,接受中共改編,而它的軍長吳化文則最初是馮玉祥西北軍帳下將領,所以,直到現在,在大陸的歷史書和影視劇中都不大愿意詳細提及這支出現在歷史性時刻的軍隊。

解放軍渡江后,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江南,迅速占領了沿江各要塞。4月27日,解放軍攻占蘇州,5月3日克杭州,5月4日至7日相繼占領浙贛鐵路沿線的貴溪、上饒、衢縣、金華等地。5月14日,中共第四野戰軍南渡長江,16、17兩日相繼占領武漢三鎮。5月22日,南昌也被解放軍攻陷。自渡江戰役以后,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相繼落入解放軍之手,中國南方最精華地區均告淪陷,民國政府對大陸統治的結束已成定局。

在江南所有戰役中,上海戰役值得一提,因為在進攻上海時,解放軍因驕傲輕敵和國軍的頑抗受到了較大的損失,這也是解放軍渡江后打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是國共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堅戰。當時,20萬國軍在上海構筑了堅固的外圍陣地、主陣地和核心陣地,并配備坦克、裝甲車各約百輛,且有海空軍支援。自5月12日發起外圍攻勢后,為實施中共中央軍委“既攻占上海又保全上海”的戰略意圖,解放軍力求將市區守軍調至外圍殲滅,并在市區作戰時不使用火炮和炸藥。此間,由于解放軍對國軍可能的反擊程度和防御工事力量估計嚴重不足,造成了大量軍隊的傷亡。5月23日,解放軍發起總攻,戰至27日以傷亡3萬多人的代價攻克了上海全市,這一數字超過了國軍此役的死傷數。6月2日,解放軍占領崇明島,渡江戰役全部結束。


三鑒齋 2011-03-23 03:50:22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6)——李宗仁的“劃江而治”與毛澤東的“北平方式”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8)——國軍在大陸的全面潰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