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我國目前的“生產過剩”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當前的“生產過剩”是個不爭的事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課題組最近提出了“過剩經濟”的概念,并認為我國目前經濟活動中出現的一些狀態說明“中國經濟正面臨過剩經濟的挑戰”。在這里我們不討論我國是否已經進入過剩經濟時代,只是認為我國近兩年來出現的經濟狀況把它稱為“生產過剩”應是個不爭的事實。這主要表現在產品的過剩、企業設備生產能力的過剩和社會勞動力的過剩等幾個方面。
  可以說,我國近兩年來逐步形成的生產過剩已經從局部過剩走向全面過剩,從消費資料擴展到生產資料,從加工工業延伸到基礎工業,從工業產品影響到農副產品,從產品市場發展到生產要素市場。全面過剩帶來的是企業經濟效益嚴重滑坡,國有企業停產半停產普遍,產品積壓引起企業生產能力利用率不足。企業經濟效益下降,又使得職工收入減少;居民有效購買力減弱,又影響商品銷售不暢,引起價格大戰,由此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下降。這一系列連鎖反應,在生產、流通、消費和投資等各個環節的互相影響、相互作用下,目前已經形成一個怪圈。這一切都足以證明我國的生產過剩已經達到比較普遍和嚴重的程度。
      二、這是低水平的、相對的、結構性的過剩
  長期物資短缺,產品供不應求的現象一直是我國經濟的主要特征。經過多年努力,我們終于擺脫短缺經濟狀態,并出現從未有過的生產過剩,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轉軌已取得關鍵性的成效,生產力的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我國目前出現的生產過剩只是一種低水平的、相對的、結構性的過剩,這與發達國家人均GDP達到2~3萬美元時的那種過剩是性質完全不同的, 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1.我們的過剩是低水平的過剩
  低水平的標志:一是人均GNP水平低;二是恩格爾系數高。 世界銀行統計顯示,1997年我國人均GNP達到860美元,第一次脫離世界銀行所確定的低收入國家的行列,上升為中等收入國家。但在中等收入的國家中我們還是屬于排在最后面的國家之一,與中等收入行列中的高收入國家相比,距離相差10倍以上,差距還是相當大的。1997年我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達到46.4%和55.1%。依此標準,我國城市居民生活近兩年剛剛進入過得去的家庭水準,而占我國人口70%以上的農村居民雖然基本解決了溫飽,但從總體看則仍屬于過著貧窮的生活。
    2.我國目前的過剩是相對的過剩
  我們目前的過剩是相對于我們極其有限的收入而言的過剩。我們需要的東西很多,消費欲望也很強,但具有貨幣的購買能力卻又很弱。據統計1997年我國城鄉居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160元和2090元,若將它們分解到每一天的話, 城市居民每天實際可以支配的收入是 14.14元,而農村居民的人均年純收入, 即使一點也不投入農業生產而全部用于生活消費的話,一天可花費的金額只有5.73元。據統計,到1997年年底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46279.8億元, 人均存款余額達到3744元。但是,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在全體居民中的分布是極不均衡的,這使得絕大多數居民的平均存款余額要大大低于這個數字。在這些存款中有20%以上是公款私存;另外,2.5%的城鎮居民擁有83.2 %的存款;而97%以上的普通居民只擁有17%不到的存款額,這97%的普通居民的人均儲蓄存款僅為1080.5元。因為我國目前處于變化較大的歷史階段,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和支出的預期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一系列改革還沒有全部到位,人們不可能將這本來就不多的收入用于當前的消費而不顧及將來各種可能的需要。這么有限的收入和如此低的購買能力,對絕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并不是通過轉變消費觀念,引導和倡導消費,居民就會取出存款踴躍購物積極消費的。人們想買的東西很多,而口袋里的錢又實在太少。
    3.我國目前的過剩是結構性的過剩
  這里的結構是指消費品的品種結構和檔次結構。所謂結構性的過剩是指低檔次消費品過剩和高檔次消費品短缺并存的過剩。據統計,年收入在3~10萬元的家庭占7.2%、10萬元以上的家庭占2. 2 %。 在人均GDP6000多元人民幣的情況下,家庭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家庭, 毫無疑問可以說是我國目前比較富裕的家庭。如何滿足這一首先富裕起來的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如何跟上適應收入水平提高帶來的消費結構的變化,這對于習慣于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生存的國有企業而言,由于缺乏創新和應變能力,沒有及時地意識到這是新的機遇,反映比較遲鈍。對相當一部分消費者來說,他們的不少消費需求在我國生產的商品市場上不能得到滿足,而只能購買進口商品或者是外資企業生產的商品。
      三、過剩的原因及擺脫過剩的出路
  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數的22%,而國內生產總值GDP 僅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3%,人均GDP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很大的距離,經濟發展的空間應該很大,為什么剛剛告別饑餓就面臨過剩?怎樣才能走出過剩?我國近兩年逐漸形成的生產過剩,看似問題是在消費環節,而實際是在生產和收入分配環節,同時它也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要使我國的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必須在更深的層面上消除產生生產過剩的根源。
    1.我國城市化程度太低
  我國城市化程度太低有兩個理由:一是我國農業人口比重過高,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97年我國農業人口比重高達72%,比1994年的世界平均水平高29個百分點,比亞洲地區的平均水平高17個百分點,比非洲地區的平均水平高14個百分點。可以說,已經加大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國家和地區。二是我國目前的城市化程度與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不相稱,兩者關聯度又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據測算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還不到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的1/3。城市化程度低使得我國這個近13億人口的大國,市場回旋余地不大,市場容量相對縮小了許多。
  要使我國這個潛在的大市場變為現實的大市場,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加快我國城市化建設的進程,盡快改變我國目前這種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人口城鄉分布狀態。由于我國人口基數龐大,轉移一個百分點就是1300萬人口,即使進行靜態分析,每年轉移一個百分點的農業人口,達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也需要近30年的時間,這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但這又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小城鎮建設將會成為我國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也應該是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2.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偏大
  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收入分配狀況與經濟發展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收入差距必須拉開,沒有一定的差距,不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也不利于合理的消費梯隊的形成。但在收入分配構成中差距要合理,差距大小要與產品生產周期相吻合。我國目前生產過剩的原因之一就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消費梯隊出現斷層所致。
  怎樣盡快地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這是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又一難題。可以說農民收入低的關鍵是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而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的原因又在于農業人口眾多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原始落后。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業生產所激發的能量已經釋放得差不多了,在90年代初期已達到極限,目前對現有農村經濟制度進行再一次重大變革的時機已經到來。我國農業的根本出路是在維護農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穩妥地逐步地改變農民與土地的聯系形式,通過生產要素的貨幣化,生產資料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貨幣化,使農業生產資料、生產要素的使用權逐步地集中到有知識、懂科學、善經營的能人手中,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管理的模式,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提高農業生產社會化、專業化程度,達到規模化經營,走科技興農的路子。
    3.企業缺乏創新能力,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升級乏力
  企業的競爭力主要表現在創新能力上,關鍵在經營者的身上,最終是落實在產品上。所以,企業的體制和運行機制、企業經營者的思想觀念、企業的組織結構和員工素質等都要有利于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產生與培育。
  我國近兩年來出現的生產過剩,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產品缺乏競爭力,而首先是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缺乏競爭力。由于我國企業經營管理者整體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知識相對陳舊,受傳統習慣影響思想觀念難以超前,開拓創新能力不足。所以盡管產業結構升級和產品結構優化在9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但從全國來看成效不大,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困難在于我國合格的企業經營管理者太少。改革開放以來培養了100多萬大學生,其中的相當部分進了政府機關、 一部分留在高校、一部分進了三資企業,進入各類企業的不多,進入企業管理層的則更少。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現狀決定了企業的現狀,在引進市場機制、實行對外開放、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由于我們的企業和產品缺乏競爭力,我國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已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威脅。要改變我國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的現狀,從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形成機制來說,應該引進競爭上崗機制,使年輕優秀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
                         1999年4月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京16~18F10國民經濟管理徐建華20002000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經濟系 作者: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京16~18F10國民經濟管理徐建華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45:37

[新一篇] 析“以人為本”

[舊一篇] 析雅斯貝斯的文明形態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