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261(2004)06-0073-04
我國對趙樹理的研究至今已經歷了大半個世紀。雖然趙樹理的創作風格和特點幾乎沒 有因時代的改變而發生大的變化,但對他的研究卻可以根據時代的變化大體上劃分為四 個時期:1943—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倡導期;1949—1966年的評介期;1966—1976年“ 文革”期間的停滯期;1978年至今的縱深期。
一、倡導期
1943年9月《小二黑結婚》發表,扉頁上有彭德懷的題詞:“像這種從群眾調查研究中 寫出來的通俗故事還不多見。”第一版印行20000冊仍供不應求,可以說,除了趙樹理 小說自身獨具的魅力外,政界要人彭德懷的引薦,使趙樹理的作品得以在解放區、根據 地更廣泛地傳播,為人了解。這個題詞成了趙樹理研究的一個導火線、生發點。
實踐證明了趙樹理小說形式的生命力后,在整個40年代,他的作品都受到熱情的贊揚 。這一時期,對趙樹理的研究是以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 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精神為指導原則、以社會歷史學研究方法為主,將作品中反 映的生活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進行比照,整個研究呈現出較強的政治功利色彩,學理性 較弱。批評的主力軍大部分是“著名的文學家、文藝理論家及趙樹理故舊親朋中有一定 知名度的人”及“政界要人”[1](P23)。最初的評論文章中,影響較大的是當時華北地 區宣傳工作負責人李大章的《介紹<李有才板話>》[2]。文壇三巨頭郭沫若、茅盾、周 揚,都寫了熱情洋溢的評論,高度評價了趙樹理的作品如郭沫若《談<李家莊的變遷>》 [2]、茅盾《關于<李有才板話>》[2]和《論趙樹理的小說》。而這個時期最重要的評論 是周揚于1946年8月26日在《解放日報》上發表的《論趙樹理的創作》,趙樹理的地位 因之得以確立。盡管1948年底和1949年初發生了對《邪不壓正》的分歧,但并未對贊美 的主旋律發生多大干擾。
這個時期對趙樹理的肯定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肯定其作品能及時反映現實生活 中的問題,深刻描寫農村階級斗爭,配合了當時的政治斗爭;二是從藝術上肯定他塑造 了生動的農民形象,運用口語和民間文學傳統,創造了新的民族形式。這個時期主要是 一些評論文章,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回憶和評述趙樹理的生平、思想、性格、文學觀、創作的基本情況等。李普《趙 樹理印象記》,記述了趙樹理“不想做文壇文學家”,而想“做一個文攤文學家”的文 學觀[2](P23);楊俊《我所看到的趙樹理》[2],通過五個日常生活片斷,反映了趙樹 理樸素、平易近人的性格;王春《趙樹理是怎樣成為作家的》[4],揭示了趙樹理創作 的“不盡源泉”……這些文章多立足于《講話》中有關作家論的思想來展開評述。
(二)有針對性地分析趙樹理創作的特征和意義。當趙樹理在解放區嶄露頭角,尚未得 到知識分子圈子的認可時,周揚就指出趙樹理“是一個新人,是一個在創作、思想、生 活各方面都有準備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經相當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穎獨 創的大眾風格的人民藝術家”[4](P1),趙樹理的作品是“毛澤東文藝思想在創作上實 踐的一個勝利”[4](P10)。他還較系統地從人物、語言方面作了分析。周揚以無產階級 文藝批評家、以共產黨文藝方針代言人的身份,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對趙樹理及其創 作作了評價,其結論在這一時期的趙樹理評論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并對其他評論產生 了深遠影響。陳荒煤在《向趙樹理方向邁進》中總結出趙樹理創作的3個特點——“政 治性很強”、“民族新形式”、“革命功利主義”,首先提出了“趙樹理方向”,“號 召邊區文藝工作者向他學習”[2](P171-175)。二人的表述為這一時期及下一時期前期 對趙樹理的評價奠定了頌揚和提倡的主調。
二、評介期
1949—1966年為趙樹理研究的第二個時期一評介期,基本上承襲上個時期的研究方法 和指導思想,政治傾向鮮明。但由于這個時期中國現代文學史這門學科的正式建立和趙 樹理仍在不斷創作,對趙樹理的研究出現了新氣象:對趙樹理在文學史上進行定位,并 開始有意識地收集整理有關趙樹理的資料。
(一)與上個時期一樣,此期仍有許多關于趙樹理生平、思想的回憶和介紹,以及對具 體作品的分析。史紀言的《趙樹理同志二三事》[2],記敘了他對趙樹理的印象。另有 劉真的《我的老師嚴文井、趙樹理》(《光明日報》1956-03-10)、萬曼的《趙樹理的生 活和創作》[5]、張瑞華的《趙樹理在太行山》(《光明日報》1958-01-05)等。映白《 “第一顆碩果”——<小二黑結婚>》(《前哨》1956,5)從主題、人物、情節、語言來 分析作品,是這個時期較為系統的一篇論文,類似的有王中青《論趙樹理的<三里灣>》 [2]、傅雷《論<三里灣>在情節處理上的特色》[2]、唐tāo@①《<鍛煉鍛煉>中人物描寫上的焦點》[2]、馮健男《趙樹理創作的民族風格》[2]等,針對創作中的某一具體問題進行剖析。
(二)值得關注的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大量文學史著作中,對趙樹理的歷史地位作了較 為客觀、公正的評價。如李何林等人著的《中國新文學史研究》、王瑤《中國新文學史 稿》、劉綬松《中國新文學史》、丁易《中國現代文學史略》……其中唐tāo@①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將趙樹理視為“在反映農村生活方面,在小說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6](P372)的杰出代表,其觀點可作為這個時期科學公正地肯定趙樹理的代表性言論。其他批評家也開始評論趙樹理的歷史地位,如劉泮溪的《趙樹理在文學史上的意義》[2]。除文學史外,還出現了個人研究的專著,這是上個時期所沒有的。20世紀50年代就有黃修己的《論趙樹理的小說》,196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方欲曉的《趙樹理的小說》。
(三)研究資料的建設開始起步,大量收集趙樹理的作品,出現了有關趙樹理研究評論 文章的匯編書籍。1950年出版了《論趙樹理的創作》一書,收集了周揚、茅盾、郭沫若 等著名文學家、批評家、理論家的評論性文章。山東大學中文系1960年編纂了《趙樹理 研究資料匯編》,選取各個時期不同方面有代表性的評論文章,書后還附有趙樹理創作 年表。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趙樹理選集》,也為研究提供了方便。
此期的趙樹理研究,可以用“褒貶毀譽之間”來描述:前期處于社會正軌時,有關論 述,幾乎都把他作為實踐《講話》方針的典范,把他的創作視為延安文藝整風運動的最 早實績,研究較上一時期有了深入的發展。但“左”的思潮也在不斷發展,漸漸地,整 個研究與政策路線掛鉤,《三里灣》等作品受到批判,特別是1959年,《文藝報》組織 “文藝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內部矛盾”的討論,恰逢毛澤東提出“十大關系”、“如何處 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言論不久,最終導致對趙樹理的否定性認識,否定的理由是認為趙 樹理把社會主義農村描寫得太黑暗了,武養在《一篇歪曲現實的小說——<鍛煉鍛煉>讀 后感》中發出的質問可視為此類觀點的代表:“難道這就符合農村的現實嗎?難道這就 是農村婦女的真實寫照嗎……作者把它寫到紙上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呢?”[2](P474)當 然也有不同的看法,王西彥便撰文《<“鍛煉鍛煉”>和反映人民內部矛盾》,愿意“充 當一名保衛《鍛煉鍛煉》的戰士”[2](P467)。老舍、茅盾等人也一再為其作品辯護, 但未能改變趙樹理作品“不合時宜”的局面。1962年8月大連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座談會 上,邵荃麟代表中國作協黨組宣布1959年對趙樹理的批判是錯誤的。會上肯定他反映了 農村生活中的困難和曲折,達到現實主義的深化。但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屆十中全會 上提出的“階級斗爭學說”,又否定了大連會議的精神。兩種力量較量的結果是后者的 失敗。對趙樹理越來越嚴厲的指責和批判,實際上是當時文藝界越來越高漲的激進主義 文藝思潮和公式化、概念化傾向的反映。1964年以后,對趙樹理的評價發生了重大變化 ,大連會議受到嚴厲批評,趙樹理成了“寫中間人物論”的標兵,問題漸漸變成了對趙 樹理創作生死存亡的審定,對他的研究已無法再正常進行了。
三、停滯期
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的特殊年代,受極度夸大了的階級斗爭論和極“左”思 潮的影響,加上“四人幫”利用文藝篡黨奪權,文學成為首當其沖的靶子,文學研究遭 到空前的大破壞和大倒退,基本上失去了研究的意義,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趙樹理研 究也不例外,40年代以來的肯定性評價被全盤否定,他從忠實貫徹毛澤東文藝方針的代 表性的作家,一下子變成反對毛澤東思想的“黑作家”,作品大都成了“大毒草”,被 打翻在地。
在這個歷史越出常軌的時期,“大批判”式的所謂“學術研究”鋪天蓋地,以當時的 文藝政策和政治觀念來界定其人其文:《從趙樹理作品看他的反動本質》(《山西日報 》1966-08-11)、《趙樹理是反革命修正主義文藝路線的“標兵”》(《光明日報》1967 -01-08)、《不許趙樹理丑化無產階級先進分子》(《山西日報》1970-07-27)、《鼓吹 “實利主義”就是復辟資本主義》(《山西日報》1970-07-27)、《趙樹理是反對三面紅 旗的急先鋒》(《山西日報》1970-08-05)、《<三里灣>是對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全面反動 》(《山西日報》1970-08-17)、《趙樹理是那個階級的“方向作家”?》(《山西日報》 1971-05-24)、《趙樹理鼓吹實利主義是陰謀復辟資本主義》(《山西日報》1971-07-19 )……基本上形成了以《山西日報》為中心的批判陣地,這些標題大體反映了當時的“ 研究”內容。
所謂的“大批判”不過是政治迫害的一種手段,真正的文藝研究、文藝評論被中斷, 只是為了歷史發展過程敘述的完整性,姑且把這個時期稱為趙樹理研究的第三個時期— —停滯期。
四、縱深期
粉碎“四人幫”后,進入了趙樹理研究的第四個時期,這是趙樹理研究的一個中興期 。撥亂反正,解放思想,日益開明的文藝政策和政治氛圍,以及國外各種思潮的引入, 使這個時期的文學創作和研究都得到了空前的繁榮。1978年9月,趙樹理得到平反昭雪 ,趙樹理研究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這個時期的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前一階段(1978—80年代初)主要是撥亂反正,恢復名譽。從批判“文革”的角度 出發,對趙樹理創作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反封建的主題給予高度贊揚,重新肯定他在文學 史上的地位,如呂元明的《論趙樹理的創作》(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0,3 )。懷念、回憶趙樹理生平、思想的文章大量出現,趙樹理的子女及其生前好友、同學 、同事、培養的文學新人等構成此類評論文章的隊伍主體,拉開了新時期趙樹理研究的 序幕。作為趙樹理多年的同學、同事,史紀言的《趙樹理同志生平略》(《汾水》,198 0,1),簡要介紹了從1906年到1970年,趙樹理一生的經歷和著作。另有孫犁《談趙樹 理》[2]、趙廣建《回憶我的父親趙樹理》[2]、馬烽《憶趙樹理同志》[2]、陳登科《 憶念趙樹理同志》[2]……但這一階段的評價仍未全脫前兩個時期的評述思路,帶有明 顯的階級、政治意識形態色彩。
(二)第二個階段(80年代初—)是其研究的全面、多樣、深化的發展時期
1.資料建設。(1)著作輯佚方面,1980年,工人出版社和山西大學合編《趙樹理文集》 4卷本,1983年,又出版了《趙樹理文集續集》。此后,山西省作協和北岳文藝出版社 合作,編輯出版標注本《趙樹理全集》共5卷,到1994年出齊。(2)年譜考訂方面,董大 中1982年出版了《趙樹理年譜》,又經過12年努力,推出了迄今最為翔實完備的年譜增 訂本。(3)研究資料集成方面,有復旦大學中文系賈植芳等編的《趙樹理專集》,中國 趙樹理研究會的3卷本《趙樹理研究文集》,黃修己選編的《趙樹理研究資料》,陳荒 煤主編的《趙樹理研究文集》等。(4)傳記方面,黃修己《趙樹理評傳》首開先河,介 紹了趙樹理的生活經歷和作品,還對其作品的歷史貢獻及局限作出了描述。隨即有戴光 中的《趙樹理傳》、高捷等人的《趙樹理傳》、申雙魚的《鐵筆圣手——趙樹理》、楊 品的《趙樹理傳:顛沛人生》等多部傳記問世。(5)有關趙樹理創作與生活的專著,如 董大中的《趙樹理寫作生涯》、韓玉峰、趙廣建合寫的《趙樹理的創作與生活》、王獻 忠的《趙樹理小說的藝術風格》、李士德的《趙樹理小說的藝術世界》、楊志杰的《趙 樹理小說人物論》等。(6)對趙樹理研究的研究,如董大中《十五年來趙樹理研究的回 顧與展望》、王輝《五十年來趙樹理研究述評》(《聊城師范學院學報》,1992,2)、 戴光中《趙樹理研究回顧》(《哈爾濱師專學報》,2000,6)等,但此類研究還不多。
2.隊伍建設。1982年、1986年、1990年先后召開三次全國性趙樹理學術研討會,1992 年成立中國趙樹理研究會,并出版《趙樹理研究通訊》,首任會長陳荒煤。此前,山西 長治市已有趙樹理文學研究會和該會編印的《趙樹理研究》季刊。2001年9月下旬在山 西召開了第四次國際學術討論會。這個時期,形成了一個以專家學者為主體的研究隊伍 ,最有代表性的有80年代前期的周揚、黃修己,后期的戴光中,90年代的錢理群、溫儒 敏、吳福輝、陳思和等。
3.研究領域得到深化和拓展,更加重視從文學本身的特質來分析作品,研究方法不斷 更新。1985年興起的方法熱打開了趙樹理研究的新局面,大量西方現代批評方法被采用 。方法的興起可追溯到黃修己的《趙樹理研究》,該書用“發生學批評”、“審美批評 ”、“社會學批評”、“整體性批評”、“比較批評”等方法,對同一對象進行觀察分 析,打破慣常的社會歷史研究方式,實現了趙樹理研究的突破。到1990年年底第三次趙 樹理學術討論會之后,形成了一個運用新方法研究趙樹理的局面,將趙樹理研究放到民 間文藝、全球化、文化學、傳播學、接受美學、女性主義批評、敘事學、比較研究等領 域,找出某些內在聯系。陳思和在《民間的浮沉——對抗戰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嘗 試性的解釋》(王曉明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修訂本)》(下),東方出版中心2003 年)中,把趙樹理作為民間文化的杰出代表,論述其創作的意義;在《當代文學史教程 》中從民間立場的角度,挖掘出趙樹理的創作與主流意識形態間的裂痕。沈光明的《全 球化與趙樹理方向》(《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1,6)一文肯定了趙樹理的本 土化立場,也指出了“趙樹理方向”的局限及其在全球化面前所遭遇的挑戰。朱慶華在 《論傳播學意義下的趙樹理小說》(《文學評論》,2003,2)中用傳播學的方法分析了 趙樹理小說受到歡迎的“諸多有利條件”。劉登閣《才子佳人模式的現代置換》(《萊 陽農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3)借助神話原型視角,重新審視《小二黑結婚》,從 中發現隱含的“才子佳人”模式。楊新敏在《接受美學視野中的趙樹理》(《蘇州大學 學報》(哲社版),2000,7)中對趙樹理進行接受美學的分析。劉潔《試論趙樹理的文學 模式》(《社科縱橫》,1994,1)一文從敘述角度、敘述線索、敘述語言三個方面探討 趙樹理創作的模式。周云鵬通過張愛玲和趙樹理與五四文學傳統關系的對照,以及二人 在民間立場上的相似性,將他們進行了比較研究[7](P54-57)。范家進《現代鄉土小說 三家論》一書中把魯迅、沈從文、趙樹理三人放在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鄉土小說的流 脈中進行考察和剖析……此類評論與著作層出不窮,難以勝數。
4.對趙樹理的評價出現爭議,呈現出穩定深入發展中的波動性。一部分評論家仍堅持 趙樹理的方向性,但另一部分則對此提出質疑。這個時期,圍繞趙樹理發生過兩場爭論 。一次是“山藥蛋派”是否存在的問題。戴光中依據文學流派應有共同的理論主張和相 似風格的原則,對趙樹理與馬烽、西戎進行比較研究后提出了質疑,從而引起山西直至 各地文藝界的廣泛論爭。另一次爭論也是由戴光中引起的,其論文《關于“趙樹理方向 ”的再認識》,作為“重寫文學史”專欄的首篇發表于《上海文藝》1989年第2期,在 分析了趙樹理所堅持的“問題小說論”與“民間文藝正統論”之后,認為不宜作為新文 學的“方向”加以提倡,此文受到當時學術界普遍關注。這兩次論爭,暴露出某些研究 者身上濃重的地緣感情色彩,“鄉賢情結”也妨礙了他們作為學術研究者應有的價值中 立立場。
時至今日,趙樹理研究已經歷了60年的發展歷程,回首過去,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 研究主要集中于趙樹理的小說創作,而對他本人極感興趣并投入大量心血的曲藝、戲劇 方面,則少有人問津,同其他作家相比較,突破較小,也沒能發現新的興趣增長點。近 年來,各種文學現象和思潮旗幟林立,讓人眼花繚亂,趙樹理研究大有“塵暗舊貂裘” 之感,許多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別處,趙樹理研究正面臨著巨大考驗。
收稿日期:200天中學刊駐馬店73~76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胡艷琳20052005趙樹理在20世紀40年代崛起,對他的研究已歷60年,其研究可分為四個時期:1943-1 949年的倡導期,1949-1966年的評介期,1966-1976年的停滯期,1978年至今的縱深期 。趙樹理/研究/綜述/四個時期本文所說的“前期”指的是1921年到1925年間。1925年以后,文學研究會的組織變得 散漫,成員在文學觀念和政治傾向上的分歧增大,并走向分化。陳犀禾,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王金Traditions of the Poetics in Qu Yuan's Literary Writings and May 4th Literary Revolution
XIANG Huai-ling/TONG Sh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Law,Chongqi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Chongqing 40 0039/Department of Propaganda,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 0050,China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胡艷琳(1980-),女,土家族,湖南張家界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作者:天中學刊駐馬店73~76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胡艷琳20052005趙樹理在20世紀40年代崛起,對他的研究已歷60年,其研究可分為四個時期:1943-1 949年的倡導期,1949-1966年的評介期,1966-1976年的停滯期,1978年至今的縱深期 。趙樹理/研究/綜述/四個時期本文所說的“前期”指的是1921年到1925年間。1925年以后,文學研究會的組織變得 散漫,成員在文學觀念和政治傾向上的分歧增大,并走向分化。陳犀禾,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
網載 2013-09-10 21: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