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創新”的幾點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
  縱觀人類的進步史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凡是處于生機勃勃的發展時期,都充滿了人文科學和科學技術的創新;反之,死氣沉沉、墨守成規只能導致落后甚至失敗。早在七千年前,陜西半坡村的先民,利用“重心”原理燒制了一種小口尖底的陶瓶,用于汲水和儲水。這可能是帶有科學意義的最早的考古發現,它充分表現了先民的高度智慧和創新能力。正是這種創造精神才造就了中華古代文明以及中國民族的形成和連續發展。西方學者曾做過統計,他們認為,現代社會賴以建立的基本發明創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是來自中國。然而近三百年來,在現代科學興起之時,中國落后了。造成落后的原因有政治、經濟、社會、列強入侵等諸多方面,其中傳統儒家思想也是重要因素。楊振寧先生在探討這一問題時曾講:“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國三個世紀中抗拒西文科學思想的最大原因。但是這種抗拒在今天已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科學重要性的全民共識。”鄧小平同志20年前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進而我國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使得全民科技意識得到提高。
  二
  要“創新”,首先要“解放思想”,但也要“實事求是”。這對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都是一樣。繼承前人,必須面對實際,在實踐中總結、提高。中外人士都不否認“中國人聰明”,但也都感到中國人缺少“冒險”精神。這與中庸之道的“四平八穩”及力求“萬無一失”有關,也與在這種熏陶中形成的不太容忍“標新立異”的習慣有關。“真理往往在少數人手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沖破一些框框確實需要朝氣和勇敢。“解放思想”必須要“實事求是”。創新離不開實踐,歷史上任何一個重大發現都源于實踐。例如,19世紀末,以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方程以及統計物理為核心的經典物理已發展得相當完善,甚至有人認為物理學的研究已接近尾聲,但實踐結果卻提出了挑戰。當時兩個最有名的實驗與經典理論格格不入,一個是邁克耳孫——莫雷實驗,一個是黑體輻射能譜。對這些代表性實驗的解釋,導致了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革命,產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從而帶動了其他學科的發展,如半導體、激光、核物理及技術,最終導致了20世紀的技術革命。人類的實踐還在不斷發現新的事物,在我們面前還有很多的挑戰,也只有在實踐中總結分析前人、他人和自己的實踐,“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才能有所創新。
  創新需要民主的環境,要形成自由討論的風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馬克思曾說過,“一切創造都需要有一個表現這種力量的場合,需要從它所引起的反應吸取新的創造的力量,”真理越辯越明,在爭論中也將會激發人的靈感。在我國,學術上的民主空氣是不濃的,很少在學術會議看到真正的學術辯論。對權威或有地位的人的論點,很少在會上聽到不同的意見,特別是年輕人的不同意見,更談不上爭鳴。而有些爭論雖然很激烈,但又往往帶有意氣,把不同學術思想的爭論變成個人或不同單位之爭。這距離“學術上是對手,平時做朋友”的政黨學術爭論的目標差得很遠。有的人堅持錯誤的觀點,又沒有人敢批評,以至影響他自己的一兩代學生。科學與民主是不可分的。
  創新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我國安定團結的局面,從大的形勢下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過去的20年是我國近代史上科技人員能夠進行科學研究的最好時期。這個可以連續進行研究的機會是十分難得的。這也正是為什么在過去的20年中,我國科技有重要發展的原因。科學研究還應該有適合于其特征的小環境,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問題,當然也只能在深化改革中求得解決。除經費不足之外,還有隊伍的建設、科學的管理,包括正確的評價體系的建立,以及科學規劃和選擇研究課題的問題。
  創新需要交流與合作。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科技工作者與國際的交流規模在歷史上是空前的,收獲也是巨大的。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必須了解世界科技的進展。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科學技術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我們要把世界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掌握新技術,要善于學習,更要善于創新”,創新不管大小,只有世界水平的創新,而不存在國內領先的創新,要創新就要了解世界,加強國內外交流,歡迎一切新的經驗和進步,只有充分地繼承了前人的先進成果,才能做到創新。即使引進必要的新技術,也有二次創新的問題,即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交流并不是單向的,只有互惠才能推動和發展交流。誰的自主創新能力強,誰就會在交流中取得更大的益處。
  三
  創新的決定因素是人。鄧小平同志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則是尊重科學,尊重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并繼承和發展;尊重人才是尊重、愛護和發揮有真才實學人的作用。本領的重要表現是創新,是在創造性的實踐中培養和造就的。不能想象一個不參與科學實踐的人,能夠有什么科學創新,或者去指導別人去創新。也只能在實踐中才能發現人才。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的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中國有句老話,“士為知己者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靠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出來的品德,也是愛護和發揮人才作用的最應注意的方面。關心知識分子的疾苦,創造較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他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就會得到充分的發揮。鄧小平同志講要做科學教育事業的后勤部長,其意義是深刻的。鄧小平同志非常關心青年人的培養,要求創造一種環境使拔尖人才能脫穎而出。杰出青年人才是在實踐中、在所承担的重要工作中,通過創造性的工作脫穎而出的;要挑重担,要勇于實踐創新,要善于與人合作,善于向別人學習,尊重別人的勞動。而對他們的任何一個進步都應以極大的熱情歡迎、鼓勵和幫助,而不是求全責備,評頭品足。鼓勵他們敢于標新立異,要有韌性,不能急于求成。領導也應有耐心,要容忍失敗。要幫助他們“打天下”,而不是幫助他們“座天下”。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打下來的天下,才能坐得牢。而要打天下,就必須有“創新”的成就。對青年人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教育。目前提倡的素質教育是非常正確的。
  四
  在國際競爭中,知識產權保護已十分重要,“知識經濟”的出現又使之重要性更加突出。沒有創新,就根本談不上知識產權,有了創新也不一定能得到知識產權,這是因為我們缺少對這一發展了四百多年的專利制度的了解。我國建立專利制度才15年。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實施保護知識產權制度”,這是“運用最新技術成果,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的保證。中國科技人員的專利意識是很薄弱的,而中國的很多科研單位在專利申請方面的指導、管理以及承辦專利申請的機構也有很多問題,“播種不打糧,豐產不豐收”的現象,是相當嚴重的。為加速新技術的產業化,專利技術的使用也應結合國情制定些法規,至少目前應該寧可損失些專利轉讓費,也要促進中國公民有更多的機會采用新的專利技術。企業及科研單位應該組織專人研究有關狀況,以繞過國外專利,實現新產品的開發和二次創新。
  一個生機勃勃、高速發展的中國已經出現了!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億萬人民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已迸發出來,曾經創造過古代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必將以更多的創造發明,獻給人類的文明進步事業。
《繼續教育》京13~14G1教育學趙忠賢20012001趙忠賢 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作者:《繼續教育》京13~14G1教育學趙忠賢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55:12

[新一篇] 六十年來趙樹理研究綜述

[舊一篇] 關于“十七年”文學研究的歷史反思  ——以趙樹理小說為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