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近六年高考話題作文的基本認識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近六年高考話題作文回顧
    1998年,指導語:談心理承受力問題。題目:《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要求:兩題選做其一,可任意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說明和議論幾種表達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不可寫成詩歌、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不少于600字。
    1999年,指導語:從器官移植到人類記憶移植的推想,寫一篇作文。要求:寫作時可以大膽想象,內容只要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有關就符合要求,具體的角度和寫法也可以多種多樣,比如編述故事,發表見解,展望前景等等,題目自擬,除詩歌外,其他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2000年,指導語:四個圖形符號得出多種正確答案,引發出對現實生活的思考。要求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2001年,提供寓言故事,要求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2002年,提供一則故事,要求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襲。
    2003年,提供一則寓言,要求以“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識”為話題寫一篇文章,仍然是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襲。
      二、高考話題作文的特點
    從以上六年高考作文題目看話題作文,一般由四部分組成:導引材料、啟發提示語、話題要求、注意事項等。導引材料或敘述一段故事,或提示一種現象,或提供一件事實,或闡明一個事理……其作用是引出話題的觸媒,是由此及彼、由感性到理性(話題)的思考基礎,是激發聯想和展現考生寫作才華的由頭。與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不同,它不是立意寫作的基礎,在行文中可用可不用。啟發提示語較為簡短,或解說,或補充,或引用,或提問(1999年“它將引發你想些什么呢”,2000年“你有這樣的經歷、體驗、見聞和認識嗎”,2001年“它引發你想些什么呢?”),可幫助考生跳出材料,激活思維。話題是由導引材料引出或提煉出來并被限定下來的作文的中心,話題有時包括在導引材料之內,是導引材料的整體或部分意義,有時是導引材料拓展了的意義,可以說是考生立意寫作的基礎。注意事項中“你可以……,也可以……”“自造、自定、自擬”是進一步啟發你所享受的“權力”,而“必須”“不少于”則是強調你應盡的“義務”。
    話題作文跟以前的命題作文和命意作文(一般材料作文)相比,有以下一些顯著特點:
    1.命題的開放性。話題作文只提供寫作范圍,寫作的內容指向,不限立意,不限材料,不限表達方式,呈現全方位的開放態勢。
    2.創新的導向性。話題作文是語文考試命題認識的更新和理論上的發展,是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旨在啟發考生獨立思考、獨立發現,激活考生的思維,激勵并培育考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思維的發散性。命題作文和命意作文都是封閉的,而話題作文則是以話題為定點向四處發散,話題是觸發點,是引爆點,引導考生作縱向、橫向、順向、逆向、側向、分聚等多方面思考。
    4.文體的多樣性。命題作文和命意作文往往只限一種文體,不準這,不準那。話題作文則是文體自選,故考生作文的文體豐富多彩,除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外,還可以寫應用文,如:口信、新聞、特寫、報告等;寫文學作品,如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還有寫雜文、寓言故事、童話等等。
    5.行文的自主性。材料作文講究起承轉合,引議聯結,話題作文則不拘一格。立意自定,考生可圍繞話題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考生可根據題意和內容自選適合自己的文體;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推銷自己,考生可自擬文章標題。
      三、話題作文的弊端
    隨著話題作文被命題專家接受和連續使用,它的負面作用也充分暴露出來了。
    一是話題作文有變偽的趨勢。人們普遍比較認可的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一話題,到“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人們就發現了自身的矛盾性。“有時答案是惟一的”,“有時需要答案是惟一的”這些話題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應有之義,還是題外之義呢?再到“誠信”,其“偽”變得較為明顯,在不夠“誠信”的現實下,是讓學生考場如實說“不誠信”是“誠信”呢,還是違心說“誠信”是“誠信”呢?再到“心靈的選擇”,讓人有點難以接受這限制的“心靈”二字,有多少選擇是不經過思想斗爭和情感矛盾的呢?尤其是提供的故事,又是一個有違常情常理的材料,客觀上產生了引導學生說假話、亂編故事的負面效應。
    二是套作、抄襲的現象時有發生。因為話題的過于寬泛和話題內容太過于集中在倫理道德范疇之內,學生套作起來非常容易。尤其是2001年的優秀考場作文被2002年的考生很輕松地套用過來,你還不能說與話題無關。《讀者》《雜文選刊》的文章常常被很多人套用,甚至稍微改頭換面就據為己有。
    三是因為文體不限,導致學生在高一、高二時專攻某種文體,“一招鮮可以吃遍天下”,缺少現實生活基礎的胡編亂造的劣質作文,數量呈上升態勢。
      四、話題作文的新題型預測
    盡管話題作文有以上一些弊端,但就目前而言它還是一種比較好的作文題型,被實踐證明是最好的高考作文形式,今后將在內容或形式上有所限制,以增加試題的區分度和反宿構的功能,因此話題作文仍然是高考的重點與熱點,只是題型上會有創新。我認為新題型應該要發揚話題作文的優點,克服其不足,從而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有利于中學推進素質教育。
    根據這一思路,可以推測以下一些新題型:
    1.限定主題性的話題作文。即在所提供材料中既含有話題,又含有對主題的限定。這實際上是將給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雜交”了一下,既有前者取材廣泛靈活、考生難以猜題的特色,又有后者在文體上、寫法上天地廣闊的特點。
    2.主題作文。即作文題只提供一個主題,或提供一則材料,讓考生把這個主題或材料的中心(寓意)作為自己作文的中心,至于考生用什么文體、用什么題材,一概不要求。這比第一種還要寬泛。
    3.爭辯型話題作文。即所提供的話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爭辯,可以發表不同意見,比如2001年高考作文題,只是該題的傾向性太明顯,事實上聽不到“反方”的聲音。
    4.求異型話題作文。即話題是大家熟知的成語、諺語、格言等,引導學生逆向思維,翻出新意,以激活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
    5.比較型話題作文。即在話題中引出兩種人、兩種事物、事件,或兩種現象,引導學生加以比較,區別優劣,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今年的話題“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識”就是最好的嘗試。
      五、話題作文的訓練對策
    既然話題作文是目前最好的高考作文形式,就應加強話題作文的訓練。
    1.轉變寫作觀念,加強思想砥礪和素材儲備
    話題作文比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帶有更多的創造性,關鍵是對話題作文要有深刻的觀察力、敏銳的反應力、流暢的表達力,這就需要“深挖洞,廣積糧”。“深挖洞”即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砥礪自己的思維品質。思想的獲得需要用生命去體驗,需要用閱讀去滋養。“廣積糧”即廣泛地儲備寫作素材,培養深厚的文化底蘊。考察近幾年的滿分作文,除了有獨到的見解,獨特的表達,就是有豐富的材料。為此在平時訓練時要多搞活動,如開展時事短評,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社會,把握時代的脈搏;搞“無理辯二分(鐘)”的活動,以鍛煉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開辦讀書(文)長廊,讓學生飽讀詩書。到了高三復習時,要多給學生提供思考的話題,如交友、奉獻、寬容、機遇、風度、青春、自由、財富、競爭等,或師生共同搜尋話題,引導學生去觸摸、掃描、探究,以提高認識,積累感受。
    2.加強話題作文的針對性訓練和指導
    ①引導學生觀察社會,關注時代,開啟作文的源頭活水。縱觀六年的高考作文題,便可發現其奧妙所在:不管題目怎么翻新變化,都與當時的社會熱點和時代背景有或明或暗的聯系。
    1998年的背景是:工人下崗。這是牽扯到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大事,下崗后怎么辦?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還是堅韌不拔,再創輝煌?人們必須做出正確的問答。命題目的是引導青少年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1999年的背景是高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別是生物生命科學中克隆技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命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2000年的背景是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歡欣鼓舞,但另一方面,人們的因循守舊思想根深蒂固。命題目的是引導青少年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適應新時代的發展。
    2001年的背景是“入世”以后的特殊形勢和江澤民主席關于以德治國的重要講話,凸顯“誠信”應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優良品德。命題目的是引導青少年注重品德修養,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盡力。
    2002年的背景是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取得巨大成績。為官之道、勤政之道、處世之道、為人之道方面需要觸動心靈做出選擇的事情太多太多,媒體暴光的許多觸目驚心的重大案件都會引起人們的深思。命題目的是引導青少年在心靈深處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在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矛盾沖突中完善其身。
    2003年的背景是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建設現代文明社會,就不能提倡聽言觀人,應以言論的合理性作為取言的尺度,應該避免聽言觀人的現象和理念,應建立各種渠道,構建聽言擇善的尺度,這是政治文明的一個標準,也是小至單位,大到國家,現代社會發展的根本所在。命題目的是引導青少年懂得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要義。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是高考作文總是與時代背景、現實生活、社會熱點問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二是這種聯系雖然是非常緊密的,但又不是直接議論有關的政治問題,而是一種內在的個性化的聯系,具體命題往往采取潛移默化、巧妙融合、不露痕跡的手法,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大題小做。因此要引導學生真實、真切、真熱地關注感受和關心社會變革,關注社會熱點,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體驗生活,有了生活的源頭活水,才能縱橫馳騁,才能左右逢源,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寫出文質兼美的文章,才能在眾多考生中一花獨秀,出類拔萃。
    ②加強擬題方法的指導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內容和讀者情感心理之間的第一個接觸點,是讓人一見鐘情的因子,也提供給讀者窺視文章內容的獨特視角。文不對題,眼睛無神,總是缺憾。為此,在平時訓練中,特別是在高考復習中,要集中展示一些作文題目,尤其是近幾年高考佳作的好標題,讓學生吸納營養,領悟、模仿,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各種文體的擬題方法,如論點式、論題式、論辯式、關系式、公式式、比喻式、聯想式、借代式、引用式、擬人式、仿用式、回環式、呼告式、故事式、應用文式、對聯式等。
    ③強化多角度立意。立意即確定寫作意向,是表述自己的思想認識,是展示自己的情感意向。“意”是文章的靈魂,意旺則文旺,作文立意的四字訣為:準,切題不跑題;深,深刻不膚淺;穩,穩妥不走險;新,新穎不俗套。為此,要啟發開放思維、多向思維、多角度思維、輻射思維、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多想,沿著話題的順向逆向側向作發散思考:圍繞話題作類(是什么)、在(為什么)、果(會怎么樣)、法(怎么才能)的揣摩;對于話題進行情理的聯想,盡可能把應想到的角度都想到,以期尋求更多更新的角度,多中選穩,穩中選優,優中選深,深中選新。
    ④加強對聯想、想象能力的開掘。“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科學家的這句名言,對于作文更為實用。想象力豐富的考生面對話題“一而能多”,寫起文章放得開,內容充實富于文采;想象力貧乏的考生,面對話題“一”就是一,寫起文章文思枯竭、平淡無奇,因此要加強學生聯想、想象力的開掘。例如圍繞話題“路”想到“一條充滿舐犢之情的夜歸路”“愛心滋潤我的求學路”“充滿溫馨的家鄉小路”“羞愧與希望交織的復讀之路”“榜上無名的腳下之路”,由“迷路”闡發“人生需要指引”的道理,由“人生岔路”想到“人生岔路關鍵的僅有幾步”,由“路的變化”展示“時代的發展”,由“掌聲響起來的成功”發表“汗水鋪就的感慨”,由“平路泥濘路坎坷路”闡發“平路腳印淺,泥濘路腳印深”的人生感悟,由“一段上坡路”寄寓“走出人生困境”,由“跌過腳的一段路”比喻“走出人生挫折”,想到高速公路作高速的暢想……引導學生圍繞話題事物作相同、相近、相關、類比、對比、因果等聯想,圍繞話題作思前想后的追想,作虛擬性的設想,作前因后果的推想。
    3.練平常也練非常,引導學生向發展等級奮然一躍
    ①要努力做到思想內容深刻透徹。凡事往高處站一站,往深里想一想,帶些哲理性和思辨性,行文力避第一思路,引導學生多思多想多疑,讓學生的思維“發岔”,將事物聯系起來加以考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點及面,由實到虛,由大到小,由此及彼。將話題向縱深開掘,探索說理的內核。素材的選擇要有一定的深度、廣度和力度,用延宕思維多中選優,優中選深。
    ②要追求生動、形象、有文采。生動、形象、有文采來自文化底蘊,來自知識,來自視野,來自善于聯想,來自巧于借鑒,來自精選的材料,來自深刻的思考,來自句式的選擇,來自修辭的運用。為此要引導學生多品味精短詩文,把學生置于新奇、活潑、美妙、創新的語言環境中,在精彩文、精彩段、精彩句中的熏染及對其模仿借鑒學習中提高自己的語言功夫。如從《散文詩》《雜文月刊》《雜文選刊》《散文選刊》《讀者》《青年博覽》等中選美文篇章,對精彩詩文含其英咀其華,久而久之,口有余香,可治“假大空”,亦可增加文情辭采,還可引導學生將仿例造句引入文章寫作。
    ③要有“新”的意識。構思往“獨”里想一想,力圖“獨辟蹊徑,亮出自己”,吃“獨食”。清人鄭板橋有這樣一幅對子“刪繁就篩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這無疑是說,文貴創新,即在選材、構思立意、語言運用諸方面都要講究“新異”。這樣的文章,才能深邃精辟,出奇制勝,想象奇特又合情理,夸張、渲染、虛擬、聯想到位而又不過頭,反彈琵琶又要自圓其說。材料要保持一定的“鮮”度,見解才能別具慧眼;體式要注意嫁接、衍生、翻轉、脫胎,顯示“新”意。創新離不開借鑒,古人強調“善偷”,即是立意的學習,體式的借鑒,語句的移用和模仿的化而用之,是推陳出新,顯現自己的個性與真情,而不是生吞活剝,更不是照抄照搬。
    總之,近六年的高考話題作文從命題看可以說開放大了,限制小了,命題越來越好;從學生的寫作看可以說程式少了,才情多了,佳作越來越多了;從社會評價來說,題目好了,評價越來越高了。在經歷1999年、2000年的“放”與2001年、2002年的“收”的探索之后,到了今年的既有“收”(話題進一步收緊)又有“放”(主題卻在放松),可以看出話題作文日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版昆明347~35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本云20042004本文為奧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凱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對情侶分別時的情景,文中對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畫描寫尤為出色。讀者可在閱讀過程中細細品味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對待愛情與聚散的不同態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02JAZJD880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張增元 河北沙河市實驗LOSS AND GAIN高本云 云南曲靖市第二中學 作者: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版昆明347~35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本云20042004本文為奧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凱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對情侶分別時的情景,文中對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畫描寫尤為出色。讀者可在閱讀過程中細細品味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對待愛情與聚散的不同態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02JAZJD880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

網載 2013-09-10 21:57:06

[新一篇] 對象與范圍:關于經濟學范式的一個思考

[舊一篇] 導致中蘇論戰的意識形態因素分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