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在世界走向和平與發展中的歷史作用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50年前,抗美援朝揭開了朝鮮半島戰事的新篇章。50年后,在參與戰爭的各方建立正常關系后,朝美雙方正在步入和解的新歷程,很可能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增添一份玫瑰色。
  那么,應當怎樣評價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作用呢?這個作用是巨大的,且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極大地推動世界走向和平與發展。
  這里首先涉及對時代的看法,也關系到對時代主題的定位。
  我們現在討論的時代理論是列寧首先提出來的。他把時代問題同國際形勢和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聯系起來加以考察,提出了按一定歷史階段內資本主義發展狀態和無產階級革命任務來認識時代的重要思想。在列寧的著作中,既有“大的歷史時代”(第一版中曾經翻譯為“歷史上的大時代”)概念(注:《列寧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頁。),如“帝國主義時代”、“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代”;也有“特殊時代”概念(注:《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6頁。),如“1789-1871的時代”、“帝國主義大戰的時代”。列寧關于時代概念的不同涵義及其不同用法,對于我們正確認識當今時代特點,正確把握時代主題,消除對時代認識的分歧具有重要意義。
  在列寧看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展狀況及其矛盾決定了時代發展的基本方向,在時代發展的長過程中會顯出時代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而決定時代發展階段的因素不是單一的,它既包含某個特定階段中起決定作用的階級和社會政治力量,也包含某個特定歷史階段的主要內容、基本特征及其他一些因素。正是多種因素影響著時代發展的進程,使時代發展呈現出種種特殊表現,因而,顯出某種階段性。現在看來,一定時代發展的特殊表現,其實就是那個“特殊時代”的主題。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新時代。盡管在十月革命的故鄉,社會主義的命運發生了逆轉,但是從世界范圍內來看,這個時代發展的基本方向到目前為止沒有改變。中國對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是對這個時代基本方向的肯定。也就是說,從“歷史上的大時代”而言,列寧所講的時代的性質沒有改變。但是在時代性質和發展方向不變的情況下,大時代發展的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會隨著各種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這樣變化的結果將導致各個具體時代階段主題的變更。在20世紀一些國家的統治階級之間,以及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矛盾空前激化的歷史條件下,時代的主要特征就是戰爭與革命,這是那個時代特殊性的表現。因而,也構成了那個時代的主題。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當戰爭與革命的社會基礎弱化、階級關系得到某種調整之后,和平與發展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運動中就逐漸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意義。這樣,列寧所講的“特殊時代”的主題就不能不發生變化。
  如果說20世紀上半個世紀的基本特點是戰爭與革命,那么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爾后的一系列國際多種力量的較量之后,和平與發展就逐漸成為了20世紀下半個世紀的時代主題(說它是主題,只是說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小了,而局部戰爭依然存在)。盡管對這個時代主題的認識較為滯后,但實際上,從50年代開始,即在朝鮮戰爭、印度支那戰爭和越南戰爭之后,這個趨勢就已經逐漸顯著。中國人民的抗美援朝,對于促進時代主題轉換起了巨大作用。
  第一,抗美援朝的勝利,穩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以兩個大國為首的兩大陣營均勢狀態,大大增強了世界走向和平與發展階段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一方面,反法西斯的勝利為世界走向和平與發展帶來了巨大希望;另一方面,發生戰爭的根源和土壤依然存在,世界和平仍然受到嚴重威脅。根據雅爾塔協定對世界格局的劃分,無論在歐洲還是亞洲,在總體上形成了國際上的兩大勢力戰略對峙的均衡狀態。在處于均勢的一個時期,世界的前途有兩種可能發展的傾向:一種是再次回到激烈沖突的戰爭環境;另一種就是迎來和平與發展的新階段。回到激烈沖突的戰爭環境,無疑會破壞均勢狀態,對峙雙方重新通過戰爭來達到自身的戰略目的。所謂迎來和平與發展的新階段,就是隨著和平與發展因素的不斷增長,使制約戰爭因素的增長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而占據主導地位。隨著戰后東歐和亞洲一些人民民主國家興起,20世紀上半個世紀的戰爭與革命的時代特點朝著和平與發展方向的轉化初露端倪了。
  誰都知道,戰后形成的雅爾塔體系,盡管對戰后世界秩序的穩定起了一定作用,但是,這個體系既充斥大國爭霸的色彩,也包含著許多不穩定因素。表面上,通過劃分勢力范圍,雅爾塔協定在大國之間形成了均勢,但是,從本質上看,美蘇之間各有所圖,不滿足于這種均勢狀態長期存在下去,況且雅爾塔體系本身的基礎脆弱,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亞洲形勢未定,亞洲地區的最大國家——中國還處于國內戰爭狀態,它的結局在戰爭初期還難以預料。因此,大國在亞洲地區的勢力范圍,在一個時期還僅僅是一種意向,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然而,正是存在著這樣的不確定性,極大地膨脹了美國獨霸亞洲的野心。1948年1月,時任太平洋美軍總司令及盟軍駐日占領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在談到美國與亞歐關系時強調:“美國的過去與大西洋要根深蒂固地聯系在一起,為了保持同過去一樣的發展,美國未來幾代人的希望與太平洋彼岸的事態演變同樣地緊密相連。在我們充分利用向東方發展的潛力時,我們還必須站在西方的地平線上,既抓住尚未開發的在亞洲進行商業和貿易的機會,以此尋找更美好的生活的希望,又要注意著對我國現在的生活的可能威脅。”因為“在太平洋沿岸的土地及其幾十億居民,將在未來的一百年中決定歷史的進程。”(注:1948年1月,麥克阿瑟在聽證會上的發言。)僅此,足以說明,美國對擴大亞洲利益的熱切期待。
  但是,后來形勢的發展完全走到了美國期望的反面。美國支持的國民黨政權迅速垮臺,新生的人民政權很快就出現在亞洲地平線上。對中國形勢的這種發展,美國充滿憂慮。1949年7月18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艾奇遜提出,要研究制定在亞洲遏制共產主義發展的政策,并要求擬定為達到這個目的可能的行動方案。他說,要“絕對弄清:我們尚未失去力所能及的、達到在亞洲遏制極權共產主義擴張的目的的機會”(注:1949年7月18日,艾奇遜致菲利普·耶塞普備忘錄。)。新中國的誕生,既改變了雅爾塔體系的格局,也徹底打破了美國極力遏制共產主義的幻想。這使得美國不得不從幕后走到前臺,瘋狂舉起遏制所謂共產主義擴張的旗幟,直接介入朝鮮戰爭。
  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將戰火燃燒到鴨綠江邊,中國人民不顧剛剛建國之后的種種困難,勇敢地承担起了保家衛國,并為人類進步和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神圣使命,組織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打擊侵略者。抗美援朝的勝利,挫敗了帝國主義稱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基本穩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兩大力量的均勢狀態,并通過削弱帝國主義的戰爭勢力,給爆發更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增加越來越大的困難。這對整個亞洲乃至世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二,抗美援朝的勝利,進一步推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使一支新興的維護和平的強大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舞臺。
  中國革命的勝利,是一個在處于帝國主義殖民體系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半殖民地大國的勝利,盡管在勝利之初,國內外的許多人,甚至包括新中國的朋友們都很担心,在帝國主義的扼殺政策下,五星紅旗能夠打多久?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一掃人們心中的陰霾。新中國的穩定和鞏固,這就保衛了當時反帝反殖斗爭最顯著的成果,極大地鼓舞了正在爭取民族民主革命斗爭勝利的亞非拉人民,從而促進了和平力量的發展和凝聚。
  抗美援朝結束后,中國人民支持印度支那三國人民的抗法戰爭,使得印度支那人民長達九年的反帝斗爭取得突破性進展。1954年9月的奠邊府大捷后,法國殖民主義者不得不在日內瓦簽署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協定。在亞洲人民的反帝反殖斗爭的激勵下,特別是美國等侵略者在朝鮮戰爭中的失敗,使長期遭受壓迫的非洲人民獲得極大鼓舞,從而大大加快了非洲革命進程。1953年7月,在納賽爾領導下,埃及人民獲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自此,北非乃至整個非洲大陸進入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高漲期。
  正是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后,1955年4月,29個亞非國家在印度尼西亞召開著名的萬隆會議。這次會議充分反映了亞非人民團結合作,反帝反殖,爭取和維護國家獨立,捍懷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會議提出的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十項原則,標志著亞非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有了自己獨立的聲音。隨著亞非國家走向國際政治舞臺,以及它們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和平與發展有了更加廣闊和深厚的基礎。此后,亞、非、拉美的民族民主革命以及60年代以后興起的不結盟運動,進一步強化了和平與發展的趨向,終于使其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從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看,隨著中國這樣一個在帝國主義殖民體系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大國,經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嚴酷考驗,使其獲得的獨立和自由真正鞏固之后,才可以說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真正進入了全面崩潰的歷史階段。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殖民地人民解放和自由意識的覺醒,以及為捍衛民族獨立的斗爭,使得帝國主義之間瓜分殖民地的戰爭受到極大的遏制。殖民地人民在獲得民族民主革命勝利后,都把追求和平與進步,推動本民族經濟的發展作為奮斗目標。從50年代開始的這個歷史的偉大進步,推進著歷史邏輯的演進。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正在轉化為戰爭孵化和平,革命促進發展。
  第三,抗美援朝的勝利,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向全世界表明,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
  在即將獲得全中國解放的前夕,毛澤東有一種担心,就是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還存在著對美帝國主義的幻想和恐懼癥,他們的欺騙宣傳“在中國還有一層薄薄的社會基礎”(注:《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6頁。)。事實上,不僅在中國有,在其他國家也有恐美癥。因此,毛澤東五評“白皮書”,要求用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再斗爭,直至勝利的人民邏輯,來審視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命運。五評“白皮書”,還有其他一系列的教育,武裝了中國人民的頭腦。面對美國侵略者擴大戰爭的叫囂,有誰能挺身而出?只有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抗美援朝開始后,在強烈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鼓舞下,中國人民志愿軍以劣勢裝備,經過三年堅苦卓絕的浴血奮戰,終于戰勝了世界頭號帝國主義強國,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長了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志氣。抗美援朝的勝利表明,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是不可以欺負的。毛澤東說得好,“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注:1953年9月12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的講話。)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遭到沉重打擊的美國侵略者,也對那場戰爭進行了反思。下了臺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承認,“事實上,中國人介入戰爭以后,美國軍隊被迫去對抗美國軍事史上從未遇到過的優勢兵力。這是一場與中國的軍事潛力相對抗的新的戰爭。”(注:麥克阿瑟著:《麥克阿瑟回憶錄》,上海編譯出版社。)美國軍事歷史學家沃爾特·赫爾姆斯也說:“從中國人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所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御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國已經清楚地看出,共產黨中國已成為一個可怕的對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注:沃爾特·赫爾姆斯著:《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1卷,國防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美國在朝鮮戰場上的失敗,使其領導人意識到自己力量有限,再也不敢藐視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像過去那樣為所欲為了。他們開始把中國視為一個影響亞洲乃至世界國際事務的重要因素。
  半個世紀“彈指一揮間”,整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這已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公認,并載入了從黨的十三大到十五大的所有重要文獻中。但是,歷史不應當忘記,我們今天在這里紀念的5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為人類走向和平與發展的新階段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共黨史研究》京12~14,38K4中國現代史石仲泉20012001本文是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同志2000年10月26日在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和軍事科學院軍史部聯合召開的紀念抗美援朝5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作者:《中共黨史研究》京12~14,38K4中國現代史石仲泉20012001本文是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同志2000年10月26日在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和軍事科學院軍史部聯合召開的紀念抗美援朝5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網載 2013-09-10 21:57:37

[新一篇] 抗洪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

[舊一篇] 招魂的尷尬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