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質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起點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94X(2002)10-0001-05
  在現代社會,高等教育已由社會生活的邊緣走向社會生活的中心,成為推進社會發展的“軸心機構”,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浪潮正在全球范圍內日益高漲。但在這種繁榮表象的背后,卻深藏著高等教育的深層危機。當前,在世界范圍內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是:“科學教育繁榮昌盛,人文教育的生存處于危機狀態。”[1]高等教育這種片面關注科學教育,冷落人文教育的后果將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越來越遠離人文精神和道德世界,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病痛。如何消除兩種教育的隔閡,重建人文教育,已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的世界性課題。
    一
  科學教育是指以掌握自然規律、促進物質財富增長,向人們傳授自然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科學所追求的目標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研究客觀世界及其規律,是求真,著重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因此,科學是關于客觀世界的知識體系、認識體系,是獨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而人文教育則是通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以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為宗旨的教育。人文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滿足個人與社會需要的終極關懷,是求善,著重解決“應該做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因此,人文教育不僅是一個知識體系、認識體系,還是一個價值體系、倫理體系。人文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學,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關的。
  中世紀以前,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未分化的。但隨著社會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現代科學技術近百年來突飛猛進,對人類生活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科學技術在經濟、國防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這使得科學教育在現代大學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加強。比如,大學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青年求學者,以接受科學教育作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進入大學學習理工科,已成為優秀中學生升入大學學習的首要目標;辦大學者也往往首先重視和保證理工學科的發展,人文學科則難以得到優先考慮。
  與此相對應的是,伴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文教育卻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但市場經濟也有其負面效應,它往往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視長遠的利益,看重工具的層面而忽視價值的層面,看重現實的追求而忽視理想的追求,看重片面的“經濟人”而忽視全面發展的“文化人”。這突出表現在追求利潤的短期效應上,尤其在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成熟期更為明顯,人們過于熱衷學術的“利用”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人文教育嚴重失落。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下,人文教育自身也出現了知識化的傾向,只重視人文知識的傳授和研究,而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和完善。
  從高等教育歷史發展來看,高等教育與社會現實文化結合得過于緊密之時,總是預示著大學人文精神的衰落。現代高等教育之所以受到越來越多的指責與批評,也在于高等教育幾乎是不加選擇地接受了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文化。日本教育家永講道雄曾告誡人們要警惕“現代大學的危機”,他指出:“當大學與企業結合得過于緊密,學術上又過于反映出實用性的時候,大學的創造性就會枯竭。”[2]這種警示,其實指明了現代高等教育在處理自身與社會現實之間錯綜復雜關系的一個基本原則——與社會現實之間保持適當距離。德國哲學家亞斯貝爾斯也告誡人們:“在教育適應現實社會變革時,首要的是要保持對教育本質的尋求,以避免過于輕率地適應眼前需要而放棄長遠責任。”[3](P43)
  而在歷史上,伴隨科學重要性的與日俱增以及受到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等原因,導致高等教育在培養人才中割裂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呈現出對科學技術的過分青睞與對人文的過分冷漠。這主要表現在:長期以來,過分強調專業科學知識的傳授,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學生的視野受到了局限,理工科學生缺乏必要的社會科學知識,文科類學生不了解自然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過重的教育功利導向,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和扎實的基礎訓練受到影響;過弱的文化陶冶,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想底蘊不夠。特別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過程中,造成了某種程度的對人文精神培養的淡化。這種割裂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人的片面發展,即西方學者所稱為的“單面人”(one dimension man)——沒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單純技術性和功利性的動物。
  從20世紀中葉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界就不斷呼吁要在大學中加強人文教育,提倡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綜合,以培養具有高素質的高科技人才。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尼樂·陸庭在1998年的中國之行的講演中,就呼吁“大學要重視對‘人文’學問的傳授”[4]。在我國,一批有識之士也指出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如原華中理工大學楊叔子院士早就提出:“現代大學應高度重視的第一件事是對學生的人文教育”。[5]江澤民同志于2000年8月5日會見6位世界著名科學家時的談話中說到:“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嚴、健康以及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因特網可以迅速廣泛地傳播大量有用的信息,但也存在大量信息垃圾和虛偽的信息。如何區別網上哪些信息是真實的,哪些信息是被歪曲的,科技本身難以做到這一點。”[6]
  在我國,由黨和國家領導人結合高科技發展趨勢,從更加廣闊的世界科學發展的背景及時地提出科學技術必須和人文倫理相聯系,這十分重要。無數的事例證明,只有科技的發展而沒有人文社會科學與之滲透和配合,科技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危害人類和社會,因此科技不是萬能的。
  事實上,科學教育在為生產力的躍進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為人類提高生活水平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的同時,也蘊藏著破壞生態環境、破壞社會秩序、使人墮落的危機。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邏輯關系表明:高科技與人的高素質必須協調發展,才能為人類帶來幸福而不是災難。如前所述,科學是求真,但科學不能保證其本身方向的正確,這即包括研究方向,也包括研究成果應用的方向。例如,采用基因技術,將人與黑猩猩進行某種雜交,肯定會出現一種新的生物,這種新的生物是否比人類更聰明?更健康?這絕對是一個科學問題,但絕對不能進行,絕對比起克隆人還不“應該”。顯然,科學需要人文導向,求真需要求善導向。
  所以,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賴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發展,但如果這一發展不與人文社會科學相滲透,也有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正是基于這一認識,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已成為20世紀以來大學改革與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
  筆者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素質教育是促進我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切入點。事實上,關注文化素質教育是當前全球性的趨勢。對于“文化素質教育”,由于各個國家與地區的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它的名稱也不盡相同。大陸習慣稱之為“文化素質教育”,港臺地區稱為“通識教育”,在歐美,有人稱之為“自由教育”(又譯博雅教育,英文是一樣的:iberaleducation),此外,還有“全人教育”等稱法。文化素質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我國提出以來,在全國高校得到較為普遍的響應和發展。當前對這一重大改革舉措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應該有更新的認識。
  (一)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對我國高等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轉變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切中了當前高等教育人文與科學教育分離的時弊。“素質是在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7]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的問題上,從重傳授知識到重視能力直至注重提高素質,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當前較為一致的認識是:知識、能力、素質三者是素質教育中的三個要素,并且是相輔相成的。正確處理好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關系,促進三者的協調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
  大學的素質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多個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為根本,提高文化素質為基礎,全面提高人才的整體素質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觀念,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更需注重對學生“為人”“做人”所必備的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更需注重對學生與人共處、與社會交往、合作的做人能力的培養,更需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良好個性的養成,這是當代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既教育學生學會做事,又教育學生學會做人,這才是理想的教育,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在提高人才的整體素質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
  (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切入口
  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面臨諸多挑戰,經濟的全球化、學科發展的分化與綜合化、信息化與網絡化、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學生就業方式的變化等等,都要求高等學校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迅速作出重大調整。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則是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切入口。事實上,文化素質教育并非一項具體的專門工作,而是一種有關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法的事關全局的教育思想。
  目前,許多高校已經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口,在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清華大學在建立文化素質教育系列的同時,推出學生應讀書目,豐富學生的人文社會知識;南京大學則調整了教學計劃,規定理科學生必須修完14個學分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才能畢業等。這些學校都把加強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推動了我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層次變革。
  (三)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是發展先進文化、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靠人的高素質,特別是高文化素質來維持的。在當今時代,人類越來越明確,高科技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帶來了人類財富的極大豐富,同時也會使不發達國家更加貧窮。要消除人類的兩極分化,促進世界各國的和平與共同發展,一方面必須培養具有世界眼光和胸懷的、具有較高道德水準的人才;另一方面必須發展適應時代進步所需要的先進文化,促進人類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和諧共存。因此,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和先進文化建設應該是一項世界性的課題。
  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我國整個社會的經濟制度及相關制度都處于一個重大的轉型時期,社會的轉型要求文化的轉型與之相適應。在我國高校內部,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文化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有削弱的傾向,而市場經濟條件下自動生成的文化理念正在自發地影響著高等學校的方方面面,西方各種文化思潮對我國高校的滲透正在逐漸加強。在這一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高等學校必須自覺担負起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歷史使命。在文化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同時把建設先進的、進步的大學文化作為重要的歷史任務。
  所以,加強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既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選擇,也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切入口。這是當今時代和我國現實賦予高等學校的重大歷史使命。在新的歷史時期,在高校中實踐文化素質教育,必須要有新的思路,要有新的突破。
    三
  我國高校當前開展的文化素質教育實踐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不可否認,目前高校所開展的文化素質教育無論其形式還是內容都還存在著不少不盡人意的地方,這主要表現在:一是許多學校還停留于一般的宣傳、呼吁,但實際上對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主要任務、教育規律、教育方法等卻少有有深度的、有系統的科學研究。二是注意的焦點局限于提高文化知識結構及水平上,對于文化品位并不看重。三是不少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在相當程度上流于形式,所增設的課程或活動沒有與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以及學校的整體改革融為一體,其整體效益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新時期如要更好地在高校推進文化素質教育,必須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轉變教育觀念,確立文化素質教育在高等學校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
  文化素質是人才素質中最基礎的方面,而大學時期是個體文化素質成長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得如何關系到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養成,關系到大學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應該成為高校素質教育的主題,我們必須確立文化素質教育在高等學校教育工作中的基礎性地位。高校領導要在學校管理,學科、專業及課程設置,經費投入,資源配置,師資培訓等方面給予充分重視。
  (二)加強人文、科學學科群的建設與協調,構建文化素質教育課程
  文化素質教育應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體現全員教育的思想。即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在學生社會實踐、各種課外活動以及學校的育人環境上都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觀。盡管如此,開設文化素質課程仍然是文化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要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兩個基本方面——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必須通過文化素質課程建設來全面加強人文與科學學科群的建設。
  文化素質課程的建設應突出兩個特點:一是涉及領域廣、涵蓋內容豐富。既保持傳統,又有所創新;既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體現當代教育和學科發展的方向和趨勢。二是可選擇的課程跨度大,課程具有高彈性度。文化素質課程建設的專業性不能太強,而要力求在專業教育外打破學科分界,為不同專業的學生創造學習與提高的機會。在理工類學生中融入人文教育課程的同時,在文科類學生中必須滲透科學教育的課程。同時各教學實體必須積極探索形成一些文理工交融的學科,以充分體現科技與人文的融合,突出文化素質教育重在培養高素質一流人才的教育教學理念。
  在進行文化素質課程建設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
  一要高度重視教育技術手段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中的作用,擴大文化素質教育的覆蓋面與影響力。網絡時代,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文化素質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現代文化素質教育不能拒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學校應大力支持部分教師使用網絡資源進行課堂教學并自制網絡課件,將原本平面的書面表達制作成生動的多媒體演示課件,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學校要逐步建成網絡校園,從而為文化素質教育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
  二要提倡經典導讀,深化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內涵。文化、文學方面的名家名著凝聚著深刻的為人、治學、做事的哲理,鼓勵學生閱讀這些名著,可使學生親身感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和人類寶貴的遺產,提高人文和科學素養。清華大學已在這方面的實踐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頗值得其它高校借鑒學習。
  三要正確認識藝術教育和體育教育在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中對加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作用。在教育工作中,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堅強毅力。通過大力開展藝術教育,陶冶學生情操、開發智力,提高學生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在教學各環節中滲透文化素質教育
  對于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學校首先必須高度重視師德的培養。德為師之本,師德的核心是奉獻和責任。要大力宣傳和表彰師德高尚的楷模。其次要重視教師的繼續學習,在強調專業研究的同時,重視擴大知識面。再次,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增強實施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自覺性,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始終。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要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文化素質的養成所起到的潛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同時,也要把文化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去,使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四)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建設,改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對于學生陶冶情操、砥礪德行、磨練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必須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校園的整潔和綠化、校訓和行為規范、教室與實驗室布置、圖書資料建設等等,都要有利于形成一種良好的學術和文化氛圍。
  為此,一要將校園文化建設列入學校重點建設項目,明確提出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體系、實施步驟和具體措施,進行精心部署。二要想方設法增加校園文化建設的直接投入,確保經費落實。三要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新方法,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廣度和深度,提高校園文化的品位。四要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各有關教學管理部門、各教學單位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校外的人文景點、藝術、歷史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與社會調查、訪談、社會服務等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行為修養。
  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的體現,必須將其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要求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從科學教育或人文教育的片面性中擺脫出來,確立科學與人文相統一的哲學觀和教育觀,并在自身的為人治學中,自覺體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這才能在高校推行的文化素質教育得以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
廣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5G4高等教育舒揚20032003促進科學技術教育(簡稱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是21世紀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認為,文化素質教育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促進我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切入點。作者在此基礎上對如何在高校推進文化素質教育作了若干探討。科學教育/人文教育/文化素質教育  science education/social sciences education/cultural qualification educationCultural Qualification Education:the Starting Point of Integr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Education  SHU Yang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405,China)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education is a necessity for the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cultural qualification education is the very conjunction poin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education.Based on the above reflections the author makes exploration into the measures for promoting cultural qualification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舒揚(1956-),男,四川人,廣州大學副校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學、高等教育管理。廣州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作者:廣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5G4高等教育舒揚20032003促進科學技術教育(簡稱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是21世紀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認為,文化素質教育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促進我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切入點。作者在此基礎上對如何在高校推進文化素質教育作了若干探討。科學教育/人文教育/文化素質教育  science education/social sciences education/cultural qualification education

網載 2013-09-10 21:57:46

[新一篇] 文化的開放意識與民族精神——兼論“殖民文化”傾向

[舊一篇] 文化視野中的中國當代股評寫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