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歷史使命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社會主義的基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需要科學理論在繼承、發展基礎上的指引,也為理論創新提供了不竭源泉。于是,作為社會科學骨干之一的經濟學,承担著光榮和艱巨的歷史使命,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著超越過去的重要功能。
      一、經濟學在改革開放中突破和成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拓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真理標準的討論帶來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認識路線,也解放了生產力,解放了理論和社會科學。改革開放呼喚著經濟學的突破,經濟學在改革開放中茁壯成長。
  “文化大革命”的獨特貢獻是迫使人們在失敗后沉痛反思,縱目凝視建國以來前30年的歷程,從中總結和吸取經驗教訓,進而尋找走向未來的正確道路。這叫撥亂反正。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要求經濟理論為撥亂反正出力。
  改革開放的序幕揭開后,迫切的課題是如何評價傳統的經濟模式。這有系統內容,從基本經濟制度到經濟發展戰略以及對外經濟關系等。當時的切入點是經濟體制。長期以來的理念,把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之一和優越性所在,但在實踐中沒有得到驗證。對計劃經濟的批判,為經濟學打開了一個缺口。這根支柱的動搖,初步宣布了教條主義的破產。
  理論的破和立是并行的,略有后先,不可分割。否定了計劃經濟,樹立什么,其探索過程要長得多。傳統經濟學后來承認了社會主義也存在商品生產,但是以兩種公有制為前提,其范圍有限得很。抓住這點,逐步延伸,有幾番曲折、幾番進退。“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每進一步都有激烈爭論,直至把社會主義經濟從總體上確認為商品經濟。再向前進,從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同樣有障礙。最后靠鄧小平一錘定音,并非政治家比經濟學家聰敏,憑借天賦,而正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經歷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和再認識取得的結果。從此,改革才有明確方向,經濟學升起了一盞光輝的燈!
  有了突破,才有縱深。但是體制問題回避了某些敏感點,比較容易;而一旦觸及深層,就要困難得多。在破了“一大二公”后,繼續深入,步履不能不放慢。關于所有制即基本經濟制度問題,經過多次交鋒,多次回合,始終朦朧。必須有政治家的支持,解決了姓“資”姓“社”的糾葛,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于是把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納入了社會主義范疇,非公有制也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應地擴大了分配制度的內涵。屈指算來,到十五大幾近20年,可見是一條漫長的理論坎坷路。
  相比而言,對外開放問題的澄清是順當的。這與世界大潮有關,從領導到學者,出去看看,一想就通。但是因此,雖然鄧小平說過他對開放的一些細節懂得不多,而經濟學界在這方面的展開也不如改革。卻在另一方面,作為開放和引進的產物,經濟理論也得到開放和引進,西方經濟學不再是禁區,為經濟學人打開了眼界,增添了營養。
      二、現代化建設亟待經濟學的創新
  改革開放是手段和動力,目的在于經濟發展,并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其實,在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戰略上,同樣需要撥亂反正,重新定位。出于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發展經濟學在二次大戰后是一門新興的經濟科學。我國也是一樣,研討經濟發展成為一個熱門,在經濟學體系中處于主要地位。
  對這門經濟學的評價,以實踐為檢驗,結論不盡一致。應當肯定,理論界是積極努力的,逐步形成了一些流派,并細化為不少分支。問題在于應用得怎樣。學者們天真地認為,從發展速度到質量效益,從總量擴張到結構調整,從外延為主到內涵為主,從農業、工業到服務業,從財政到金融,從市場建設到企業發展,要講的都講了,要建議的都建議了,要批評的也都批評了。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在若干重要問題上,書生不免是清客,議論無非是空談。前進中先后產生的矛盾,有的屬于過程必有,有的來自主觀失誤,如一而再,再而三的經濟過熱導致大起大落,愈演愈烈的重復建設導致能力過剩、競爭過度和部分企業開工不足、部分職工被迫下崗,學者們早就敲過警鐘,提過對策,勿謂言之不預,卻是不幸言中了。時至今天,面對一批難題,有人還責備:“你們經濟學者干什么,凈出餿主意”,實現上是代人受過,有口莫辯。
  在此過程中,作為學科建設,倒不是毫無成就。除宏觀經濟學涉及改革開放和發展戰略等外,部門經濟學和專題經濟學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從淺到深,從粗到精,應當說是有了充分的發育,雖然還不成熟。其中有移植,東方的停止了,西方的進來了;也有自制,從研究經濟問題入手,逐步概括、提煉、合成,構建了自己的一套。當然,更多的是中西合璧,即使雜交優勢尚不明顯。尤其農業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借鑒之外,更有鄉土特色。這對20年來各部門經濟的發展,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人們不會忘懷和抹煞。
  當前面臨世紀之交,在解決了溫飽、即將實現小康后,走向第三戰略目標,實現現代化或基本實現現代化已經列入了現實的議事日程。如何啟步,舉起了腿怎樣邁,亟待理論指導。否則,如對現代化的具體含義還不清楚,不用說要有什么具體對策還在試探,就會有相當風險,甚至重復過去曾有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推出不切實際的口號,把理想變為空想。這里,引進和借鑒仍不可少。但是,又不是僅靠移植所能解決,除非正如別人所期待,現代化等于西方化(即使不說是資本主義化)。看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對經濟學和其他學科包括社會學、法律學等,都是嶄新的課題,必須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披荊斬棘,自辟路徑。
  大家高興地看到,經濟學界也及時地把現代化作為自己的命題,先后進入了這個領域。入門不難,但基本上是一片處女地,怎樣開懇和耕耘,真的有千難萬難。鄧小平理論以實現中國的現代化為主旋律,在這面偉大旗幟的指導下,經濟學承担著歷史使命,經過艱苦奮斗,勇于和善于創新,總能苗芽破土,最后結成豐碩的果實。
      三、草創有中國特色的新經濟學
  理論都是來自實踐又走向實踐的,而形成一門科學及其繼續充實、提高和完善,往往有賴于跟蹤實踐,決不是先驗的,一般有相當的滯后度。不該否定或貶低基礎科學的重要性。相反,只強調應用,不注意理念,必然會落入經驗主義的陷阱,削弱或扭曲理論本身的建構及其對實際工作的貢獻份額。毋庸諱言,當前理論經濟學落后于應用經濟學,屬于初期現象,如果長期下去,理論不能形成體系,也會降低付諸應用的質量和效果。
  傳統經濟學要改革和改造,新的經濟學要草創和構建,此一呼聲并非起自最近,而有相當時日了。前期,也曾有人主張,當代經濟理論匯合于西方,經濟發展和發達是經濟學發展和發達的基本條件;因此,只要拿來為我所用,就是縮小差距,并與國際接軌,自行草創是無效勞動。看來,借鑒必要,但是僅有移植,并不能真正滿足我們的需要。因為發展經濟和搞現代化到底各國情況不同,階段有異,不能簡單地照抄照搬,何況我國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大國,而西方經濟學不是一個固定的體系。
  草創有中國特色的新經濟學,決非白手起家,也該充分運用歷史積累。任何科學之源有二:一是前人已有的理論成果,二是當代進行的實踐經驗。前者,至少又有兩個源:一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在此指導下新觀念結成的新理論,比前者更具體;二是西方經濟學,包括多種學派,有的交叉,有的對立,都不能輕易拋棄。這兩方面,自己的是根本,但不能作為教條,奉行“凡是”;別人的很寶貴,那是人類創造文明的組成部分,有的確是當代的高峰。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實踐,非原來的理論所能包括和束縛,而是一棵日長夜大的常青樹,向它索取,永無窮盡。
  談到中國特色的新經濟學,議論離不開體系、框架和具體內涵。這也是無定式的,各派學說有各自的邏輯程序,不該只尊于一,排斥百家,就會杜絕創新,學術就喪失其生命力。以《資本論》為經典,從商品兩重性破題;以市場經濟為主線,向各方面展開;以需要或稀缺為前提,似乎抓住了要害。這些,都可也都不可,要允許經濟學家們的自擇。從中國當前實際出發,有兩大部分是少不了的:一是論述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包括社會主義的本質和任務以及生產關系的特征等,并著重于初級階段;二是探討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問題,包括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并細分如改革中的市場機制、宏觀調控、企業制度和財政、金融等。這是就理論經濟學的整體言,不能包羅一切;更多的要在經濟分支學科中,形成一個萬象俱全的大體系。
  所以提出有中國特色的新經濟學,歸根到底由于我們是一個人口占世界1/5的大國,正在從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又是史無前例和世無別例的。中國特色的經濟實踐,在共性中有個性,并以個性充實共性。中國的經濟必然會不斷創造自己的觀點、理論和語言,成為人類創造文明的共同成果,對世界的經濟科學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一項艱巨和光榮的歷史使命,寄希望于跨世紀的中青年經濟學家。
當代經濟科學西安7~9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沈立人19991999經濟理論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創新和提高,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新經濟學一要論述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二要探討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問題。李再揚      沈立人,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郵編:210013。 作者:當代經濟科學西安7~9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沈立人19991999經濟理論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創新和提高,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新經濟學一要論述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二要探討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問題。李再揚      

網載 2013-09-10 21:59:18

[新一篇] 經濟學家要注重研究科技進步  ——列寧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啟示

[舊一篇] 經濟師經濟學應當開展對管理科學的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