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以人為本的雙重意義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0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462X(2007)01-0022-15
  總體來講,目前關于以人為本的研究具有四個特點:一是多停留在對“以人為本”的本義的解讀上,沒有進一步從哲學角度深入挖掘作為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以人為本的哲學基礎、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哲學理念和方法論意義;二是多從科學發展觀角度與政策層面看待以人為本,從哲學角度理解以人為本顯得不足;三是未能辯證理解與處理以人為本所涉及的一些根本關系,要么夸大以人為本,要么排斥以人為本;四是多看到以人為本的單方面的意義,對以人為本的雙重意義研究不夠。就是說多注重以人為本對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和諧、貧困群體、確立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和規范人的行為方式的價值意義,關于以人為本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社會充滿活力、尊重精英群體、在國際交流對話中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確立普世價值觀和共同價值觀和解放人的意義以及科學性注重不夠;多從政治角度把以人為本看做以民為本,對以人為本自身的特殊意義、普遍意義研究不夠。針對上述研究現狀,為進一步全面、深入、辯證地理解以人為本,本文著重探究以人為本的雙重意義。
  一、既糾正過去實踐的某種偏差,又與時俱進地反映時代發展趨勢
  這里涉及以人為本提出的根據問題。一種觀點認為,提出以人為本,主要就是糾正過去我國改革開放實踐中出現的只見物不見人的偏差,由過于注重物質財富的積累走向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就總結過去我國改革開放實踐的經驗教訓來講,這一觀點具有合理性。然而,提出以人為本還有另一方面的根據,那就是要反映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主體地位與作用日益突出這一時代發展的總趨勢,與時俱進地強調我國發展應由過去過于注重物走向注重人。
  (一)著眼于對過去我國改革與發展實踐的反思:人在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的代價日益突出
  以人為本首先是總結我國改革與發展實踐的經驗教訓而提出的一種發展理念。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不小代價。這促使人們從呼喚現代化走向反思現代性及其代價。這種反思,需要一個哲學分析框架,那就是把這種代價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組織的關系中來分析。
  1.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環境污染,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漫長的歷史中,人與自然的矛盾始終存在,但從未像今天緊張到使人感受到“生存危機”的程度。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同許多國家一樣面臨著自然環境惡化的問題。一是重要的礦產資源損耗嚴重,已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是生態失衡問題日益突出;三是污染嚴重。環境污染,不但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可持續發展能力,甚至給我們帶來了生存危機。這種破壞環境帶來的生存危機,既有歷史的原因,也與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實踐的某種不合理性有關。在改革開放初期,為解決溫飽問題,我們把物質增長當做發展的中心,這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是在后來的發展中,一些地方片面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思想,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發展,這必然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初期,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一些地區、部門和個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不顧社會利益和生態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自然環境污染和生態失去平衡狀況。因此,我們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戰略,從單純追求物質增長的發展觀念,轉向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2. 在人和社會的關系方面,人被物化,一些人不能真正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在馬克思那里,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就是物對人的統治,資本占有勞動,分工限制人,機器支配人。物對人的統治,是資本主義社會得以立足的一個基本原則。其實,在當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過程中,人被物化的現象依然存在,雖然本質有所不同。這種現象具體表現在人的需要、能力、關系和自由被物化:一些人把自己的需要首先歸結為對物的需要,人的需要被物化了;一些人把自己的能力首要看做是擁有金錢多少的能力,人的能力被金錢化了;一些人把人和人的關系變成了金錢關系,人和人的關系被金錢化了;一些人把自己的價值歸結為資本帶來的價值,人的價值被資本化了。在人被物化的過程中,不僅會出現淡化神圣的現象,而且會帶來人性危機。
  3. 在人和人的關系方面,存在著某種社會不公正,貧富差距在拉大。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對全球扶貧事業的貢獻已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然而,中國的城鄉、地區、行業、社會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和貧富差距卻在拉大。這種貧富差距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正視這一現實,盡一切辦法維護貧困群體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和獨立人格,已顯得非常重要。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從過去只追求物質增長轉變到在重視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重視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4. 在人和組織的關系方面,貪欲膨脹,極端利己主義在蔓延。總體來講,組織與人具有兩層基本關系:一是組織對人的控制與約束;二是組織對人的解放和開發。一般來講,中國傳統社會和組織相對注重對人的控制和約束,這雖然使社會和組織缺乏生機和活力,但人的私欲和貪欲一定程度上也被控制與約束住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我們越來越注重對人的解放和開發,這便使社會和組織煥發勃勃生機與活力,但同時也把一些人的私欲和貪欲誘發出來了。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完善,且當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得不到控制的時候,當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行為缺少理性引導和制度約束而又缺乏社會責任的時候,就易導致貪欲膨脹和極端利己主義的蔓延。為了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必須走出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逐步走向以人為本。
  (二)著眼于時代發展的總趨勢: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的日益突出
  以人為本,也是反映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主體地位與作用日益突出這一時代發展的總趨勢,而提出的一種發展理念。對這一點,一些人卻認識不夠。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主要表現在從注重“物質資源”走向注重“人力資源”。人自身作為一種資源,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所起到的作用與具有的地位是不同的。
  在古代,在經濟發展上,主要依靠的是自然資源,人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大明顯。人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擁有、占有自然資源;在社會發展上,個人不獨立,主要從屬于整體和共同體,依賴于權力和“人情關系”;在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上,人總是處于被動附屬的地位,對外部世界有一種很強的依賴感。這表明人類并沒有明顯的主體意識,人被淹沒在自然、群體、宗教中,從屬于人之外的客體,成為客體的人。到了農業社會,人對自身有了一定認識,開始以自身的體力和經驗來從事農業生產,因而在自然界面前不再是一個僅僅靠自然界“恩賜”而生存的盲從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人類也開始用自身的體力和經驗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的交換。由此,人的體力、經驗開始受到重視。然而,此時的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更多的還是依賴于自然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
  到了近代,隨著機器大工業的出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以及機器設備逐步登上歷史舞臺,進而取代了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過分依賴。然而,人的主體性再次被淹沒于貨幣中,人成了貨幣、資本和金錢以及機器的奴隸。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來自資本的運作、經營和增殖。以科學技術為龍頭的工業革命使大機器得以出現,機器取代了手工工具,取代了人的體力和畜力,使生產力獲得了驚人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以鋼鐵、汽車及建筑業為基礎的工業經濟。正是這種不斷增長的生產力,改變了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使人開始獲得相對獨立。這種工業實踐使人們逐步意識到,人不能消極地依賴于外部世界,而應能動地改造外部世界以滿足自身的需要。這樣,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就由過去依賴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轉變到依賴于機器設備和資本,資本和金錢成了操縱社會和人的主要力量。
  今天,人類社會正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社會,信息技術或網絡技術的迅速擴張促進了知識與技術的開發和創新,高科技成為首要的生產力,并且影響和滲透到整個經濟結構的方方面面,知識的生產、交換和消費成為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中樞,知識、技術與經濟之間的關聯作用逐步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揮,人類的生活和消費方式也日益步入知識化和智能化。與之相應,整個社會資本也加速流向高新技術與相應的服務行業。也就是說,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人的知識、智力、技能和創新能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日益取代自然、資本等物質資源,并且日益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據支配地位。與土地、資本等物質資源相比,人所擁有的知識和信息作為一種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具有可以共享、效用大、易流通、傳速快、成本低、高附加值等特點。正是因為知識和信息作為一種資源有異于土地、資本等物質資源的上述特性,而人又是知識的鮮活載體,因此,人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就變得非比尋常。這意味著人力資本已成為國家財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力資源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人才已成為經濟發展中無法替代的關鍵因素。因而,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人的創新能力應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關鍵。
  二、既注重提高同時代人的生活質量,又注重代際之間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這涉及以人為本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體現問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們一談以人為本,往往注重同時代的人,強調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這里只看到了以人為本在同時代人身上的體現,而忽視了以人為本在代際之間的體現。全面來看,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以人為本既注重提高同時代人的生活質量,又注重不斷增強代際之間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1. 同時代人:以人為本內在要求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當代中國發展的目的在于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使人在優美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雖然由于客觀條件及制度、文化的差異,各地區的人對發展目標的追求不盡完全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還是一致的,即擁有一個優美的有利于人健康長壽的自然生態環境,有一種安全和合法權益得到保障的社會生態環境,有一個人們之間彼此尊重、和諧相處的人際生態環境,有一個心情舒暢的工作環境,有一個其能力能得到發揮并實現其價值的組織生態環境,有一種身心協調、健康的心理環境等。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才可以說是達到了較高的生活質量。
  2. 代際之間:以人為本內在要求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可持續發展是把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和利用看做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強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都會受到環境、人口和資源的制約,不能超越資源、環境和人口的承載能力,必須保障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在生產實踐活動中,樹立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二是在生產實踐中,要發展有利于保護環境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三是保持生態環境具有良性的循環能力,主要是建立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生活方式。四是調整社會關系,建立合理的社會制度。只有在使社會不斷進步的道路上,才能真正找到實際解決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鑰匙。
  三、既使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又為勞動者創造才能的充分發揮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這涉及以人為本在人與社會關系中的體現問題。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許多人一談以人為本,往往強調的是使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里,人們多從人是社會發展目的的角度談論以人為本,而從人是社會發展手段的角度談論以人為本則注重不夠。人與社會有兩層基本關系:人是社會的目的;人又是社會發展的手段。“以人為本”體現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既要使社會發展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要積極為勞動者提高并充分發揮其創造能力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1. 目的意義上,以人為本就是使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高目的。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在某些地區的社會實踐中,這種目的性被忽視了,出現了只見物不見人的現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應清醒地看到,由于過分強調效率,忽視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結果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一部分人并沒有真正享受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如果一部分人不能享受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他們就會對社會不滿,甚至會人為地阻礙社會發展。以人為本就是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的,就是要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多數社會成員,就是把經濟社會的發展建立在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得到保證的基礎之上,避免出現只有少數人受益的“有增長無發展”的情境。使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在制度、政策上做出安排:一是必須在合理的社會差別的基礎上,激發社會活力,把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盡可能公平地分配給每一個社會成員;二是通過社會流動機制,使社會成員都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從較低的階層上升為較高的階層,獲取社會發展的成果;三是政府要逐步增加各項社會發展、生態資源、環境建設的財政投入,特別是要加大對社會管理、公共衛生、公共服務方面的財政投入;對那些能夠幫助貧困群體、失業群體重新融入社會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重新獲得機會發展的項目和政策,應優先給予考慮。
  2. 手段意義上,以人為本就是為勞動者創造才能的充分發揮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人又是社會發展的手段。因而,以人為本要求社會發展必須依靠人,要求人在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同時首先要創造社會發展成果。為此,就必須為勞動者提供充分發揮其創造能力的社會環境,社會發展必須依靠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的發揮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那么社會如何為個人提供充分發揮其創造才能的社會環境?從總的方面講,就是要創造一個尊重個人利益、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一是尊重個體正當利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個人是以利益主體的身份參與經濟活動的,這意味著不同利益個體的客觀存在。雖然我們的社會、民眾在整體和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在社會中,不同個體的利益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對不同個體利益關心不夠、處理不好,就會引起不滿,個體的才能和創造性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甚至個體利益之間的沖突會導致社會沖突。這就要求不能常常用以整體利益的名義來取代個體利益。二是要創造一個各盡其能并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環境。必須從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第一,尊重勞動,即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得到承認和尊重;海內外各類投資者在我國建設中的創業活動都應該受到鼓勵;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第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這就內在要求確立一種有利于人才成長和脫穎而出的人才評價標準,這一標準就是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第三,尊重創造。要堅決破除各種障礙,激發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只有這樣,個人才會爭相發揮其能力和才能。第四,要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即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由捉摸人走向琢磨事;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人們能從中受益,由注重先天給定、外在名分走向注重后天作為、內在實力。三是保證社會成員各得其所。各得其所的社會,既能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有一個平等競爭的條件,按照其后天的能力和努力而取得成功,這可以淡化傳統社會中的特權、身份、出身等先賦性的因素;也能使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得到公正的對待,從而拓展自由創造的空間,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還可以保證在社會成員得到自己所應得到的那一份,以消除等靠要的懶漢思想和打破不勞而獲的剝削思想。由此,依靠后天的能力和努力而獲得的成功應受人尊重,得到鼓勵,依靠個人努力雖然沒有成功也要受到同情、得到幫助。四是形成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當每個個體都有施展抱負的舞臺,社會就會充滿活力與創造力。在個體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表達以后,社會摩擦和矛盾就會得到合理解決。在公平的環境和公正的機會下,人們根據自己的付出和勞動,憑借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得到社會應有的回報,這樣的社會就會呈現出和諧相處的局面。在這樣的局面下,每個人都把施展自身的潛能、追求個人能力的發揮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
  四、既關注貧困群體,又尊重精英群體
  這涉及以人為本在人與人的關系中的體現問題。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人們一談以人為本,往往想到的是關注貧困群體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和獨立人格。這當然是最需要注重的。然而全面來看,“以人為本”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既要關注貧困群體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和獨立人格,又尊重精英群體的能力和貢獻。
  1. 尊重貧困群體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和獨立人格。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加快經濟發展,我國對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進行了調整,允許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與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并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均可參與分配的分配制度。然而,在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資源配置的手段也越來越向權力、資本和技術集中。由于這些因素,我國在短短二十多年里,便從收入差距最小的國家變為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隨著人們收入和貧富差距的拉大,財富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貧困群體的數量也不斷增加。由于一部分人不能享受到社會改革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致使一部分人對社會政策和社會制度產生不滿,長期下去,將對社會的穩定、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如果社會上的貧困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長期得不到保障,大多數人在社會轉型中喪失利益并且得不到有效幫助,我國的改革是難以持續下去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就是要讓貧困群體分享改革與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就是尊重貧困群體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和獨立人格。
  2. 尊重精英群體的創新能力和業績貢獻。以人為本蘊涵的社會公正原則,還要求尊重社會精英群體的獨創個性、創新能力和業績貢獻。這里的精英群體,主要指靠能力、業績而在經濟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群體。社會精英群體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是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社會精英群體是先進科學技術、管理方法的發明者、引進者、使用者和推廣者,是先進產品的消費者和創造者。通過對社會精英群體的尊重和鼓勵,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在西方,通過文藝復興運動對人的能力、理性和創造個性的張揚,一個基本價值觀和基本精神逐漸確立起來了,那就是能力本位:每一個人都應憑其智慧、能力、力量和業績,來為自己積累財富,來改變自己不滿意的社會地位,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由此,它使資本主義社會在一定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顯示勃勃生機。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高度贊揚了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就告訴我們,弱者的創造權力不能剝奪,強者的創造權力同樣不能剝奪。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人力資源也成為第一資源,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而,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我們應該鼓勵社會精英充分發揮其創造能力,應積極為社會精英群體提供進一步施展抱負的舞臺。
  五、既注重政治與意識形態上的原則性,又注重政治與意識形態上的靈活性
  這里涉及以人為本與以民為本的關系及以人為本所蘊涵的政治意義。一種流行的代表性觀點認為,以人為本就是也只能是以民為本。還有的學者指出,以人為本的提法不如以民為本科學,應該用以民為本取代以人為本。我認為,以人為本既具有政治上的原則性,又具有政治上的靈活性,它顯示中國共產黨人的執政智慧:在黨的執政活動過程中,在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中,當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執政本質的時候,我們應講以民為本,在這里,以人為本就是以民為本,這是原則性;而當需要整合各種合理要求、凝聚一切積極力量的時候,當與西方進行交流、對話、合作并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的時候,我們應講以人為本,這是靈活性。
  1. 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是以人為本的政治體現,其政治和意識形態意義在于強調黨的執政本質和政治本色。在當代中國,把“以人為本”落實到執政黨的政治實踐活動中,主要就是“以民為本”。第一,我們今天所講的以民為本與我國古代民本思想是有區別的。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反映出古代一些進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在一定程度上對民眾疾苦的體察和對民眾力量的一種認知。這在客觀上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同時也要看到,我們今天所講的以民為本與古代的民本思想有著根本區別:(1)古代民本思想把人民當做統治階級成就霸業和維護統治的手段,是僅僅從某種手段意義上來講的;而以民為本則強調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和目的,是從手段和目的統一的意義上來講的;(2)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在官本位意義上講的民本;今天我們講的以民為本是以人本為意義上的民本;(3)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在控制人和約束人意義上講的民本;而今天作為我黨執政理念的以民為本則是在解放人和開發人意義上來講的;(4)古代民本思想是在恩賜、施舍意義上講的民本;今天我們強調的以民為本則是對政府官員之行為的一種規范。第二,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是以人為本的政治體現。在馬克思那里,人的存在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一。由此,人的利益也是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統一,個人利益同社會整體利益是并重的。當二者發生矛盾時,我們既要強調個體利益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又要強調集體對個體利益的損失給予補償。我黨把以人為本作為執政理念,就是既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眾作為人的權利,又要尊重每個人的正當利益,還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三,以人為本是以民為本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人來對待,只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才能真正做到以民為本。不把人民群眾當人來對待,是沒有做到以民為本的認識論根源。只有尊重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和獨立人格,以民為本才不是一句空話。
  2. 以人為本具有不同于以民為本的特殊內涵,其政治意義在于使中國共產黨人在政治上具有執政空間與靈活性,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實際上,以人為本具有不同于以民為本的特殊內涵與意義。對此,我在已發表的論文中作了詳盡闡述。簡要說就是:第一,“以人為本”中的“人”首先是一個抽去“官”“民”的社會身份和等級的普遍性概念,指所有的人,而“民”則是一個具有社會身份差別的特殊性概念,它是整個社會中的一部分。因而,以人為本比以民為本的外延寬泛,更具包容性;第二,“人”是一個哲學范疇,從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來說,以人為本意味著人們之間具有共同人性,人人平等,互相尊重;而“人民”則是一個政治學范疇,在中國現代社會中,“民”是與官相對應的,在官和民的由上對下的關系中,不管你怎么講“以民為本”,“民”都包含了服從、依附。因而,以人為本比以民為本更具平等博愛精神;第三,以人為本多是在民眾之間來講的,其主體和客體都指所有的人,強調的是人人都以他人為本,其實質是強調尊重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獨立人格和個性差異,而以民為本則多是在官和民的由上對下的關系中來講的,主體是領導干部,客體是人民群眾,強調的是領導干部以人民群眾為本,其實質就是要求黨和政府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維護和保障人權,使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因而帶有明顯特殊的政治含義。因此,以人為本更具人性化,更接近普通個人,更能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第四,以人為本是從全人類、全球性和普遍性角度來看問題的,因為今天人類面臨日益增多的、需要超越階級界限來思考和解決的全球性、全人類的問題,也需要積極吸收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而以民為本則是從黨執政的政治角度思考問題的。因而,當在意識形態領域就“人”的問題與西方進行對話、交流與合作的時候,講以人為本就會使我們具有話語權和主動權,也有利于國際交流和國際合作。
  六、既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差異,又注重人類的共同人性
  這里涉及對以人為本的“人”的理解及其人學意義和人道主義價值觀問題。一種觀點認為,以人為本中的“人”首先指的是個人,而個人之間是有個性差異的,因而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個人之間的個性差異,尊重多樣性。
  這一觀點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人”的一個基本形態——人作為個人及其價值問題。這是過去我們曾經比較忽視的一個問題。以人為本的價值在于它是個人多樣性、個性差異性的合理控制和自主秩序,是多樣性的統一,是個性的諧和。以人為本,首要的前提是承認并尊重個人及其個性差異。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個人多樣性及其個性差異是必然存在的,而如何對待個人多樣性及其個性差異,事關社會的和諧。通過排斥個人多樣性及其個性差異來達到所謂的社會和諧,只能是缺乏生機與活力的和諧,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真正意義上的、且具有生機和活力的社會和諧,就是尊重個人多樣性及其個性差異,既將個人多樣性和個性差異合理控制在各方面都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又力求在個人多樣性及其個性差異中尋求統一性、共同性和互補性,以使具有不同個性的多樣性之間達成共識。
  人不僅作為個人而存在,人還作為“類”而存在,雖然“人類”一般存在于“個人”這一個別之中,但“個人”這一個別也不能離開“人類”一般而存在。作為“人類”的人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具有共同人性。就此意義來講,以人為本還應包括注重人類的共同人性。關于這一點,有些人卻忽視了。這樣來理解,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集中表現在以下對象應進入我們哲學研究的視野:(1)注重研究和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2)注重借鑒和吸收人類共同的優秀文明成果,包括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但屬于人類共有的先進文明成果。(3)注重并研究過去我們所忽視的人性、共同人性及其意義。(4)注重人的思想和實踐的先進性。(5)注重共贏共生,從“共贏共生”的哲學視野上來分析和處理問題。
  七、既注重解放人又注重對人的文明規范和民主協商管理,既規范領導干部又規范所有的人
  這里涉及以人為本的人學意義與執政方式、領導方式轉變問題。一些人認為,以人為本具有解放人和開發人的意義,如果民眾的利益訴求、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和公正訴求日益覺醒與增強,那么,一些民眾就不再聽話服從和服從管制。這一觀點表達出對以人為本的某種担憂。我認為,對民眾而言,以人為本強調解放人和開發人,這樣會喚醒與增強民眾的利益訴求、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和公正訴求,會增強民眾的人權、人格獨立、自主、平等、民主意識,這有利于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而就領導干部而言,以人為本內在要求領導干部根據民眾的解放和發展程度而轉變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由過去注重對民眾的管制走向民主、協商和服務,走向對民眾的文明規范和民主協商管理。
  1. 就民眾而言,以人為本注重解放人和開發人。如何對待組織中的人,直接影響著組織發展的前途命運。從組織的動力機制來講,解放人和開發人,是以人為本在人與組織的關系中的重要體現。首先,解放人和開發人的一個前提,就是要把人看做最重要的資源,不能僅僅看做成本。隨著現代高新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的創新能力在組織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具體地講,組織的技術優勢來自組織的人員在知識和技術上的不斷開發和創新,組織創造效益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由“人”來完成的。一個組織的發展就是靠最大限度調動“人”的資質,積極直接創造效益。因此,要充分認識到對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實質上是組織創造效益的動力源泉。其次,解放人和開發人的根本方式,就是為每個人的潛能和能力的發揮提供相對平等的機會與平臺、政策與規則、管理與服務,從而使人各盡其能。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組織中,組織內部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組織中的每一個人的潛能和能力的發揮。在一個只會“捉摸人”而不去“琢磨事”的組織環境中,很難想象人們會去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會去積極主動地去發揮自己的潛能和能力,會去把事情做好。以人為本,就是為每個人提供一個發揮潛能和能力的平臺,創造一個各盡所能的環境。組織內部每個人的潛力的發揮從根本上取決于制度、體制和機制。創新這些制度、體制和機制的核心價值取向,就是“以人為本”。這種價值觀有利于沖破束縛人和控制人的陳舊觀念和機制,有利于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工作體制和機制,從而有利于解放人和開發人。
  2. 就領導干部而言,以人為本內在要求轉變黨的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注重對民眾的文明規范和民主協商管理。以人為本作為黨的一種現代執政方式,就是在執政和行政過程中,要注重民主、協商和服務,注重的文明規范。以人為本,是通過對執政的黨與領導革命的黨的比較而得出的結論。從目標上說,革命的目標是推翻舊制度,奪取國家政權,而執政的目標則是維護自己的執政地位,并利用政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從手段上講,革命強調的是利益對立與權力控制,高揚斗爭主旋律,盡力擴大、激化一切有利于奪取政權和破壞舊秩序的矛盾因素,而執政則主張和合,注重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追求各方的包容、和諧、雙贏共生,強調通過民主、協調和對話,來平衡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緩和與化解一切不利于鞏固政權和經濟建設的矛盾因素,并尊重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和獨立人格;從黨的社會基礎上說,革命力量來源于被壓迫被剝削階級,革命要體現他們的意志,實現他們的理想,而執政則力求整合、平衡全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反映和實現廣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從主題來講,革命的主題是強調推翻舊政權,強調高度集中和國家利益,而執政的主題則是促進發展,是相對注重民主和個人的利益,是整合與凝聚社會一切有效的力量;從職能來講,革命相對注重管制,而執政則相對注重服務。根據上述比較分析,可以得到一個啟示:作為一個執政的黨,在當今時代,在執政方式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用以人為本來規范執政方式及領導行為和行政行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
  把以人為本確立為黨的一種執政方式,是黨在執政方式上的與時俱進。在傳統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經濟以及權力控制,也提出了“抓革命、促生產”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1978年以后,鄧小平率領全黨致力于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及時果斷地實現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新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不僅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而且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如何建設黨,建設什么樣的黨”的問題被突出出來了。為創造性地回答這一問題,江澤民同志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黨的執政理念,從而進一步增強了黨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在今天,黨的執政條件、環境和任務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內的經濟社會之間、城鄉之間、各地區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的情況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黨的執政理念。這實際上意味著我們黨要把以人為本、尤其是以民為本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以人為本作為規范各級領導干部的工作方式、領導行為和行政行為的基本準則,也內在要求我們黨必須進一步以民主、協商和服務的方式來執政,即民主執政,建立服務型政黨。
  以人為本,內在要求解放人和開發人,其結果必然喚醒與增強民眾的主體意識,民眾主體意識的增強則意味著,他具有自主性,同時應承担責任,他具有自由,同時應具有自律意識。在這種情況下,領導干部不能再用“我管你聽”的管制型方式面對民眾,而必須根據民眾日益覺醒和增強的主體性,學會用民主、協商和服務的方式管理民眾,用合乎以人為本要求的文明的手段來規范民眾。如果說以民為本主要是對領導干部執政方式、領導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一種規范的話,那么,以人為本則是對所有民眾的行為方式的一種規范。
  八、既體現價值性,又具有科學性
  這既涉及以人為本的理論性質,也涉及如何理解抽象的人與現實的人之間的關系。在談論以人為本的時候,人們往往注重其中的價值性一面,認為它是一種價值觀,而對其科學性注重不夠。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以人為本中的“人”指的是現實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其實,在理論性質上,以人為本既具有價值性一面,也具有科學性一面。
  總體講,以人為本的價值性,是指從人的主體尺度出發考察人的主體世界及客體世界對人的價值關系而表現出的人文精神。它把外部客體世界歸結到人的意義上來考察,把外部世界看做屬人的世界。其實質,是把人看做萬物的主體、中心、尺度和目的。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著眼于人的應當性,肯定普遍的人的價值與意義;第二,著眼于人的為我性或合目的性,把人當做目的;第三,著眼于人的主體性,把人當做尺度;第四,著眼于人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就是從價值觀上,應對一切社會中非人性的存在狀況持批判態度。
  以人為本還具有科學性。這是指從人的客觀實在性出發考察人的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及其對人的主體世界的制約所體現出的科學精神。它把人歸結到他所處的現實世界的實在性上,來考察人的社會生活條件或現實基礎,考察人的主體世界的被制約性,實質上是把人看做受社會生活條件制約的客觀存在物;它一般采取科學分析方法來說明人以外的客體世界和內部主體世界;它把人的現實作為中心內容來分析,考察“人在現實上實際是什么樣”范圍內的問題。具體來講,以人為本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第一,立足于人的現實性和現實的人,即人的社會生活過程,把人看做是社會歷史的產物與結果;第二,立足于人的自在性。人的社會關系一經形成,對作為主體的人來說便具有自在的性質,即社會關系作為人的一種客觀實在,有其自身的結構和規律,這些結構和規律對于人來說具有外在獨立的性質,它的存在和變化對于人的意愿來說具有一種異向的趨勢;第三,立足于人的受制約性。在強調以人為本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到它的客觀實現條件,既應根據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來確定以人為本的具體內涵,也要根據現有的條件來考慮以人為本的實現,社會歷史發展到什么程度,以人為本才能實現到什么程度;第四,立足于人的適應性與人的活動的合規律性。人不僅要依據對象的性質和尺度來活動,而且要使活動與社會關系的性質相適應,同時還要按照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來建構一個合乎以人為本要求的世界。

學習與探索哈爾濱22~29B1哲學原理韓慶祥20072007
韓慶祥,中共中央黨校 哲學部,北京 100091
作者:學習與探索哈爾濱22~29B1哲學原理韓慶祥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59:48

[新一篇] 論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問題

[舊一篇] 論價值的三個本質特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