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族古籍與民族傳統文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地方。新疆和平解放后,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領導下,在我們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光輝照耀下,經過我區各族人民奮發圖強、努力奮斗、使新疆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我區維吾爾等各少數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民族。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是祖國燦爛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少數民族在自己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版過很多歷史文獻,也有豐富的,門類齊全的各類古籍和文化遺產,用多種形式流傳在民間,有的口頭流傳在民間,有的將口頭流傳的文化遺產用文字記錄,以手抄的形式流傳在民間,成為善本、孤本。新疆各少數民族中有以農業、手工業,商業為主要生產方式和生活特點的定居民族。也有古老的以游牧為生產方式和生活特點的非定居民族,這些民族由于在同一個遼闊的地域共同生產和生活,因而各民族的文化藝術互為影響,互相交流從而發展了本民族的文化和藝術。正因為我國是歷史上形成的,統一的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國度里長期共同生產和生活,各少數民族接受漢族文化和藝術極為深,他們在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形成和發展為中華民族,因而共同創造和發展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各個民族也都有豐富的,古老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各民族有不同特點傳統文化和文化藝術,這些民族的傳統文化既有定居民族的文化藝術特點,而且有很明顯的游牧民族的文化藝術特點。這些民族在歷史上飽嘗了歷代反動統治階級政治上的壓迫和經濟上殘苦剝削,他們的文化藝術遭受了毀滅性的摧殘,加上各少數民族經濟和文化發展緩慢,長期處在戰亂和游牧等原因,書面文化的發展受了很大的障礙,許多重貴的文化遺產只停留在口頭文化的形式流傳在民間。這些東西在舊社會不僅沒有搜集、整理出版,而且到了被滅絕的邊沿。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全面開展我國的古籍整理工作。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于1983 年6月召開了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座談會,會上對我國少數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工作做了部署,制定了規劃,從此全國的少數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工作全面地、有計劃、有組織、有領導地開展起來了。黨中央歷來十分重視古籍整理工作,指出整理古籍是把祖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繼承下來的十分重要的工作。國務院以國辦發〔1984〕30號文件轉發了《國家民委關于搶救整理少數民族古籍的請示》的通知。通知指出:少數民族古籍包括歷史、語言、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天文、歷算、地理、醫藥、美術、生產技術等。范圍很廣,種類很多。少數民族古籍是祖國寶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搶救整理少數民族古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本著“救書,救人,救科學”的精神把這一工作搞好。
  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少數民族古籍搜集、整理、編輯出版工作非常重視,雷厲風行地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撥給專門編制和專項經費,建立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在1983年9 月用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的名義下發了《關于搜集、整理和出版新疆少數民族古籍的通知》從此新疆的少數民族古籍搜集、整理、編輯出版工作就全面展開了。各地、州前后都成立了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將中央和自治區的部署落到實處。緊接著在1984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召開了新疆首屆民族古籍工作會議。會上進一步傳達、落實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民委、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關于少數民族古籍工作的指示精神,結合新疆實際討論制定了自治區少數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的《七·五規劃》,提出了今后的基本任務,制定了措施,部署了全區的工作。從此以后,逐步形成了少數民族古籍工作上下貫通、左右貫聯,相互協調的工作機構,建立了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少數民族古籍工作干部隊伍。他們當中既有多年從事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的老同志,也有新一代的少數民族古籍工作專業人員。在古籍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了維吾爾—烏孜別克族,哈薩克—塔塔爾族,蒙古—達斡爾族,錫伯—滿族,回族和柯爾克孜六個專門的古籍業務組。這些業務小組中都有該民族中有名望的專家學者和從事民族古籍實際工作的教學、科研、翻譯、編輯人員,他們制定工作規劃和選題計劃,開展本民族古籍的搜集編目、整理研究,編輯出版工作,多年來他們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截止目前為止,已經搜集到包括維吾爾文、察哈臺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回鶻文、哈薩克文、托忒蒙古文(包括胡都木蒙文),柯爾克孜文、錫伯文、滿文、烏孜別克文、塔塔爾文、藏文等十三個文種的各民族古籍4500多冊(件),其中有不少手抄本、珍本和孤本。也有第一次發現的珍本,這些都有較高的科學研究的價值。
  1984年制定《七·五》規劃要求完成包括維吾爾、哈薩克、回族、柯爾克孜、蒙古、錫伯、滿族、烏孜別克、塔塔爾、達斡爾等十個民族的古籍80項(不包括各地州出版計劃項目)。這些古籍的內容包括歷史、文學、工藝、美術、宗教、天文歷算等多種學科,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據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著作。到1990年底為止,已經出版發行發的有51部,完成規劃要求指標的64%。我們在1991年初制定了《八·五》規劃,計劃出版66項。根據1994年11月底統計,全自治區十年來共完成各民族各類古籍共117部(包括各地州市古籍辦出版的古籍,協作項目,和內部交流的資料本)其中維吾爾族古籍60部,哈薩克族古籍9部、 蒙古族古籍14部,柯爾克孜族古籍18部,錫伯滿族古籍10部, 回族古籍3部,烏孜別克古籍1部,塔塔爾古籍2部。此外,已經發到出版社待出版的26部。已經整理好得發搞的35部。這些古籍大約6997.6萬字,它的出版發行不僅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而且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也贏得了國際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最近十年來我們搜集、整理出版的這117 部古籍中有《瑪納斯》《江格爾》《十二木卡木》《阿不都熱依木納扎爾集》等8 部古籍已譯成漢文,介紹給國內外廣大的讀者和知識界,特別是對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
  第一、十年來新疆各少數民族古籍搜集,搶救、整理、出版所取得的成就,不僅豐富了中華燦爛文化寶庫,特別得到了各民族人民群眾和知識界熱烈歡迎和積極支持。他們深深感到各少數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只有在新中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只有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我們渴望多年的夢想變為現實。從而更加提高了對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
  第二、新疆少數民族古籍被搶救,整理出版,特別是用漢文翻譯出版,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增進了相互之間了解,從而加強了民族團結。各民族的文學藝術在各民族人民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的長期發展過程中互為影響,互相交流,互相滲透共同繁榮昌興起來的。在這個互相交流,互相滲透,共同繁榮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很自然地交流了思想意識和優秀文化傳統,加深了相互之間的了解,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進一步增強民族團結,提高了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三、少數民族古籍被搜集整理出版,活躍了科學研究工作。民族古籍的傳世同漢族古籍一樣,歷史上經歷過《諸子百家》的繁榮時期,也經歷過浩劫。作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共需的民族古籍、通過搜集,整理出版鼓舞了新疆各族人民自立、自信、自強的能力,從而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增進了新疆政策開放,振興經濟文化事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我們國家各民族創造的古籍文化是輝煌燦爛的。新疆各民族人民的古籍極其豐富。已經整理出版的《江格爾》《瑪納斯》《福樂智慧》《突厥語大辭典》《拉施德史》以及《金光明經》《卡米勒史》《土爾扈特王汗世譜》《薩滿神歌》《哈薩克醫藥志》,特別是在古代維吾爾民間曾廣泛流傳著一部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這些規模宏偉,色彩瑰麗的巨著,其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哲學、歷史、語言、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等方面寶貴資料,早已成為國際、國內學術界研究的對象。前蘇聯、歐美、東歐、蒙古、日本、印度各國都成立了研究所,研究學會和研究中心。我們國內對少數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雖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的短時間內,快馬加鞭,迎頭趕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特別是在學術研究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績。1982年8 月在烏魯木齊舉行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次《江格爾》學術討論會,收到學術論文38篇。1983年在西寧召開的《全國少數民族史詩學術討論會,向會議提交的有關《江格爾》的論文有十多篇,總之在80年代在內蒙古、新疆和全國各地蒙、漢文報刊上發表的有關《江格爾》的論文已超過250篇。這些論文分析了作品的思想內容, 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有的探討了作品的社會價值和文學史上的地位,有的評價藝人和版本,有的考據《江格爾》產生的地區和年代。這些論文說明我國的《江格爾》研究不斷擴大,從語言、文學、美學、哲學、宗教和民俗學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我國著名的學者巴雅爾教授在《‘江格爾’在蒙古文學史上的地位》的論文中從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作品,說明從思想性、藝術性和反映社會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方面,他認為可以把《江格爾》與《蒙古秘史》《格斯爾》相提并論,說它是蒙古文學發展史上的三個高峰之一。在1988年8 月在烏魯木齊召開了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辦的《江格爾》國際學術討論會,這次會議在我國《江格爾》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參加這次會議的有我國學者40多人外,還有來自前蘇聯、蒙古、德國、美國、匈牙利、芬蘭和日本學者16人,各國學者向會議提交了52篇論文。以上這些學術活動廣泛開展的基礎上,在1991年在烏魯木齊隆重宣布中國《江格爾》研究會成立,并進行了學術討論會,會議參加者80多人向會議提交了30多篇論文。現在《江格爾學》研究已經進入了多層次、多角度研究的新時期。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是我國三大史詩之一,也是一個國際性研究學問,我們在搜集、整理出版的基礎上,也舉行了廣泛深入的學術研究活動,在1991年8 月在烏魯木齊召開了全國《瑪納斯》史詩研討會,會議參加者60多人,向會議提交了數十篇學術論文。在1994年8月在烏魯木齊召開了國際《瑪納斯》史詩研討會,會議除我國學者參加外,還有吉爾吉斯坦、俄羅斯、日本等國十幾名外國學者向會議提交了40多篇論文。以上這些學術活動的基礎上在1995年6月在烏魯木齊成立了中國《瑪納斯》史詩研究會。 《福樂智慧》是維吾爾族人民優秀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它也吸引著國內外學者的極大興趣,這部巨著的學術研究也不斷深入發展,首屆《福樂智慧》國際學術研討會在1993年10月在北京舉行。參加研討會的除我國國內專家學者們之外,還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俄羅斯、蒙古、日本、美國、德國的學者共60余人。會議收到論文40多篇。總之,我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在這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都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智慧共同創造了我們偉大祖國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現在我們通過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翻譯出版和學術研究活動,對進一步編寫中國通史、中國政治史、思想史、哲學史、文化藝術史等都將進一步提供寶貴的資料,寫出能充分反映兄弟民族在我們偉大祖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反映他們在祖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加強民族團結,為維護祖國的統一,捍衛和繁榮發展祖國的過陲,為豐富祖國的文化寶庫,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從而在世界文化寶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他們廣博精湛的哲學和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以繁榮我國的民族文化,并給世界文化添補新篇章。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是一門新興的科學,民族古籍文化是無以數計,它就象是深埋在地下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從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特殊的社會條件,我國各民族在古代所創造的優秀文化古籍長期被埋沒,有的則名存實亡了。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被歷史的風雨沖刷的支離破碎的巨大書庫,不僅古籍數量巨大,內容繁雜,就形式上各民族古籍也存在著種種差異。因此,這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工作,而且又是一項光榮而有深遠意義的工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促進各民族的進步和繁榮發展的巨大工程。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少數民族古籍實際相結合的高度繼承和發展民族古籍文化,使之為我國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相協調,相適應,讓其在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這使是要建立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族古籍文化。當前,面對國際競爭和市場經濟的雙重壓力,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工作要依靠內力為主,走中外橫向結合的道路,本著“救人、救書,救科學”的精神,解決當前少數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工作的難關,把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推向新的臺階,完成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而艱巨的使命,讓少數民族的古籍成果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了解。為中國和世界文明增添一道美麗的光環而努力奮斗。
             (浩·巴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
  
  
  
西北民族研究蘭州213-216,193A849民族研究浩·巴岱19961996 作者:西北民族研究蘭州213-216,193A849民族研究浩·巴岱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2:00:09

[新一篇] 論民族區域自治的理論與實踐

[舊一篇] 論民族文化的生成環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