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總公司七一○所 于景元)
從1986年全國軟科學研究座談會開始,在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中,涌現出了生氣勃勃的軟科學這一新生力量,至今已經十年了。在這十年中,正反兩個方面的大量事實,都已充分證明,軟科學研究對決策科學化、民主化以及管理現代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1994年12月,江澤民總書記在接見全國軟科學工作會議代表的講話中指出,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為當代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軟科學也得到了迅速發展。要加快中國軟科學的發展。并進一步指出,要把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社會科學結合起來,研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為黨和政府的決策及時提供科學依據。江總書記這些講話精神,指明了軟科學研究的任務、性質和作用。我們應該根據這些精神大力推動軟科學的發展,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人類即將步入21世紀,中國正在進入一個跨世紀的發展時期,開始實施“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實現兩項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由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前者是生產關系的變革,后者是依靠內涵發展生產力。兩項根本性轉變是不會自動實現的,要經過努力奮斗才有可能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組織管理現代化,就顯得極為重要。在一定意義上講,實現兩項根本性轉變,關鍵在于決策和組織管理的轉變,由以經驗為主的決策和組織管理向以科學為主的決策和組織管理的轉變。
從現代決策體制和機制來看,決策體系下,不僅有決策執行體系、信息和反饋體系,決策監查體系,還應有決策支持體系或決策咨詢體系。
這里且不談決策支持體系的體制和機制問題,只討論它所面臨的科學研究問題。很清楚,這里所涉及的科學研究就是我們所說的軟科學研究。軟科學研究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來自社會實踐,特別是復雜社會實踐的決策問題以及組織管理問題。社會實踐的鮮明特點是有明確的目的性和組織性,要解決干什么和怎么干的問題。這里包括實踐前形成的思想、設想以及戰略、規劃、計劃、方案、可行性等;都要進行科學論證,以使實踐的目的性建立在科學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更不能建立在感情和意志的基礎上;也包括實踐過程中,要有科學的組織管理和協調,以保證實踐的有效性(效率和效益),還包括實踐后的評估和總結,以檢驗整個實踐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利今后的再實踐。
現代社會實踐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復雜,突出表現在空間活動范圍上越來越大,時間尺度變化上越來越快,層次結構上越來越復雜,效果和影響上越來越廣泛和深遠。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實踐決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且社會實踐一開始就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系統性、動態性與復雜性,它不容許我們孤立地和靜止地去處理。如大家都知道的三峽工程,就涉及到發電、運輸、防洪、泥沙、地質、生態環境、人口遷移、文物保護、投資、經濟、時間進度等各個方面,要解決上與不上以及怎樣上這樣一些重大問題,不要說靠經驗知識不夠,即使從科學技術角度來看,也不是哪一門科學技術甚至也不是哪一個科學技術部門所能勝任的。再如,當今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就其實質來說,是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協同發展問題。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既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為所欲為,任何違反客觀規律的作法,到頭來不僅不能發展,甚至連生存都將成為問題。這個問題對于我國尤其嚴峻和緊迫。解決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戰略、規劃、政策和措施等決策問題,僅僅靠自然科學技術是不夠的,因為它還涉及到社會,但僅靠社會科學也解決不了,需要的是把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社會科學結合起來的綜合優勢和整體力量,才有可能解決這些問題。即使這樣,我們還要處理有可能至今我們尚未遇到和認識的新問題。象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樣偉大的社會實踐,就有許多從未遇到過的新問題,這樣的實踐就更加復雜和困難,因而也就更需要研究和探索。
這些事實表明,軟科學研究早已突破了傳統的領域科學研究的范圍,它需要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以至整個人類知識體系所提供的知識,去研究實踐中提出的復雜性問題,為決策和組織管理提供科學依據,這就是軟科學研究綜合性的特點。從這個角度來看,軟科學研究體現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趨勢,從應用角度看是適應現代復雜社會實踐決策的需要,這是一個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對于這樣一個重要領域,理應受到應有的重視和支持,使它得到迅速發展。
國務委員宋健同志,在《中國軟科學》藍皮書的序言中寫到,支持民主和科學決策的整個科學知識體系,在國內外簡稱為“軟科學”。[(1)]這是對軟科學所給出的一種定義。那么如何來認識和理解這里所談的科學知識體系。
人類通過長期社會實踐,已經掌握和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如今已形成了知識體系,這個體系可看作由三個層次的知識所構成:第一個層次是感性和經驗知識,這是直接從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它的特點是只知是什么,還不能回答為什么。但盡管如此,經驗知識對我們也是很有用的,我們也要十分珍惜。第二個層次的知識,就是科學知識,這類知識的特點是不僅知道是什么,還能回答為什么。科學知識,如今已發展成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按照錢學森提出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結構,這是一個矩陣式的結構。縱向上,從大的方面來說,有自然科學,這是關于自然界物質運動規律的學問;還有社會科學,這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學問。如果細分的話還有: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行為科學、人體科學、地理科學、軍事科學、文藝理論、建筑科學共十一個部門。橫向上看有基礎理論、技術科學、工程技術三個層次。科學是認識世界的學問,技術是改造世界的學問,從這個觀點來看,社會科學就不僅有理論,也應有改造社會的技術,這就是社會技術。客觀世界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過程所形成的統一體,因而作為反映客觀規律的現代科學技術也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有機整體,我們不僅要發揮這個體系中各個部門、各種學科的作用,特別要充分發揮它們結合起來的綜合優勢和整體力量。再往上一個層次就是哲學知識,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高概括,也是人類知識的最高結晶。這樣,從經驗知識、科學知識到哲學知識就構成了整個的人類知識體系,這是人類通過社會實踐認識世界所積累的寶貴財富。但認識世界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認識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改造世界也是通過社會實踐來實現的,這就需要我們利用人類知識體系所提供的全部知識去指導實踐。
指導實踐不僅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層次上的指導,而且也需要有科學層次上的知識甚至有用的經驗知識的幫助,特別是把三個層次的知識綜合集成起來的新知識,就更有力量,對于我們也就更有用處。在我國,很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作用,這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自覺地高度重視科學知識的作用就顯得不夠了,而靠經驗知識進行組織管理和決策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結果就造成了要么是哲學層次上的一般指導,要么是實踐層次上的具體經驗套用。這可能是造成我們組織管理落后,某些決策失誤的重要原因。從這個角度來看,軟科學研究恰恰彌補了這個不足,軟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科學技術引進到決策和管理之中。
從以上所述,軟科學研究要用到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以及不同類型的知識,特別要把它們綜合集成起來,從總體上去研究和解決問題,這就有個方法論問題,也就是如何把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知識綜合集成起來的方法問題。僅靠自然科學方法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靠社會科學方法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這就需要探索新的方法。
在科學發展史上,一切以定量研究為主要方法的科學,被稱為“精密科學”,如自然科學,而以思辨方法和定性描述為主的科學被稱為“描述科學”,如社會科學。近十多年來,國外出現了所謂復雜性研究,從諾貝爾獎金獲得者Prigogine的探索復雜性到美國有影響的Santa Fe Institute科學家們提出的復雜性科學。都是研究復雜性問題,這里既包括自然界的復雜性也包括人類社會中的復雜性。這些研究一方面要走“精密科學”之路,不同于靠思辨和定性研究,另一方面,他們意識到了還原論方法的局限性。在近代科學和現代科學發展中,還原論方法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方法是把事物分解開來進行研究,然后再拼起來,以為低層次或局部問題弄清楚了,高層次或整體問題也就自然清楚了。但系統理論表明,高層次或整體事物可以具有低層次或局部事物所沒有的性質,即通常所說的1+1>2。在把系統分解后,系統整體性質在部分層次上就可能消失了。這就是說還原論方法可以解決1+1=2的問題,但解決不了1+1>2的問題,而復雜性就是這類問題。本世紀40年代,奧地利理論生物學家彼塔朗菲在生物學研究中就已意識到還原論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整體論方法,強調整體研究的重要性,應該說這是科學觀念上的一次重大轉變,但彼塔朗菲沒有給出整體論方法到底是什么。Santa Fe的科學家們高度重視計算機技術在復雜性研究中的應用,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1995年一位高級撰稿人John Horgan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發表了“復雜性研究的發展趨勢——從復雜性到困惑”,[(2)]報導了Santa Fe科學家們對復雜性的研究陷入困惑狀態,好象不知該怎么辦了。
在我國,錢學森同志從系統科學角度對此進行了長期探索,80年代初,他曾提出將科學理論、經驗知識和專家判斷力相結合的半理論半經驗方法來處理復雜系統問題,后來在系統學討論上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在總結提煉社會系統等幾個典型復雜巨系統研究進展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的基礎上,于1989年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方法”,以及它的實踐形式“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的方法論。這個方法的實質就是專家體系、數據和信息體系以及計算機體系三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一個高度智能化的人、機結合系統,通過人機結合方式和人、機優勢互補,實現以人為主的知識的綜合集成,這里包括了科學的和經驗的知識,定性的和定量的知識,理性的和感性的知識的綜合集成,實現從感性到理性,從定性到定量的轉化,達到定量認識。這個方法成功的應用,就在于發揮這個人機結合系統的綜合優勢、整體優勢和智能優勢,它比起單純靠人(專家體系)或機器都有更強的優勢,能把人的思維、思維的成果、人的經驗、知識、智慧以及各種情報、資料和信息統統集成起來,從多方面的定性認識上升到定量認識。從這點來看,這個方法是走“精密科學”之路的方法論。應該指出的是,這里的人機結合,從信息處理和加工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人腦信息處理加工和計算機信息處理加工的結合。思維科學的研究表明,人腦的邏輯思維是定量和微觀的信息加工方式,形象思維是定性和宏觀的信息加工方式。而人的創造性思維則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計算機在邏輯思維方面,可以給人以很大幫助,甚至能代替人做很多的事情,目前國內外在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很有意義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形象思維方面,目前計算機還幫不了什么忙,所以人機結合始終以人為主,期望完全靠機器自動求解復雜性問題,是行不通的,這可能就是Santa Fe科學家們困惑的原因所在。
應用這個方法時,也需要系統分解,在分解后研究的基礎上,再綜合集成到系統整體,實現1+1>2的飛躍,達到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問題。從這一點來看,綜合集成方法吸收了還原論方法和整體論方法的優點,是還原論和整體論的結合,同時也避免了各自的局限性。
從系統觀點來看,這個方法是把人類知識體系和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局部領域的和不同層次的知識,綜合集成到整體和更高層次的知識,這就提高了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從這個方法的特點來看,它適用于軟科學研究的問題。特別是軟科學所面臨的一些復雜問題,都是上邊談到的復雜性問題。如果我們的方法不當,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或用研究簡單問題的方法去研究復雜性問題,其結果是不會成功的,因而也就難于為決策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
人、機結合方式由于靈境技術的應用將走向人機融合,這又將大大增強人機結合系統的能力。據美國航空周刊報導[(3)],分布交互仿真技術與靈境技術結合,使美國人成功地開發出Mission-Planning System。這個系統由軟、硬件系統和數字地圖構成。軟件系統為Power Scene,硬件系統為“現實引擎”巨型機。地圖由美國國防部地圖局提供。這個系統本來是用于軍事目的的,但它的強大仿真演示能力,在軍事、政治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5年10月美國把前南地區三方領導人召集到美國俄亥俄洲代頓的懷特·帕特遜空軍基地,談判波斯尼亞和平協議。美國在談判地點安裝了兩套Power Scene系統,向三方領導人進行情景演示,不僅大大加快了談判進程,而且在一個關鍵僵局處,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被帶到Power Scene系統前,向他演示他的方案是行不通的,結果使他放棄了自己的方案,三方很快達成協議。這個系統的關鍵技術就是靈境技術。
當前以微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為核心的這場信息革命,不僅開創了新一代人—機結合的物質生產體系,大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始了一場新的產業革命,同時,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的普遍使用,也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研究方式、教育方式、娛樂方式和消費方式,這又開創了人—機結合的精神生產力,特別是開創了新一代知識的增長方式,這就是人網結合、人機結合的知識生產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場信息革命直接提高了人的智能和智慧,將使人的思維能力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通過以上所述,對于軟科學研究有了系統科學的方法論基礎,又有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網絡的技術基礎,就有可能把軟科學研究水平提高一大步,上一個新臺階,既面向政府的決策支持,也面向企業界,推動咨詢產業化的發展,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注:
(1)見中國科學技術蘭皮書第8號,中國軟科學序言。
(2)見《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1995.10,P42—47。
(3)見王耘、于景元、戴汝為、汪成為、錢學敏、涂元季著,《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一書,第六章,浙江科技出版社,1996。
(本文責編:羅勇)*
中國軟科學2京64-71N1科技管理與成就于景元19971997 作者:中國軟科學2京64-71N1科技管理與成就于景元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