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發展觀的歷史演進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一再指出,他們的理論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永恒真理”,而是隨著科學進步與社會發展而不斷更新著的“認識工具”。事實正是如此、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從產生至今的100多年中,一直是在不斷演進著的。
  矛盾發展觀 矛盾發展觀是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地摒除、改造了黑格爾辯證法中泛邏輯主義糟粕,并在深入分析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基礎上形成建立起來的。列寧發展了這種發展觀,指出: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發展是對立面的斗爭;對立面的斗爭是絕對的。毛澤東是矛盾發展觀的集大成者,他的《矛盾論》全面、系統地闡釋、發展了這種發展觀。
  矛盾發展觀的特點,是在一相對獨立、穩定的實體對象中找出其中的矛盾及其主要方面,便可集中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它強調矛盾的對立、斗爭、分解和轉化方面;主張主要用一方克服、戰勝另一方的辦法解決矛盾,推進事物的發展。矛盾發展觀是19世紀末與20世紀上半葉,世界資本主義矛盾突出,無產階級革命高潮時期的產物。它對當時的馬克思主義者分析時代的本質和推進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都具有重要認識價值并做出了巨大歷史貢獻。
  矛盾發展觀是我們認識、改造事物的一種思維方式或認識工具,對剖析某種相對獨立、相對穩定的客體對象,至今仍具有重要認識價值。然而,實踐已經顯示,它在分析復雜動態大系統,例如社會系統工程時表現出不足與局限。因此,我們絕不可認為它就是人們認識一切對象的唯一科學的方法與指導思想,更不應將其簡單化和絕對化。
  系統發展觀 20世紀中期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首先提出“系統”概念,后在具體科學中發展成一門相對獨立的方法論科學。系統論強調以整體性、相互聯系有序性和動態為基本原則。整體性原則是系統方法的根據和出發點,而整體性卻是通過相互聯系而具體化的,相互聯系又是通過有序性得到深入、細致的反映,有序性是通過動態原則來揭示系統發展變化的動因和規律。系統方法在馬克思《資本論》等著作中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入剖析時有充分表述與運用,貝塔朗菲也公開宣稱,馬克思和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他的理論先驅。但作為一種哲學層次的發展觀或思維方式,還是本世紀中期之后,從系統論、生物學研究中升華、概括出來的。系統發展觀把我們的認識對象看作開放的復雜大系統,著重考察構成系統的各要素及其之間的聯系以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側重引導人們分析系統內各要素之層次、結構,從動態角度把握系統的過程和研究系統的整體功能。顯然,系統發展觀補充、深化了矛盾發展觀的不足,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深化和發展。
  由于系統方法自產生后還多運用于具體科學研究之中,運用于復雜的社會系統不夠,從哲學層次概括總結尚較欠缺,因此,還多茍留于科學方法的層次。這在我國更是如此。因此,它所研究的對象——系統還常限于現存實體對象的系統,并且多從其現狀及直接相關條件、環境考察,而對系統的歷史演化過程及相隔較遠、較間接的因素、條件則很少考察;它對越來越重要的信息世界卻沒有深入研究。在當今我們面對的現實世界已從實體世界深入到信息世界,時空觀已進化到大時空觀的情況下,它便顯得不足了;從其涵蓋的意識范圍來說,系統發展觀與矛盾發展觀同屬一個層次:群體意識。在當今隨著全球一體化新趨勢,許多重大復雜的全球性問題,不只是某個系統、某個群體、某一代人所能完成、解決的情況下,必須用“類意識”、“全球意識”、“持續、協調發展的意識”才能理清,才能提出解決的有效舉措。這就是說,科學與社會實踐向系統發展觀提出了新的挑戰。
  生態發展觀 生態發展觀的產生與生態學直接相關。生態學雖已有100多年歷史,但其充分發展與運用自70年代末以來,生態學吸取了系統論的成就,提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再加上它與分子生物學、生命進化及生態環境科學研究的結合,特別與物理學耗散結構理論研究的結合,使“生態系統”概念的內涵大大豐富、深化了。它指出了對象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交流,不僅是物質的交流,同時還是能量與信息的交流。這樣,它所研究的對象和范圍涵蓋了實體世界和信息世界,其時空觀大大拓寬了。“生態系統”深化了一般“系統”。生態發展觀提出的根據,更重要的還是對20世紀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20世紀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空前輝煌的世紀,同時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世紀。科學技術在推動人類文明達到所向披靡的英雄時代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憂患和巨大的災難。最殘酷的戰爭不斷,貧富差距拉大,還有全球人口劇增、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等,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持續發展。
  在人與自然的生態危機、人與人的社會危機和人自身的心態危機日趨尖銳、嚴重的情況下,人們開始尋求克服危機的方略。于是現代科學出現了“生態學化”的新趨勢,環境物理學、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地學、環境醫學以及環境工程學相繼產生,同時還出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生態經濟學、人口經濟學、能源經濟學、環境管理學、生產力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美學、生態政治學、生態人口學等。這種現代科學“生態學化”的新趨勢大大提高了社會公眾的“生態意識”,并且正在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人們的價值觀、倫理觀、審美觀、法制觀和文化觀中去。提出了“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審美觀”、“生態法制觀”和“生態文化觀”等具有創新內涵的概念與命題。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科技”,建造“生態民居”,使用“綠色產品”,飲用“綠色食品”,創造“綠色環境”,加強“綠色教育”,倡導“綠色文明”等等,已成為時尚,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上述可見,現代科學的“生態學化”趨勢和人們“生態意識”的增強,這是人類總結20世紀歷史經驗教訓所升華出來的時代精神,也是克服當今危機,引導人類走向21世紀的最具創新、超前意義的思想精華。作為時代精神之精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當以科學與現實問題為契機,吸取現代科學的新成果,升華社會意識中的精華,充實、更新自己的內容和形式。這就是筆者把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當代形態概括為生態發展觀的根據所在。
  雖然我們的先哲在這方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思想遺產,具體科學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資料,然而,升華構建一種哲學發展觀,不是件輕而易舉的工作。因此,目前我們對于生態發展觀的基本范疇、理論原則和方法等還知之甚少,最多我們只能談出一些斷片。筆者認為,首先,生態發展觀的研究對象大大超過前兩種發展觀,它應從類意識的視角,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自身的持續、協同、健康發展為價值目標,把上述三大領域做為一個統一的巨系統,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求得整個人類持續發展的整體功效。第二,“和諧與自由”將是生態發展觀的核心范疇或主旋律。具體地說,它在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共存共榮的生態關系。在維護人類生存發展權利的同時,要尊重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環境。它在認識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主張理解、寬容、友善、平等的原則,有利于社會關系協調和人們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它在認識和處理人自身的關系上,主張自主、自信、舒適、健康的原則,營造良好的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狀態和生存環境。只有讓和諧與自由成為我們時代的主旋律,才能克服日益尖銳的“三大危機”,使社會、經濟、科學文化得到持續、協調、健康的發展,既能適應當代人類生存發展的要求,又能對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負責。這里說的“和諧與自由”并不否認、排斥必要的競爭、分化和沖突。因為這種和諧與自由是相對、動態的。
  可以設想,這種發展觀一旦建成并深入人心,成為億萬地球村民的觀念基礎,成為生活、做人和處世的運作準則,那么,未來定會比現在的世界更絢麗多彩有序,社會會更繁榮昌盛,民眾會更自由健康和睦。這決非是“烏托邦”式的夢幻神曲。然而,做到這一些或許比人類登上火星更艱難,著實需要幾代人的艱苦探索與奮斗。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演進的幾種形態,在各自適用的范圍和條件內都有其科學的認識與實踐價值;它們之間是一種承繼、遞進的關系,后種發展觀以前種發展觀為基礎,包含并補充、深化、發展了前種發展觀。因此,用其中一種發展觀完全否定另一種發展觀的看法是錯誤的。而固守著前種發展觀,使之成為思維定式、不求進取的做法則更是錯誤的。
   (《哲學動態》1997年第3期)*
哲學動態京16-19B1哲學原理洪咸友/翟東林19971997洪咸友 合肥經濟技術學院 翟東林 安徽大學 作者:哲學動態京16-19B1哲學原理洪咸友/翟東林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2:00:54

[新一篇] 辛亥革命與中國現代化

[舊一篇] 辯證看海南  ——寫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十周年之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