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紀偉人鄧小平建立海南島經濟特區的設想,1988年4 月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成為現實時,世界的目光開始投向南中國海北部這座碧玉般的寶島。10萬人才、億萬巨資潮涌而來。海南從此打破沉寂,讓人神往、讓人牽掛。
普與特
海南之“特”不同尋常。與鄰近港、澳、臺,擁有海外潮汕人的其他特區相比,海南建省初期的“特”主要不是地理位置,而是特殊政策。國務院的文件明確指出:海南“實行比現行經濟特區更加靈活的政策,進一步放寬搞活,加快開放建設的步伐”;“授予海南省更多的經濟自主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海南省“地方立法權”。正是特有的政策優勢,使得投資者對這個全國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充滿信心,紛至沓來。
政策有止境,試驗無窮期。海南深知,輕稅讓利的優惠政策,只是海南開發進程的啟動手段,依靠政策驅動、完成初期建設任務后,海南更上一層樓,逐步營造起新的體制、法制和生態優勢。
海南的創新探索不脛而走。不斷完善的省一級“小政府”,與今年4月出臺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精神一致;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在黨的十四大后進一步深化改革,受到江澤民總書記的肯定;全國在2000年前建成市場經濟法規體系,海南走在前面。還有企業直接登記制度、設立“個人帳戶”、“共濟帳戶”的醫療保險改革等項改革舉措,對其他省市提供了借鑒。海南借鑒國際慣例,率先進行“取消公路收費,改征燃油附加費”的改革。
今天,海南特區許多政策已經不特了,呈現“普化”之勢。這種現象應該怎么看?
只要考慮黨中央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初衷,只要注意海南的試驗探索在其他地方推進的實際效果,就會恍然大悟:特區不特,恰恰體現了特區的試驗價值、探索效應。封閉地看海南,特區趨向普區,是一種停滯;開放地看全國,普區逼近特區,是一種跨越。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經濟特區的價值,就體現在由“特到不特,進而升華到新的更特”的轉換之中。
面對特區不特的情況,有膽識的海南人,從來沒有埋怨、彷徨。新一屆海南省委正結合海南實際,率領干部群眾以更強的使命感,投入到“體制創新、產業升級、擴大開放”的探索之中。
冷與熱
如果僅僅看現象,海南10年來冷熱變化劇烈。從建省時的熱,到治理整頓時的冷,從房地產單項突進的熱,到宏觀調控以后的冷,海南似乎始終處于冷熱轉換之中。許多人都在關心,海南還能否熱起來?
其實,海南能不能持續地熱,并非少數人單純的主觀愿望所能決定。關鍵要看熱的內容有無市場需求和產業支撐。只有植根于實業和市場之上的熱,才算熱得實在,才能熱得長久。如果熱的產生只是由于人為的投機炒作、腐敗尋租,熱的結果只是少數利益主體的暴富、全局利益的損失,那么,就只能是曇花一現的泡沫燥熱而已。
咀嚼幾年前房地產熱的后果,海南人深感苦澀。海南省建設廳的專門調查表明,經歷1992年、1993年的房地產熱,到1995年,全省空置房總面積多達284萬平方米。全省至今仍有大約200億資金沉淀在房地產上。聯系發端于房地產熱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假如沒有宏觀調控,而放任海南房地產熱繼續發燒,其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為了構筑海南經濟發展的實業基礎,1993年宏觀調控以來,海南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積極培植優勢產業。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持續升溫。熱帶高效農業圍繞運銷加工中心,建成一批瓜菜、水果、育種、熱作、花卉和橡膠基地,涌現出恒泰、椰風等知名加工企業。農業產業化邁出堅實步伐。第二產業形成汽車、摩托車、化纖紡織、醫藥、電子、油氣化工等主導工業,孕育出新大洲、海虹、海德、興業聚酯、欣龍無紡、三葉、富島等骨干企業。農業、工業增加值10年中增長5倍到6倍多。旅游業強化景點項目建設,狠抓服務質量,突出市場營銷 ,接待海內外游客人次連續5年以兩位數的幅度增長,去年達790萬人。
眼下,海南新興工業、高效農業、海島旅游業三足鼎立,增勢強勁。全省基礎產業終于實實在在地熱起來了。
快與慢
10年建設,10年艱辛,10年跨越。1987年的海南,產業結構相當于全國50年代的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有全國平均水平的80%。如今,海南地區競爭力已躋身全國10強。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從57億元增加到418億元,年均遞增12.6%。
問題的焦點是年均速度背后的高低落差。1994年以來的3年, 海南GDP的年度增幅次第為4.3%、4.8%和6.7%,大大低于全國8.8 %至9.7%的平均水平。快慢之爭由此產生。
細作分析,可以清醒地認識到這種慢的必然性。海南經濟發展從房地產一花獨放向工、農、旅三足鼎立轉軌,就像汽車拐彎,速度回落,實屬必然。
可喜的是,經過“八五”后期的結構調整,海南經濟已經步入正軌,目前正呈加速回升態勢。與最低的1995年相比,海南的GDP 增幅逐步加大,今年可望達到8%的全國平均水平。
在正確認識慢的前提下,海南的當務之急是“穩中求進,適度加快發展”。
當前,制約海南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因素不容忽視。10年間,全省三產比重由50.1:19:30.9調整為37.9:20.2:41.9,一、二產業畸重畸輕問題依然突出。主導產業科技含量不高。重點建設投資中,高技術、高效益的項目偏少。另外,作為海南主要外資來源地的東盟、香港、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收縮海外投資,勢必對今后利用外資造成一定影響。
正是出于對嚴峻發展形勢的判斷,海南省委、省政府面對建省10年的巨大成績,表現了異常的冷靜。新上任的省委書記杜青林強調:省委新班子堅決“走改革路,打開放牌,創發展業”;今年要堅決貫徹“夯實基礎,穩中求進,加快發展,增進效益”的方針,推動全省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省委、省政府對未來經濟發展充滿信心:
第一,全省已經引進投資興建了一批對國民經濟發展起關鍵帶動作用的大型項目。年產13萬噸的海口啤酒廠,年產10萬噸鍍錫薄板廠,年產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的天然氣化肥廠,年產70萬噸的昌江水泥廠以及大華光盤廠等五大重點建設項目已經或即將建成投產。粵海鐵路通道、環島高速公路2000年以前可望建成貫通。還有4個投資額超過100億元的大型工業項目選址海南,項目前期工作正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后勁十足。
第二,對新興工業、熱帶高效農業、旅游業三大基礎產業,通過實施“興農富民強縣工程”、“重大項目和洋浦帶動工程”、“形象塑造工程”,將延長產業鏈,提高關聯度,推動產業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全面升級。此外,海南擁有2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 海洋開發潛力巨大,海洋產業可望成為未來海南的經濟支柱。信息產業扎實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在市場競爭中悄然領先。
第三,吸引外資面臨空前機遇: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歐美投資者轉向中國市場,國家鼓勵外資投向基礎產業,海南基礎產業穩健發展,軟硬投資環境較好,招商引資,優勢明顯。
第四,廣大干部群眾求真務實,創業精神振奮高昂,具備了“人心齊,泰山移”的氣概。眼下,海南省委正在發動干部群眾開展“為海南跨世紀發展獻計獻策”活動,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方面集思廣益。
世紀之交的海南,求實奮進,生機盎然,前程似錦。
人民日報京①F14特區與開發區經濟鮑洪俊19981998本報記者 鮑洪俊 作者:人民日報京①F14特區與開發區經濟鮑洪俊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