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開啟另一扇窗,領略另一番景,篇篇作文如扎根生活泥土的鮮花,生機盎然,本色天成,芳香四溢。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套作文選,選自數千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全國優秀中學生習作。繁重而快樂的遴選工作,帶給我們的是一次心靈的美妙旅行:沐浴在純凈的審美快感中,遲鈍的感覺被緩緩修復,麻木的情感在悄然復活,浮躁的心靈回歸久違的寧靜,乃至沉睡于靈魂深處的本真,也漸漸蘇醒過來。
這樣的精神洗禮,并非每個人都能體驗到,除非你打開禁閉的心扉,任由那穿越時空的清風,灌滿你的心房。或者簡單地說,你必須在這些純樸稚嫩的文字引領下,走進作者的心靈,因為那里,正是它們奔涌而出的源泉。
讀民國中學生作文,要學它們信手拈來、一氣呵成的文隨心生。民國中學生作文,有如一顆顆種子,無論是題材、立意,還是手法、詞語,都以整體的方式破土而出。孕育在作者心田的種子,一旦噴薄欲出,便會意識流般隨著其筆尖的跳躍,汩汩流淌出來,出落成一個活脫脫的生命。初遇這樣的文章,你可能還來不及著手解讀其手法和語言,便被文章的整體美,帶進了全息閱讀的境界。等到從感性的愉悅中定下神來,你的理性解剖程序才會打開,很快,你會被另外一種發現所震驚,這些貌似模糊混沌的文章背后,竟然深藏著奇妙的寫作手法和發人深省的寓意。
書名:民國中學生作文選
原價:29.8元
作者:
出版社: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ISBN:9787539173177
字數:
頁碼:311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821 g
編輯推薦
《民國中學生作文選》是一次從21世紀回溯民國的青春穿越,是一組既真實又新鮮的“歷史鏡頭”,是中學生眼中民國景觀的特定呈現。《民國中學生作文選》內容精當,取材典型,涵蓋面廣,既可作為當代中學生與教師的參考讀物,又從歷史、文化、教育、社會等多個角度提供了民國歷史文化研究的素材,滿足了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
內容提要
《民國中學生作文選》精選民國時期各類期刊的中學生文章共89篇,按當時通行的分類法,分為生活錄、人物志、小品文三部分,盡可能全面地展現民國中學生作文的真實風貌與豐富內涵。 《民國中學生作文選》文章的作者,為民國時期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學生,其中許多來自當時的名校。從這些中學生們當時或有意或無心的記錄之中,如關于校園、課堂、宿舍、軍訓、老師、教官、父母、故鄉、城市、人物、風景等,我們今天處于不同的歷史時期的讀者,既可以發現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內容與社會生活的多樣性,與此同時,還能很清晰地感覺到書中所散發出的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魅力。
目錄
生活錄 過去的學校生活 過去求學的情形 一學期 鄉村小學 中學生生活的片段 運輸學課上 懦弱 會考試場速寫 投考的早晨 考大學 校務會議 絲瓜 星期六的晚上 失去的孩子 中秋節 苦悶 決心——過去一點痕跡 募捐 一幅剪影 暑期生活的一頁 鄉間雜掇 去年的暑假——回憶中的幾幅殘跡 風雪征程 游泳雜記 騎驢 一條手巾 軍訓回憶片斷 緊急集合——暑期軍訓日記之一節 檢閱 別同學——獻給本級同學 輟學 童年回憶 兒戲 菓園之春 夢里還家記 游擊區生活的一頁 求“大仙爺”記 農村黃昏曲 瘟疫 木棉花開的時候 水災 車水 死了一匹驢 四月里的香草 負担 兩毛錢的事 探獄 殘殺 人物志 自己描寫(一) 自己描寫(二) 我的“十六年” 病后 憶胡君 黃金時代的回憶 X君的一生 獻給摯友蒼 檢查委員 往事 留聲機 永不忘掉的話 給哥哥的一封信 妹妹 阿弟 蠶豆 梨梨 異鄉人 投身鐵工廠的洪宗賢 殘了的弦琴 傷兵 歌女 姊弟 小品文 嗚呼!我們對于本國地理的認識 中學生課外作業的我見 鞭策 一件小事 隨筆 街頭 一回平凡的遭遇 鴨子 狗 悼狗 夏蟬 風箏 陀螺 豆 父親的洋槐樹 花生米 楊花 木葉——隨手掇下的木葉
作者介紹
文摘
版權頁: 插圖: 我的學校生活開始于九歲的那年,當時我鄉的社會上,還籠罩著“不識字也能過舒服生活”的空氣,所以我們村前的一個國民小學校里,除了幾個“書香之家”的子弟外,其余都是些“富貴門第”的嬌兒了。我的家庭既不是“書香之家”,又沒有祖宗遺傳的巨款;可是總算徼幸,因為我是獨養子,在父親面前哭鬧了三四次之后,也就掙得了入學的資格。 那時的初等教育當然沒有現在的發達,教授的方法是“囫圇吞棗”的注入式,管理的方法是機械式的道德教育。我在國民小學校過了四年,簡直被訓練成一個呆板的懦弱的老成少年了。 我又在高級小學校過了二年,那就自由得多了。只是還有幾點是我所不滿的,就是在上理科的時候沒有試驗給我們證明,以致有許多地方不能了解。還有輕視體育,也是缺點之一。運動場寬不到一畝田,卻有一百多個學生在那里玩,場上一點設備也沒有。結果把許多身體很強健的學生弄得非常黃瘦。 十六年的秋天,我到黃渡讀書了,那里第一令我欣喜的是環境的優美。因為黃渡是一個很冷落的小鎮,那里沒有莊嚴偉大的建筑物,那里沒有富貴華麗的裝飾,那里沒有各式的車輛,那里沒有壓迫勞動者的工廠,那里沒有神氣活現的洋人。那里有的是忠實可親的農民。他們的行動完全是赤裸裸的良心表現,絲毫沒有虛偽與欺詐。 我們學校的后面是吳淞江,隔江是鎮,東西南三面完全是田野。一年四季中,自然的變化都呈現在我們眼前,隨處可找到詩的材料。都市的學校里,那里能享受這樣的美景!學校的附近有一所小學校,每天有許多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小學生在校旁的路上跳著跑著,他們的純正無邪的舉動,引起我熱烈的羨慕。生活,因了美好的環境,漸漸的充實而美化了。 我們安靜的讀著書,沒有外界的擾亂來妨礙我們。但是學校的設備還是顯得粗陋,各種實驗依舊不能滿足欲望。又因為學校剛改組,教員不能聘齊,以致有許多功課常常缺課。
序言
中學生讀者諸君: 選擇給你們寫信,用“諸君體”這種久違的方式,來作為諸君手中這本《民國中學生作文選》的開頭,第一是因為,盡管民國中學生作文具有多方面的價值,不同的讀者可以從各自的角度——歷史的,文化的,教育的,社會的……去認識和閱讀它,但它首先是一本面向廣大中學生的讀物。諸君和這些文章的作者,從某種特殊的角度說,是“同齡人”,所以,一定會更輕易地破解其他年齡段的讀者在其中難以發現的奧秘,一定會更自然地進入他們感情與思想的內核,在閱讀作文時,體驗到一種“目的地民國”的真實的“穿越”感(每當選好一篇美妙的文章的時候,我似乎都能看見你們閱讀它時所流露的愉快與專注)。其次,這本作文集的文章都是寫于20世紀前半葉的,這些文章的真實年齡,可能和諸君的爺爺奶奶一樣(如果這些作文長頭發的話,一定也已經白發蒼蒼了吧)。如果諸君在人生中有過對美好時光進行追憶的體驗,就應該知道,我們這本《民國中學生作文選》,其實也是一個時代對上一個時代的追憶,是一種歷史意義上的懷舊。那么,選擇用民國時流行的“諸君體”來作序,就算是從文體與稱謂上對民國的中學生作文加以紀念,這樣說來,也許就不會顯得太過突兀了吧? 對民國時期的懷舊,實際上已經進行了很久。大量的書本和文集,都對民國時期的文章做了搜集與編選。比如說,圍繞父子、師生、故鄉、神鬼或者美食等題材,選家們紛紛以各自不同的眼光,來引領讀者進人民國這個既神秘特殊又魅力紛呈的歷史時期。假如諸君經常去圖書館或者去逛書店,就會看見有許多這樣的選本,翻開書本的目錄,一定還會找到自己熟悉的作家的名字。他們用了個性化和藝術化的語言與描寫,刻畫出民國社會在自己眼中呈現出的模樣;他們由于特殊的立場與經歷,記錄了許多永久消逝的人事風物。這一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年青人來說,有時卻未免隔閡太深,過于陌生。和我們中學生有直接關系的民國讀本,特別是直接出自我們在民國時期的“另一個自己”——民國中學生之手的讀本,似乎難以尋覓。 這本《民國中學生作文選》,就是基于以上的原因而編選的。在這本作文選里,我們可以看到,民國時期——一個和我們既非常相似,又頗為不同;距離現在并不久遠,卻又顯得恍如隔世的那個年代的中學生們,在學校、家庭和社會里,是如何度過他們的青少年時期的。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課堂上聽講的是什么樣的課程與內容,還有他們做小動作的情景和開小差的感想;看到他們是如何感恩于將生命奉獻給講壇的老師,又是如何看穿一些把教育當做混飯吃的工具的“先生”。他們和我們一樣,熱愛祖國,同時感嘆于本民族無法快速根除的劣根性;他們和我們一樣,善于暗下決心,又會為自己的違反原則而痛心疾首。越過校園這堵圍墻,我們可以跟隨著他們的腳步。和他們一起回到家中,去拜訪他們的親人,和他們的兄弟姐妹一起玩當時的游戲,但同時,我們也需要分担一些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苦。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再走得遠一些,去他們的故鄉,去感受清新或者凋敝的鄉村氣氛;我們還可以和他們一起參加軍訓和露營,看看當時教官的模樣;也可以和他們一起出游,一起當當民國的“驢友”,分享一下他們“上傳”的各個景點在當時的“攻略”。每當開學的時候,他們愁眉苦臉的樣子,不是因為假期的作業沒有寫完,而是因為需要父母籌措的學費往往還沒有著落;他們的許多悲哀,還來自于對小動物和家禽家畜(與今天的寵物不同哦)的生命關懷…… 諸君不妨做個小小的猜想:假如我們民國時期的“另一個自己”——寫了這些文章的民國中學生們,他們也坐上了時光機,然后降落在我們這個時代,他們會怎樣記錄在我們這里的遭遇和感受?與我們同窗共讀,他們也許會驚嘆于在開闊的校園中學習的學生變得如此眾多,女同學的人數竟然與男生不相上下;他們更應該感嘆,許多學校居然是不需要交學費的,“義務教育”這個美好的概念讓他們兩眼放光。可是,他們也會發現,現在的學校和過去的學堂在課程和對學習的規定方面有了太大的不同,作業的數量和難度都是過去不可比擬的,更難以理解的是,家長們似乎覺得不收錢的學校不可能學到東西,一定要花許多的錢把子女送到課外輔導班去補習。久而久之,他們會發現學習似乎僅僅是為了考試,而考試是為了什么。似乎就顯得迷茫一片了。所以,當他們看見諸君操縱著鼠標玩著游戲。或者手捧漫畫耳朵里塞著播放器,他們也會理解諸君,甚至覺得這么做并不一定就“非主流”,而是真實的“潮”與“萌”。 在今天的作文課上,愛好寫文章的他們也許會發現,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因為對真實性有著執著的偏愛和追求,卻和今天的寫作要求產生了摩擦。他們只好委屈地撅著嘴巴,為了得到肯定與高分,放棄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學習用排比的句式開頭,學習在結尾時拔高一下立意,學習用名人名言來“裝備”自己。但是請諸君不要過分担心,他們也和我們一樣聰明,懂得將記錄自己真實和秘密想法的文字加上密碼,或者直接用火星文作為保護色,然后鎖進“僅好友可見”的日志空間里。 在他們看過諸君的文章之后,他們也會發現,諸君是他們在這個時代的“另一個自己”,大家擁有著相通的感應,擁有著青春時期只可以和同齡人分享的相似感受。同時,他們將會在諸君的文字中間,發現他們在當時所不具備的綿密流暢,以及運用修辭的豐富,駕馭長句的純熟;而他們肯定也希望諸君能從他們的文本中發現屬于他們的優勢:純凈,自然,不拘一格,以及對本真的熱愛。他們的許多文字看似質樸、直露,卻有著“清水出芙蓉”般的純粹。他們的有些描寫粗看之下似乎煩瑣細屑,但跟隨著他們的感情和思路,又很自然地能讓人在字里行間看出他們的細膩與早熟。 對于有人將他們的作文,或者他們“弟弟妹妹”們——民國小學生的作文,拿來與今天的作文比較,然后得出的“民國小學生作文”的水平超過今天的高中生的結論,作為民國時期的人,他們也許會先自豪與得意一下,但馬上就會覺得這樣比不太公平。其實,諸君如果有機會將民國時期中學生的作文與當時文學家的某些作品作一下比較,也許會發出這樣的驚嘆:“這些中學生的文字水平,居然和那時的文學家差不多!”這是因為,當時正是中國現代新文學的起步時期,民國中學生和同時代的文學家們一樣,在運用寫作語言時,都是處于同一起跑線的“學生”。但是,從總體成績和運用白話文的能力來看,他們還是比較稚嫩的。他們知道,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是從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的產物,雖然帶有特定時代的美麗印記,但已經成為了歷史。而諸君今天使用的語言,其原則與規范,都和他們的時代相去甚遠,許多時候,應用的場合、對文體的要求也不一樣。所以,不能看到諸君與民國中學生在年齡上的相似,就簡單地將二者的文章加以比較,最后得出偏頗的結論。此外,他們當時的社會條件,以及對“中學生”這種身份的社會認識和自我期待,和今人是大為不同的。他們的許多人生體驗,我們也許在很久之后才會遭遇,或者永遠也難以碰上。為了體現這一點,我們在為諸君編選文章時,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與突出民國作文中清新舒緩的特質,給諸君造成民國作文等同于田園牧歌的錯覺;對于一些民國中學生需要直面的苦難,以及他們對此的感觸與反省,這本作文選都作了收錄。能夠無需面對一些重大的人生選擇與問題,對于諸君而言,不知是否應該視為是一種幸運,總之,逝去的已然逝去,尊重差異,把握當下,才是歷史賦予諸君以及今人的使命。 編完這冊民國中學生作文,隱隱然感到在這些文字之中,貫穿著一種來自于時代精神與風氣的寫作脈絡。如果和“諸君體”湊成一對,不妨將這些帶有民國時代特色的作文統稱為“民國風”。諸君在前文已然可以發現,所謂的“民國風”,在內容上,是直接記錄民國時期的校園與社會;在描寫手法上,則帶有直錄式的求實與天真;在語言習慣上,它有著一條來自傳統文言的尾巴,這條尾巴有時會輕靈地閃過跟前;在思想和意識當中,則帶有青年人的年齡與心理特征。他們用了和現代中學生一樣的新鮮與清亮的眼光來審視身邊的世界,在字里行間反映著國家和民族賦予他們的焦慮與無奈,痛苦與困惑,決心與希望。由于受到印刷與傳播條件的限制,在民國之前的漫長歷史歲月中,中國的青少年作者群體,不可能將自己的文章通過一種集結的方式在后世流傳。只有個別的人,他們的“少作”因為一些偶然的原因才被編進個人文集;而過去收錄科舉考試范文“才子書”,因為參加科舉的考生年齡跨度很大,因此它的作者也并不一定是青少年。正是通過“民國風”,我們第一次能夠看到,自有中國文字以來,許多來自不同地域、擁有不同思想與個人經驗的青少年,因為相同的年齡與教育背景,得以用他們的新鮮手筆和青春氣質,將眼中的世界做了一次大規模的集體呈現;而中國社會的歷史面貌,因此擁有了一種特殊意義的“年輕化”形象。 我們期待于當代中學生讀者諸君的,除了從“民國風”中發現與學習他們對真善美的理解與追求之外,更愿意諸君也拿起手中的筆,或者用指尖快樂地舞動鍵盤,將諸君關于校園、家庭、社會與人生的各種觀感,以忠實于自己為原則記錄下來。這樣,若干年后,諸君今天所創作的文字,也可以成為諸君在未來的“另一個自己”穿越到我們這個時代的“21世紀號”時光機。 林奕鋒 2011年10月
網載 2013-11-14 21:34:2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