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最近一有人問我問題,我就特別推薦Ta先去看看木心的著作,尤其是《文學回憶錄》再和我討論,為什么?木心說過:
“常以為人是一個容器,盛著快樂,盛著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導管,快樂流過,悲哀流過,導管只是導管。各種快樂悲哀流過流過,一直到死,導管才空了。瘋子就是導管的淤塞和破裂。”
知道這句話的人,會少多少煩惱啊!
在3.30的會員語音中,我介紹了“木心的人生智慧”,語音整理稿較長,6000余字,剪裁到3000字以內,方便大家閱讀。
----------------------------
張輝:木心的人生智慧
整理:陳志鵑,“改變自己”粉絲,語音志愿整理者
一、木心何人?
前段時間呢,我在微信上看到有一段話,感覺很喜歡,這是一首詩,這個詩的名字叫《從前慢》
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我在搜木心的時候,開始以為他是一個臺灣詩人,而且他早先出名也是先從臺灣開始。他在80年代初的時候,臺灣那邊就已經注意到他了,而我們知道他可能應該是在2000年之后了。
木心在前幾年已經在烏鎮過世了。在他的追思會上,有一個讀者,他是來自于杭州的,專門跑到烏鎮去講他的一個感受。
他講:從2006年讀木心先生那全套的書,每本起碼看過十遍以上,那天我在辦公室,旁邊一個女同志,那一刻我很想哭,但我忍住了,因為我無法向她們解釋,我為什么要哭。每次我很絕望時,會把木心先生隨便一本書抽出來看,看到譬如“以死殉道易,以不死殉道難”,心里就很開心。你看他的書,你會想,中國人應該是這樣一種樣子。我今年27歲,從22歲到現在,這五年,世界觀是木心先生幫我重新搭建的,我非常感謝。
網上木心的基本資料是這樣子:木心,是2011年12月去世的。他1927年出生在烏鎮。整個大陸人發現他的時候,只是因為在2011年他去世之前的5年,大陸出版了他的書,當時他已經79歲高齡了,臺灣發現他是在1984年前后。他自稱是古希臘人的烏鎮人,在大陸教過書,做過工藝美術,也參加過人民大會堂的設計。他在文革期間,他遭受了牢獄之災。他在80年代初獲得人身自由,遠赴紐約。這時候世界上讀者才有幸能讀到他的作品,當時他已經55歲了。
木心就說:我相信時間,我跟大家比耐心。
木心的人生事業,包括他一些作品被大家認識,是在赴紐約之后。他的畫作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是20世紀的中國畫家第一位有作品被這個館收藏的。木心先生的散文和福克納、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國文學史教程》。還有一個網站叫words without borders(文學無疆界),他也被收錄其中,所以木心先生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人物和傳奇大師。
他的人生相當于是從50歲才開始,這就是我想先在第一段講的:木心,是誰。大家看一下,這么一位大師,這位被世界所認同的大師,我們居然不知道,這有可能是一種悲哀,當然,也可能是一種幸福吧。
二、木心的人生智慧
木心講過另外一些很有很有意思的人生哲理的話。舉幾個例子,第一:
“常以為人是一個容器,盛著快樂,盛著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導管,快樂流過,悲哀流過,導管只是導管。各種快樂悲哀流過流過,一直到死,導管才空了。瘋子就是導管的淤塞和破裂。”
你看,這多有意思啊?很多人發信來問他的人生問題,當然我們自己也經常會有一些人生的煩惱,每次想到這些煩惱的時候,或者想到去找解決辦法的時候,基本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好比說,你焦慮了,然后你去找一些如何能讓你放松的書。你的身體可能狀況不太好,那就去做一些運動,去找一些運動的材料。好比說你英語不好,那你就去看一些如何學英語的東西。
但是,木心這一句話:“人生不是容器,人生是導管,快樂流過,悲哀流過”。如果你自己把這句話仔細去品味,然后能記在心里,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其實沒有那么難。
還有木心論幸福、論人生的本源,他就講:“比幸福,我不參加,比不幸,也不參加,因為喜歡樸素,所以喜歡華麗,如欲相見,我在各種悲喜交集處,能做的事只是長途跋涉的歸真反璞 ”。
你看,我們太容易去比了,我們很多人的煩惱,就是你比來比去。你可以發現,木心他就愿意說,我也不去比,我能做的事情就是長途跋涉的歸真反璞。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有這樣一個特點,我現在也在逐漸砍掉自己身上的一些枝枝節節,那些不必要的東西。有句話叫“抱誠守拙”,大概是五六年前,有人看我在《程序員》雜志上寫的《我的成長經歷與心得》的文章,就找我想去出書。當時她給我的定位就是“抱誠守拙”,就是這樣一個意思,當然后來也沒有去寫書。但我現在越來越認識到一件事情,就是其實很多時候,不需要太多技巧,你需要的就是去返樸歸真。
他還有一句話叫:“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如果這句話我記住,或者這句話我告訴所有人,那么大概所有人都不需要給我發問題了,因為他已經告訴你了,說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三、《文學回憶錄》
這個書怎么來呢?這個書來源于90年代初,木心先生在紐約給包括陳丹青在內的十余位中國藝術家講世界文學史。當然,這不僅是中國文學家了,還包括很多老外,他們對中國感興趣。
陳丹青每節課都沒有落下,并且做了完整的筆記。后來在木心先生去世之后出版了這一套叫《文學回憶錄》。
它里面講了很多,從希臘神話,然后史詩悲劇,新舊約的故事,耶穌的故事,講詩經楚辭,講先秦諸子,講魏晉文學,講中世紀的歐洲文學,講唐詩宋詞,講中世紀波斯阿拉伯文學,講中國古典戲曲和文學,講文藝復興,講17、18、19世紀的英國、歐洲和美國文學。
然后我看到有一個人評價木心的這個《文學回憶錄》,她(我猜應該是“她”)說,“木心的《文學回憶錄》,是木心的私人文學史,最任性最好玩的文學史。打破地域和時空限制,講希臘神話會聯想到莫扎特和肖邦,講《圣經》會聯想到鄭板橋...”(此句沒有找到具體出處)
因為我是打算看完書再給大家細講,所以今天就先進入尾聲。最后我還是有幾句話,也是木心的幾句話,讀給大家聽:
第一,我所遇見的生命,都是路過,無所謂完成。
第二,容易悲哀的人,也容易快樂,也就容易存活。
最后總結下,我們為什么今天要重新去看木心?有一個陳丹青對木心的一種解釋:其實木心是通過對于歷史和哲學的了解,才能度過他人生中最痛苦、最悲哀的這種時候,但他又不是單純通過歷史和哲學去了解,他是通過文藝去了解。
最后,給大家留一個作業,大家查一下,木心,木字旁、木頭的木,心靈的心,這樣一個很簡單的名字,是他的筆名,這個筆名的來源是什么?他的真名是什么?
后記:從3月30號發出語音到現在,已有20余天,再次期間,我看完了木心的《文學回憶錄》上冊和《素履之往》,正在看《文學回憶錄》下冊。其中《文學回憶錄》5星推薦,推薦給對于文學、哲學感興趣的朋友,也推薦給人生碰到困惑的朋友。
比如其中一段論人生:
“帕斯卡說:“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少年時一讀到,心就跳。原話是:“人是一支蘆葦,自然界最脆弱的生命,不過是一支會思想的蘆葦”。許多大人物在書首引用這句話。托爾斯泰《天國在你心中》(The Kindom of God Within You)書首,即引用此句。看完后,我覺得還是帕斯卡這句說得好。
又比如論讀書:
說來說去,給大家一個制高點。有了這個制高點,看起來就很清楚。一覽眾山小,不斷不斷地一覽眾山小,找書看,就是找個制高點。
----------------------
文 by 張輝
語音整理 by 陳志鵑,“改變自己”粉絲,語音志愿整理者
#每周認識一個大師#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變
想不出用戶名>O<
對于昨天的文章,“人必須過他可以接受的生活,這恰恰是他改變一切的動力”,如果人們滿足于現狀,是否又樂于做出改變呢?
張輝:我的理解是這樣,如果這個現狀是王小波在文章中所說的“只要能活著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樣子無所謂”,那么這個滿足現狀,不是我們所希望的,是應該有所改變的。如果這個現狀是,不管干什么,都能干出一個樣子,滿足于王小波所言的“我在生活中想要達到的最低目標”,即“心胸”,那么這個現狀滿足就好。拿我的話說,如果溫飽之外,工作生活無趣,那這個現狀不是我可以接受的生活。
Chloe
不好意思,我想問一下,幫助整理的工作已經有合適的人選了嗎?
張輝:關于微信文章整理工作的郵件,最近會發出來。我很多時候都會遲一些回郵件,遲一些做反饋,沒有別的原因,時間會過濾掉很多東西,比如一時興起,比如暫時的興奮或者悲傷。在“改變自己”里,我和大家一起練習耐心。另外,會員語音整理志愿者的郵件已經發出,請相關的報名的朋友注意查收,郵件中有what's next。
改變自己 時間不會等你 2014-07-14 19:14:3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