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 簡體 傳統 |
文章來源:愛思想 一、發現問題 搞社會學研究,首先要能發現社會問題,哪些問題值得思考、深究,從什么地方發現社會問題?我認為,非專業的調查者,只能從兩個地方發現問題。 一處是媒體,一處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報道了一些我們自己無法直接了解到的社會事實、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還有另一類媒體,那就是很專門化的理論著作,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和報紙廣播電視對待社會問題的不同方式,它要去解釋問題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會發生,并且上升到一種理論的高度,探討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另一處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從中也可以發現一些社會問題。如果你是專業的調查者,你可以通過你的調查發現一些社會問題,那既不是你的日常生活,也不是媒體的報道。但你們不是專業的調查者,大概只能從媒體和日常生活接觸社會。 這兩方面都存在著各自的特點和問題。從報紙上或理論著作中看到的記者和學者對社會問題的描述和分析,你能夠理解嗎?如果他們所說的社會問題和你的經歷距離很遠,你能夠很好的理解嗎?很好理解的可能性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上。第一,你有良好的想象力。第二,你有過一些生活經歷,你的生活經歷和那些人的遭遇可能不完全一樣,但是毫無疑問是你的這些社會經歷幫助你去理解他們。我做一個不恰當的比擬,有人在火災中被燒,你聽說后很難過,你被燒過嗎?沒有。那你為什么感同身受呢?因為你體驗過別的傷痛,要是你根本就沒有體驗過任何疼痛的話,你就很難體會他們。實際上你的痛感是幫你理解別人別樣的痛感的根據。由此類推,我們對和我們生活差距很大的困境中人們的理解,需要我們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歷,這些社會經歷和那些人的遭遇可能差別不小,但依然是幫助我們理解他人必不可少的東西。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社會經歷更多一點,就更能幫助我們去理解他人的遭遇。但是肯定不能無限多下去,有最多社會經驗的人是實踐者,不是研究者,要你的經驗和實踐者們等量齊觀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時候經歷稍多一點有利于你理解他人。 二、個人問題與社會問題 自己生活中的問題是社會問題嗎?是公共話題嗎?日常生活中上升不到社會問題層面的私人問題,不是我們要討論的。我們要討論的是從個人日常生活發現社會問題。就是說個人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看起來似乎是個人的問題,但是可以關聯到社會問題。有些問題本身就是社會問題,比如你因為家庭貧困,考的分數再高也上不了大學,很多同學遭遇了這種問題,這就是一個社會問題。還有一些個人問題,里面包含著社會的因素。比如說你要離婚,這毫無疑問是你個人的問題,但有時也是社會問題。如果離婚率一直很低,離婚便不是什么社會問題。可是當代社會中離婚現象很多,你遭遇到離婚,這實際上就牽扯到社會因素,牽扯到人們普遍價值觀念的變化,它直接間接地影響到某個個體的婚姻,離婚和這些因素是有關聯的。 如上所述,個人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有些直接就是社會問題,有些包含著社會的因素。有的個人的問題也可以成為社會學、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任何問題都不是絕對偶然的,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而那些個人經歷的問題,如果帶有社會因素,或者雖然是個人問題但實際上也是社會問題,則都可以由你的個人問題轉化成社會問題。當你努力解決個人失戀的問題時,你要調整自己的心理,或努力把失去的對象找回來,但當個人遭遇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時,你還有可能從另一個角度做出思考。比如說礦難,如果你的親戚遭遇礦難,你直接想到的是怎么救助和賠償,但同時也可以把它上升到一個社會問題來考慮。也就是說個人問題可以轉化為社會問題,而且對于包含社會因素的個人問題的理解和思考,往往是日后對一些社會問題理解和思考的基礎。生活經驗加上書本學習,兩點很好的結合,才能發現和提出真正的、有質量的問題。 三、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 學習社會學要求我們學會發現社會問題,學會對社會問題進行思考。怎么去開發這種能力呢?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從日常生活出發,不放過自己生活中及周圍發生的問題。發現問題以及思考問題的能力應該從這里開始鍛煉。當你從理論著作中知道學者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慢慢地獲得了思想能力之后,再從媒體上聽說一些遠離你的社會問題,你的理解就不一樣了。我來舉一些例子說明怎樣從說明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 家庭中的一些事情、事件都可以進入我們的思考。比如說父母的謀生之道是什么。你一直靠父母養育,你父母靠什么賺錢,怎樣的營生,在生計上遭遇了什么挫折,你是近距離的觀察者。只是過去你消極地接受養育,沒有去積極地幫助他們,連積極地觀察都沒有。仔細觀察思考一番,比如想想你家庭消費的變遷,你的思想會有很大的長進,能明白很多問題,這是最便利的窗口。農村的故事更多。在這方面,一個農村子弟比城市里的孩子幸運,對日后做社會學來說,從小的經歷豐富更有利。農村孩子可以看到村內成員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打工、賺錢方式;可以看到分家、家庭糾紛、鄰里糾紛,看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事情;還可以看到人們對政治權力的看法,看到權力爭奪。什么是政治?那就是政治。后來進了課堂屢屢說到政治這個大字眼,其實政治學是研究什么的?研究權力的。一個村莊也有村莊的權力斗爭,那是城市里面出生的同齡人絕對看不到的,因為城市里的孩子看不到他父親的單位,而農村孩子有幸看到村莊政治,甚至聽到父母議論村莊政治,只是當時他沒有,也沒必要去認真想想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說離開村莊不少年了,那已經不是我日常生活了。但你現在的日常生活當中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密切關注,可以從中發現問題,鍛煉你的思考能力。現在,也就是大學當中仍然有很多故事,從中絕對可以發現問題,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了,是不是特別肯思想,肯觀察。比如說手機,這個屋子里差不多人人都有,沒有手機的可能只有我。你仔細想過這個問題嗎,買手機是為了什么?實用、便利、還是時尚?沒有手機就很不便利嗎?買了手機你所獲得的那個便利有多么的重要?沒有手機的時代不能過了?宿舍有電話啊,還不夠便利,我讀大學時宿舍沒電話。你還可以想想買了手機之后在做什么,有多大比例是解決一些急需解決的事。你算算賬,人都會被自己的行為蒙蔽的,因為自己要為自己的行動找一個堅實的借口,促進自己去做,而且要說服掏錢的人。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要自己算賬,買了已經一年或是半年了,如果半年的開銷想不起來了,算下一周的,一周來都打手機干什么了?都是很必要干的事情嗎?假設不是,為什么要買?是社會風氣的影響,無形中加入了一種時尚,還是確實要解決實際需要。這是絕對值得思考的。 再舉個例子:電腦。像手機一樣,我們在座的同學可能都有自己的電腦,雖然系里面有一些電腦可以供同學們使用,但是同學們可能都有自己的電腦。還是上面的問題,買電腦是純粹的必要,還是摻雜了時尚,和別人攀比?這可以從電腦的質量、檔次上來觀察。特別要考慮到有些同學家庭經濟上并不很富有。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先想自己,再想周圍同學,還可以有些小對話。去想一想,我們通常為自己的行為想出了很多理由,它們是否真的成立。我舉了兩個例子,動用你的智力去思考,你就會發現我們周圍的一些話語是不實之辭。在你動用腦子思考之前,你也不知不覺地加入到這種話語之中:對大學生來說手機是需要的,電腦是需要的,等等,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消費的形成來自時尚的作用。至少你應該同意,這些事情是值得琢磨的,道理至少不是一邊倒的,有思考的空間。 還有你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可以再琢磨琢磨,比如吸煙。校園里不乏吸煙的人,耐人尋味的是很多吸煙的人是來大學之后開始吸煙的。那么就值得探討,你怎么在這里學會了吸煙?今天這個社會應該是吸煙的人越來越被動,很多人在戒煙,然而你卻在這里學會了吸煙。這是挺值得追問事情,把它說清楚不容易。我插隊時代為什么不吸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省錢。我跟史鐵生是很好的朋友,聊天中我們討論過很多問題,史鐵生對他那時為什么抽煙的解答是什么呢?也是為了省錢――當時找不到一個比吸煙更廉價的娛樂方式了,幾個人晚上一邊抽煙一邊聊天。我倆都不是不善于思考的人,但兩個人的說法完全不同。今天風氣不一樣了,可是在這樣的風氣下,好多人依然在開始學吸煙,更值得深入思考了。 另外還有一個點,就是寬容問題。今天很多場合都禁止吸煙了,你的宿舍里有沒有人抽煙,不抽煙的人容許別人抽煙嗎?在公共場合,飯廳、自習室、圖書館里有沒有人抽煙?當有人抽煙時有沒有沖突產生?通常情況下人們是被動的接受,還是反對和制止?還有一個寬容和性別的關系問題。是一個男生抽起煙來容易被人制止,還是女生抽煙容易被人制止?為什么會是這樣?是不是制止一個男生你覺得風險比較大,因為他看著也來者不善。是不是一個女子更弱小,你更有勇氣去制止?還有一些關于吸煙引起的特殊的關系:在擇偶的時候對對方吸煙的寬容問題。假設兩個人中只有一方抽煙,你去打聽一下,如果是男生抽煙,一般女生的寬容程度如何。如果是女生抽煙,男生不抽煙,寬容程度又是如何。都做個小統計,你會發現想象不到的事情。這種想象不到的事情是思考的根據,思考的對象。 我問同學們一個問題――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同學間的榮譽、聲望來自什么?這在不同的時代是不一樣的,學習好,體育好,文藝好,還是什么東西?這些在你們中學和大學期間有什么變化?這個變化是社會風尚變了,還是年齡變了?北大的生源是什么樣,城鄉各多少,大中小城市各多少,生源當中父母的職業,同學們畢業以后的去向等,都是我們要面對、足夠我們去思考,甚至是有一定思考深度的問題。人民大學有一個學經濟的學生想要讀我的博士,最終我把他推薦到香港讀社會學去了。他曾寫了一篇小文章,題目叫“人大人的性格”,他說人大同學的性格就是非常的務實。務實怎么講,可以有很多種定義,他說的務實就是非常的實惠,不冒風險,只做勝算很高的事情。他舉例說明,他問過很多人大同學高考的分數,都很高,報哪里都能錄取。他又問這些高分的同學:你覺得人大是最好的學校嗎?都斷然回答不是,北京有兩大牛校。繼續追問,你明明知道還有兩個學校更好,你又能考這么高的分數,為什么要報人大呢?回答是不想冒險,追求保險。人大同學的務實性從很多方面可以看到,這種務實性是哪兒來的?來源于務實人、不冒風險的人,扎堆到了一塊。這些人互相影響,彼此都越來越務實,不作非分之想,不冒險。我很欣賞這篇文章,我看重的是他從身邊去尋找思考對象,就這個問題我沒有看別人說過,這是獨立發現問題的能力,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要強調的是可以從周圍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如此提出問題和解釋問題不是從概念出發,是從日常事情出發。我們要努力使自己變得敏感。敏感不是天生的嗎?有天生的因素。但是因為你重視這一點,老是瞪大了眼睛,你也會變得比過去更敏感。我們要去領受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好多小情節的刺激和啟示,不讓它輕易溜走。我們要做認真的觀察者和執著的思考者。我們系里經常給大家提供實習的機會,挺好的,實習機會可以讓你身處一個你自己不容易走到的時空里面。 四、學習寫社會雜文 大家可以試著寫一點社會雜文,寫你自己發現的小問題,或者是從媒體上發現的問題,對此你有自己的見解。如果你迫使自己開始這樣的習作,你也就迫使自己去思考了。當你下筆去寫的時候,就必然整理了自己的思路,深化了自己的思想。原來你可能覺得,哎,我是有點想法的,當你準備寫在紙上的時候,發現想法還很有限。原來你以為自己的想法挺清楚的,當你寫到紙上的時候,你會覺得邏輯上還得進一步梳理。寫作,反過來就進一步鍛煉了發現問題,解釋問題的能力,當然毫無疑問也鍛煉了寫作能力。我在這門課上特別推薦一本書《社會學的想象力》,在書的附錄里面就說了這么一句話,說對于同學們來說,寫作是每一周都要進行的事情。我看社會學系的同學文筆很好的不多。我所教過的學生當中文筆好的多數是新聞學院的,顯然高于社會學系的同學,應該如此,要不然人家為什么報考新聞學院,當然是覺得寫作是自己的長處。但是我們不管入學前的事了,你們入校后鍛煉也比人家少得多。你們多少天寫一篇東西?假使你堅持一禮拜寫一篇東西,肯定就不是今天這個水準了。過去有人這么告訴你,這么要求你嗎?我今天主要說的是,從自己周圍發現問題,發現不明白的事情努力去解釋;而當你養成這個習慣并因此迫使自己一段時間寫一點雜文時,寫作將幫助你梳理思路,做更深入的思考,同時更要求你瞪大眼睛去發現問題。 我們要老老實實承認,有的人寫作的天分好極了,大多數人在這方面是普通的,要下大力氣鍛煉。有了那樣的本領一生受用無窮,到任何地方都會被人重視。當你在起步階段,就比別人領先一步,很可能就鎖定了這樣的一個差距。這話怎么講?就是說,如果你的領導看到幾個畢業生剛剛報到,派你們分頭寫篇報告,看了報告后就說:小趙,來一趟。以后一寫報告就找小趙,不找別人了。小趙在起步的時候只比別人高那么一小塊,卻因此屢屢得到鍛煉,久而久之,小趙的進步就更大了。早年的微小差距,極可能鎖定兩人間的差距,以后的差距日益擴大,因為其中一位擁有更多的鍛煉機會。所以現在一定要把自己的寫作能力提上去,這樣當你畢業的時候,開始真正的競爭了,別人在能力上就不能再跟你相比了。有人說我口才好,其實我的口才一般,靠的是思想制勝,不是措辭。有人說我的口才是天生的,更是胡謅。我做過的演講,在人大社會學系是普通教授的十倍。為什么我有這么多機會?就是起步的時候我表現欲強,敢張口,領先別人一小步,以后機會就比別人多了十倍。 五、學術研究與日常生活 說到學術研究和日常生活的關系,我要介紹《社會學的想象力》里面的一些觀點,米爾斯說,多數學者割裂了他的學術研究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而大思想家不是這樣的。有時候我想,有些平庸的學者寫東西人們不愛看,是因為他在講述自己觀點的時候,內心沒有激情,當然理論探討是理性的東西,但是寫作是要有沖動的。兩個作者,一個寫作的時候有強烈的情緒支撐著他,另一個沒有,寫出來的東西判然有別。那個飽滿的情感,更多的是產生于生存體驗。用米爾斯的話說,就是大思想家沒有割裂思想與生活。 米爾斯的第二個觀點,就是對于學者來說,學術研究應該成為他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他的工作,治學應該成為他生活的核心,整個治學過程應該極大地改變他的性格,使他將生活和工作融于一體,這樣他就會利用一切機會去發現問題,獲得信息,學會并且習慣于將生活經驗融于學術。 米爾斯的第三個觀點是要善于利用邊緣信息,就是要利用街談巷議,要利用耳聞目睹的小事件。 米爾斯說的第四個觀點:現代的社會結構,現代的分工,使得現代人的生活經驗比前人要少,因此我們要格外珍惜自己已經獲得的經驗。我們當然要借助媒體來獲得大量的信息,但是與此同時,如果不拓寬自己生活的觸角,那我們在面對別人提出的問題及領會別人解答的時候,都會有較大的隔膜。 我們要拓寬自己的視野,關注形形色色的問題,但不要畫地為牢,把自己賣給社會學。應該說解釋社會問題可以釋放一個社會學家心中的困頓。社會學者當然會非常關注社會問題,發現社會問題,并努力去思考它。但同時,別的類型的問題也應該在治學的早年就進入你的頭腦中,比如說對一些哲學、歷史學問題的思考,可能那些思考與你現在的作業,日后的作品,以及職業,都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它可以安頓一個思想者的內心。如果那些東西無解,而你又是一個敏感的人,全面的人,不是現代分工造就的狹隘的匠人,那你會有解答這些問題從而安頓自己的需要。如果這些哲學問題、歷史問題從來沒有進過你的頭腦,那就怪了。一旦它進入你的頭腦,那就要盡力思考,要找點相關的東西讀讀,這能磨礪你的思想能力。歷史學、哲學跟社會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一個思想家做過一個非常好的比喻,說哲學家、美學家、科學家在攀一個金字塔,每個人從金字塔的一個側面向其頂峰攀登,攀登得越高的人相互距離越近,層次越低離得越遠。你要做一個好學者,提高思想能力是關鍵。為什么要專門講一節“學會思想”呢?這是關鍵的關鍵。比讀書還要關鍵。有些一肚子知識的人,他們是俗話說的“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原因是他們缺少一條線將散落的很多知識串起來。這個線就是思想能力,最終對一個學者的判定,是他的見地,分析能力,不是看了多少本書。看本書是要提高自己思想能力的,沒提高就算白看了。干我們這行要讀很多書,看別人怎么思想,怎么提出問題,怎么解題。別人的問題與你的問題可能相關,也可能不太相關,主要是幫助你提高思考能力。 六、觀察日常生活的心得筆記 再要說的一點就是要做筆記。讀書要做筆記,要發現問題也要做筆記,這是我讀《社會學的想象力》的最大收獲。珍惜自己一點一滴的思想,把它記下來,米爾斯管這叫學術檔案。學術檔案可以分為兩路,一路是讀書筆記,要點加上心得。另一路就是觀察日常生活,發現問題,將自己的思考記下來。兩路筆記,兩個路徑上的進展,會相互影響。書讀多了觀察周圍會有新的眼光,閱歷多了,觀察多了,讀書會更有心得。相反,不善于觀察、思考的人,往往也讀不出書中的精妙之處。 我在第一講的時候非常強調動力,今天給大家講的是要養成勤于觀察周圍的事情,日常生活,周邊人等,提出問題,做出解答的習慣。我認為支撐學者成功的是兩個動力。一個動力就是知識與智力上的純正的好奇心,另一個是對社會公正的關懷,少了任何一個都是有欠缺的。只關注社會公正,這樣的人視野容易狹窄,那些與公正問題沒有什么關聯的事情引不起他的好奇心,引不起他的關注,丟失掉很多學術營養,思想營養,這樣就容易政治化,成為政治動物。光有智力上的好奇心,沒有對社會公正的關懷,研究社會問題的動力不足。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對社會公正非常關注的學者,寫出的東西激情四溢,但就是覺得味道不夠,這是因為他不是一個純正的學者,沒有一種超越政治的更博大的智力關懷。用兩句話來概括今天講的內容。第一句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就很像讀書了,思就是今天所講的東西。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第二句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你不要只朝一個路徑發展,光讀書,那不成,特別是學社會學的。要勤于從你的周圍,你自己的經歷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答問題。 回答問題: 問:個人覺得,北大社會學系有一個傳統就是重視韋伯,重視對生活中的行為意義的理解,重視理解式的解釋。另外一種傳統,而且是更加流行的,是實證主義,數理統計,它更加受科學的影響。那我們怎么樣在寫文章的時候或者是看社會問題的時候,能將二者聯系起來? 答:我的傾向是,思想能力是一切學術的基礎,任何不同的學術風格都要以思想能力為基礎。我就舉吸煙的例子來說明。吸煙牽扯到寬容與性別的相關性,公共場合中的寬容與性別,擇偶當中的寬容與性別,等等。我告訴一個人替我去調查和統計這些,誰都能做。但是誰能在吸煙問題上想到從這些變量下手做研究,就不是統計學能教授的了,它是一種社會學的思考能力。我把這樣的思路叫做思想能力,不叫統計能力,有這樣的思想才知道要尋找和驗證這種相關性。看一本本統計年鑒,統計的條款越來越多。思想者的工作就是告訴統計局,還有哪個事項和關系需要統計。如果沒有思想者創造性的工作,就沒有新的、關鍵性條款的設立。所以我說,思想能力是基礎。 問:思想框架影響問卷設計,影響收集數據,我們怎么樣保證思維是完整的,邏輯是完整的,類型是完整的,抽樣是完整的。比如說這次我們參加一個問卷調查,設計的就很不好,調查的前提有一個類型的假設。 答:你說的事我不了解,試著從一般意義上來回答你的問題。我看到的很多數量化的研究,不僅有同學們而且有學者們的,我覺得他們花了很大力氣去應對一個沒有難度、沒有深度、沒有疑問的所謂問題。我不知道他為什么要做,我覺得他的思想非常蒼白。還回到我前面的那個說法,統計學能力必須放在思想能力的基礎上,配合起來才會如虎添翼。如果沒有統計學的能力,思想還是可以通過別的方式表達出來,有時可能表達得稍差一點。而如果沒有思想能力,只有統計能力,你會不知道該干什么。現在世界社會學的潮流,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國帶動的,它一直影響到中國社會學的教學。但是我們受到的影響是不全面的。美國的社會是一個多樣性的社會,可以保護少數派,我們后發社會學習它的時候受它的主流影響更大,但是我們少數派的狀況可能還趕不上美國少數派的狀況,在我們這里數量派的影響可能大于美國,盡管這個潮流是被美國帶動起來的。我們可以檢點優秀的社會學著作,有多少是數量化研究,有多少是以思想為主的,定性的。我覺得出現了一種剪刀差,今天的潮流似乎是數量研究占上風,但是三年、五年、十年以來,最優秀的作品,數量風格占上風嗎?我真的不覺得它占了上風。這還是不談古典。有些同學以后要以數量風格作自己的主導方向,好啊,我支持你,并告誡你,把數量方法學好,同時也提高你的思想能力,那對你有莫大的好處,能幫助你今后在同樣做數量研究的同行的競爭中占上風,也許你們的數量處理能力差不多,但是你有思想上的優勢,你能發現問題,知道該統計什么。 我們看看當今最偉大的社會學家,找十個、二十個看看,有多少個是搞數量的?我有時候給人這么解釋,一點數量不搞,純靠抽象的理論思維,對于很多智力中等的學者來說,干不來,非要干就必然平庸。相反,調查這樣的實打實的工作,能幫助那些中等水準的人,給他們一個飯碗。但是他們很多人的飯碗沒有端好。有些人通過統計來表述,而不是通過統計來發現,這就等而下之了。既然已經發現了,很清楚,再統計一下重新表述,沒意思。統計是幫助我們去發現的,不是僅僅幫助我們做表述的。我說統計可以幫助很多中等偏上的人來做腳踏實地的工作。思想家他們是做不了的,思想家是很少數的人。統計為社會揭示出事實來,對全社會都很有好處。可惜很多統計是為常識作注腳,這太遺憾了。沒有對社會做很實在的工作,沒有發現更多的事實,條分縷析,這是非常滑稽的事情。而且我們缺少宏觀批判,就是學科內部方法論上的批評。我們這個小學科中欠缺這類學術批評。
網載 2015-08-23 08:38:24
稱謂:
内容: